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一个人的图片推荐文章1:彻底看清一个人的瞬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某一瞬间,身边一些人突然变得面目狰狞,让你倍感陌生。


  你以为是他忽然间变了,其实,只是那时你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现实中,我们认识一个人,往往需要很久,而看清一个人,却只需要一瞬间。


  时节如流,匆匆而过,人虽能装一时,但无法演一世。


  若你想要彻底看清一个人,不妨看看这四点。


  网上有一个段子:


  有一个人,朋友找他借了1万块钱,可还钱的时候,朋友只还了9999元。


  他问朋友,怎么少了一块?


  朋友说:“如果算上利息,应该是你多收了八块钱才对,因为我提现的时候有10块钱的手续费,吃亏的是我。”


  朋友无话可说,只是冷笑了一下。


  10块钱就能看清一个人,看似可笑,实则扎心。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了碎银几两,也正是这碎银几两,让人露出了丑陋的模样。


  作家水木然讲过一个故事:


  有位房地产老板为了感谢一名老员工多年追随的忠诚,打算奖励他一套住房。


  于是,他让老员工在自己开发的楼盘里挑选。


  老员工直接挑选了一套120多平的大房子。


  老板没想到老员工如此贪心,很是失望,便坚持送了一套80平的刚需房。


  可老员工不仅没感谢他,反而嫌弃他送的太小,还以辞职为由来要挟。


  老板终于看清了老员工的本性,直接收回了房子,并同意了老员工的辞职要求。


  马克·吐温曾说:“狂热的欲望,会诱出危险的行动,干出荒谬的事情来。”


  贪嗔缠人,欲壑难填,人一旦迷失在其中,就容易丧失理智。


  金钱如迷网,即模糊了感情,也检验着人性。


  其实,爱钱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太贪。


  太过于贪婪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会为了金钱做出怎样的事,不值得深交。


  有人提问:“人生中的哪个瞬间,让你觉得世态炎凉?”


  高赞回答说:“处于人生至暗时刻,身边人却冷眼旁观的时候。”


  评论区里,有一位匿名网友的经历直击人心。


  几年前,有一位朋友创业缺乏资金,找他借钱周转,他二话没说就把钱借给了朋友。


  朋友当时感激不尽,承诺到日后但凡有能帮上忙的,定会尽力而为。


  后来,朋友生意越做越好,很快就把钱还给了他,俩人也经常往来,逢年过节都会互相拜访。


  去年,他生意失败,从身价数百万沦落到身无分文,还因经济纠纷官司缠身。


  为了打赢官司,他想请一个好律师,想起朋友的表哥是知名律师,便请朋友帮忙牵线。


  可朋友每次都找借口搪塞,要么说表哥不在国内,要么说表哥业务繁忙抽不开身。


  无奈之下,他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朋友表哥的公司。


  他和表哥细聊之后才知道,朋友根本就没对表哥提起过他的事。


  浪过淘沙尽,低谷见人心。


  人只有在泥潭里滚过,才能真正悟透世事人心。


  作家冯骥才有段话说得好: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


  这世间,最薄薄不过人情,最凉凉不过人心。


  身处闹市时,处处是朋友,身陷低谷时,遍地是无情。


  你的黑暗时刻有多黑,看到的人心就有多恶。


  低谷时,别随意打扰他人,别高估任何关系,能拉你走出泥潭的,只有你自己。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过一个“路西法效应”:


  指的是在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下,人的性格、思维和行为都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一面。


