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推荐文章1: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推荐文章2: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创作的前前后后

  文/熊坤静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管桦,毕生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将军河》、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和《辛俊地》、短篇小说《葛梅》以及广为传唱的歌词《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各类文学作品,总计达200多万字。其中代表作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描写了抗战时期冀东一带的少年英雄雨来利用熟悉的水乡环境,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智谋斗争并最终战胜鬼子的故事。那么,这部畅销全国、享有盛誉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抗日铺就文学路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2年1月9日诞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三女河乡女过庄村。他8岁进本村小学读书,后来升初中时,因家境贫困,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他经常到荒野里拾柴禾,夏收季节去拾麦穗,冬季闲暇较多,就在家里读《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七侠五义》等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由此打下了一定的文学基础。


  1938年7月,管桦的父亲鲍子菁参加了由冀东党组织直接指挥的冀东20万工农抗日大暴动,先后收复了日军盘踞的9座县城,切断了北宁铁路,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鲍子菁后调入八路军冀东军区政治部工作,在抗战胜利前一年壮烈牺牲。他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时,便托朋友将家属子女送到天津以躲避战火。管桦随母亲在天津生活期间,进入志远中学就读,广泛阅读了鲁迅、茅盾、巴金、丁玲、田汉、老舍、王统照等许多我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使作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屡次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一位语文老师甚至断定:“你(指管桦)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当时的管桦尤爱绘画,每天放学回家总要磨墨挥毫,临摹父亲给他买的《芥子园画谱》。


  ◆青年时期的管桦。


  当冀东有了抗日根据地后,父亲便把全家人从天津接回冀东。1940年,管桦参加了八路军,他原本很想到“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学习军事本领,然后奔赴抗日前线去杀敌立功的,但抗大不招收没有战斗经验的学生。无奈,他只好进入设在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深造。当时,为了不连累家人,许多学员都改了名字。管桦最初将自己改名为“管华”,但这个名字一宣布,学友们便跟他开玩笑说:“管理中华,野心太大了吧!”他不得不改口说:“我喜欢树木,抗战胜利后,我就管理一片树林。”于是,他在“华”字左边加了一个“木”字,管桦这个名字从此叫开了,并成为他后来的笔名。在校期间,他学习了革命理论和文学知识,欣赏了文工团表演的《带枪的人》《母亲》等节目,并“第一次听到福楼拜、莫泊桑、大仲马等作家的名字和老师对他们作品的分析”,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


  1942年华北联大毕业后,管桦被分配到中共冀热边特委主办的救国社任随军记者。这期间他创作了描写抗战生活的短篇小说《行军》,被《挺进军》发表,由此开始了文学生涯。1943年,他调到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工作,历任文艺演出队副队长、队长和冀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等职务。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歌词、剧本和文艺通讯,也写小说。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挺进东北。194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1948年,管桦因病从部队转业,调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研究员。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创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1946年以后,鲁艺先后迁校至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和沈阳,并改为现名。他离开硝烟弥漫的东北解放战争前线后,有更充裕的时间专心投入写作,迎来了他创作上的新阶段。在东北期间,他先后撰写了话剧《归队立功》,写作发表了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和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与他人合著出版了歌剧《国军现形记》和话剧《蒋敌伪合流》。其中《归队立功》受到冀热辽军区通令嘉奖,并荣获朱德奖章。


  为儿童团员立传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管桦作为随军记者经常独自活动,给他带路的往往是些很小的儿童团员。在暗夜中行进时,周围的树林、沙丘、荒坟看上去只是一团团黑影,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可孩子们却挺着胸脯,眼睛忽闪闪发亮,寂静中只听见他们嚓嚓嚓的脚步声,以及从远处传来的清脆的机关枪声和大炮闷雷般的轰响。管桦抵达目的地与孩子们道别时,他们脸上总是露出骄傲、幸福、得意的笑容。儿童团平时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送信,常在村头一边游戏,一边注意来往的行人。有一年春,管桦途经丰润县城北的上水路村时,恰逢日本鬼子来“扫荡”,当时除了埋设地雷准备打麻雀战的民兵留在村里,满山遍野都是往北转移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忽然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见管桦身着八路军服装,便跑过来拽住他的衣襟说:“我要跟着你当八路军打鬼子!”管桦说:“八路军不能背着小孩打鬼子,快找你妈妈去吧。”那孩子说:“今儿个高低是跟你去当八路军了,就兴你们大人抗日救国?”那孩子依旧拽着衣襟不放,管桦无奈地说:“得让你妈妈送你来,八路军才能要。”当那孩子东张西望寻找妈妈时,管桦才得以走脱。在这次“扫荡”中,进犯至遵化县与丰润县交界的鲁家峪村的一股日军,抓住了一个孩子,却被那孩子带进了地雷阵里,炸死了许多鬼子,那孩子也壮烈牺牲了。


