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推荐文章2: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推荐文章3:千年的“神仙友谊”:管仲与鲍叔牙的“相爱相杀”与“共富传奇”
在浩瀚的历史中,有那么一对组合,他们既非帝王将相,亦非文人墨客,却以一段跨越生死的深厚情谊,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就是春秋时期的两大传奇人物——管仲与鲍叔牙。这段友情,不仅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更深刻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知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揭开这对“神仙友谊”的神秘面纱。
话说春秋初年,华夏大地烽火连天,诸侯争霸,英雄辈出。在这乱世之中,有两位青年才俊,管仲与鲍叔牙,因缘际会,成为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友。他们不仅一同在商海中摸爬滚打,更是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共同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商场上的“黄金搭档”
在那个商品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管仲与鲍叔牙决定携手下海,合伙做起买卖来。鲍叔牙,出身名门望族,家底殷实,自然成了这场商业冒险的主要出资人。而管仲呢,虽出身寒微,却机智过人,满腹经纶,是鲍叔牙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一个出钱,一个出智,两人的合作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暗流涌动。
每当生意盈利,按常理应是出资多者多得,可管仲偏偏要多分一份。这下,鲍叔牙的手下可不干了,私下里嘀咕管仲是“吃大户”,爱占小便宜。面对这些非议,鲍叔牙非但不恼,反而哈哈一笑,为管仲开脱道:“诸位莫急,管仲家中贫困,老母待养,他多分一些,也是无奈之举。咱们做朋友的,理应互相扶持,我有余而他不足,多分他一些又有何妨?”此言一出,众人皆服,对鲍叔牙的大度与深情敬佩不已。
战场上的“生死之交”
如果说商场上的合作考验的是智慧与信任,那么战场上的并肩作战,则是对勇气与忠诚的极致考验。每当两国交战,管仲总是想方设法往后缩,退兵时却又跑得比谁都快,一时间,“管仲贪生怕死”的言论甚嚣尘上。面对外界的质疑,鲍叔牙再次站了出来,为管仲正名:“诸位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管仲之所以如此,实乃家中老母年迈多病,他必须活着回去尽孝。真正的勇士,不在于战场上的勇猛冲锋,而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管仲,正是这样一位深谋远虑、心怀大爱的人。”
管仲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之中,能遇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人,是多么难得。于是,他深情地对鲍叔牙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政治舞台上的“黄金搭档”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公元前690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王位。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管仲与鲍叔牙再次携手,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战场从商场转移到了政治舞台。
起初,管仲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则站在公子小白一边。两军对峙,管仲甚至一箭射向小白,意图阻止其回国继位。然而,命运弄人,小白侥幸逃脱,并在鲍叔牙的辅佐下成功登基,成为齐桓公。按常理,管仲此时应是大难临头,但鲍叔牙却力排众议,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称其为治国安邦的不二人选。
齐桓公虽心有不甘,但念及鲍叔牙的忠诚与智慧,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管仲为相。管仲也不负众望,上任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鲍叔牙的慧眼识珠与无私举荐。
“神仙友谊”的永恒光辉
回望这段历史,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交融,更是智慧与勇气的碰撞,是信任与牺牲的结晶。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知己,何为超越生死的深厚情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最终成就了彼此,也成就了齐国的辉煌。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赞歌,穿越千年时光,依旧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在于锦上添花,而在于雪中送炭;不在于共享荣耀,而在于共渡难关。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让我们再次回味这段“神仙友谊”,或许能从中汲取到一丝温暖与力量,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能遇到那个愿意与自己并肩作战、共赴风雨的知己。
如此,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便不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忆,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对美好情感的不懈追求。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与启示,继续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神仙友谊”。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推荐文章4: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推荐文章5:「古人有瘾」齐桓公、管仲、鲍叔牙,“铁三角”如何让齐国成为春秋首霸?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24日电(宋宇晟)23日起,全国各地将陆续进入高考“放榜”时间。