  特别是人站在高处时,最容易得意忘形,露出傲慢无礼的嘴脸。


  现实中,有人一朝得势就目空一切,也有人身在高处却谦逊内敛。


  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后者。


  梅兰芳不仅在声名鹊起时放下身段拜齐白石为师,还时常亲自为老师研墨铺纸。


  有一次,梅兰芳和齐白石同到一户人家做客。


  齐白石身穿素衣布鞋先到,没有一个人认出他,他只好安静地坐在角落里。


  没过一会儿,梅兰芳到了,主人和宾客们蜂拥而至,纷纷上前与他打招呼。


  梅兰芳短暂寒暄之后,便四处搜寻老师。


  看到齐白石被冷落在一旁,他挤出人群走到齐白石面前,恭恭敬敬称呼到:“老师”,并鞠躬问好。


  宾客们见状惊讶不已,这才知道老人就是鼎鼎大名的齐白石。


  齐白石也因此颇为感动,在几天后特意赠送了一幅《雪中送炭图》给梅兰芳,题词写到: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身在高处而不自恃而骄,人最好的品格莫过于此。


  听过一句话说:


  “所有的飞扬跋扈和虚张声势,都是内心软弱的表现;


  真正的强者,反而能够发自内心地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柔。”


  成熟的稻穗会弯腰,广阔的大海静无声。


  看清一个人最好的时机,就是看他得意时的姿态。


  能战胜虚荣心,待人和煦谦逊的人,人品必定不会差。


  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回家的一幕触人心弦。


  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归国后,直接被《甲寅》杂志聘为主编。


  回国的他刚在北京安顿好,就不辞疲倦奔回了河北老家。


  李大钊走进院子,看着两个孩子正在挑水,他连忙跑上前搭手。


  但孩子们不认识他,吓得直呼:“娘、娘。”


  妻子赵纫兰以为又是黄鼠狼来扰,一边闻讯从厨房赶出来,一边嘟囔到:“不是黄鼠狼又是啥呢?”


  李大钊乐呵呵地说:“憨坨呗。”


  妻子惊呆了,愣在原地,他饱含柔情地对妻子说:“姐,憨坨回来了。”


  吃完饭,他耐心地教孩子们下棋,妻子忙完后,他熟练地给妻子按摩,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妻子担心给他拖后腿,他耐心地安慰道:“怎么会呢?有你在我背后,我别提有多踏实了。”


  在外,他是才华横溢、备受追捧的新思想领导者,在家,他只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憨坨。


  电影《教父》中有一段经典对白:


  “你有时间陪伴家人吗?”


  “我当然有。”


  “很好,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男人。”


  家是身体的栖息所,家人是心灵的避风港。


  人只有在家人面前,才会卸下防备,展现出本真的模样。


  在外温文尔雅,在家里却暴躁乖戾的人,必定是笑里藏刀之辈,趁早远离。


  在外不善言辞,对亲人却温柔体贴的人,必定是内心炙热之人,值得深交。


  一个人对家人的态度,就是他最真实的底色。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生这碗鸡汤,总要撇去表面那层油,才能看清自己的碗里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的碗里,都掺杂着虚情假意,不撇去浮华,难以看清真相。


  与人相识不必太暖,与人相知不必太快,让感情缓慢生长,让根扎得更深一点。


  人生路上,谁是同路人,谁是过路客,不辨亦会自明。


  因为,时间会帮你过滤掉假意,经历会为你淬炼出真情。


   | 可沫,十点邀约。


  图片 | 视觉中国


  看清一个人的图片推荐文章2:10个细节,看透一个人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细节见人品,小事见人心。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最真实的面貌。


  于细微处讲究的人,人品一般不会差。


及时回复

  与人沟通,最怕的就是消息发出去,结果却石沉大海。


  及时回复,不仅是礼貌,也是一种责任。


  因故未能及时回复,要主动说明原因。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这样的人,有责任心。


有时间观念

  鲁迅先生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自己的时间就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


  守时,是待人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这样的人,讲信用。


不占小便宜

  《礼记》有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与人之间,永远都是相互的。


  不要把别人的付出,都当做理所当然。


  吃饭不一定要抢着买单,但可以主动AA,或者回请。


  不该占便宜,一分钱也别占。


  这样的人,有格局。


善待陌生人

  一个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代表他真正的人品。


  因为是陌生人,与我们毫无利益牵扯。


  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智商和情商;


