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的由来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推荐文章1: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推荐文章2:广东普宁英歌:舞出震撼人心的力与美
普宁英歌舞者英姿勃勃 张声金 摄
中新网广州3月3日电 题:广东普宁英歌:舞出震撼人心的力与美
李凌
当响彻云霄的锣鼓声由远及近、当描画着独特脸谱的舞者从乡村古巷奔涌而出、当狂热奔放的“梁山好汉”们腾跃而来……居住在广东潮汕地区的人们就会知道,这由普宁英歌舞带来的节日狂欢,正式开始上演。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说起普宁英歌舞,其传承人陈来发认为,“普宁英歌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才能舞得更好、走得更远!”
陈来发讲解英歌舞的舞蹈要义 李凌 摄
起源:元宵节大闹大名府
普宁英歌是一种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身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均为男性,源流可溯到明初甚至更早,演绎了《水浒传》中“元宵节大闹大名府”,一群梁山好汉斗智斗勇把卢俊义等人从狱中劫出的故事。英歌舞威猛、雄浑的表演风格和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推崇。
普宁英歌分快板、中板、慢板三种流派,其脸谱、服饰、道具,蕴含了潮汕文化和京剧艺术的精华,场面恢宏、阵势多样、套路多变,舞蹈技耍优美中不乏阳刚、粗狂和稳健之美。
300多年流传至今,潮汕地区的传统节日以至各种庆典,都少不了英歌舞者的矫健身影。2006年,普宁英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普宁英歌舞的拥趸越来越多,这项潮汕地区的民间艺术,已走出乡镇、走向世界。
普宁南山英歌队成为“广东文艺”代表之一 受访者提供 摄
传承:破旧俗弘扬英歌舞
今天的普宁英歌备受关注、美名远扬,离不开一代代英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1957年,陈来发出生于快板英歌舞之乡普宁南山村,当地人世代表演英歌舞,村里小孩自小耳濡目染,英歌舞对他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往往放下饭碗,拿起筷子便能舞起“槌花”玩。陈来发18岁开始练习英歌舞,不到三年时间,他就成为普宁南山英歌舞队的第九代“头槌”。33岁起接任南山英歌队教练,39岁起至今任南山村英歌队队长。
“要学就一定要学精,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说起学习英歌舞,陈来发表示,学会英歌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很容易,但要真正领略英歌的精粹,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要干脆利落、迅猛洒脱,做到眼到手到神到……”谈起英歌,陈来发如数家珍,还顺手拿起两根鼓棍舞了起来,虽已年逾花甲,动作依旧如行云流水、威风凛凛,气势十足。
“现在的普宁英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型、动作都更加丰富,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才能舞得更好、走得更远”从艺40多年来,陈来发不断创新改编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英歌舞的表演内容,更是改变了普宁英歌传承“一师一徒”的守旧模式,培养英歌舞后继力量。
尽管已不再年轻,但陈来发对英歌始终保留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热情,“只要画上脸谱、穿上戏服、拿起双槌,就觉得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
陈来发演示英歌舞,动作干脆利落、迅猛洒脱 受访者提供 摄
推广:小乡村走向海内外
舞了几十年,对于陈来发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2008年,普宁南山英歌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了《英歌飞进北京城》,6分钟的精彩表演惊艳了全球观众。
“我们就是一群农民,能去到天安门前表演,真的是想都不敢想!”回忆当年在首都的精彩表演,陈来发至今依旧激动不已。他说当时他和队员心里都铆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英歌舞最精彩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他们不只代表着普宁,还代表着整个潮汕和广东,“能参加这样的演出,一辈子难忘。”
此后,陈来发带着英歌舞团队参加了2013年的上海世博会、第17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2016年的台湾第三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英歌舞从被戏称为“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真正走向了大舞台、走向海内外。
“普宁英歌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前辈们付出的心血。”陈来发展示着自己珍藏的前辈们留存下来的英歌舞服饰、道具、奖牌等,表示英歌队早在1953年就进京参加过中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只不过那时候的信息传播不如现在,所以很多外地人不了解,“我们要传承精华、不断创新,才能超越前人,越舞越红。”陈来发说。(完)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推荐文章3:潮汕英歌舞的
水浒梁山故事并没有发生在潮汕,英歌舞为什么要扮演水浒中的梁山好汉?
