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法则三大定律
自然法则三大定律推荐文章1:人生不可触守的三大规律:从自然法则到社会智慧?
2025年3月20日 | 综合道?
近期,“人生不可触犯的三大规律”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引发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领域讨论。基于全网知识库分析,这三大规律可概括为?自然规律、因果规律、平衡规律?,它们既是客观存在的法则,也是人类文明沉淀的生存智慧。
三大规律
规律一:自然规律——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不可逆转?
无论是生物学中的“生老病死”,还是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自然规律始终以不可抗力的姿态贯穿生命全程。
科学视角?: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混乱度)会随时间增加直至达到最大状态。映射到人类个体,衰老、疾病、死亡是生命系统“熵增”的必然结果。医学研究显示,2024年全球人均寿命虽提升至75.3岁,但基因修复技术仍无法突破细胞分裂的“海夫利克极限”(细胞分裂约50次后停止)?。
社会启示?:近年来,部分年轻人过度依赖“抗衰黑科技”或透支健康追求财富,导致心理与生理问题激增。心理学家指出:“接受自然规律并非消极,而是学会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价值。”
案例?:2025年初,某科技公司高管因长期熬夜工作突发心梗离世,引发全网对“健康与成功平衡”的反思。
人生
规律二:因果规律——行为与结果的必然链条?
佛家讲“因果轮回”,科学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社会规则讲“法律与道德约束”,三者殊途同归。
哲学与科学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揭示“力的相互作用性”,社会学研究亦表明,个体行为会通过社会网络产生连锁反应。例如,2023年某网红虚假宣传事件导致其商业信誉崩塌,直接损失超2亿元?。
现实警示?:在信息爆炸时代,“捷径思维”盛行,但金融诈骗、学术造假等短期获益行为最终难逃后果。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所言:“真相或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政策呼应?:我国2024年修订的《民法典》新增“网络行为追责条款”,进一步强化因果规律的法律落地。
地心
规律三:平衡规律——过度与匮乏皆致系统崩溃?
《道德经》云“物极必反”,现代系统科学证明,生态、经济乃至人际关系均需动态平衡。
生态与经济例证?:过度开发导致亚马逊雨林2024年碳汇能力下降15%,引发全球气候补偿谈判;而“碳中和”政策的推进则彰显人类对平衡规律的重新认知?。
个人层面?:职场“内卷”与“躺平”的拉锯战背后,是资源分配与心理预期的失衡。哈佛大学2025年调研显示,高效能人士普遍遵循“二八法则”——将80%精力投入20%核心目标,避免能量耗散?。
专家观点?: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规律中寻找弹性空间。”
结语:敬畏规律,方能驾驭人生?
无论是自然规律的不可逆、因果规律的必然性,还是平衡规律的约束力,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在科技狂飙的时代,尊重规律不是束缚,而是为个体和社会提供可持续的“导航仪”。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言:“顺规律者昌,逆规律者亡。”在规律中寻找智慧,或许正是破解人生难题的终极答案。
自然法则三大定律推荐文章2:面对自然法则极限摩尔定律这根指挥棒还能挥舞多久
3月末,蔚来汽车宣布因芯片短缺暂停生产5天,这一公告引起社会热议。不仅是汽车,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芯片,随着芯片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位置日益重要,其升级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提到芯片的发展升级,就不得不提起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1965年4月,《电子学》(Electron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对电子行业进行预期的文章,提出微处理器运算能力每12到18个月提高一倍,或者说是芯片从设计到制造过程中,工艺进步使得集成度翻倍,成本减半。
摩尔定律提出50年后,提出者戈登·摩尔在接受采访时吐露心声:这只是一个大胆推测。“但后来这个推论不断驱动和主宰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我也就心安理得了。”
几十年来,一直有“摩尔定律不久就会失效”的声音,但时至今日,它仍颠扑不破。集成电路发展取得突破的新消息仍旧不断传来,继5纳米后,3纳米芯片已在量产途中。与其说戈登·摩尔做出了大胆的预测,不如说他给半导体行业做出了不断前进的“小目标”。
是预测,更是小目标
我们可以将集成电路想象成在硅片上的“微雕”,即在硅圆晶上雕刻亭台楼阁、立交路网甚至整个城市,只不过所用的“刻刀”是光。
为什么当下集成电路领域的少数企业能够形成垄断?例如光刻机荷兰阿斯麦尔独领风骚,芯片制程台积电一骑绝尘。
