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是谁的儿子
福康安是谁的儿子推荐文章1:福康安的开挂人生
:我方特邀千秋远
正在热播的《庆余年》,想必把很多80后直接拉回了10年前的记忆。很多朋友都是一边啃鸡腿,一边品味“天之骄子”范闲的开挂人生。
怎么说呢,范闲同学天赋好、能力强、风趣幽默脑子灵,关键是人家——出身还贼好。不但有无敌生化人五竹的360度陪护、有“亲大姨”陈萍萍的无死角照顾,而且有主动喜当爹的户部侍郎干爹,简直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但,这些都是浮云,其实小范能平步青云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庆帝的私生子,这才是小范一路打怪升级却基本不掉血的最大助力!
都说艺术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此开挂的人生,在历史上有没有呢?
嘿,还真有!清朝的福康安,就是一个参考原型。
一、福康安的家世
其实,拜多年的清宫戏普及,福康安的家世已经不用多说了: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的亲侄子,国舅爷傅恒的第三子,甚至还和《还珠格格》中福尔康有那么一点相似。
百度百科中,给福康安贴的标签则有“名臣、外戚、民族英雄”。
其实,因为名气颇大,连《书剑恩仇录》和《飞狐外传》,福康安也都有客串。真有一点,“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的感觉。
总之,光看这绚死人的身份光环和荣誉头衔,福康安就已经足以和范闲媲美了。
此外,更有坊间传闻:福尔康就是“风流皇帝”乾隆爷的私生子。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传闻,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其一,老乾隆原本就风流成性,生前死后都是花边新闻不断,“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就是其中代表。
其二,福尔康的亲娘,据说就是满洲第一美人。
其三,最重要一点就是,福尔康并不太长的人生——实在“开挂”。
二、开挂人生
所谓开挂,有的人快活到人生尽头才开挂,比如姜子牙、百里奚,在人生最后的时刻,才突然迸发能量,给人世留下无尽炫彩的云霓;有人少年得志,却命不长久,比如王勃、宋哲宗,年纪轻轻名动天下,但绚烂之后,迅速陨落。
而福尔康则是——出生即出道、出道即开挂。
福康安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6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皇宫伴读,每天接触的都是帝国一把手或者帝国未来掌门人。这样的成长环境,比之长年生活在儋州的范闲,其实更加优越。
而福康安此后的人生,更是几乎开挂到“一帆风顺”的地步,其高光履历如下:
1772至1776年平定大小金川、1784年平定甘肃回民之变、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90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1795年平定吴八月的苗民之变。
看见没,十全武功中的三个,都与福康安有关,而1772年的时候,福康安年仅17岁,大胆推测,如果福康安早生30年,十全武功他没准就要占全了!
伴随这些“骄人”战绩,福大帅这一路的头衔分别是:户部侍郎、镶黄旗副都统、盛京将军、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嘉勇侯、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忠锐嘉勇公……1795年,他死之时,更被追封为嘉勇郡王。
这一通头衔,比之范闲、韦小宝,那是绝对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也正是这些战绩与头衔,尤其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平定廓尔喀之役,有人把福康安的“辉煌”与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汉尼拔、拿破仑并列,甚至认为他们是一个级别的名将。
但也有很多朋友,对此并不认同,认为福康安,其实是带着光环的“福吹吹”,一生的战绩并不特别辉煌。真实情况如何,咱们还是看看他的“巅峰之作”廓尔喀之役。
三、廓尔喀之役
平定廓尔喀发生在1790年—1792年,它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此时的乾隆帝垂垂老矣,而福康安正值壮年,三十多岁绝对是男儿建功立业的黄金年华,所以这一战的水平,也足以展示福大帅的真实水准。
所谓廓尔喀,其实就是今天的尼泊尔。战争的起因比较复杂,本文不交代了,咱们单看福尔康大帅的表演。