英歌舞的有个说法,说是从山东扭秧歌传来的,以前有个潮汕人呢在山东做官,他告老还乡后呢 就把秧歌带了回来,山东呢又是水浒的故乡。
另外一个说法是戏剧的影响,外江戏就是广东的汉剧,客家人的戏剧,在清朝的时候非常流行,传入潮汕以后影响非常大,广东汉剧最有名的戏段就是梁山好汉攻打大名府,那老百姓看了就觉得特别好,就模仿他,把舞台的故事搬到了舞台下,就形成了英歌队。
还有一个说法呢就是为了求雨,明末清初有个文人叫张岱,他写到在村子里求雨的时候,就会请人扮演水浒传里面36人跳舞,而且很讲究,梁山好汉长的形状各异五花八门,有黑矮有长的高大的有头蛇有胖和尚有长的很壮的女人有漂亮的女人有大胡子红脸公等等,从一个村子里可能还找不齐这样的人,可能还要花大价钱从隔壁村花大价钱请,那表演的时候是人山人海。那有人就问张岱,水浒传讲的是盗贼,为什么要扮演他们,其实啊张岱也不知道,但他想了一下,可能因为梁山好汉奉旨诏安,所以盗息民安,第二个呢因为求风调雨顺,求雨,梁山好汉大哥宋江呢就叫及时雨。你们知道英歌舞走在第一个拿蛇的是谁吗?
看过水浒的你肯定认出来了,没错就是时迁,水浒英雄108好汉排名107的时迁,那他为啥走第一个呢?时迁江湖人称“鼓上蚤”,上应“地贼星”,曾经是盗墓贼的祖师爷,担任走机密点步军头领。潮汕英歌舞主要还原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而时迁呢,是情人员,站在队伍最前面,手中舞动的蛇既是一种信号,又于古代傩礼中祭祀所持的茅苇长鞭,用途是鸣鞭驱邪,同时表明英歌舞来自古老傩舞。
其实关于英歌舞的说法还有很多,知道的可以在我评论区补充。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推荐文章4:英歌舞的来历和寓意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学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包括傩舞起源说、梁山泊英雄故事影响说以及山东大鼓子秧歌演化说等。傩舞起源说认为,英歌舞是从古代傩舞发展而来的,傩舞作为一种古老的驱邪仪式舞蹈,英歌舞被视为其演变形式之一。梁山泊英雄故事影响说则指出,英歌舞中融入了《水浒传》中梁山泊英雄的故事元素,舞者通过扮演梁山好汉的形象,展现了舞蹈与戏剧的深度融合。此外,山东大鼓子秧歌演化说认为,英歌舞与山东大鼓子秧歌存在演化关系,这一观点源于两者在潮州话中发音的相似性。
英歌舞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它象征着团结与力量、正义与勇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英歌舞的动作整齐划一,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力量。其主题多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邪恶的反抗精神。同时,英歌舞常在节日或庆典中表演,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重要表达方式。
英歌舞主要流行于中国广东的揭阳、汕头、汕尾,以及福建、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
它融合了戏剧、舞蹈和武术的元素,舞者通常会在脸上彩绘脸谱,双手各持一根木槌,动作雄健有力,节奏感强烈。
英歌舞不仅在节庆、婚礼等场合中成为重要的表演节目,还在大型文化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参与英歌舞的训练,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也纷纷开设相关课程,致力于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推荐文章5:为何被誉为“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春节“霸屏”火出圈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传统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其“又老又潮”,被不少网友称为“民间街舞”。英歌舞正顽强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
英歌舞“南舞北相”令人称奇,给人印象“温和婉约”的岭南,为何产生如此威猛豪迈、被誉为“中华战舞”的“民间街舞”?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詹奕嘉、洪泽华
特定步伐配合“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节奏,古装扮相的表演者手里的舞槌上下翻飞,对敲而舞,鼓声、吼声交织,铿锵有力,气势如虹。
这是潮汕地区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英歌舞。今年春节期间,英歌舞“火出了圈”,本地群众和四方游客掌声雷动,相关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热传,甚至有人不远千里驱车到潮汕乡村“现场看一眼英歌”。
兔年正月初一,广东汕尾陆丰市甲子镇举办甲子英歌巡游活动。
这种流行于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潮汕地区的传统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其“又老又潮”,被不少网友称为“民间街舞”“中华战舞”。
在有人感慨“年味变淡”的当下,英歌舞正顽强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
春节期间,英歌舞队参加潮阳区2023年新春文艺演出。(潮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英歌之魅
英歌舞还火到了国外。1月22日,为庆祝农历春节,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的一家购物中心组织了一场英歌舞表演,当地40多人组成的表演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英歌舞今春有多火?