  对不相关者的态度,取决于素质和修养。


  一个人能够善待陌生人,就会善待亲近的人。


  这样的人,有教养。


不揭人短处

  《弟子规》里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说话要有分寸感,看破不说破,大家面子上都好过。


  别人可以自嘲,你却不能附和。


  这样的人,有情商。


不窥探他人隐私

  古人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别人输密码,主动往后退一步,移开视线;


  别人正在打电话,不要大声喧哗,更不应该偷听。


  凡事不要太好奇,学会尊重他人隐私。


  这样的人,有边界感。


不给别人添麻烦

  登门拜访,应当提前打好招呼,不要搞“突然袭击”,更不该空手上门。


  客随主便,不代表你可以随便。


  更不要把别人家,当成你自己家。


  关系再好,也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这样的人,懂分寸。


体谅别人的不容易

  人品好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


  坐电梯时别急着关门,等一等后面的人。


  开车路过水坑时减速慢行,别让泥水溅到行人身上。


  雪天路滑,多给外卖员留点时间,不要轻易给差评。


  常听人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样的人,很善良。


讲话不吹嘘

  曾国藩说:“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说话跟办事一样,都要落到实处。


  夸夸其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一个人的能力如何,靠得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嘴皮。


  有几分能耐,就说几分话,不必吹嘘。


  这样的人,最靠谱。


情绪稳定

  发脾气是本能,克制脾气才是教养。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人缘会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越来越顺。


  这样的人,有气度。


  看清一个人的图片推荐文章3:苏轼:如何彻底看清身边的人

  如果你问我,古代文人中,哪位交友最为广阔?


  我的答案只有一个:苏轼。


  据学者统计,苏轼的朋友圈有好友近千人。


  从王侯墨客,到贩夫走卒,从繁华京都,到山野乡村,苏轼的朋友可谓遍布天下。


  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里,这样的交友数目堪称奇迹。


  但是苏轼也说:“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交往的人越多,对人心的复杂也越发洞若观火。


  历经熙来攘往,苏轼告诉你,如何快速看清一个人。


  小事琐事看人性


  人是善于伪装的动物。


  但再精明的人,也会在不经意的小事中暴露最真实的品性。


  毕竟下意识的话语和举动,更能映出一个人的内心。


  一次,苏轼与朋友谢景温相约在郊外散步。


  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苏轼刚想俯身把鸟捧起来。


  谢景温却大步走上前去,一脚把小鸟踹到一旁。


  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让苏轼心里凉了半截。


  他认定,此人一定是个欺凌弱小、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


  果不其然,后来谢景温为了功名利禄,诬陷苏轼贩运私盐营利,三番五次试图将苏轼置于死地。


  窥一斑而知豹,落一叶而知秋。


  人性的丑恶与光辉,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里,最能洞悉无遗。


  图片:全景视觉


  苏轼早年还有一个交往很密切的朋友叫章惇,两人是同榜进士。


  有天两人在山中游玩,走至一处悬崖峭壁,眼前只有一根独木桥相通。


  章惇提出让苏轼过桥,在绝壁上留下两人的名字。


  苏轼眼见桥下是万丈深渊,摇摇头表示拒绝。


  但见章惇面不改色地轻松走过,在峭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此一游”几个字。


  回来后,神色自若。


  于是,苏轼不由得感叹说:“你他日必会杀人。”


  章惇问:“为什么?”


