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府捞面"差价刺客"背后:当体验溢价变成信任危机

  北京消费者发现,同一款草本酸辣肥牛面在和府捞面不同门店差价达20%——三里屯店29元,望京新店36元,涉及多款主食"同吃不同价"。面对"价格刺客"质疑,品牌回应称因装修、服务、出餐效率不同,将门店分为A/B/C三类定价,但被消费者直击痛点:"吃的一样,凭啥贵这么多?"


  图源:水印


体验差异能否撑起价格差?

  ? 消费者不买账:晒单对比发现产品无差异,认为企业利用信息差割韭菜,更反感"被官方举视频下架""1000元私了"等操作,直言"要的是道歉,不是钱"。


  ? 品牌逻辑漏洞:学星巴克玩"场景溢价",却没说清"高端店贵在哪"——A类店号称"出餐快、装修好",但消费者没感受到实质服务升级,反而觉得"吃碗面还要为装修费买单"。


  和府捞面


连锁品牌的定价"踩雷"

  明码标价比"分级保密"更重要


  餐饮连锁的核心是"标准化信任",突然搞"同品不同价",却不在菜单/门店标注分级标准,等于让消费者盲猜"开盲盒"。建议学便利店标注"商圈店/社区店"价格带,让溢价理由看得见。


   舆情处理别把"灭火"当"解决"


  举视频、金钱补偿等操作,暴露"管控思维":问题没解决,先解决提问题的人。不如学蜜雪冰城"自嘲式回应",主动承认"定价沟通不足",邀请消费者参与制定门店分类标准,反而能挽口碑。


  体验溢价要"看得见摸得着"


  高价店不能只靠装修撑场面:A类店可提供定制配料、免费续面等专属服务,B类店专注性价比,让消费者清楚"多花的钱买了什么",避免"智商税"质疑。


当"吃碗面"都要算性价比,餐饮溢价该怎么玩?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精明:愿意为真材实料买单,为优质服务买单,但拒绝为"隐性溢价"买单。和府捞面的争议,本质是一场"信任考试"——


  企业该懂:在透明消费时代,比定价策略更重要的是"定价真诚"。与其琢磨怎么给门店分类,不如先把"为什么贵"明明白白写在菜单上;与其花钱删视频,不如花心思让高价店的体验真的"值回票价"。


  (你遇到过"同品不同价"的情况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标题:和府捞面同碗面价差20%!消费者晒单:吃一样的面,凭啥多花7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