它们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领跑的。“日本的光刻机其实在这个行业里称霸了几十年,但当极紫外光刻到达某个程度,由于资金和人力成本投入太高,日本的产业做出了一个预判,花更大成本获得更高精度的芯片可能很难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因此对投入产出比的判断使他们放缓了对更高精度光刻机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告诉记者,而荷兰做光刻机的团队执着地认为技术能够一点点往前推进,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大企业加入合作,如台积电即在前期进入、投入,共同研发。
合作使得新的技术极限很快获得突破。
正是由于半导体产业的不同位置的企业、团队的共同推进和成果共享,突破极限的芯片被成功应用,摩尔定律也因此可以继续向前推进。
虽然在推动半导体产业遵循摩尔定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投入成为“炮灰”,但从人类挑战微观世界极限的角度来看,它们非常值得尊重。
二十多年前,极紫外光刻等技术路线尚在探索中。据记载,1997年业内就预测2006年芯片特征尺寸将缩小到100纳米,而100纳米是一种挑战,因为制造小于100纳米线宽的集成电路时,光源波长将大于其特征尺寸,常规的光学光刻工艺失灵,为此必须寻找一种完全崭新的光刻工艺。世界各大半导体公司、大学和研究所那时都努力探索研究这种新工艺,如英特尔公司领导的联合体采用光源为氙气的特别紫外线光刻,其波长小于10纳米;IBM公司采用X射线光刻,其波长为5纳米;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联合采用紫外线光刻刻出80纳米图形,同时采用特殊的刻蚀石英掩膜,朗讯公司采用电子束光刻……这些方法复杂、昂贵,需要大批量生产考验。
当然,最终经受住考验的那个结果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已经知晓,但在当时为了实现突破极限、按照摩尔定律推进的“小目标”,整个产业都勇立在原始创新的潮头。
不同环节共同推进技术发展
在硅晶上“微雕”一个缩微城市,让每个电子都带着正确的指令飞奔,当然不会是光刻机“独挑大梁”。
单就芯片的制造设备来说,从大类分包括光刻机、清洗设备、薄膜生长设备、高温固化设备、刻蚀设备等。而从整个生产链条看,材料、设计、软件、元器件等都是这个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在细线条的光刻机上已经鲜有声音的日本,在集成电路制作的专用材料上仍占据重要位置。而美国在芯片设计软件、设计技术方面是领先的。
芯片不断突破极限的发展就是在这个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上不断地打破瓶颈。例如,自2005年至今,随着晶体管密度越来越大,晶体管电路逐渐接近性能极限,当晶体管越做越小时,就会产生电子等微观粒子通过量子隧道效应穿越位势垒的行为,使晶体管出现漏电现象。
工程师们正在努力地攻克这些瓶颈,他们创新性地突破了一些难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
如在元器件方面,2020年12月17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发布消息,该院周鹏教授团队针对具有重大需求的3—5纳米节点晶体管技术,验证了双层沟道厚度分别为0.6/1.2纳米的围栅多桥沟道晶体管(GAA,Gate All Around),实现了高驱动电流和低泄漏电流的融合统一,为高性能低功耗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据悉,GAA晶体管有望取代现在集成电路上使用的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有望解决微缩提升性能难以为继的问题。韩国三星和台积电均已掌握了这一项技术,或将用在3纳米或2纳米芯片中。
而在芯片基材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杰才院士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单位合作,在金刚石单晶领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微纳金刚石单晶的超大均匀拉伸弹性”2021年1月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除了金刚石芯片之外,人们还在探索石墨烯作为芯片的基材。
再比如光刻机光源方面,清华大学及合作研究团队2月25日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展示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原理。《自然》
维持摩尔定律的“动力”在哪里
关于摩尔定律极限的问题,戈登·摩尔引用了史蒂芬·霍金在硅谷回答同样问题时的言论:“他提出了两个技术极限,即光的极限速度和物质的原子本质。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我们目前已经很接近‘原子’极限(原子的直径在0.01纳米到0.1纳米之间),而芯片的运行速度也越来越快,但离光速还很远。这两个都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我们很难达到和超越这个极限。这也是未来几十年里工程师们需要接受的挑战。”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力,让整个产业持续创新,共同推动技术逼近自然极限?
