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乘客在社交平台反映,部分高铁列车车窗上张贴的广告贴纸严重影响沿途观景体验。北京开往上海G15次列车上,摄影爱好者林先生拍摄的照片显示,车窗贴纸遮挡了约30%的视野,且反光导致拍摄画面出现眩光。“花高价买靠窗座位,结果像透过磨砂玻璃看风景。”此类投诉在暑运期间集中爆发,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8000万。


商业需求与乘客体验的博弈

  铁路系统内部人士透露,车窗贴纸是近年兴起的“动态媒体”广告形式,单列车年度广告收益可达120万元。目前CR400AF型动车组多在车窗下部20厘米处贴有半透明广告,但部分品牌为追求效果扩大至全窗。光学实验室测试显示,当贴纸覆盖率超25%时,乘客观察窗外景物的清晰度下降40%,尤其在隧道穿梭时易产生眩晕感。


  更令乘客不满的是贴纸内容同质化。南京大学广告学课题组统计,82%的高铁车窗广告为金融、汽车类品牌,采用蓝绿色系冷色调,与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冲突。乘客王女士抱怨:“连拍张油菜花田都要带着某银行LOGO,发朋友圈都被问是不是接了推广。”


技术改良与规范空白

  面对投诉,12306客服表示已记录建议,但现行《动车组广告设置规范》未对车窗贴纸面积作具体限制。中车青岛四方工程师透露,新一代“智能调光窗”技术可解决矛盾——采用电致变色玻璃,平时保持透明,到站时自动显示广告画面,该技术已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小范围测试。


  短期解决方案也在推进。京沪高铁公司宣布,8月起将贴纸统一调整至车窗下部15厘米内,并禁用高反光材料。视觉健康专家建议,乘客可选贴纸较少的1-4排商务座,或通过“高铁管家”APP查询列车广告配置情况。这场关于公共交通工具体验权的讨论,正推动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价值的再平衡。


本文标题:拍风景自带银行LOGO?高铁窗贴乱象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