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时代文艺精品
在优秀文艺作品产生的因素与条件中,时代特质始终是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更多优秀文艺作品问世,这既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也是时代特质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一论断不仅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定性,而且为文艺家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指明了路径与方向。
近年来,无论是深受欢迎的影视剧《战狼Ⅱ》《人民的名义》,还是小说《生命册》《装台》,乃至乌兰牧骑扎根基层的演出,都具有火热现实的体温,是深切感应时代脉搏、凸显生活质感的结果,是作家、艺术家在变革的社会现实中,直面现实矛盾、透析世道人心、弘扬正能量的呕心沥血的产物。因此,这些作品或演出广受欢迎,几乎是必然的。不可否认,当下有些作品,不以人民为中心,而是回避时代呼唤;不求思想精深,而是浮躁表浅;不思艺术精湛,而是求量求快;不是制作精良,而是粗制滥造。这样的作品在银幕上、荧屏里、声频中,在书籍和刊里,在网媒平台上,存量为数不少。也许有人认为,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就像“金字塔”底座;优秀的文艺作品正是被它们托起的“金字塔”尖。这样的说法,初看有理,再看无谓,因为经不起推敲。一是这些作品对于社会审美素养的提升,并无牵引力量;二是它们的生产过程,消耗甚至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三是作为文艺现象中的泡沫,它们压根儿经不起时间之水的洗礼。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人们会以不断的重读、重看、重听的方式来重温,以“经典”来命名,让它们进入人类的精神殿堂接受礼敬,原因只有一个,它们成就并延续了人类向上的精神图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告中,对繁荣文艺创作的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在迈向“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的步伐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英雄辈出,涌现了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人与事。放眼军营,你会听见强军号角嘹亮,看见信息化特质耀眼,中国军人在保卫祖国与抢险救援、世界维和与大洋护航、国际军事专项比赛与各种联合军演中,均有令人感奋的表现;走进乡村,你会发现新时代农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智慧与汗水正结出累累硕果;瞩目企业,你会为“新四大发明”额庆,为中国高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喝彩,为国产大飞机试飞成功扬眉……创造这些成就的人们,有理由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作品,进一步焕发出光和热,激励人们奋进。没有南仁东的时代,不是令人骄傲的时代;唯剩一地鸡毛的文艺,只能是缺钙的文艺。我们的社会,诚然有不足和不平、泪水和疼痛,甚至某些领域某段时间,世相堪忧,人心惟危,拜金行世,利欲熏心。但是,苦难和辉煌,永远这样伴生;党带领人民的前行,永远不会止步。这就是我们文艺事业的现实基础,也是优秀文艺作品赖以生成的土壤。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土壤,精品力作应当不断涌现,才能无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告中,就如何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对肩负重任的各级各类文化、文艺事业管理单位和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对广大文艺工,也作了谆谆告诫:“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要按文艺规律办事,切忌一哄而起、揠苗助长或粗暴介入。在这个意义上,“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甚至可以当作“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的前提要求来理解和执行。
当然,文艺要繁荣,文艺事业要发展,所有一切美好愿望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队伍建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告中富有远瞻地强调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检视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史,可以断言,名家大师是文艺繁荣的要件;高水平创作人才,是名家大师的后援。没有高水平创作人才的储备,名家大师凭空而降是神话;有了名家大师,培育和带动高水平创作人才指日可待。在这里,有些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各类文化、文艺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即允许文艺人才葆有个性空间,切忌在“成就焦虑”中削足适履。因为流水线和标准件,既产生不了高水平创作人才,更产生不了名家大师。创造人才成长环境,提供人才成长条件,爱护人才就像母亲爱护孩子,保护人才就像人类保护物种,惟其如此,我们的文艺人才队伍才能不断壮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兴盛的保障。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本文标题:创造新时代文艺精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