市场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原创动力——
3月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介绍,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20%,为同期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增速的3倍。
集成电路产业不仅“蛋糕”大,而且“未来可期”,甚至可能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5G通讯可能会带来新一波的需求,除5G通信本身的需求需要不同芯片,5G的应用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如物联网等。”周玉梅分析,“人工智能走向普及化也对适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产生更多需求,人工智能与5G的叠加也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新应用,对于这些预判,业内认为集成电路仍旧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正是有了这样的预判,全球的资本才愿意继续追逐技术的创新,不断地往前推进。
那么,究竟摩尔定律到什么时候真正“失效”?戈登·摩尔也被无数次地问及这一问题。
他认为,现在还有其他技术蕴含的发展潜力可能会超过集成电路,例如纳米产品、石墨氮原子层等新材料等。他猜测当攻克某个技术难题付出的成本太高,技术创新本身意义不大,进一步缩小元件尺寸所需的设备的造价非常昂贵时,摩尔定律可能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人们消费电子产品的方式不会有很大变化。当人们的思路跟不上技术发展时,他们会选择停止追逐新功能,不会再追潮流每年购置新产品,而是把旧产品用上三五年,企业也会放缓发展新技术的脚步。
(记者 张佳星)
: 科技日
自然法则三大定律推荐文章3:惊人的三个强者定律:青蛙定律、蘑菇定律、跳蚤定律
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法则,人生命运亦然。
命运的演变,其实都有规律可循。
人跟着规律走,则一路皆是坦途;人若无视规律,自然会弯路重重。
《了凡四训》有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真正左右我们命运的,不是一时的际遇,而是我们面对际遇时的态度。
打开命运之门的钥匙,一直在我们自己手中。
掌握以下三个定律,不论顺境逆境,都会变成好境遇。
如果将一只青蛙投入沸水中,青蛙会忍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立即奋力从沸水中跳出。
但如果将青蛙放在装有凉水的容器中,然后再慢慢加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青蛙会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流连于这里,当它发现水温已经升高到无法忍受时,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被煮死在沸水中。
这就是“青蛙定律”。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舒适人生,或许就是那只正在慢慢升温的容器,让人无法自拔。
而我们也如那只青蛙,走不出人生的舒适区,不知居安思危,也不敢尝试调整与改变,在偏安一隅中自我麻醉。
朋友小楠大学毕业后,通过家里的关系,进了当地一家大银行做行政工作,工作不忙不累,但是干的也都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杂活。
跟她同期进入公司的两个人,陆续辞职换工作了。
她们劝她,趁年轻赶紧跳槽,在这里不会有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没有发展前景。
但她非常享受这种生活,没事在办公室聊天喝茶收快递,觉得活得很惬意,并认为会一直这样惬意下去。
35岁那年,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她所在的小部门解散了,她失业了。
而数十年干杂活的工作经历,让她的工作履历单薄无力,失业一年多,她至今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个人若贪图眼前的舒适,不再学习,停止奔跑,终会被时代抛下。
毛姆说:
人的意志只有遭遇重重阻力才能磨砺出锐气。一旦全无障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偿所愿,个人欲求皆触手可及,人的意志就会疲软乏力。