“又炫又燃”“传统文化氛围真浓厚”“下次春节想去潮汕地区了,不为别的,只想看英歌舞”……在各种社交媒体和移动平台上,曾经的地方舞蹈英歌舞迅速蹿红,与英歌相关的话题和视频“霸屏”各大网络平台。
春节期间,慕名前来观看“肥蛇”表演的游客从山东、吉林、北京、安徽等地,来到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老溪西社区。
拼版照片:左中右均为潮阳区老溪西乡英歌队的表演现场。新华社发
老溪西乡英歌队队员陈志辉身材健硕,在英歌队的最前排舞蛇领队,故被网友赠以绰号“肥蛇”。陈志辉告诉记者,春节前他的抖音粉丝数只有两三千人,过完年粉丝数量涨了将近十倍,甚至有粉丝从浙江驱车千余公里赶来找他合影。
正月初一上午,汕头市潮阳区文光塔广场锣鼓喧天,众多青年敲槌迈步。他们矫健的身姿、豪迈的气势,吸引了不少过路游客。
大年初一,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表演中。新华社发
“非常精彩,第一次看英歌舞表演,觉得很新奇。这个习俗挺好的,今天带我的小孩子一起来看,也让他感受一下这边的文化。”江西游客吴先生说。
潮州市潮安区即将参加演出的文里英歌队在夜间进行排练。即使演员没有带妆上阵,还是有不少市民围观。粗犷多变的步伐、漂亮灵动的槌花让观众目不暇接,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英歌舞还火到了国外。1月22日,为庆祝农历春节,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的一家购物中心组织了一场英歌舞表演,当地40多人组成的表演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兔年正月初一,广东汕尾陆丰市甲子镇举办甲子英歌巡游活动。(陈铿铨摄)
在网上流传的英歌舞短视频下方,有网友评论道:“这才是中国传统节日该有的样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来自吉林省吉林市的游客张学萍带着全家到潮汕地区过年。看完英歌舞、回到吉林之后的他依然意犹未尽,给陈志辉发信息感慨说,英歌队“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跳出了英歌舞的灵魂”。
张学萍7岁的孩子还录制了一段视频发给自己的“偶像”。他摆出英歌舞的姿势说:“亲爱的‘肥蛇’叔叔,我看了你的英歌舞,你跳得真好,我要回家了,以后我还来!”
英歌之源
已经成为民间和学界主流共识的是,当代英歌舞与《水浒传》故事紧密相关
英歌舞“南舞北相”令人称奇,给人印象“温和婉约”的岭南,为何产生如此威猛豪迈的“民间街舞”?
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
据《潮阳县志》记载,“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潮汕民俗大典》列举了几种英歌舞由来的说法,包括由古代祭祀仪式傩舞进化而来,由山东大鼓子秧歌等戏曲演化而来,为反抗官府豪强而创编用于传武习艺而来等。
也有学者认为,“南舞北相”的英歌舞是中原文明向南传播与岭南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相传南宋时期中原军队南下,将山东鼓子秧歌和凤阳花鼓等北方秧歌带到今天的潮汕地区,在与当地文化融合之后形成了英歌舞。
“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这是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潮州风俗考》中的记载。有人认为,秧歌的“秧”在潮汕方言中与“英”字相近,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转化为“英歌”。
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歌舞并无单一起源,这些来由都可能是其在漫长历史中变化发展的一部分。以潮阳英歌为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开资料显示,当地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阳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2023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八),汕头市濠门英歌队在达濠古城进行英歌表演。新华社发
汕头市潮阳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翁木顺说,从演员面具脸谱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端倪——早年的脸谱和傩舞相似,后来戏剧角色占据了主流,如今则主要借鉴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已经成为民间和学界主流共识的是,当代英歌舞与《水浒传》故事紧密相关。民国时期曾任潮州文献馆主任的翁辉东辑录:“潮州有唱秧歌之戏,每春二三月,乡社游神,常常见之……观现在秧歌之游唱,其前导有灯笼,榜曰‘大闹花灯’,次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多人,最多者符一百零八人之数,敷演假庆闹元宵,攻大名府故事。”
如今,潮汕地区英歌队舞者多为双数,或36人、或72人,最多曾至108人,表演时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
潮阳区铜盂镇老溪西英歌队始建于1984年。该英歌队教练陈宋琪说,英歌队常以36人为演出队伍编制,对应《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主要展现小说故事中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过程。
潮阳区老溪西乡英歌队正在表演。新华社发
很多初看英歌舞的观众心中都有不少问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问题是,“领队扮演的是什么人?手里拿条黑白相间、能屈能伸的是什么东西?做什么用?”