  苏轼说:“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珍惜别人的生命。”


  数年后,章惇位至宰相,昔日政敌或遭杀害,或遭贬斥。


  曾经与他争论过的司马光此时已经去世,章惇仍不罢休,要求对其挖坟掘墓。


  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中国有一句古话:“品现于事,心藏于身。”


  生活鱼龙混杂,很多时候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象。


  一个人深层次的面貌,则需要我们通过平时的蛛丝马迹来得知。


  人品贵重之人,哪怕在最细微处,也能坚守本心,保持良善。


  德行有亏之人,恰恰相反。


  他们可以在小事上抛却底线,也可以在大事上麻木不仁;可以今朝与你同饮,也能明日转身将你出卖。


  细节,往往最能看清一个人。


  图片:全景视觉


  临喜临怒看胸襟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曾经有“八观六验”识人术。


  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喜之以验其守,怒之以验其节”。


  要想看清一个人格局的大小,一定要通过喜怒等情感去试探。


  因为人只有在极端情绪下,才会表现出真正的涵养和胸襟。


  宋哲宗元年,宰相司马光去世,一众官员前去相府吊唁。


  到了门口,却不见司马光儿子来迎接。


  一问才知道,是洛党领袖程颐禁止他们出来。


  原因是,程颐认为古礼上没有这个规定,而且孝子如果真孝,就应当悲伤得无法见人。


  面对程颐的说法,苏轼觉得很荒诞:“这是一种糟粕礼制,不可取。”


  本来这句话,只是就事论事。


  但是程颐却觉得,苏轼在众人面前拂了他的面子,因此恼羞成怒。


  他不顾司马光的丧礼正在举行,在众人面前提高嗓门争辩起来。


  从那之后,程颐见苏轼如眼中钉肉中刺,由此引发的“蜀洛党争”更是绵延几十年。


  所谓,平时不知意,由怒窥人心。


  格局小的人,对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斤斤计较,怒火中烧。


  格局大的人,能容人,也能克己,不会在一喜一怒之间耿耿于怀。


  苏轼在扬州时,有一次宴饮宾客,书法家米芾也在场。


  当时的文人圈,都认为米芾虽有才但个性怪异,痴嗔狂妄。


  于是酒席过半,米芾站起来,问苏轼说:“世人都说我癫狂,你以为如何?”


  苏轼只好笑着实话实说:“吾从众。”


  换做心胸狭窄之人,也许早就恼了。


  但是米芾却不同,他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反而成全了一桩美谈。


  山高为峰,海纳百川。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之事上沉陷。


  图片:全景视觉


  真正气量博大的人,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大发雷霆,不会因为有了矛盾就怀恨在心。


  比起那些一言不合就大动肝火的人,在愤怒中依然能保持开阔胸襟的人,才值得深交。


  顺境逆境看真心


  杨绛说过:


  “当你身处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会看到世态真相。”


  人在风光时,掌声和追随总是来得很容易。


  一朝跌落,才能真真正正地看清谁是假意,谁是真心。


  苏轼有个画家朋友,叫李公麟。


  当苏轼位极人臣、名满天下的时候,两人谈笑风生,饮酒唱酬。


  特别是在元祐时期,李公麟为苏家遍画家庙的神像。


  但当苏轼遭贬南迁,携一众家人出京时,路遇李公麟,苏轼之子苏过想要和他打招呼,岂料李公麟骑在马上,以扇遮面,转过脸去,装作不认识。


  想起有句话说:“身边有多少人是真诚待你,又有多少人是逢场作戏,你遇一回事就清楚了。”


  人心的变幻莫测,感情的真真假假,都需要时间的检视,才能看得真切。


  在苏轼身边,还有另外一群人。


  他们在苏轼落魄时送来温情无数,在其身处逆境之时给予最大的善意。


  比如陈师仲。


  “乌台诗案”后,陈师仲受到株连,饱受苦楚。但他毫不介意,一再主动给苏轼写信。


  平时所作诗文,“十常四五”提及苏轼兄弟。


  就连苏轼也忍不住感叹道:“何相爱之深也。”


