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吃”出教育焦虑:一场桑叶引发的家校大战_0
最近“武汉的家长找桑叶养蚕快把树薅秃了”上了热搜。因为学校布置了养蚕作业,结果桑叶不够用了,有家长直接在家养了500只蚕宝宝,每周摘6斤桑叶!这哪是养蚕啊,分明是搞养殖创业啊!
蚕宝宝变家庭KPI,教育实践成了形式主义 “我家娃的科学作业是观察蚕的一生,老师要求每天拍照打卡记录数据,还要写观察日记。”家长王女士吐槽道,“现在桑叶比肉还难买!我凌晨四点起床去公园偷摘桑叶,周末开车跑遍郊区找桑树,回来还要给蚕宝宝换桑叶、清蚕沙,比上班还累!”更离谱的是,很多孩子根本不管蚕宝宝死活,全程都是家长代劳,最后交上去的观察告全是“百度复制粘贴”。
家校理念大碰撞:自由探索 vs 打卡内卷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家校没对上频道。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养蚕亲近自然,培养责任心;学校却用数据化考核逼着家长和孩子一起内卷——蚕宝宝蜕几次皮要拍照,吐丝结茧的进度要打卡,甚至蚕粪的湿度都要记录!结果呢?孩子对蚕的兴趣被“任务”消磨光了,家长被折腾得够呛,科学探索直接变成形式主义表演。
教育回归初心,需要家校双向“躺平” 其实这事儿有解啊!学校能不能别把作业搞成“数据竞赛”?允许孩子用画画、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或者组织班级去农庄统一养蚕。家长也别太卷,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哪怕蚕宝宝饿死了,这也是宝贵的“失败经验”啊!社区要是能开辟个小桑园,或者学校联合植物园提供桑叶,不就皆大欢喜了?
说到底,蚕宝宝需要的是自然生长的环境,教育也需要家校之间找到平衡点。别让“养蚕作业”变成“家长内卷大赛”,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养蚕能手”,而是呵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啊!希望下次听到的是“我家蚕宝宝结茧啦!”,而不是“救命!桑叶又双叒叕不够了!”
本文标题:蚕宝宝“吃”出教育焦虑:一场桑叶引发的家校大战_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