公元1791年,廓尔喀入侵西藏,9月,两广总督福康安被授予大将军,率军1万出征西藏。
客观的说,廓尔喀人的战斗力并不强悍,尤其是这种翻越高山的劳师远征,从战略层面看,也不大可能赢。反正,在西藏境内,廓尔喀人被揍了个鼻青脸肿。到1792年5月,廓尔喀人已经被赶回了老家。
这一阶段,其实也说不上福大帅的指挥艺术,福大帅占尽天时、地理、人和优势,而且出征的士兵要么是巴图鲁、要么是索伦勇士,都是清兵精锐中的精锐,还有海兰察等名将辅助,这一战是妥妥的富裕战,打不赢才是怪事。
当然,入侵这种事,不是说你想停就停,1792年5月13日,福大帅开始远征廓尔喀。不过这一段的剧情,并不是什么翻越喜马拉雅山,而是沿吉隆河东岸南下,通过水路进军廓尔喀。其实想想也是,即便是专业的登山者,攀爬海拔六七千米的高峰,也得掉半条命,这种情况下,不用说持续作战了,安营扎寨估计都困难。
日常军力只有几千的廓尔喀人,真没见过这上万的大军,尤其来的还是大清帝国精锐中的精锐,又有海兰察、哲森保等悍将统领,在热索桥、协布噜、东觉山之战中,廓尔喀人又被揍了鼻青脸肿。没办法,论野战,此时的廓尔喀人真心不是满清的对手。
简单说下热索桥之战,廓尔喀人虽不善战,但也知道毁掉热索桥,所以两军一度凭河形成对峙。此时,海兰察出了个主意:密令阿满泰等人东越峨绿山,自上流潜渡,以奇兵突然出现在廓尔喀人眼前,结果廓尔喀人立刻作鸟兽散,清军占领热索桥。
这场大战,要说爬山,其实也就是少数精兵爬了这个峨绿山。这与汉尼拔、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真心没法比。
一连串胜利,福大帅认为自己简直就是诸葛孔明再世,对廓尔喀人也开始轻视,而他的这份轻视,很快就给了自己带来了教训。
可去过尼泊尔的朋友都知道,那地方山高林密,属于“高山族”体系,自然的,尼泊尔人也很擅长山地、丛林作战。于是,福大帅的一支部队就被引入了山地伏击圈,廓尔喀人三面放火,悍将台斐英阿、阿满泰、莫尔根保、英贵、张占魁等人战死。这便是清军损失惨重的帕朗古之战,福大帅结结实实吃了个教训。
可是,即便如此,只要避开山地、丛林,直接攻击城市,廓尔喀还是毫无办法。在绝对悬殊的国力对比前,廓尔喀人已经无力再战,清军主力逼近廓尔喀首都加满德都,只能请求投降。
从此,尼泊尔成为清帝国的属国。这便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收官之作。
其实,纵观整场战事,廓尔喀之役的结果之所以还能令人接受,主要在于两国之间绝对悬殊的实力对比,福康安大帅在这场大战中的表现,并不惊艳。
尽管如此,回师之后的福康安,还是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并被加封忠锐嘉勇公。
结语
其实,细观福康安几大战绩,福康安在战术层面的惊艳之作,真的很少,顶多能算是中规中矩。
用蔡东藩先生话说,就是:“台湾一役,赖海兰察奋勇争先,一战破敌,即日解诸罗围,叛党夺气,大乱以平。至若廓尔喀之战,福康安冒险轻进,微海兰察在后援应,彼且无生还之望,遑能平敌耶?”
翻译一下,就是海兰察才是福康安的福星,没有骁勇彪悍的海兰察,福康安的战绩估计至少就要减半处理了。他的才智,与他的高官显爵,显然并不特别相称。
也正因为此,坊间才会传闻,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不过,这个真相真的不太好考证,是与不是,皆在想当然与推论之间。
他的一生,确实在乾隆皇帝时代达到了人生巅峰,尤其是死后追封郡王,这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殊荣。这里面,固然有福康安同学自己不懈努力的功劳,但同时期比他更努力、功勋更卓著的人,大有人在,比如阿桂、兆惠等人,而官爵却远远比不上福康安。如果说,这里没有乾隆帝的刻意提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他的殊荣,也随着乾隆皇帝的终结而终结:嘉庆皇帝继位之后,却对已死的福康安各种不认可:多次追加谴责福康安行军过程中的挥霍无度,甚至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将福康安儿子由世袭贝勒降为贝子。
有道是“大浪淘沙始到金”,福康安依靠身份、运势得到的荣誉,注定并不踏实。
参考文献:二月河《乾隆皇帝》、《清史稿》,爱新觉罗·昭梿《啸亭杂录》、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福康安是谁的儿子推荐文章2:福康安生前是贝子死后追赠郡王,这两个爵位有没有传给子孙后代?
乾隆一朝甚至说是有清一代,家族显赫如富察氏者实属少见,即便是说大清第一异姓贵族也不为过。自傅恒开始,他们家共出了两个郡王,三个一等公,傅恒父子五人皆官至一品,还有四人跻身军机大臣行列。
清代异姓封王者,除了清初的三顺王以及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还有后来康熙朝黄芳度曾封王爵之外,剩下的两个就是傅恒以及他的儿子福康安了。
御史重点并不是要介绍傅恒一家的功名富贵,而是要讨论傅恒、福康安死后,他们的爵位沿袭问题。按照清制,一等公一般都是世袭罔替的,傅恒一人就兼有一等公和郡王两个爵位,那么他的后代又该如何继承呢?
