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 2024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96.9万对,离婚登记57.3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结婚人数减少15.9万对,离婚人数却逆势增加5.7万对。这一升一降的数字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婚姻选择上的艰难博弈。


  民政部数据


婚姻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从宏观趋势看,中国婚姻市场已进入“冰河期”。2013年结婚登记量达1346.9万对峰值后,十年间锐减超50%,2024年全年仅610.6万对,创下45年新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离婚登记量在波动中攀升,2024年上半年离结比已达37%,部分城市甚至超过50%。


  这种分化在地域上尤为明显。一线城市青年初婚年龄普遍突破30岁,而三四线城市离婚率增速更快。以嘉兴为例,2024年一季度结婚0.39万对,离婚0.17万对,30岁以上未婚女性超15万人,适婚人群“青黄不接”的现象触目惊心。


  婚姻


结婚率“跌跌不休”的五大真相

  1.适婚人口“断崖式减少”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40岁适婚群体中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性别失衡导致部分男性陷入“被动不婚”困境。同时,“90后”“00后”人口基数较“80后”减少约20%,叠加初婚年龄推迟(男性29.38岁、女性27.95岁),进一步压缩了婚育窗口期。


  2.经济压力“劝退”年轻人


  高房价、天价彩礼、育儿成本成为“三座大山”。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20倍,一套房首付需不吃不喝20年;农村地区“三斤三两”彩礼(约15万元)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更严峻的是,2024年青年群体中位数收入仅为平均数的84%,多数人难以负担传统婚恋模式。


  彩礼


  3.婚恋观念“颠覆性变革”


  年轻人正重新定义婚姻的价值。00后将婚姻视为“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90后女性更看重“共同实现人生理想”,而80后仍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社交媒体调研显示,超30%的30岁人群选择未婚,“低质量婚姻不如高质量单身”成为普遍共识。


  4.性别角色“深度重构”


  女性经济独立彻底改变婚姻格局。2024年全球45.6%的工作年龄女性实现就业,中国体制内女性占比超50%。经济自主让女性对婚姻的容忍度降低,“丧偶式育儿”“情感缺失”成为离婚主因。


  婚姻登记


  5.政策调整“杯水车薪”


  尽管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覆盖21个省份,累计办理49.2万对,但政策红利难抵结构性压力。嘉兴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结婚登记量同比下降14%,“跨省通办”未能扭转颓势。


离婚率“逆势上扬”

  1.婚姻质量“刚性需求”


  当代人对婚姻的期待从“生存共同体”转向“情感共同体”。心理咨询案例显示,80%的离婚诉求源于“情感冷漠”“沟通障碍”,女性对“精神出轨”的容忍度降至历史新低。


  结婚证


  2.离婚成本“持续走低”


  离婚冷静期制度虽减少了30%—58%的冲动离婚,但诉讼离婚比例从2022年的27%升至2024年的32%,显示部分矛盾已无法调和。更值得关注的是,女性经济独立让离婚后的生活风险大幅降低,2024年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比例达72%。


  去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次下探


  3.社会观念“包容度提升”


  抖音调研显示,68%的年轻人认为“离婚是对双方的解脱”,75%支持“无过错方权益保护”,这种观念转变加速了婚姻关系的“新陈代谢”。


数据背后存在社会隐忧

  1.人口结构“恶性循环”


  结婚率下降直接冲击生育率。2024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同比减少11%,叠加离婚率攀升,“少子老龄化”趋势加剧。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4.8亿,养老压力将呈指数级增长。


  2.家庭模式“剧烈震荡”


  离婚导致单亲家庭占比上升,2024年全国单亲家庭超2400万户,其中70%由母亲抚养。这种结构变化对子女教育、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隔代抚养”比例超过40%的现象。


  婚姻家庭


  3.经济业态“悄然转型”


  婚姻市场的变化催生新经济形态。婚庆行业规模萎缩30%,但宠物经济、单身公寓、迷你家电等“孤独经济”逆势增长25%。这种转型折射出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变迁。


  婚姻登记数据的波动,本质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当年轻人在“结不起”与“离得开”之间艰难抉择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雪中送炭”,更要构建一个尊重个体选择、包容多元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毕竟,毕竟婚姻不是人生的终点,幸福才是终极追求。


本文标题:年轻人咋想的?今年以来结婚登记暴跌15.9万对,离婚却涨5.7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