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推荐文章1:杜甫看透世态炎凉,写下一首诗,短短29字,道尽了千古悲哀

  曾经疑惑为什么有人称杜甫为“老杜”,却没人称李白为“老李”。


  直到我看到一个网友的回答:


  大概是因为杜甫从未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


  李白一生浪漫潇洒,仗剑天涯,诗酒人生,而杜甫似乎一直就是个忧郁的老头子。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他的诗读来总是令人伤感不已。


  杜甫24岁应试落选后,就一直处处碰壁,壮志难酬。


  公元748年,他写下了第一首自述生平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生活困顿、受人白眼的失意愤懑。


  这首是他写给尚书左丞韦济的,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可惜却一直未能如愿。


  公元752年,尝尽世态炎凉,深感人情反复的杜甫,又写下一首诗,短短29字,却揭露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全诗如下: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题“贫交行”,很好理解,就是贫贱之交的诗歌。


  古诗有云: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患难见真情,交友也是如此。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现在有些人交朋友,翻手一个样,覆手又是另一番模样,就像云卷云舒,雨落雨停,变化多端。


  这样的势利之交,是多么地令人愤慨、不屑一顾。


  杜甫自落榜之后,一直受人白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令他十分抑郁。


  自古以来一直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就像《范进中举》的主人公。


  范进在中举之前他的老丈人一直瞧不起他,见他要借钱还想往上考,就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是当他中举后,又是送钱又是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前倨后恭的小人行径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此时的杜甫就像中举前的范进,虽然颇有诗名,但是毕竟没有功名在身。


  说白了就是个穷酸书生,在达官富人遍地的长安,自是过得艰难。


  所以他才会感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世风凉薄至此,现实如此黑暗冷酷,世人崇尚的交友之道让他轻蔑至极,他在愤慨的同时,突然想起了古代的“管鲍之交”。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可是你看古代管仲和鲍叔牙贫贱不移的君子之交,这样的交友之道,却被人弃之如粪土。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曾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


  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友,也是齐国的大夫,以知人善用闻名于世。


  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两人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分,旁人都说他贪钱爱占便宜,鲍叔牙却觉得他家庭贫困,理应如此。


  管仲曾经多次被皇帝罢官,人人都说他无能,鲍叔牙却认为他是没有遇上好时机。


  管仲曾多次参军却临阵脱逃,世人都道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认为他是为了家中的老母亲不至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后来管仲投靠了公子纠,而鲍叔牙则选择辅佐公子小白,两人各为其主。


  管仲为了公子纠,曾射了公子小白一箭。


  最后公子小白继位成为齐桓公。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而齐桓公也是个心胸开阔之人,于是管仲便有了可以真正施展才干的机会。


  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后来的管仲,所以他才会感慨: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这里用“管鲍之交”,以鲍叔牙对管仲贫富不移、不离不弃的例子反衬今人嫌贫爱富、友情淡薄。


  他对于“管鲍之交”是羡慕而且赞赏的,可是这样的君子之交却被人弃如敝屣,怎能不令人感伤呢?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人性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正如王嗣奭《杜臆》所言:


  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李白,是因为他的浪漫潇洒是我们一生所求却无法企及的,与其说我们喜欢他,倒不如说是喜欢我们的梦想。


  而沧桑的杜甫往往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他的诗总能引起千古共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为一个“利”字,别说朋友,就连亲人都能翻脸无情。


  人总是善于趋利避害,人性善变,今日亲密无间,明日相见陌路甚至反目成仇都是常有的事儿。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生活中的风雨和磨难,才是检验感情最好的标尺;岁月里的沉浮和变迁,才是考验人心最好的准绳。


  那些历经了风雨的冲刷和磨难的煎熬,依然还能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在你危难之时,愿意伸手扶你一把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所谓患难见真情大抵就是如此。


  :微信公众号“凯紫的诗词之美”


  :凯紫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推荐文章2:李白写给杜甫唯一的两首诗:别时饮尽杯中酒,别后无君酒难醉

  744年的秋天,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让令人激动的秋天。


  因为两个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在陈留相遇了。


  那时李白刚刚结束了自己人生荣耀时光,被唐玄宗放逐归山。


  43岁的李白离开长安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在陈留的一家酒肆遇见了杜甫。


  此时的杜甫已经快走完了他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后的“快意八九年”,32岁的他并不知道未来全是愁苦等待着他。


  两人一见如故,无法不谈。他们喝酒大醉,登台远眺,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分别时他们相约来年再一起寻仙访道。


  第二年秋天,杜甫再次回到石门,李白也如约而至。


  酒酣之际,杜甫感慨李白仍在漂泊,写下那首著名的《赠李白》为李白道出心底的郁闷。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两人一同去寻访隐士,白天形影不离四处游历,晚上喝醉了同盖一条被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这个秋天,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亲若兄弟。


  杜甫、李白、高适,744年秋天的相遇


  然而人生聚散若浮萍。很快,杜甫就离开了石门回到长安,李白也将继续东下四海漫游。


  分别之际,李白写了一首诗给杜甫。在诗中他满是对杜甫的不舍。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我们一起喝酒大醉日子过得这么快,再没有几日你就要离开了。


  我们一同登临游遍附近的神池楼台,真的是很快乐。


  什么时候能够在石门山前的路上,我们能如此时一般再相聚开怀畅饮呢?


