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韩国政府近期修订《劳动基准法》,允许三星电子等半导体研发企业实施特殊工时制度。三星半导体研发部门率先获得每周64小时的超长工时许可,SK海力士等企业紧随其后递交申请。


  根据新规,被认证为"半导体研发企业"的高科技公司可申请将周工作时间从法定52小时延长至前三个月64小时、后续三个月60小时,审批有效期延长至一年。三星电子System LSI部门作为首个获批者,其研发人员将面临每日12.8小时的工作强度。


  这种被业界称为"战时工作制"的安排,本质上源于韩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三大压力:中美技术博弈下的供应链重组、台积电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持续领先、以及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能碾压。


  数据显示,韩国半导体出口占国家总出口额20%,但其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74.5%下滑至2023年的67.2%。这种市场份额的微妙变化,迫使韩国采取"非常规手段"维持技术优势。劳动政策研究员李政勋指出:"这本质上是将产业竞争压力转嫁为人力资本透支,用劳动时间换取研发进度。"


  从短期效益看,延长工时可压缩产品迭代周期。以3nm制程研发为例,台积电采用三班倒模式实现技术突破,而韩国企业受制于工时限制,研发效率相差30%。但长期而言,这种模式可能陷入"效率悖论"——持续高强度工作导致研发人员创造力下降,错误率上升,反而延缓技术突破。日本半导体产业曾在1990年代采用类似策略,最终因人才流失导致产业崩盘。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会长李在镕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政策可能固化"人海战术"的研发路径。三星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已从2019年的8.1%降至2023年的7.3%,同期台积电则维持在8.5%以上。当政策鼓励通过延长工时而非增加研发投入来提升竞争力,或将削弱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


?劳动权益保护的代际冲突??

  政策松绑引发的劳资矛盾正在激化。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的调查显示,半导体工程师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已达32%,较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年轻工程师群体在社交平台发起"拒绝卖命研发"运动,这与企业强调的"产业国"形成尖锐对立。


  这种代际价值观冲突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变迁。新生代科技人才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韩国半导体企业引以为傲的"军事化管理"模式正遭遇挑战。首尔大学社会学教授金素妍认为:"当劳动政策与人才价值观产生根本性错位,企业终将面临人才空心化危机。"


??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在效率与健康的零和博弈之外,或存在更优解。荷兰ASML的弹性工作制度值得借鉴:研发人员可自主选择每周40-60小时的工作时长,超额工时转化为带薪休假或培训资源。这种制度既保证项目攻坚弹性,又维护员工身心健康。此外,加大AI辅助设计工具投入、优化研发流程管理、构建跨国研发协作网络等策略,都能在少增加工时的前提下提升研发效能。


  韩国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半导体竞争本质上是创新体系的竞争。人力资本透支策略或许能赢得短期技术突破,但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劳动政策、教育体系、企业文化的协同变革。如何在效率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决定韩国半导体产业未来的关键命题。


??观点总结??

  此次政策调整暴露了后发国家在技术追赶中的战略困境。笔者认为,单纯延长工时的策略犹如饮鸩止渴,半导体产业竞争已从"体力比拼"转向"脑力密度"较量。韩国需要警惕"工时依赖症",转而构建以创新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毕竟,芯片战争的决胜关键,不在于工程师在实验室停留多久,而在于他们能释放多少创造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