  1945年夏秋之交,冀东军区八路军某部攻打玉田县城,管桦和尖兵剧社的其他几位同志要去前线采访,在城南庄负责给他们带路的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管桦对那孩子说:“村里没大人吗?”那孩子带着兴奋自信的表情说:“你们奔哪?我把你们领到那儿不就结了吗?”大家出了村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正北约5里地就是玉田县城。大家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东面白菜地尽头,约200米远处高耸着一座炮楼,却没有枪声。管桦问那孩子:“炮楼里还有鬼子没有?”话音未落,敌人的机关枪子弹就像雨点般地扫射过来,大家连忙俯卧在地上。过了一会儿,见敌人没再开枪,带路的孩子站起身来问是否还往前走,管桦冲他大喊一声:“快卧倒!”可是已经晚了,那孩子被炮楼里飞出的子弹击中了太阳穴,当场牺牲。此后,每当夜深人静时,管桦凝视着天空无数的星星,觉得每颗星都亮得像儿童的眼睛,正天真无邪地瞧着他。一想起那些孩子以及他们的英勇牺牲,他就为之揪心、震颤。


  即便在残酷的抗日斗争中,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管桦也不时回忆起自己多彩的童年。他生在还乡河畔一个纯朴的农家小院,童年的他也和其他儿童一样,经常在还乡河里洗澡、打鱼摸虾、玩水仗。当时他亲眼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质朴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游击队送鸡毛信,上树瞭望,若发现敌情就及时告给部队和乡亲们,使他们或提前转移或有所准备,从而掌握了抗击日寇的主动权。


  ◆1955年初版《小英雄雨来》。


  再联想到八年抗战中,有些中国人成了叛徒、汉奸、卖国贼,八路军部队遭受敌人的突然袭击,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几乎全是汉奸给鬼子送情、当耳目所致。两相对比,管桦就更加感到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了不起,他们为夺取全国抗战的伟大胜利所作出的贡献,理应大书特书,传之后世,这不仅仅是如何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更是对炎黄子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为此,管桦萌生了将冀东抗日根据地儿童团员的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以便流传下去、教育后人的想法。时值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他已随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迁到了沈阳。正是在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美好期待中,他开始创作《雨来没有死》这个短篇小说。初稿一气呵成后,他首先将它送给也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工作的作家周立波审阅。周立波看稿后,深为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雨来的形象所吸引和感动,连声称赞这篇小说写得血肉丰满,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他还非常兴奋地鼓励和指点管桦要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雨来没有死》很快于1948年发表在《晋察冀日》副刊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之初,这篇小说被选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管桦也因此而声名大振,走上文坛。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其英勇抗日、机智斗争的故事也成为伴随新中国几代人成长的红色记忆。


  全国解放后,管桦先后调到天津音乐学院和中央乐团工作,并最终成为北京市作协的一名专业作家。期间,他创作了《飞虎山故事大合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歌词。并在《雨来没有死》的基础上,又经过精心构思,于1955年写作发表了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其中的雨来这一文学典型形象,是作家根据家乡的儿童团员和在抗战中他所接触的许多儿童团员综合、提炼而成的。谈及该小说的创作动机,作家坦言:“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


  畅销全国影响大


  1963年,《小英雄雨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又多次再版,畅销全国。后来,该小说还出现了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等竞相印行的火热局面。该小说最早于1972年被河北人民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印了24万册;1973年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1975年再版发行时,印了10万册;1979年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1984年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1997年被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2009年初,该小说被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和北广传媒联合改编摄制为同名电影,在全国播映;2012年又被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改编为同名儿童评歌剧,演出后深受好评,该剧在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影响力。