回看今年高考考题,全国I卷的作文题曾引起不少关注与讨论。
考题是请考生就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位历史人物写一篇读书会的发言稿,谈谈对哪位“感触最深”。
杀不杀管仲
这三个人的故事要从公元前686年的齐国内乱说起。
当时,齐国正处于国君空缺的时候,而有能力继承国君之位的包括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但此时,两位公子均不在齐国,一个在莒国、一个在鲁国。
制图:倪雯冰
很明显,这种情况下,谁先到达齐国都城,谁就更有可能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反过来,晚到的一方则可能有性命之忧。这是一场以性命作为赌注的比赛,而获胜的奖励则是国君之位。
为保证自己一方能够获胜,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带兵阻击小白,一箭射出,小白应声而倒。但偏巧这支箭射中的是衣带钩,小白装死才得以骗过管仲,随后以最快速度到达齐国都城,成为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制图:倪雯冰
齐桓公即位后,便威胁要入侵曾庇护公子纠的鲁国。为避免两国兵戎相见,鲁国处死了公子纠,管仲则作为囚徒被押回齐国。
从齐桓公的角度看,曾经险些杀害自己的管仲必然留不得。《史记》载,齐桓公“心欲杀管仲”。可辅佐齐桓公的鲍叔牙同时也是管仲的好友,他告诉齐桓公,自己的才能只能辅佐治理齐国,但若要使齐国在乱世中称霸,就必须要任用管仲为相。
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国相。
制图:倪雯冰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齐桓公有了管仲、鲍叔牙等人的辅佐,齐国接下来会以征伐四方的方式成为霸主。
事实却正相反,齐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路子,甚至在最初的对外战争中还有败绩。
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战于长勺。鲁国方面由鲁庄公带兵抵挡,出谋划策的则是曹刿。这便是语文课本中《曹刿论战》所记述的那场经典战役。
制图:倪雯冰
齐国军队接连擂鼓三次,鲁国军队始终按兵不动,而后出其不意地擂鼓发兵,将齐军击溃。此战被认为间接促成了数年后齐鲁两国息兵言和。同年,齐军出兵灭掉了谭国。
不过自此之后,齐桓公更多是以会盟或威慑的形式逐渐确立齐国的霸主地位,战争已并不是首选。
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邀集宋、陈、蔡、邾等国在北杏会盟、平定宋国内乱;同年,齐、鲁两国“盟于柯”。
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齐桓公邀集陈、曹两国,并向周天子请派王师联合伐宋,结果宋国被迫屈服。这年冬天,齐国与宋、卫、郑三国会盟。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五国再次会盟。《左传》称,“齐始霸也。”
此后,齐桓公基本延续了以类似方式处理诸侯国之间的争端。而史料中记载的齐国少数几次出兵记录多是为维护华夏秩序,而征伐山戎、狄人。
于是,孔子有言,“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齐国的“铁三角”
当然,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还是由于在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等人合力之下,齐国国力强盛。
有文章就将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称为齐国政坛“铁三角”。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三位历史人物极具个性。
齐桓公雄才大略,用人不计较出身。即便对于曾是自己敌人的管仲,他也毫不犹豫地拜相。
但齐桓公晚年没有听从管仲去世前的建议,而是重用佞臣。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位公子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再次陷入内乱。《史记》载,齐桓公死后几个月,没有人收殓其遗体,以致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
管仲虽然长于治国,对齐国进行了一番改革,使得国力强盛,但后世对他也有不同评价。
甚至,管仲自己还曾用自嘲的口吻说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当时生活潦倒的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常给自己多分一些钱;他也曾上战场打仗,却当了逃兵;公子纠被杀之后,管仲又投奔曾经的政敌齐桓公而背上骂名……
制图:倪雯冰
《论语》中,子路就曾问孔子,管仲能算仁德之人吗?孔子给出的回答是,管仲给齐桓公当国相,齐国称霸诸侯,百姓到今天还在享受着他创造的幸福。
而鲍叔牙,能在才华未施展的时候理解好友。虽然鲍叔牙自己能力不及管仲,但并不嫉妒,反而将其推荐到比自己还高的位置。
但就是这三个并不完美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了一起,最终开创了齐国霸业。
读完这段历史,再回看那道高考考题。你对谁“感触最深”?(完)
参考资料:《史记》《论语》《齐桓公、管仲、鲍叔,你选择谁》《齐桓公霸业考实》《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中国新闻网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推荐搜索词:
1.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简介
2.鲍叔牙与管仲典故高考作文分析
3.鲍叔牙与管仲典故成语
本文标题: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