犹如平日里只在平地上行走,用以攀援的肌肉就会萎缩退化。
所以,一定要警惕那些看起来顺风顺水、安逸舒适的日子,如果安于这种“顺境”,不懂居安思危,则终会成为温水中的那只青蛙。
只有不放弃成长,懂得睁眼看路的人,才能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长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
如果它前期就放弃生长,只能永远在这片黑暗中沉寂下去。
如果不怕艰辛磨难,一直坚持向上生长,终有一天能冲破这黑暗,见到光明。
这种现象叫做“蘑菇定律”。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不被看见、在黑暗中孤独奋战的时光。
而对于演员张译,这段时间长达20年。
高考落榜北京广播学院,到北京后,又没考上军艺、中戏,好不容易进了军队文工团,却也得不到重视,因为长相不出众,他在团里并没有被当演员重点培养。
他跑了5年剧组,投过上千份简历,可收到的最好结果,只是去混个跑龙套的角色。
甚至有几年的时间,他完全无戏可拍。
外型没有优势,在成为演员的路上屡屡受挫,运气几乎与他绝缘。
但是面对别人的质疑,他顶住了,一路死磕了下去。
为了一个替补角色,他也拼尽全力,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为了能说更地道的方言,他和当地人一起生活,还自制了一本“方言手册”。
拍《兵团岁月》,他在零下三十几度的大雪天里洗澡,最后被人扛着回帐篷取暖。
拍《我的团长我的团》,他扮“瘸”5个月,因为长时间用力不均,他硬生生将自己好腿走成了“瘸腿”。
拍《我和我的祖国》,为了演出虚弱憔悴的效果,他一天只吃一根黄瓜,20天瘦了20斤。
后来,人们评价说:“张译是运气最差的演员,也是演技最好的演员。”
去年,他成了继吴京、黄渤、沈腾、邓超后,中国第五个突破百亿票房大关的演员。
正是在黑暗中的坚持,成就了今日的张译。
很喜欢解忧杂货铺里的一句话:“放弃很容易,但是坚持下来一定很酷。”
行至艰难处,千万不要轻言放弃,每一朵探出头来的“蘑菇”,都曾在黑暗中默默坚持。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他把一只跳蚤放到桌上,让它自由活动,它可以跳到自身身高400倍的高度。
之后,他将跳蚤转移到一个玻璃罩里,每次跳蚤奋力高高跃起时,都会狠狠撞在玻璃罩上,连续几次之后,跳蚤就降低了跳跃高度,最多只跳到罩顶处。
随着玻璃罩高度的降低,跳蚤也在慢慢降低自己跳高的幅度。
那么拿掉玻璃罩后,跳蚤就会重新跳很高了吧?
但是没有,它已丧失了跳跃的意愿,再也跳不高了。
这就是“跳蚤定律”。
“跳蚤定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迈过一个坎,不是因为这个坎多么难迈,而是因为在一次次触壁后,我们开始为自己设限。
《黑天鹅》里有句话:“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
画家约翰·布拉布利特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眼疾,到30岁时就完全失明了。
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似乎已经给他的职业生涯判了死刑。
但是经历过最初的痛苦迷茫后,约翰决定拿起画笔,继续自己的创作。
但是对于一个看不见的人,作画谈何容易,一开始,他掌握不好画布的位置,也不知道怎么调色。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他拼命练习,有时一天可以十几个小时趴在画布前,不停地实验、作画。
他用手指的触感来感知不同的颜色,蓝色像丝绸般顺滑、白色像牙膏般浓稠、黑色像流水般柔和……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突破了盲人作画的极限,也改变了自己绝望的处境。
他受邀到美国的博物馆演讲,他的美术作品被20多个国家的艺术藏品库收藏。
身处绝境,切莫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很多时候,我们走不出困境,不是因为这个境遇有多难突破,而是我们首先在心里否定了自己。
丰子恺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面对不利的处境,敢于推倒内心的高墙,才有可能迎来转机。
人生漫长,必有沉浮,有得就有失,有赢就有输。
而明白了其中的规律,就不会因一时得意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一时失意而一蹶不振。
顺境时,要居安思危,不沉溺于低质量的舒适区;
逆境时,不轻言放弃,有多能熬,就有多出众;