  ◆1972年版连环画《小英雄雨来》。


  有趣的是,在“文革”初期,正因为《小英雄雨来》这部优秀小说,管桦才得以安然无恙。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的中学生拿着皮带步步逼近作家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顿时不见了,转身而去。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但在“文革”中,《小英雄雨来》在教材中悄然消失了。当时,天津市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曾一致要求把《小英雄雨来》继续编入语文课本。可有人却公然指出,必须把这篇课文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删掉。他们认为这句话里蕴含着大国沙文主义的意味,竟无理要求管桦把“雨来”这个深受亿万少年儿童欢迎和喜爱的人物,改写成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那样的高大形象,并派两名青年教师代表前往管桦住所,传达所谓上级指示精神。管桦听后,尽管气愤异常,但还是心平气和地对造访者说:“《小英雄雨来》的课文,不必选入课本了,把它抽掉吧!你们自己重新写一篇,要多么高大写多么高大。我写的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不动摇,豁出自己的生命,保护八路军的交通员,我认为了不起。李玉和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四十多岁的成年人,像雨来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像李玉和一样高大呢?”最后作家激动地大声喝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说什么也不能删掉。难道我们不教育子孙后代热爱自己的祖国吗?”那两位青年教师代表见状,自觉没趣,说了几句客套话,便匆忙地返回了天津。


  ◆管桦夫妇。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管桦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又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以便让后人更多地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熏陶。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21世纪到来的前两年,即1998年,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唐山市丰润区还乡河公园落成了。在园中园的醒目位置,矗立着小英雄雨来的一尊雕像——他身着对襟粗布上衣,下挽裤腿,赤着双脚,袒胸露脯,面对着涓涓不息的还乡河。


  被誉为“小英雄雨来之父”的管桦,受命在雨来纪念碑上亲笔赋文写道:“一九三七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推荐文章3:选入语文课本,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的《小英雄雨来》

  

  文/熊坤静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管桦,毕生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将军河》、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和《辛俊地》、短篇小说《葛梅》以及广为传唱的歌词《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各类文学作品,总计达200多万字。其中代表作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描写了抗战时期冀东一带的少年英雄雨来利用熟悉的水乡环境,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智谋斗争并最终战胜鬼子的故事。那么,这部畅销全国、享有盛誉的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抗日铺就文学路


  管桦,原名鲍化普,1922年1月9日诞生在河北省丰润县三女河乡女过庄村。他8岁进本村小学读书,后来升初中时,因家境贫困,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他经常到荒野里拾柴禾,夏收季节去拾麦穗,冬季闲暇较多,就在家里读《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七侠五义》等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由此打下了一定的文学基础。


  1938年7月,管桦的父亲鲍子菁参加了由冀东党组织直接指挥的冀东20万工农抗日大暴动,先后收复了日寇盘踞的9座县城,切断了北宁铁路,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鲍子菁后调入八路军冀东军区政治部工作,在抗战胜利前一年壮烈牺牲。他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时,便托朋友将家属子女送到天津以躲避战火。管桦随母亲在天津生活期间,进入志远中学就读,广泛阅读了鲁迅、茅盾、巴金、丁玲、田汉、老舍、王统照等许多我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使作文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屡次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一位语文老师甚至断定:“你(指管桦)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当时的管桦尤爱绘画,每天放学回家总要磨墨挥毫,临摹父亲给他买的《芥子园画谱》。


  

  ◆青年时期的管桦


  当冀东有了抗日根据地后,父亲便把全家人从天津接回冀东。1940年,管桦参加了八路军,他原本很想到“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学习军事本领,然后奔赴抗日前线去杀敌立功的,但抗大不招收没有战斗经验的学生。无奈,他只好进入设在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深造。当时,为了不连累家人,许多学员都改了名字。管桦最初将自己改名为“管华”,但这个名字一宣布,学友们便跟他开玩笑说:“管理中华,野心太大了吧!”他不得不改口说:“我喜欢树木,抗战胜利后,我就管理一片树林。”于是,他在“华”字左边加了一个“木”字,管桦这个名字从此叫开了,并成为他后来的笔名。在校期间,他学习了革命理论和文学知识,欣赏了文工团表演的《带枪的人》、《母亲》等节目,并“第一次听到福楼拜、莫泊桑、大仲马等作家的名字和老师对他们作品的分析”,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