说起清代的公爵,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的按照正常情况,皇帝授予有功大臣公爵,其封赏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同样是公爵,含金量就不同。清初时期,朝廷在授予大臣公爵时,是要说明袭爵次数的。如果在册封上谕中没有说明袭爵次数,那么就仅限于本人,不能传给后代。
比如清初时期的黄梧,他因主动归降清廷,被顺治帝封为公爵,但顺治帝在上谕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个公爵是几等,也没有确定能否世袭。所以康熙亲政时,黄梧特地上折,请求朝廷明确自己是几等公以及袭爵次数。康熙帝念及黄梧之功,遂下旨封黄梧为一等公,准袭二十四次,即世袭罔替。
还有一种情况是,公爵是可以重复授予的。以傅恒为例,他于乾隆十三年金川之役得胜班师时,被乾隆帝授封一等忠勇公。乾隆二十年,师克伊犁,乾隆再次授予傅恒一等忠勇公。对于傅恒来说,二封一等公,实属旷世恩典。他不敢受,奏请乾隆收回成命。
像傅恒这样两次授封一等公的情况十分少见,除了他以外也没有第二个现成的案例。不过不管是傅恒还是福康安,他们的一等公爵都是明文规定可以世袭罔替的。
傅恒“赏加郡王衔”与福康安“赠郡王”有本质的区别乾隆三十五年二月月,傅恒征战缅甸回京后,因在前线染病于四月间病逝。乾隆痛失股肱,谕令其丧葬规格以宗室镇国公规格办理,赐谥“文忠”。到了嘉庆元年时,乾隆又想起这位小舅子的功劳,推恩赏加郡王衔,并配享太庙。
福康安受到的恩宠比其父傅恒更甚。乾隆五十七年,福康安领兵平定廓尔喀后,被乾隆帝累封为一等嘉勇忠锐公,并于嘉庆元年晋贝子。同年五月,福康安在军中病逝,乾隆下旨追封嘉勇郡王,并配享太庙。
傅恒与福康安的郡王是不一样的,前者的“赏加郡王衔”,通俗地理解就是享受宗室多罗郡王的待遇,并不是实际上的郡王。这一点和普通的职官是一样的,比如正二品的侍郎赏加头品顶戴,但其原品仍是正二品。和现在厅级干部享受副部级待遇是一个道理。
既然是荣誉头衔,所以傅恒的郡王衔仅能止步于他本人,而不能传给子孙后代。事实也是如此,傅恒死后,他的一等忠勇公由他的第二子福隆安继承,他于乾隆三十五年,即傅恒去世后便承袭了一等公的爵位。
至此,傅恒的一等公爵位便由福隆安一脉承袭,总共传了六代,最后一位承袭者是松椿,他于光绪十七年袭了一等公直到大清灭亡。
福康安的情况就不同了,从制度层面而言,他生前最高的爵位并不是一等公,而是贝子。如果了解清代爵位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贝子是宗室爵位,等级比民公要高很多。况且福康安死后,乾隆是实打实地追封他为郡王。
所以福康安的后代如果承袭爵位,起点就要高很多。按照宗室爵位降级袭爵的规定,福康安的儿子应该承袭贝勒,孙子便是贝子,其后才是镇国公、辅国公等。
嘉庆元年,福康安之子德麟承袭了贝勒爵位。说起这个德麟也不是一般人,史料记载他是武状元出身,弓马骑射十分了得。乾隆帝对他很喜爱,所谓爱屋及乌,尽管德麟年纪尚小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但乾隆还是下旨,准其贝勒爵位世袭。
遗憾的是,德麟没有他的祖父、父亲那么幸运。嘉庆亲政后,对福康安很不友好,曾几次公开指责他带兵期间用度奢靡,导致军伍腐败,还把八旗战力下降的责任也推给了福康安。至于德麟同样也受到了父亲牵连,不仅丢了世袭贝勒这一爵位,还降为贝子。
德麟在嘉庆朝是吃过不少苦头的,曾几次因过被罚,最终被革去贝子发配伊犁赎罪效力。所幸,嘉庆帝还算仁慈,德麟死后他的儿子庆敏,于嘉庆二十三年承袭贝子一爵。
庆敏之后,贝子的爵位仅降过一次,他的儿子文谦于咸丰五年袭镇国公,此后爵位没有再变化,一直都是镇国公。至于福康安的一等公爵、贝子则按照袭高不袭低的标准,按例不得承袭。
福康安是谁的儿子推荐文章3:福康安跟乾隆到底是不是亲父子?他们之间的三个疑点该如何解释?
“福康安是乾隆的亲生儿子。”这种说法基本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无论是“著名历史小说”,还是热播电影电视剧,都说福康安确实是乾隆的亲生儿子,其主要证据或者说疑点有三个:其一,福康安的两个哥哥都当了额附,而福康安没当上;其二,福康安非皇族而生前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其三,福康安在《清史稿》中,并没有跟其父傅恒合为一传。
那么福康安到底是不是乾隆皇帝的亲生儿子呢?这得看福康安出生的前一年,富恒在哪里,同时也要看福康安出生那一年,乾隆和傅恒有多大年纪了。
要问儿子是否亲生,先要看乾隆十八年,傅恒是否在家?福康安在《清史稿·卷三百三十·列传一百十七》中与孙士毅、明亮合为一传:“福康安,字瑶林,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子也。”
乾隆六十年,福康安获赐三眼花翎,同年十二月(一说为嘉庆元年二月),福康安改任闽浙总督,进封贝子(一直在军中,没有参加乾隆禅让大典,也没赴任受封)。
嘉庆元年五月,福康安于军中病逝。“仁宗(嘉庆皇帝颙琰)制诗以诔,命加郡王衔,从傅恒配太庙,谥文襄。”
福康安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于嘉庆元年(1796年),生有一子二女。
这时候我们该回到正题了:乾隆十八年,福康安出生的前一年,亲生谜案的两个重要当事人乾隆皇帝和傅恒,分别是多大年纪?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傅恒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了乾隆十八年,这二位分别是四十二岁和三十一岁。
咱们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差不多的两人赛跑,一个三十岁,一个四十岁,谁能跑赢?
