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记者 田亮



  今天下午在梅地亚中心举行的记者会,只邀请了一位嘉宾——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一般无论是政协还是人大的记者会,往往都会邀请四五位嘉宾来回答记者们的提问,而今天却是袁贵仁独当一面,可见主办方也是知道对于教育问题,大家想说的很多……


  大伙都知道,好多官员在讲话时喜欢说“第一”“第二”“第三”,袁贵仁也不例外,不过他在回答时极少低头看稿,说话也不打磕绊,《环球人物》记者几乎没有听到“这个”“呃”此类“过渡词”。说到诸如“今年有765万大学毕业生”“中国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居世界第一”等数字时,他也是信手拈来。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他还很注重现场互动,在回答时总会提及“就像你刚才说的”“就像这位记者讲的”等,看起来,袁部长答得还蛮走心哒,有木有~



  有位小伙伴儿还趁着现场热烈的气氛,把袁部长40年前的经历给挖了出来。袁贵仁1950年出生于安徽省固镇县,上世纪70年代在县里的王庄中学当乡村教师,恢复高考后,以28岁高龄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当被问及“如果当年的条件还不错的话,您还会选择离开安徽省固镇县王庄中学吗?”袁贵仁对这段经历并不回避。他说:“当年我从中学教师考大学的时候,我的分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选的第一个学校是北京师范大学,为什么?就是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完之后继续在农村中学任教。但后来是因为推荐读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当教师,推荐当学校的校长,最后到教育部来工作,这不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是组织的安排。我对乡村教师充满了感情。”他还大方表示“这不属于隐私”。这部长果然觉悟高哇……


  话一投机,就是容易出料。袁部长顺嘴还爆料了下巩汉林委员小时候的那些事。网上时常会爆出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让人大跌眼镜,有记者提到这事儿时,袁部长意外地说起了巩汉林。“大家都知道,巩汉林委员是著名的演员。他说自己从小上学时,因为个子小,经常被别人欺负,因此对这种事情特别地表示愤慨。他还建议对那些炫耀的、打完人传视频上网的未成年人必须强制教育,对监护人也要有一些必要的措施。”



  近年来一直被关注的高等教育改革才是重头戏。说起这个问题,袁贵仁引用了热门词汇“供给侧改革”。他说,我国现在的高校中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比较少,显得同质化比较严重;高等教育的供给侧,也就是高校的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尽吻合,导致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那怎么办呢?他建议先从地方高校改起,地方高校要率先转型,从培养学术型、理论性人才转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所不同的,通俗一点,科学家和工程师有共性还有个性。爱因斯坦的活儿爱迪生干不了,爱迪生的活儿爱因斯坦也干不了,但是他们两个人都是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很难说谁更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转型来培养更多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看来,他是希望眼下中国能多出一些“爱迪生”了。


本文标题:两会热面孔 - 教育部长袁贵仁:爱迪生的活儿爱因斯坦干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