  泗水荡漾着秋水连波,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处的徂徕山峰,如此风景如画的秋天时刻,我们竟然要各奔东西。漂蓬在即,我们就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吧!


  这时的李白,还没正在开始他悲苦凄凉的四海漫游,他对未来依然是充满期待和信心的。诗中也是一种乐观豁达的气派,他期待与杜甫,以酒醉分别,再以畅饮相聚,就如秋去秋还来,日落日还出一样的自然和美丽。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两个伟人自此一别后,便终身无复相见了。


  这恐怕连杜甫和李白都没想到。


  分别不久之后,李白来到沙丘城,他独自喝醉鲁地的酒,却找不到与杜甫喝酒时的快乐,便写下了第二首诗给杜甫。在这首诗中,满是李白对杜甫的思念。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整日无所事事地闲居在沙丘城。沙丘城四周都是古老的树木,树枝在秋风里摇曳,黄叶落满地,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萧瑟的秋声。鲁地的酒味太薄,无法让我沉醉,齐国的歌声感人动听,却无人与我共享。我对你的思念,就如这脚下的汶水,浩浩荡荡地追随着你南去的方向。


  从诗中可见,李白对杜甫的感情也是那么浓烈的。


  两度秋天的相知,也定是快乐难忘的。两人浓厚的情谊,也必是非同一般,否则,杜甫也不会再之后的15年,还思念牵挂着李白了。


  只是很可惜,在这个秋天之后,李白就像是把杜甫彻底忘记了。


  他应该也不是一个无情之人。


  之所以不再联系杜甫,是李白对自己越发不满意的现状,让他想逃避过去的旧相知。


  毕竟杜甫对他的崇拜和夸赞,让他更容易难过当下的寥落吧。


  这种心理,现代人不也一样有吗?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推荐文章3:杜甫怀念李白的一首诗,开篇20字神似诗仙,中间10字千古名句

  —夜深人静处,诗与浪漫发芽。


  —空青的一千首唐诗 (一)


  文/ 青


  【缘起】


  李白在流放的路上遭逢大赦,欢天喜地准备乘船回家的时候,大概满心想着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之后漫游的美好生活,是苦等自己的妻子儿女,并不会有“杜甫”这个人的位置。


  只顾着听江岸两旁猿声不断,欢送他回家过年了,哪里会想到这个小他12岁的迷弟呢。


  可杜甫毕竟是“诗圣”,挂念着天下兴亡,也挂念着李白这个有点特殊的小民。


  知道李白被贬夜郎之后,他连着写了好几首《梦李白》,篇篇情感真挚,都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为现代人学习友情的典范。


  今天呢,来看杜甫另外一首写给李白的诗,据统计,杜甫一生中一共给李白写过14首诗,下面这一首,应该也算知名度比较高的了。


  虽然杜甫是专为李白而写,但不经意间也表现出文人千百年来一种特殊的情结。后之读者,往往共鸣极深。


  【诗篇】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唐代〕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临境】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在后一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登基,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在浔阳狱中被判流放夜郎,凄苦无方。


  没成想,走到秋天,路刚过完一半,长安突然传来大赦天下的好消息。李白一下子从政治犯升级成了普通公民,高兴得不得了。


  念着中原的种种美好,他即刻登船启程,沿江而下。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大赦天下的好消息同样传到了此时正漫游天下,客居秦州(今天的甘肃天水)的杜甫耳中。杜甫终于不用像《梦李白》中那样“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了,一颗悬着的心落在了肚子里。


  但又因为如此,杜甫想要见一见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思念也就越加汹涌难以克制,再加上对李白年事已高却要遭此厄运的感叹,对李白看似潇洒却矛盾重重的怜惜,写下了这首《天末怀李白》。


  【诵析】


  夕阳的影子拉得很长,将村间万物都染上一片转瞬即逝的火红,须臾归于苍白的灰,寂静的黑。


  少了太阳,身上寒衣已略感单薄,凉风偏偏又起了。


  杜甫裹了裹衣服,把手尽量缩进没多长的袖子里。几根白发随风飘荡,在晚霞的映照下是那么耀眼。


  自己过这种艰苦日子已经有几十年了,可平日里锦衣玉食的太白,他怎么受得了这一路的清苦和凉风啊。


  太白平时最喜欢紫袍,因此玄宗在“赐金放还”时也着意多给了些紫绸,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还穿在身上,不会被路上的贪官污吏抢走了吧?