  图片:全景视觉


  又比如马梦得。


  马梦得是出了名的穷人。


  苏轼曾在日记里写道,我和梦得同年同月出生,我俩都是穷鬼,但一比较,还是梦得更穷一点。


  在苏轼被贬黄州之后,马梦得四处奔波,还拿出仅有的积蓄,为苏轼谋得一块耕种的土地,解决了苏轼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泥泞识马,落难识人;不经一事,不得一智。


  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春风得意时的推杯换盏,而是贫困潦倒中的仗义援手。


  虚情假意,在时间的洗涤下都将无所遁形;真心实意,在岁月的历练中才会历久弥新。


  那些在你落魄时不离不弃的朋友,才值得一辈子珍惜。


  纵观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


  境遇反复间,有人赞他、助他,有人谤他、毁他。


  但无论看清了多少人,看透了多少事,他都能在淡然一笑间,消弭硝烟。


  人情世故,百态人心,于他而言,可看清,亦可看轻。


  图片:全景视觉


  所谓智慧的处世之道,莫过如此。


  点亮赞,愿你能于纷繁人世中,保留一双慧眼。


  和错的人挥手道别,和对的人相伴余生。


  守一颗从容心,做人间自在人。


  :Leyla,:每晚一卷书。


  看清一个人的图片推荐文章4:看清一个人,打开微信就行了

  千人千面,万事万解。


  平时生活中的小事,最能看清一个人。


  在网络时代,微信里的人和事,千姿百态。


  一张图片,一条消息,看似无意,本是有心。


  01


  群里安静的人,独处守心。


  孔子是一个孔武有力的人,能够举起城门上的门闩,但是他并不靠力量出名,在很多时候,他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连几岁的孩子,都可以和他辩论。


  墨子善于防守和进攻,但是他不主张动武。在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时候,他提前破解了鲁班做的云梯,从而阻止了一场战祸,他的名气,重点在哲学。


  列子对以上两位大人物点评:“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越是强大的人,看起来越弱小,甚至卑微得如蝼蚁,不被人发现。


  微信里,有很多的群,常常有人在群里炫耀,发表自己的高见。也有人,财大气粗,动不动就丢一个大红包。


  把自己最厉害的一面展示出来,似乎变成了我们的习惯。


  培根说过:“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身份,更不可视其学问高下,而是要看其真实的品德。”


  在群里很少说话,还使劲隐藏自己的人,不是不厉害,而是做人低调,习惯了独处。这样的品格,值得我们点赞。


  选择私聊,少一点群聊,是情商,也是撇弃无用的社交,守住真正靠谱的关系。


  02


  朋友圈干净的人,向往美好。


  有人在朋友圈里点赞,有人在发牢骚,还有人在贬损别人......万花筒一样的生活、心情,都在朋友圈里有体现。


  这样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有。


  比方说,明朝的何景明,才高八斗,有些傲慢,对宋代的文学,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


  朋友杨慎送来寇准等人的诗作,给何景明看。


  刚开始,何景明不知道是谁写的,赞美了一句“不错”。


  当他知道是宋朝的诗之后,说“细细看,不咋地”。


  《傲慢与偏见》里写道:“骄傲多半涉及我们怎样认识自己,而虚荣则多指我们想别人如何来看待我们。”


  每个人都想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得到表扬,那么谁来做“嫁衣”呢?可见,那个愿意鼓励别人的人,比发朋友圈的人,更可贵——他的心是干净的。


  用干净的心去看朋友圈,就不会发现污浊的东西。遇到污浊的人和事情,不仅是物理上的屏蔽,而是精神上的屏蔽。


  如果看到一个人的朋友圈,干干净净的,一定会吸引你;如果有人给你真诚的点赞和祝福,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发什么内容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和处理。如果心干净,看到做微商的人,也不会讨厌,毕竟人家也要生活。