  1942年华北联大毕业后,管桦被分配到中共冀热边特委主办的救国社任随军记者。这期间他创作了描写抗战生活的短篇小说《行军》,被《挺进军》发表,由此开始了文学生涯。1943年,他调到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工作,历任文艺演出队副队长、队长和冀热辽军区文工团副团长等职务。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歌词、剧本和文艺通讯,也写小说。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挺进东北。194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1948年,管桦因病从部队转业,调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研究员。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创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1946年以后,鲁艺先后迁校至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和沈阳,并改为现名。他离开硝烟弥漫的东北解放战争前线后,有更充裕的时间专心投入写作,迎来了他创作上的新阶段。在东北期间,他先后撰写了话剧《归队立功》,写作发表了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和短篇小说《雨来没有死》,与他人合著出版了歌剧《国军现形记》和话剧《蒋敌伪合流》。其中《归队立功》受到冀热辽军区通令嘉奖,并荣获朱德奖章。


  为儿童团员立传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管桦作为随军记者经常独自活动,给他带路的往往是些很小的儿童团员。在暗夜中行进时,周围的树林、沙丘、荒坟看上去只是一团团黑影,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可孩子们却挺着胸脯,眼睛忽闪闪发亮,寂静中只听见他们嚓嚓嚓的脚步声,以及从远处传来的清脆的机关枪声和大炮闷雷般的轰响。管桦抵达目的地与孩子们道别时,他们脸上总是露出骄傲、幸福、得意的笑容。儿童团平时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送信,常在村头一边游戏,一边注意来往的行人。有一年春,管桦途经丰润县城北的上水路村时,恰逢日本鬼子来“扫荡”,当时除了埋设地雷准备打麻雀战的民兵留在村里,满山遍野都是往北转移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忽然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见管桦身着八路军服装,便跑过来拽住他的衣襟说:“我要跟着你当八路军打鬼子!”管桦说:“八路军不能背着小孩打鬼子,快找你妈妈去吧。”那孩子说:“今儿个高低是跟你去当八路军了,就兴你们大人抗日救国?”那孩子依旧拽着衣襟不放,管桦无奈地说:“得让你妈妈送你来,八路军才能要。”当那孩子东张西望寻找妈妈时,管桦才得以走脱。在这次“扫荡”中,进犯至遵化县与丰润县交界的鲁家峪村的一股日军,抓住了一个孩子,却被那孩子带进了地雷阵里,炸死了许多鬼子,那孩子也壮烈牺牲了。


  1945年夏秋之交,冀东军区八路军某部攻打玉田县城,管桦和尖兵剧社的其他几位同志要去前线采访,在城南庄负责给他们带路的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管桦对那孩子说:“村里没大人吗?”那孩子带着兴奋自信的表情说:“你们奔哪?我把你们领到那儿不就结了吗?”大家出了村子,眼前是一片开阔地,正北约5里地就是玉田县城。大家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东面白菜地尽头,约200米远处高耸着一座炮楼,却没有枪声。管桦问那孩子:“炮楼里还有鬼子没有?”话音未落,敌人的机关枪子弹就像雨点般地扫射过来,大家连忙俯卧在地上。过了一会儿,见敌人没再开枪,带路的孩子站起身来问是否还往前走,管桦冲他大喊一声:“快卧倒!”可是已经晚了,那孩子被炮楼里飞出的子弹击中了太阳穴,当场牺牲。此后,每当夜深人静时,管桦凝视着天空无数的星星,觉得每颗星都亮得像儿童的眼睛,正天真无邪地瞧着他。一想起那些孩子以及他们的英勇牺牲,他就为之揪心、震颤。


  即便在残酷的抗日斗争中,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管桦也不时回忆起自己多彩的童年。他生在还乡河畔一个纯朴的农家小院,童年的他也和其他儿童一样,经常在还乡河里洗澡、打鱼摸虾、玩水仗。当时他亲眼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质朴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游击队送鸡毛信,上树瞭望,若发现敌情就及时告给部队和乡亲们,使他们或提前转移或有所准备,从而掌握了抗击日寇的主动权。


  