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一切,那么咱们再举一个例子:两个人展开射击比赛,一个人只有三发子弹三次射击机会,另一个子弹不限量,从早到晚射击,谁命中靶心的可能性更大?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说了:乾隆为了行事方便,早就把傅恒派到边关打仗去了。
但是我们查阅史料就会知道,福康安出生的前四年,傅恒一直在家里呆着呢:“(乾隆)十四年三月,师至京师,上御殿受贺,行饮至礼,赐第东安门内……十九年,准噶尔内乱,诸部台吉多内附。上将用兵,谘廷臣,惟傅恒赞其议。二十一年四月,上命傅恒出视师……傅恒直军机处二十三年,日侍左右,以勤慎得上眷。”
从乾隆十四年三月到二十一年四月,傅恒一直陪在乾隆身边,有傅恒这双眼睛盯着,再加上清朝皇宫规矩很大,敬事房太监必须把守在皇帝卧室窗外(御前坐更),乾隆根本就没有“作案机会”。
说完三个当事人的年龄,咱们该来逐一破解本文开头所说的三个疑点了。
疑点之一:为什么福康安的两个哥哥都当了额附而福康安没当上?福康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大哥福灵安是“多罗额附”,就是说他娶了某个郡王的女儿;二哥福隆安为“和硕额附”,那是因为他娶了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及亲王之女为和硕公主,郡王之女为多罗格格,也有格外升格加封的,比如和珅的儿媳妇十公主,应为和硕,却受封固伦)。
两个哥哥都娶了皇家或宗室之女,傅恒最出色的儿子,为什么得不到这个待遇呢?这其实很好理解——福隆安娶了乾隆的四姑娘,福康安要娶,也应该娶一个和硕公主,但是乾隆虽然很能生,但是也有个限度,如果功臣之子都娶固伦或和硕公主,他也忙乎不过来。
福隆安娶了和硕和嘉公主之后,下一个该轮到福康安了,可是乾隆连生两个女儿,都夭折了——如果她们还活着,一个比福康安大一岁,一个比福康安小一岁。
夭折了两个女儿之后,乾隆尚有余勇可贾,又于1756年和1758年生了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和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
皇八女夭折,不算,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早就许配给了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也不算。
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乾隆家的七姑娘和九姑娘,也就比福康安小两到四岁,这岂不是正好赐婚?
这事儿还真不怪乾隆小气,要怪也只能怪傅恒太谨慎小心——他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勤慎、谦下,治事不敢自擅”。
傅恒为了少出风头,早早就给福康安娶了媳妇,等到乾隆的七姑娘九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福康安不但早早成婚,连儿子都生出来了——福康安的嫡长子德麟出生的时候,福康安虚岁才十四。
福康安虽然没娶公主,但这并不能说明乾隆是顾忌近亲不能结婚的规矩——事实上清朝对这方面管理并不严,福康安的两个女儿,也都嫁进了皇室:一个嫁给了济尔哈朗的七世孙郑亲王乌尔恭阿 ,另一个嫁给了嫁怡亲王胤祥的曾孙绵誉。
所以福康安没娶公主,可能是傅恒不想要,或者是福康安太早熟,还不能作为福康安就是乾隆亲生儿子的证据——如果乾隆真要掩盖这桩丑事,可以把某个郡王赐婚给福康安,让他也闹个多罗额附的头衔,至于生不生儿子,已经不打紧了,反正福康安早已有了后代。
疑点之二:福康安并非宗室,为什么获封贝子追封郡王?我们细看清朝历史就会知道,非宗室而封贝子追封郡王,福康安不是第一个,其父富察傅恒,也得到了这个待遇:“嘉庆元年,赠贝子,赠郡王衔,配享太庙。”
虽然年号是嘉庆,但是说话算数的,还是禅位而不让权的太上皇弘历,所以破格赐非宗室功臣为贝子乃至郡王,在乾隆这里不算啥新鲜事儿。
在傅恒父子之前,非宗室而受封贝子贝勒郡王亲王的都不在少数,蒙古王公多得数都数不清,就连我们熟知的三藩吴三国耿精忠尚可喜,也都是亲王。
疑点之三:福康安为什么不跟其父傅恒合为一传?翻看《清史稿》我们就知道,富察傅恒在列传八十八,与钮祜禄讷亲在一起,傅恒下面,他的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长安乃至福隆安的儿子丰绅济伦都出现了,偏偏把福长安安排到列传一百一十七,跟孙士毅明亮放在了一起。
同样时期而同样父子显赫的刘统勋刘墉,在一个列传里,偏偏福康安和傅恒分了家,是不是《清史稿》的编修把福康安“开除家籍”了?