原来,领队扮演的是《水浒传》里的“时迁”,手里拿的物件是“蛇”。陈志辉说,扮演“时迁”的他首发探路,相当于整个英歌队的“灵魂”。之后便是“头槌”“二槌”“三槌”“四槌”,分别扮演李逵、关胜、鲁智深、武松,摆出猛虎下山的动作。此后“梁山好汉”依次出场亮相,变换出攻城战阵的各种队形,如“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等。
兔年正月初一,广东汕尾陆丰市甲子镇举办甲子英歌巡游活动。(蔡华镇摄)
在汕头潮阳、揭阳普宁、汕尾陆丰等地,许多镇街都有英歌队,有些镇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仅潮阳一区,就至少有上百支英歌舞队。
不同镇街的英歌舞表演风格、角色分配都略有差异,但表演几乎都取材于梁山好汉故事,其动作威猛阳刚、服饰色彩鲜艳、音乐热闹欢快。翁木顺说,英歌舞表演以刚劲、奔放的舞姿,构成了威武、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在潮汕人眼里,英歌就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
气势磅礴,威武奔放,充满阳刚之气,威猛不逊北方安塞腰鼓,“这才是‘中华战舞’!”网友不吝如此评价潮汕英歌舞。
潮汕英歌舞正在表演。新华社发(林蓁摄)
英歌之技
英歌舞表演时长不一,有的大型节庆活动会持续整个白天。这不仅对演员的体力是巨大的挑战,也对演员的基本功和团队配合默契程度提出了很高要求
每逢农历新年和民俗节庆,潮汕地区“跳英歌”便迎来高峰。
英歌舞表演时长不一,有的大型节庆活动会持续整个白天。这不仅对演员的体力是巨大的挑战,也对每个演员的基本功和团队的配合默契程度提出了很高要求。
潮汕地区英歌队多属民间业余团体,演员均是利用闲暇时间参与排练。潮阳英歌省级传承人、老溪西乡英歌队教练陈宋琪说,队员们白天要上班,基本只能晚上组织练习,夏日广东,夜里温度也会超过30摄氏度,练习过后演员都像水浸过一样,浑身湿透。
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是“舞槌”,舞时每人各执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对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
“这些虽然是基本动作,但很不容易练好。”陈宋琪拿起两根槌边敲击边说,以前村里排练场地还没硬底化,排练结束之后,地上的沙子都被汗水浸湿了,湿沙能勾勒出演员排出的队形。
为了一天的“跳英歌”,英歌队至少要练习半年之久。演出当天,队员们凌晨4点钟就要起床去祠堂化妆,几十名演员既要画面具脸谱,又要装扮更衣,有的角色还需要戴上假肚子等道具。天亮后,表演正式开始。英歌队一路走一路跳,中午短暂吃饭休息后,下午还要继续巡游,直到太阳落山方才结束。
潮汕英歌舞正在表演。新华社发
“这一路英歌槌打过来,中间不能休息,而且气息不能断,必须一鼓作气把气势打出来。”陈宋琪说。
“肥蛇”陈志辉已有20年练舞的经历,他负责扮演的“时迁”也起到整支队伍指挥者的角色。何时变队形,何时换舞步,都由他根据队伍行进的节奏和环境情况发出指令。
“表演时我嘴里会衔一支哨子,靠吹哨节奏的变化告诉队员们什么时候跑起来、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变动作。”陈志辉告诉记者,他手中的道具蛇则是“指挥棒”,为身后的队友提供指引。
潮汕英歌舞正在表演。林蓁摄
“比如我在行进过程中突然停下来,弓步下蹲,蛇头朝下,正在两列行进的队伍就会停下来,变成两人面对面的对槌舞。”陈志辉说。
想舞好英歌,既要不懈坚持,也要有好的道具。除了“时迁”扮演者手中的“蛇”,对其他英歌队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副英歌槌了。
潮阳区西门女子英歌队总教练陈坍鹏说,男子英歌槌长约52厘米,两支一副重量一斤半左右。英歌槌要挑选优质木材加以制作,才有足够的硬度和重量,敲击起来声音才更响亮,更能展现英歌舞的恢宏气势。
“英歌槌要连续挥动十几个小时,加上身上戏服、道具的重量,每次演出对演员们都是一次考验。”练习英歌几十年,陈坍鹏的膝盖半月板已经有些磨损,“但演员们毫无怨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使命感、荣誉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练习的队伍中。”
潮汕英歌舞正在表演。新华社发(林蓁摄)
英歌之变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英歌服饰、道具才能不断更新迭代,英歌队才能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舞步和动作,辅以更多的传播手段和平台,这是英歌舞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火遍全网背后的深层原因”