  ◆管桦于1999年9月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建成时留影。


  再联想到八年抗战中,有些中国人成了叛徒、汉奸、卖国贼,八路军部队遭受敌人的突然袭击,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几乎全是汉奸给鬼子送情、当耳目所致。两相对比,管桦就更加感到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员了不起,他们为夺取全国抗战的伟大胜利所作出的贡献,理应大书特书,传之后世,这不仅仅是如何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更是对炎黄子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为此,管桦萌生了将冀东抗日根据地儿童团员的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以便流传下去、教育后人的想法。时值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他已随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迁到了沈阳。正是在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美好期待中,他开始创作《雨来没有死》这个短篇小说。初稿一气呵成后,他首先将它送给也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工作的作家周立波审阅。周立波看稿后,深为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雨来的形象所吸引和感动,连声称赞这篇小说写得血肉丰满,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他还非常兴奋地鼓励和指点管桦要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雨来没有死》很快于1948年发表在《晋察冀日》副刊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之初,这篇小说被选进了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管桦也因此而声名大振,走上文坛。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心中的偶像,其英勇抗日、机智斗争的故事也成为伴随新中国几代人成长的红色记忆。


  全国解放后,管桦先后调到天津音乐学院和中央乐团工作,并最终成为北京市作协的一名专业作家。期间,他创作了《飞虎山故事大合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歌词。并在《雨来没有死》的基础上,又经过精心构思,于1955年写作发表了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其中的雨来这一文学典型形象,是作家根据家乡的儿童团员和在抗战中他所接触的许多儿童团员综合、提炼而成的。谈及该小说的创作动机,作家坦言:“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


  畅销全国影响大


  1963年,《小英雄雨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又多次再版,畅销全国。后来,该小说还出现了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等竞相印行的火热局面。该小说最早于1972年被河北人民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印了24万册;1973年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1975年再版发行时,印了10万册;1979年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1984年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1997年被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出版发行。2009年初,该小说被北京星光大道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和北广传媒联合改编摄制为同名电影,在全国播映;2012年又被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改编为同名儿童评歌剧,演出后深受好评,该剧在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影响力。


  

  ◆197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小英雄雨来》。


  有趣的是,在“文革”初期,正因为《小英雄雨来》这部优秀小说,管桦才得以安然无恙。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的中学生拿着皮带步步逼近作家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顿时不见了,转身而去。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但在“文革”中,《小英雄雨来》在教材中悄然消失了。当时,天津市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曾一致要求把《小英雄雨来》继续编入语文课本。可有人却公然指出,必须把这篇课文里“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删掉。他们认为这句话里蕴含着大国沙文主义的意味,竟无理要求管桦把“雨来”这个深受亿万少年儿童欢迎和喜爱的人物,改写成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李玉和那样的高大形象,并派两名青年教师代表前往管桦住所,传达所谓上级指示精神。管桦听后,尽管气愤异常,但还是心平气和地对造访者说:“《小英雄雨来》的课文,不必选入课本了,把它抽掉吧!你们自己重新写一篇,要多么高大写多么高大。我写的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不动摇,豁出自己的生命,保护八路军的交通员,我认为了不起。李玉和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四十多岁的成年人,像雨来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像李玉和一样高大呢?”最后作家激动地大声喝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说什么也不能删掉。难道我们不教育子孙后代热爱自己的祖国吗?”那两位青年教师代表见状,自觉没趣,说了几句客套话,便匆忙地返回了天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管桦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又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以便让后人更多地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熏陶。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21世纪到来的前两年,即1998年,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唐山市丰润区还乡河公园落成了。在园中园的醒目位置,矗立着小英雄雨来的一尊雕像——他身着对襟粗布上衣,下挽裤腿,赤着双脚,袒胸露脯,面对着涓涓不息的还乡河。


  被誉为“小英雄雨来之父”的管桦,受命在雨来纪念碑上亲笔赋文写道:“一九三七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本文为头条号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推荐文章4: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推荐文章5: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抗日小英雄你还记得吗

  :中国军网综合 :乔楠楠 责任编辑:乔梦


  72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曾在日本盛行一时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彻底破灭。日本侵略者的确低估了中国,只看到了中国政府的羸弱,却看不到中国民众“妇孺皆兵”之下蕴藏的巨大能量。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重温记忆中的抗日小英雄,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银幕上的小英雄——海娃 张嘎


  海娃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抗战故事片。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鸡毛信》宣传画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边放羊,边放哨,监视着前面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左:电影《鸡毛信》剧照,右:“海娃”原型和妻子