这就需要我们细看《清史稿》了,看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父子不在同一传记里,傅恒与福康安并不是头一家:张廷玉跟其父张英不在一起,索额图与其父索尼不在一起,隆科多与其父佟国维(不是什么六叔)不在一起,就连富察傅恒,也没跟他父亲李荣宝、祖父米思翰在一起。
史官列传,再决定是否父子同传的时候,还要看这儿子是否在官爵和历史影响力上是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傅恒比李荣宝有名,福康安比傅恒有名,所以他们家四代人分列三传,并不是个案。所以父子分列两传,并不能证明傅恒与福康安不是亲父子关系——如果这么算,雍正皇帝胤禛是不会答应的,因为他也没跟父亲康熙皇帝玄烨埋在一起。
乾隆与福康安之间的三个疑点,好像是解释清楚了,但这种解释似乎也未免有些牵强,尤其是关于赛跑与射击的例子,并没有排除意外:乾隆一辈子育有十七子十女,傅恒只有四子二女,二十七比六,还是乾隆能干。
宫廷秘史,永无真相。这就要请读者诸君来做最后的评判了:以您掌握的史料和个人推断,福康安到底是不是乾隆的亲生儿子?在笔者看来,是的可能性极小,因为乾隆在这方面并不缺吃少穿,绝不会饥不择食去吃窝边草……
福康安是谁的儿子推荐文章4: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福康安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本名傅康安,富察氏,字瑶林,号敬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中叶重臣、外戚。大学士傅恒第三子,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侄。
福康安早年以勋戚由侍卫授户部侍郎、镶黄旗满洲副都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阿桂参加第二次金川之役。因军功授正白旗满洲都统、吉林将军、盛京将军等职。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工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乾隆四十九年(1781年),又从阿桂镇压甘肃撒拉族起义,破石峰堡,封嘉勇侯,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二年(1784年),以主帅身份率军渡海,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七年(1789年),进军西藏,击退廓尔喀入侵,越过喜马拉雅山,兵临阳布(今尼泊尔加德满都),迫使廓尔喀称臣请降,许诺永不侵犯藏境。授武英殿大学士。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乾隆六十年(1795年),镇压湘黔苗民起义,翌年封贝子,不久即病逝军中。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福康安参与或指挥了乾隆中后期的几次重大战役,功勋卓著。他在西藏时参加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对于巩固清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政治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历史评价:
爱新觉罗·弘历:①福康安秉性公忠,能视国事如家事,其才猷识见,又能明敏周到,如此方不愧为休戚相关、实心任事之大臣。②才猷敏练,扬历中外,懋著殊勋,年力富强,正资倚毗,乃当大功垂成之际,积劳成疾,遽尔溘逝,实深震悼,且当患病之时,犹复力疾督师,亲临前敌,实为宣劳超众,体国忘身。
萧一山《清代通史》:福康安特以贵族外戚,总长师干,归功享成而已。其对于海兰察谦谦自下,尽力周旋之,依为干城,方能得其力。则其才能之不足为将帅,可以知矣。且到处婪索,妄作威福,每日罗食珍异?开营伍奢侈之端倪,故每一征战,糜费多而成功少。
轶事典故:
引领时尚
《啸亭续录》载,福康安好穿深绛色服饰,人言之为福色,因为“福”字,一语双关,都愿有“福”,所以民间也争效其色,都要做件“福色”袍子穿,以借福音。
奢靡骄横
福康安深获乾隆殊宠,气势熏灼,“威行海内” 。他依仗殊宠,踞功自傲,在军中日益奢侈,毫无节制。他还以犒军为名,不断向地方勒索金银财物,赃货狼藉。这是他死后遭嘉庆帝清算的原因之一。
喜乘大轿
《清代之竹头木屑》载,福康安出行时坐轿(按例,清朝武臣无乘轿之例),需用轿夫三十六名,轿夫们轮流抬轿,轿行如飞。就连出师督阵时,福康安也要坐轿,并给每个轿夫配备良马四匹,轿夫换班后,就骑马跟随。四川总督的轿子也很大,须轿夫十六人,里面有小童两人,负责装烟倒茶,并备有冷热点心百十来种。在平定台湾,凯旋过浙江时,“自三衙方舟下严陵,江舟设重楼,陈百戏,中流鼓吹竞作,从官舟衔触,并两岸疾下”,可见其奢靡。
索木事件
在出任两广总督时,福康安授意湖北按察使李天培为其索取木材,李天培为讨好福康安,让湖广粮船为他将木材运往京师家中。后被御史钮祜禄·和琳弹劾,福康安上疏请罪。乾隆帝一向宠爱福康安,仅命夺职留任,罚总督俸3年、公俸10年而已。这是福康安平稳仕途中的一个小插曲。后很快也免罚其俸。
狗仗人势