  03


  相片做头像的人,真实可靠。


  男人假扮成美女主播的消息,已经见怪不怪了。


  美女主播,其实是徐娘半老的阿姨,也常常会遇到。


  打开头像,让你有好的印象,也许是一个套路。因此我们不能凭借主观印象去判断一个人,而是看清真实情况。


  用网络上美女做头像,其中多半有诈,或者在掩盖什么;用不认识的帅哥来做头像,有遮羞的可能。


  唯有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才会给人真实感。


  我的一位同学,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当他找我聊天的时候,我马上就想起他是谁,彼此沟通就简单了。


  同学说:“我在一家餐厅做主管,就在某座城市,某条街。”


  他的一切信息,都可以对熟人公开。这样的聊天,很舒服。


  演员周迅在回想起做模特的生涯,毫不遮掩地说:“为别人当模特都是在演某个角色、某种状态,而大齐镜头下的周迅肯定是最自由、最真实、最放松的周迅。”


  长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能不能亮相是另一回事。


  如果真实的名字加上真实的头像,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会太差。


  04


  及时回复的人,待人热情。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发出去的消息,一直没有收到回复。


  下次和对方见面了,对方直接告诉你:“哦,忘说了,上次那件事......”


  遇到及时,求助谁,但是第二天才收到对方的消息。万事,已经过期了。


  及时回复,是应有的礼貌和尊重,也提醒了社交关系的好坏。


  如果彼此都很忙,可以回一句:“有话直说,工作中,忙碌中。”或者给一个表情,允许别人说下一句。


  在单位上,上司常常强调:“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也许事情并没有办好,但是可以告诉大家,办到什么程度了,大概多久可以办好。这样的话,大家心中有数,不会乱套。


  在家庭里,回复一句,让关心你的人,不会着急。是否可以回家吃饭,说一句,才不会浪费粮食。


  在亲戚朋友交往时,及时联系,不让对方久等,关系才能维系。哪怕是拒绝,也应该干脆地说出来,别让对方猜想,有太多的幻想。


  做人,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05


  作家王小波说:“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


  再小的世界,也是世界;再小的人物,也不可小觑。


  闲来无事,整理自己的微信,头像弄得漂亮一些,柔一些;言语少一些,真实一些;朋友圈干净整齐一些,给别人郑重其事地点个赞,送一朵虚拟的花,一杯虚拟的茶;别在乎什么群聊,那只是工作需要而已。


  人生本是过客,遇见的都是缘分,就是匆匆一瞥,也要惊鸿一瞥。


  :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于网络。


  看清一个人的图片推荐文章5:人际交往时,看清一个人,用不着翻脸

  01


  翻脸,是最愚蠢的事情,把别人的坏脸色,转接到自己脸上来了;把别人的坏情绪,都留给了自己。


  聪明的人,不会翻脸,而是低头笑,或是不动声色地转身离开。


  人际交往时,内心通透,揣着明白装糊涂,才是高人。


  02


  翻脸没有用,理解才有用。


  没本事的人翻脸,有本事的人“给脸”。


  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有了下顿。


  有一年冬天,孟子去老师家赴生日宴。


  忽然,丫鬟说:“放在汤里的银汤勺不见了。”


  弟子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纷纷解开衣裳,接受搜查。


  老师说:“不妥,不妥。”


  大家只见孟子捂住了衣服,脸色红一阵、青一阵,颇有偷盗的嫌疑。


  此时,丫鬟在厨房的水沟里找到了汤勺——虚惊一场。


  事后,老师问孟子:“你为何脸色大变?”


  孟子说:“我衣裳单薄,里面穿着母亲的花棉袄,要是解开衣服......”


  谁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幸好,生日宴上,老师没有翻脸较真,否则难堪的不是孟子,而是所有人。


  后来,孟子发奋读书,成为了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往日的窘迫,被幸福的生活和巨大的成绩取代了。


  反观今日。很多家长和老师喜欢和孩子翻脸,认为孩子不争气,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强加于人。结果孩子的积极性被打击,自尊心被打击,越来越没有出息。


  很多成年人,不分青红皂白,就诬赖别人,诋毁别人,横加指责别人,以为自己有多高明。


  这是一个真假难辨的社会,当你翻脸的时候,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随意推断、妄加猜测之类的翻脸,只是扭曲了你的人格,败坏了人际关系。不如静下心,换位思考,理解别人。


  03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增广贤文》有言:“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你连自己的嘴都管不着,又怎么能够管好别人的嘴呢?