  他是电影《鸡毛信》中小主角海娃的原型,也是电影《沙漠追匪记》的主角原型之一,在他参加的历时两年半的战争中,他单人捕捉俘虏100多名。2014年,这位传奇英雄因病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思念和追忆。他就是曾经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秦玉根。


  秦玉根3岁时成了孤儿,叔叔将他卖给地主,4岁就给东家放羊,饱受饥寒折磨。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0师随贺龙元帅挺进敌后,小玉根的家乡成了最早的根据地,小玉根带领儿童团,肩扛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当向导。特别是有一次小玉根在送鸡毛信时,机智勇敢,毫不畏惧,最后把鬼子带进了我军伏击圈,自己又机智脱身。他的这段传奇经历在根据地被编成故事广为传颂,成为我党我军最早的根据地妇孺皆知的小英雄。后来,这段故事被拍成电影《鸡毛信》。14岁那年,小玉根参加了地方武装,他拿着土枪、土炮、土地雷,参加反扫荡作战,并多次深入敌后,化装侦察,护送党政军领导通过敌人封锁线,掩护群众反扫荡大转移,1947年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侦察员。


  他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新疆剿匪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7次战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英雄勋章,是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2014年4月,76岁的秦玉根在广东中山市因病去世,他在遗言中表示要将遗体留做医学科学研究。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兵张嘎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电影《小兵张嘎》的扮演者叫安吉斯。在剧中,他从不懂事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他的那句“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以后拉清单”的经典台词更是让人难忘。


  

  电影《小兵张嘎》张嘎扮演者安吉斯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视剧在忠实《小兵张嘎》原著故事、线索氛围环境的基础上,丰富了嘎子的性格命运。展示了嘎子、胖墩、玉英、佟乐四个孩子,在抗日烽火中的戏剧故事和富于传奇的友谊。


  

  电视连续剧版《小兵张嘎》剧照


  

  电视连续剧版《小兵张嘎》扮演者谢孟伟


  嘎子哥的变化,你还认得吗?


  《鸡毛信》《小兵张嘎》也有动画片版。正是革命题材动画片的出炉,海娃、张嘎等少年英雄人物更受新时期青少年的青睐。


  

  动画片《鸡毛信》


  

  动画片《小兵张嘎》


  课本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他的游泳水平很高。后来,爸爸为了让雨来有学问,让雨来接受党的爱国教育,从而懂得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祖国”的道理。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的爸爸妈妈都出去了,雨来正趴在炕头看识字课本。突然,交通员李大叔来到他家,后面还跟着一群鬼子。在雨来的掩护下,李大叔匆忙跳进雨来家事先挖好的地洞里,而雨来自己却被鬼子抓了。雨来拒绝了鬼子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的威胁、毒打下坚决不屈服,决绝供出李大叔的去向。鬼子无可奈何,决定把他拉到河边枪毙。河边响起了枪声,村民们听见枪声都哭了……等鬼子走后,雨来从水里爬上岸,他还活着!原来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鬼子不备,一头扎进河里游走了。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被改名为《小英雄雨来》并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将他狠狠地摔在石头上。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晋察冀日》在第一版发表了关于王二小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王二小纪念碑


  《王二小》《小英雄雨来》比较早地被编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王二小、雨来成了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古有夏完淳,14岁领兵抗清,16岁英勇就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海娃、张嘎、雨来、王二小绝不仅仅是艺术形象,要知道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小英雄的缩影。有许多小英雄烈士们,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牺牲后没有留下一个土堆,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作家管桦认为,一个不能崇拜自己英雄的社会,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缺乏民族精神和志气的民族。


  英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次次的感动,不只是证明了我们有多爱国,而是,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初心”——在未知晓大道理未接触高深学识的年幼之时,我们就坚定地相信:要爱自己的祖国,爱山川,爱河流,爱这片依旧不够完美的土地和为此不断努力的人民!


  你还记得这张图吗?一名小学生因为迟到,冒雨奔向教室。当跑到操场,听到国歌响起时,他做了什么?


  

  少年强则国强。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中国的年轻一代从来不缺乏热爱祖国、崇敬英雄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教养、善良、真诚、勇敢……让我们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资料:人民日、中国军网)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小英雄雨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