清代小说集《三异笔谈》载,福康安手下的家奴非常骄横,所经之处,辄向地方官员索要钱财,并经常滋事扰民。在征西过程中,福康安的轿夫跑到老百姓家里抢东西。当地巡视都司徐斐恰好看到,赶紧上前阻拦,轿夫一把将徐斐从马上拽下来,一顿猛揍。成都知府姚一如听说后非常气愤,想到福康安那里告状。有人劝他不必告知福康安这种小事,自行处理即可。于是姚一如令人把轿夫抓起来。轿夫气焰嚣张,在审讯中被打死。消息传到福康安那里,福康安并没有生气,但其他轿夫竟然集体罢工。福康安为安抚他们,只得想办法撤掉了姚一如的官职。
另据《水窗春呓》载,四川某地粮台王启焜,为福康安提供过无数钱财,是福康安身边的红人。有一年元宵节,王启焜的儿子去苏州游玩,没订到观灯的船。这王大少乃纨绔子弟,从小没吃过亏,第二年赌气预定了所有观灯船。本地人一艘船都找不到,以为是江海大盗的阴谋,赶紧官。官府追查后,以扰乱社会秩序罪将元凶王大少拘捕。正巧福康安从台湾平叛归来,知道了这件事。他命人把王大少带来,问清原委后,令其跪在船头,大声责骂,历数其不端行为,吓得王大少连连磕头谢罪。当地官员见福康安与王大少如此熟识,遂在福康安走后把王大少从狱中请出来,好吃好喝好招待。
无赖冒名
《啸亭续录》载,京城有个叫副天保的无赖泼皮,因与福康安的家奴是邻居,从平日里家奴的吹嘘中了解到了一些福康安的声势和排场,以及情状嗜好,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召集了数十名不务正业的无赖痞子,打着福康安的牌子旗号,沿途讹诈州县。为了避免被有见过福康安的地方官员识破,骗子们一路上都称福大帅偶染小恙,不便见客,所以不见任何人。而沿途州县的官员也不敢多问,只是争相行贿,以谋攀附巴结,副天保一行所获颇丰。
骗子队伍来到湖南辰州,知府费莫·清安泰乃是福康安一手举荐提拔的人,见恩公到来,当即求见。可是副天保一行却以各种借口百般阻挠。清安泰心下生疑,遂强行闯入内室,揭开帐子锦被,发现是副天保扮作福康安躺在床上,于是赶紧招呼随从进来,把副天保一伙全部抓获。事情上到朝廷,乾隆帝立马升了清安泰的官。清安泰最后官至浙江巡抚。
文学形象:
自清代以来,福康安的身世便成为了一个谜团。在各类文学作品的演绎中,福康安之母入宫时被乾隆帝宠幸,因而生下福康安。嘉庆朝有流传很广的一首诗,其中有“龙种无端降下方”之语,便是指此事。但清代的《批随园诗话》又称福康安是乾隆初年恶僧法和尚的后身。法和尚因罪被处斩的那天,福康安的母亲在白天看到一个和尚进屋,随后便生下福康安。近现代以来,这种说法更加盛行,如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二月河《乾隆皇帝》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以及根据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福康安的出身也被描述为乾隆帝之子。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福康安是谁的儿子推荐文章5:福康安:13岁入仕43岁病亡,异姓太庙封王,乾隆最后的稳定全靠他
楔子:清朝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不满清政府的统治,发动叛乱,叛军数量高达10万人,声势浩大。乾隆帝弘历本想派阿桂前去镇压,但阿桂已经71岁,实在不适合舟车劳顿。于是乾隆问他的宠臣、工部侍郎德成:“朕打算派福康安前去台湾,你觉得如福康安能比得上阿桂吗?”
德成回答说:
“阿桂能指挥海兰察,福康安则极力周旋之,方得海兰察之力,以此不如阿桂。”(出自《清稗类钞》)
这段话的意思是:阿桂能指挥得动海兰察,但福康安却需要放下身段,极力周旋才能让海兰察配合他。所以,福康安不如阿桂。
按德成的意思,福康安和阿桂相比,还差得远。
其实,德成拿海兰察来比较阿桂和福康安,是极不公平的。因为海兰察是阿桂一手提拔的,而福康安是后起之秀,论资历,他还不如海兰察。所以,海兰察当然不服福康安。
在清史中, 福康安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功勋卓著,但又争议不断。有显赫的出身,又有离奇的“身世”。本文,博史君将通过史料,来为大家还原清朝中期最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的福康安,希望通过他的事迹,让大家有所感悟。
一、奋七世余烈,享帝王赐名要说福康安,就不得不说起他极其显赫的家世。
福康安生于满洲镶黄旗的富察家族,其家族在清朝具有显赫的地位,富察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时,富察家族的宗长旺吉努(福康安的七世祖)便率军归附,后来福康安的六世祖万吉哈在和明朝作战时战死,福康安的高祖父哈什屯接替父亲,一度担任皇太极的前锋,因作战勇猛,曾担任列议政大臣,位列中枢。
福康安的曾祖父米思翰曾在康熙朝任户部尚书,因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昼夜操劳而死。福康安的祖辈人中,最著名的是马齐,此人是康熙、雍正两朝的内阁大学士。马齐有兄弟四人,福康安的爷爷李荣宝是老末。在下一代,福康安的父亲傅恒内清朝中期的巨擘,他的姑姑富察氏更是乾隆帝的结发妻子富察皇后。下图是富察家族主要人物图谱。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在200年内,富察家族靠着哈什屯、马齐、傅恒、福康安等几个关键人物,将家族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到了福康安这一代,可谓是“奋七世之余烈”。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福康安传》记载:
福康安,字瑶林,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子也。
福康安,字瑶林,他是傅恒的儿子,也是乾隆帝的内侄。福康安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满、汉、蒙古等多种语言,熟读经史子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作为镶黄旗名将傅恒的儿子,他从小练习弓马,可谓文武双全。乾隆帝对其颇为器重,曾称赞他“年少有才,可成大器”,并多次亲自教导他。由于其家族背景和乾隆帝的宠爱,福康安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年仅年纪轻轻便担任要职。
关于福康安的身世,民间有一个谣传,说福康安并非傅恒的儿子,而是乾隆帝和傅恒之妻所生,乃是“皇子”一枚。甚至有人把这个故事编成画本,在后世民间文学以及武侠小说中广为流传。
事实上,这种传言可信度极低,原因有二:其一,在所有关于清朝的正史乃至略有史学依据的野史上,根本没有此事的记载(民间画本不计在内)。其二,以清朝后宫的管理制度,外臣之妻是不可能有和皇帝媾和的机会的。博史君讲历史,自然以史料依据为依托,这种谣传自然不可信。不过,关于福康安的名字,倒是值得一提。
根据《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六十二》记载:
从前大学士公傅恒曾将傅字姓其诸子,经朕令改福字。
意思是说,傅恒在任大学士时,曾向学习汉族文化,将“傅”字作为姓氏(本姓富察),所以其子福康安本来叫“傅康安”。后来乾隆帝因喜欢这个内侄,便将“傅”改为“福”,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才叫“福康安”。
不过,乾隆帝也没想到,他赐的这个“福”字,的确给清朝带来了福气。因为福康安是一位了不起的福将。
二、替父战金川,弱冠任总督福康安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因为他姑姑富察皇后的原因,他自幼便进入了乾隆帝的视野。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3岁的福康安已经是三等侍卫,授云骑尉。15岁升二等侍卫,16岁升一等侍卫。到了18岁时,已经担任户部侍郎,并充任军机大臣。
这个晋升速度,纵观清朝历史,几乎仅他一人。不过,福康安之所以18岁就能充任军机大臣,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其父傅恒在此前的缅甸之战中病逝,另一个是在他17岁时他参加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立下了战功。
乾隆时期,大小金川两次叛乱,第一次叛乱发生在乾隆十一年,被傅恒平定。第二次叛乱发生在乾隆三十六年,当时傅恒已经去世。为了平定金川,乾隆帝精锐尽出,福康安被安排在阿桂的军中担任佐将,而同在阿桂军中的,还有上文提到的海兰察,海兰察当时是参将,职位比福康安要高。
其实,在军中阿桂是比较照顾福康安的,一方面是因为福康安身份尊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阿桂和福康安的父亲傅恒交情深厚。当年傅恒征缅,阿桂就是傅恒的副将。所以,阿桂最初没让福康安上前线。
但17岁的福康安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坚持带领一队人马,充当前军,首战就摧毁了金川土司的两座营寨。第二年,福康安又率领八百士卒,趁夜冒雨攻打敌人碉堡。《清史稿》云:
福康安夜率兵八百冒雨逾碉入,杀贼,毁其碉,上手诏嘉其勇。
其后,福康安又连续攻克敌人七座山峰,阿桂在给乾隆的战中重点夸赞了福康安的勇猛。乾隆大喜,封福康安为巴图鲁(清朝第一勇士称号)。
大小金川之战被平定后,阿桂等高级将领自然受到封赏。福康安也因此被提拔为户部右侍郎,充任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不仅如此,乾隆帝还赐福康安一块“继父而奋,世传勋业”的御匾。福康安一时风光无两。
这一次大小金川之战,是福康安进入军事生涯的开端,而且是一个极好的开端。这里面固然有乾隆帝的吹捧、阿桂的照顾,但也有福康安自己的舍命拼杀和军事潜力。所以此次战役不仅巩固了清廷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也使福康安在朝中声望大增,在朝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乾隆四十二年,23岁的福康安任吉林将军,次年调任盛京将军。到了乾隆四十五年,原云贵总督李侍尧被和珅扳倒,而继任舒常又被弹劾,导致云贵总督空缺,朝堂上各派系的人马都在盯着这个职位,最后乾隆力排众议,派年仅26岁的福康安担任云贵总督。
弱冠之年,担任封疆大吏,让满朝大臣咋舌。不过,福康安也算争气,他到达云贵后,不仅剿灭了几次叛乱,还查出贪腐,还破获了贵州的私铸铜钱案,整顿了云南铜政。