  此刻,太白应该也在这凉风中嗟叹讽咏,他此刻的心境如何呢?


  “君子意如何。”


  追星的人大概会有这种感觉,知道偶像在哪里哪里开演唱会,突然天气预说那里有大暴雨,不由得心里就在挂念了,偶像会不会淋雨,会不会感冒,会不会遭到损失……


  “前几天还给太白写了封信,不知道现在到哪里了,还能不能寄到。”


  杜甫心里也清楚,这封信大概是寄不到了,太白早就乘一叶轻舟一日千里不知飘摇到哪里去了,送信的人再是负责,也难有通天之能吧。


  后面就安慰自己,如今江湖多风波,鸿雁长飞不度也是常有的事情,只要太白他能平安就好了。


  颈联是名句。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好文章憎恶那些命途顺利的人,奸佞小人最喜欢评判别人的过失。


  这句话就看出诗圣胸怀了,他不止在为李白叫苦,更是在为全天下身处乱世中的文人寒士叫苦,兼着送去一点安慰。


  就是要在逆境中才能写出动人心神的好文章呀。文学大概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产物,一个完完整整实现了自己所有梦想的人,他干嘛还要去写文章呢?


  后一句则是在暗示,李白一腔热血却锒铛入狱,纯是有小人嫉贤妒能,故意诬陷。


  古人评价这联“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写得好,评的也好。


  李白大赦之后流寓江湘,这又令深谙李白其人的杜甫想起了屈原。饮坠露,餐秋菊的屈原不就是在那里形容枯槁,抱石投江的吗。


  汨罗江里楚人祭奠的冤魂,才是你李太白今世唯一的知己吧。


  【尾言】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多,这里摘取几句,也帮助我们开拓一下品读诗书的视角。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此首才堪入选,是一片真情写成。


  《唐宋诗醇》:悲歌慷慨,一气舒卷,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


  《读杜心解》:太白仙才,公诗起四语,亦便有仙气,竞似太白语。五、六,直隐括《天问》、《招魂》两篇。


  《杜诗镜铨》:蒋云:向空摇望,喃喃作声,此等诗真的《风》、《骚》之意。


  其中,《读杜心解》中的两句我特别有共鸣,李太白是谪仙人,杜甫写李白的诗歌,起笔四句也飘飘然有仙气。通篇不离离骚楚辞屈原等句,分明是将自己当成了浪漫主义诗人。


  一如晚唐李商隐写韩愈时文风似韩愈,所谓浑融,即无所不能。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推荐文章4: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推荐文章5:"诗圣"杜甫,一生为李白写过多少首诗?

  一千多年前,盛唐诗坛,众星璀璨。李太白与杜子美,双星辉映,比肩而立,一个豪放飘逸,仗剑天涯;一个忧国忧民,殚精竭虑。李太白之于杜子美,亦兄亦友,一生为其写诗有十几首之多。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到:"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至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其情好可想,遁斋闲览谓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也,予故不得不辨。"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再入长安,得到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这下,李白可谓是颇动京城,名满天下。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玄宗命李白为朝廷起草出师诏,洋洋洒洒数千字,才华尽显,更得玄宗喜爱。露才扬己,奸佞小人的谗言也就随之而来,使得玄宗开始疏远李白,不得已,李白上书请求"放还"。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赐金放还"。在写下《古风·秦水别龙首》后,告别长安,一路向东。也就是在这一年,李白途径洛阳与定居此地的杜甫相遇了。一见倾心,为表对李白的敬仰之情,杜甫写下了《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杜甫此时的处境,尽体现在这首诗中,居城郊,吃粗食,亦不饱,无药资,可谓是一贫如洗。