  聪明的人,不必管谁的嘴,只管自己的心。


  “心若静,风又奈何?”


  守着一颗安宁的心,“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此甚好。


  得理不饶人,赢了也是输了;得理也饶人,输了也是赢了。输掉了人脉关系,众叛亲离,人在社会上,就废了。


  有一个香客,到寺庙里烧香祈福,然后吃饭。


  他在吃饭的时候,对禅师说:“我家孩子,不争气,我想这次求菩萨保佑,让他好好读书;我家母亲,喜欢生气,我求菩萨保佑,要她变得安静一些......”


  香客把身边所有的人,都当成“坏人”,指责了一番。


  禅师说:“吃饭吧,菜都凉了。”


  香客闭嘴,醍醐灌顶——身边多少事,管不着,无需管。好好吃饭,就是福气。


  《待人五法》中有言:“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疑;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人与人交往,哪有什么深仇大恨,有的是生活琐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看似通透,其实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少说几句,笑一笑,一切都好。


  04


  活好自己,不为别人的情绪买单。


  有这样一句话:“你不生气,别人可能会气死;你不在乎别人的坏话,别人的嘴就更难看。”


  有一个朋友,在公园里散步,遇到一条脏兮兮的狗。狗从朋友身边溜过去,把朋友的裙子弄脏了。


  同行的人,都很生气,拼命追狗,要狠狠地教训一顿。


  朋友却说:“别追了,我们去公园看荷花吧?”


  同行的人问:“你不生气吗?”


  朋友说:“要是你被狗咬了,你还会咬回去吗?”


  顿时,所有人都不生气了。


  正所谓:“狗咬狗,一嘴毛。”


  生气的人,不就是“一嘴毛”。大家互相攻击,互相抬杠,还暗中较劲,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得安宁。


  让你生气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因为将来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哪来的“气”。


  情绪是最没有用的东西,早一点扔掉,早一点轻松。


  生气,就像一把锯子,把人与人的感情,锯断了。每一次生气,就是拉动一下锯子,痛苦万分。


  05


  求人不如求己,渡己先要渡人。


  有一个寓言故事:一个财主背着一个泥巴做的神仙雕像过河。


  船到了河中间,被一个大浪打翻了。财主面色大惊,赶紧抱紧了雕像,心里念叨着“老天开恩”。


  岸上的人急得跺脚:“快把雕像扔掉,快抓住木板。”


  财主挣扎了几下,丢掉雕像,抓住木板,慢慢游上岸。


  雕像慢慢沉入河底,并且变成了一滩稀泥。


  有句歇后语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当你求人的时候,不就是求“一堆泥土”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都在自救,你真的不必责怪别人不救你。


  人与人交往,你不必把命运寄托给任何人。再好的人脉关系,也只能帮你一时半会,不能帮你一辈子。


  因此,别人帮忙不帮忙,都不必翻脸,多看别人的难处,多记别人的好处。


  06


  翻脸就是一把剑,伤了自己的心,断了自己的情。


  人就一辈子,一晃就老了。


  看透不说透,看不透就算了。


  写在脸上的情绪,就自讨没趣。


  藏着心底的情绪,叫伤心伤肺。


  唯有不计较,才叫大肚能容天下事。


  你的笑,才是心灵的解药。


  :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于网络。


  看清一个人的图片推荐搜索词:

  

  1.看清一个人的图片带字

  

  2.看清一个人的图片说说

  

  3.看清一个人的图片女人头像

  

本文标题:看清一个人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