不过,在野史中,也记载了福康安的骄横,例如,《水窗春呓》中记载:福康安在云贵时,曾有一个叫王启焜的商人多次贿赂福康安,从福康安这里拿过朝廷关于军饷、木材的生意。王启焜的儿子还曾借福康安的名义在苏州胡作非为。
而根据《啸亭杂录》记载,福康安在云贵时,居功自傲,出门需要36名轿夫抬轿,奢靡无度。和珅的弟弟和琳多次弹劾福康安,可是,福康安每次都平安无事,因为有乾隆皇帝的包庇。
不过,关于福康安的这些轶闻,皆出自野史,真实性已经不可考。
三、陕甘平民变,台湾压叛军乾隆四十七年,福康安三年云贵总督任职期满,被调回京城担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两年后,他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之所以这个时候将他派往陕甘,是因为当时青海发动了叛乱。
乾隆四十九年,青海回族发动叛乱,西安都统明善率军镇压,结果全军覆没。朝廷大惊,所以福康安走马上任,任陕甘总督。
福康安到达青海后,采取断绝水源,步步为营的方略。随后朝廷派阿桂前往增援,福康安和阿桂最终将叛军合围,青海得以平定。此战之后,福康安因功被封为嘉勇侯。
福康安在陕甘一带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他治理贪腐,设立学校,兴修水利,对当地的吏治、文教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尚书》中说:“建官惟贤,惟事惟能。”意思是,选择贤明的人做官,选择有能力的人做事情。实际上,我们抛却那些野史乱谈,福康安此人为官,堪称上品。
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因不满清政府的统治,率领10万民众发动叛乱,闽浙总督佟佳·常青历经一年,仍抵挡不住叛军的攻势,形势岌岌可危。这就出现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乾隆帝本想派老成持重的阿桂前往平叛,但阿桂年迈。所以他问德成,想知道福康安现在的军事水平有没有赶上阿桂,结果德成告诉他,福康安还是不如阿桂,因为海兰察不听福康安的。
于是,乾隆帝调来福康安,把德成的话告诉他,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和海兰察处好关系。福康安本是聪明人,现在有了乾隆帝的提点,他立即去拜访海兰察。
博史君此前写过海兰察(海兰察:40年立7大奇功,画像4次入紫光阁,乾隆保他11代荣华),海兰察本质上是个刚正不阿的军人,这从他和和珅为敌就能看出来。福康安说明来意,几番恭维,又从民族大义角度出发,海兰察果然同意倾囊相助。
于是,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乾隆派福康安为将军,以海兰察为参赞,二人携手共赴台湾。
福康安抵达台湾后,迅速整顿军备,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这场战争,福康安最为出彩的部分是他亲率巴图鲁侍卫冲在最前线,身负重伤而不退,大大改变了清朝官兵连日来的颓势,很快扭转了战局。历经7个多月的时间,福康安终于扑灭了叛军,并活捉林爽文。
此次战役不仅恢复了清廷在台湾的统治,也进一步巩固了福康安在朝中的地位。
《清史稿》记载:“福康安至台湾,整顿军务,分兵进剿,林爽文就擒,台湾平。”乾隆帝对福康安的功绩极为赞赏,赐其“一等忠勇公”爵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定台湾叛乱后,福康安还给乾隆帝上了一道奏疏,这份奏疏讲了16条建议,篇幅很长。其中福康安提到,林爽文之所以发生叛乱,本质上还是台湾官员欺压百姓,贪污横行,建议乾隆派专人前去治理。
从这里可看出,福康安并非一个只会打仗的莽夫,他实质上了解到了事情的本源,能体察百姓之苦,愿意为当地百姓直言劝谏。
《晏子春秋》中说“德莫高于爱民”,博史君本人并非福康安的粉丝,但我认为福康安在清朝算是一位觉悟较高的政治家。
四、翻雪山击敌,任汗青评述乾隆五十六年,尼泊尔的廓尔喀王国野心勃勃,率军入侵西藏,占领了日喀则等关键地域。清廷对此极为震怒,乾隆帝再次任命福康安为统帅,率军远征西藏。福康安率领清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与廓尔喀军队展开激战。
此次战役极为艰苦,清军不仅要面对恶劣的高原环境,还要应对廓尔喀军队的顽强抵抗。然而,福康安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最终击败了廓尔喀军队,迫使其求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尔喀国王遣使求和,清廷与廓尔喀签订了《藏尼条约》,确立了清廷对西藏的宗主权。
《清史稿》记载:“福康安率军入藏,翻越雪山,击败廓尔喀,迫其求和,西藏遂安。”廓尔喀之战,对中国的意义深远,此次战役不仅巩固了清廷对西藏的控制,也为后世中华疆域打下基础。所以说,福康安功在千秋。
因为福康安打赢了廓尔喀之战 ,乾隆实授他为武英殿大学士。两年后,福康安再助清廷平定苗乱,因功被乾隆封为贝子。注意,在清廷,贝子必须是宗室之人。而福康安是清朝第一个被封为贝子的非宗室成员。不过,福康安屡立战功,这个“贝子”也并非不能承受。
嘉庆元年,乾隆帝弘历退位,嘉庆帝永琰登基,福康安仍在贵州镇压叛乱。由于多年的伤病缠身,
本文标题:福康安是谁的儿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