  而对李白,不吝赞扬之情,并希望与其同游梁宋之地。


  同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初秋,李太白与杜子美第二次相见,他们一如最初见时诗里所写的那样,同游梁宋之地。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们是三人行,在漫游途中遇见尚为布衣的高适,三人相谈甚欢,他们一同登上大梁吹台,感慨人生。高适写下《古大梁行》,杜甫写下《遣怀》,李白以天才的手笔写下《梁园醉酒歌》。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们继续东行,游历济南。杜甫在与李白的游历中,深受其影响,狂歌,纵酒,快意人生。在鲁郡北部的范十家肆意畅谈,诗酒生活,并写下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文字落成,叙写的是不仅是对李白的赞叹同时还别开生面的刻画出了与李白的亲如弟兄的友情。他们告别范十,继续游历,在曲阜的石门山,李、杜依依惜别。杜甫写下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秋来相逢,一同游历,杜甫身上不免受到了李白道家风采的沾染,可是,临别他对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生活却产生了怀疑。杜甫当时正当壮年,对于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来说,此时正是追求功名的大好时光。此别之后,李白继续向东游历,依然我行我素,潇洒快活。而杜甫却一路向西,努力追求自己的功名,想要实现作为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别时,可能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竟然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见面。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写下《冬日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自兖州别后,李白在杜甫的记忆里,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深刻,他时常怀想起来与李白一起游历的日子,那些把酒言欢,诗歌唱和的时光。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写下《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这一年,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长安各处拜谒高官,希望得到赏识,能有个一官半职。也许是来到了长安,才深知李白当时能颇动京城是什么样的才华,把李白与前人庾信和鲍照类比,称赞其无比的才情,同时,希望能再次和李白相会,共同讨论诗文。在长安十年之间,杜甫还写过《饮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长安的日子,对杜甫来说是不顺利的,求官受挫,抱负不得施展。此时,杜甫依然怀念与李白畅游的日子,称赞李白的才情,并希望与他再次相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也是杜甫人生的转折点。杜甫在这场叛乱中被抓,流离失所,为了生活他不断奔波。而李白,却因为辅佐永王李璘,被定名"附逆作乱"罪,流放夜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在旅居秦州,逃亡西南的途中,听到这一消息,异常震惊,写下那首《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秋风萧瑟,世事万变,对李白的命运深感叹息又无奈,进而引入屈原,扩大了境界,表现了对整个文人知识分子阶层的慨叹。不久,杜甫又写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对李白极尽赞美之情,慨叹李白的才情文笔,认为其轻信了李璘是奉旨起兵,本身也是蒙受了冤屈,写下这篇长诗为友人辩解。卢世傕说:"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可见,杜甫写下的这首诗,可谓是为李白立传,希望友人安好,更是从侧面反映出了杜甫对这份友情的格外珍视之情。自身困顿,却仍不忘为友人辩解。


  友人李白的遭遇,杜甫深感震惊,可能这时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终生所信奉的儒家救国治世的情怀,现实的不顺,在梦里竟也没有得到解脱,他梦到了李白,写下了《梦里白二首》。


  梦里亦是对李白境况的担忧,句句血泪之言,感伤李白的遭遇,继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叹友人,亦是叹自己!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杜甫携家带口来到蜀地成都,这时李白也已遇赦免,继续游历,到当涂投靠李阳冰,不久,病逝。而杜甫,仍在战乱中到处寻找可以蔽身之地,也就是在此种境况下,杜甫写下《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战乱年代,消息传递困难,正在到处避难的杜甫,可能还想不到,他日思夜想的友人已经离世。都说文人相轻,可在李白与杜甫这里,更多的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杜甫慨叹命运的不公,给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带来不幸,哀息不已。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成都也不能成为杜甫的最后容身之所,无奈之下,他举家迁往夔州,夔州时期,虽然生活困顿,可是却称得上是杜甫创作的最佳时期。在夔州期间,杜甫又想起了以前,想起了与李白和高适三人漫游的时光,他写下《昔游》。曾经有多么美好,如今就有多么坎坷,战争扰乱了本来的生活,颠沛流离,朋友不得相见。只得靠文字来回忆那时的美好,慨叹生命无常了,也寄予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我想,可能在杜甫的晚年,怀念过去漫游的时光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写下《昔游》这首诗之后,又写下《遣怀》这追思古人的最后一首诗。天宝初年,杜甫与李白漫游梁宋,许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两人也没有再见面,如今,友人已逝,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美好了,而今自己已经年迈,在困苦中艰难度日,含慨叹生命无常之意。或许是杜甫深谙命运之道,在写下这首诗的四年之后,与世长辞。


  公元762年,李太白去世,公元770年,杜子美去世。至此,诗坛双星陨落,盛唐诗歌的时代也已远去。一个终生奉道家思想为上,一个终生奉儒家思想为上。也正是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同的人,成就了中国文人史上的一段佳话。杜子美一生为李太白写诗无数,可翻阅太白诗集,与子美相关的寥寥无几。时过境迁,也无法考据其缘由,但我们却可以得知,在李太白疯狂迷恋东晋谢安石的时候,有一个杜子美亦在为他写诗。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推荐搜索词:

  

  1.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有几首

  

  2.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春日忆李白》

  

  3.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最有名的

  

本文标题:杜甫写给李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