大年初一,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当地首创的男女对打英歌闪亮登场。参演的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由54名队员组成,为观众演绎出一场“巾帼不让须眉”的精彩演出。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表演中。新华社发
男子英歌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女子英歌同样有自己的历史投射——披红戴绿的刀马旦装束,描绘的是花木兰从军或穆桂英挂帅的故事,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气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西门女子英歌队应运而生。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历史原因,女子英歌在诞生后不久便陷入停滞。直到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组建女子英歌队,请来健在的老队员指导培训,才让女英歌“血脉”得以赓续。
今年27岁的吴燕花是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小时候她在家乡看过英歌舞演出。“非常喜欢英歌舞,那时还在想,为什么只有男生才能跳呢?”听说西门社区招收女英歌队员的消息后,她赶紧名参与,成为第一届队员。
大年初一,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表演中。新华社发
练习英歌舞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受到潮阳地区家长们的欢迎。西门女子英歌队招收了不少十二三岁至二十来岁的女生,主要在晚上、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进行排练。
为了能长期“跳英歌”“教英歌”,吴燕花辞去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转行开了一家美甲店。“我实在太喜欢英歌舞了,希望能把传统文化保护好、发扬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门艺术。”吴燕花说,“当老师比较忙,没办法保证每天排练,自己开店时间可以自己控制,我就果断地换了工作。”
“因为热爱,所以创作。”为了更好表现女生的飒爽英姿,吴燕花经常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一次,她在公园看到一群老人在练习太极,回家就开始调整队形和舞步,创造出一套“回环太极”的新舞步。
拼版照片:左中右均为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在表演中。新华社发
在不断的创新中,英歌舞从最初的动作简单、套路单一、阵型单调向动作复杂、套路多样、阵型变化纷繁转变。对英歌服饰也进行了材质和形象改造,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效果。
专家认为,英歌舞的传承创新既离不开民间民俗活动的红火,也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加持。年过七旬、祖籍潮汕的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感慨,如今的英歌舞比过去好看多了,“跳英歌的招式更丰富,服装更漂亮,阵势更气派。”
陈鸿宇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英歌服饰、道具才能不断更新迭代,英歌队才能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舞步和动作,辅以更多的传播手段和平台,这是英歌舞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火遍全网背后的深层原因。”
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员们正将这门源于潮汕的艺术带到各地。就读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肖静彤和师姐郑媛轩,在大学校园里组建了一个英歌舞社团,她们正期待着开学后的训练。
“我到广州读书后就跟老师商量想组建一支英歌队,现在队伍已经有20多名队员,很多名的同学来自潮汕以外的地区。”肖静彤说,“相信今年英歌舞的火爆,会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辑:邬嘉宏
:新华每日电讯
潮汕英歌舞的由来推荐搜索词:
1.潮汕英歌舞的由来和简介
2.潮汕英歌舞的由来和间接
3.潮汕英歌舞的由来和历史
本文标题:潮汕英歌舞的由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