绝境时,不自我设限,终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如此,方可在难测的命运里,在悲喜的无常里,从容不迫。
| 九黎,公众号:九黎在说话(jiulishuo)。
图片 | 视觉中国
自然法则三大定律推荐文章4:面对自然法则极限 摩尔定律这根指挥棒还能挥舞多久
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其中特别提到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研究。
据此,本版推出集成电路系列道,关注集成电路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展望。
3月末,蔚来汽车宣布因芯片短缺暂停生产5天,这一公告引起社会热议。不仅是汽车,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芯片,随着芯片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的位置日益重要,其升级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提到芯片的发展升级,就不得不提起大名鼎鼎的摩尔定律。1965年4月,《电子学》(Electronic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对电子行业进行预期的文章,提出微处理器运算能力每12到18个月提高一倍,或者说是芯片从设计到制造过程中,工艺进步使得集成度翻倍,成本减半。
摩尔定律提出50年后,提出者戈登·摩尔在接受采访时吐露心声:这只是一个大胆推测。“但后来这个推论不断驱动和主宰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我也就心安理得了。”
几十年来,一直有“摩尔定律不久就会失效”的声音,但时至今日,它仍颠扑不破。集成电路发展取得突破的新消息仍旧不断传来,继5纳米后,3纳米芯片已在量产途中。与其说戈登·摩尔做出了大胆的预测,不如说他给半导体行业做出了不断前进的“小目标”。
是预测,更是小目标
我们可以将集成电路想象成在硅片上的“微雕”,即在硅圆晶上雕刻亭台楼阁、立交路网甚至整个城市,只不过所用的“刻刀”是光。
为什么当下集成电路领域的少数企业能够形成垄断?例如光刻机荷兰阿斯麦尔独领风骚,芯片制程台积电一骑绝尘。
它们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领跑的。“日本的光刻机其实在这个行业里称霸了几十年,但当极紫外光刻到达某个程度,由于资金和人力成本投入太高,日本的产业做出了一个预判,花更大成本获得更高精度的芯片可能很难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因此对投入产出比的判断使他们放缓了对更高精度光刻机的研制。”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告诉科技日记者,而荷兰做光刻机的团队执着地认为技术能够一点点往前推进,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大企业加入合作,如台积电即在前期进入、投入,共同研发。
合作使得新的技术极限很快获得突破。
正是由于半导体产业的不同位置的企业、团队的共同推进和成果共享,突破极限的芯片被成功应用,摩尔定律也因此可以继续向前推进。
虽然在推动半导体产业遵循摩尔定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投入成为“炮灰”,但从人类挑战微观世界极限的角度来看,它们非常值得尊重。
二十多年前,极紫外光刻等技术路线尚在探索中。据记载,1997年业内就预测2006年芯片特征尺寸将缩小到100纳米,而100纳米是一种挑战,因为制造小于100纳米线宽的集成电路时,光源波长将大于其特征尺寸,常规的光学光刻工艺失灵,为此必须寻找一种完全崭新的光刻工艺。世界各大半导体公司、大学和研究所那时都努力探索研究这种新工艺,如英特尔公司领导的联合体采用光源为氙气的特别紫外线光刻,其波长小于10纳米;IBM公司采用X射线光刻,其波长为5纳米;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联合采用紫外线光刻刻出80纳米图形,同时采用特殊的刻蚀石英掩膜,朗讯公司采用电子束光刻……这些方法复杂、昂贵,需要大批量生产考验。
当然,最终经受住考验的那个结果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已经知晓,但在当时为了实现突破极限、按照摩尔定律推进的“小目标”,整个产业都勇立在原始创新的潮头。
不同环节共同推进技术发展
在硅晶上“微雕”一个缩微城市,让每个电子都带着正确的指令飞奔,当然不会是光刻机“独挑大梁”。
单就芯片的制造设备来说,从大类分包括光刻机、清洗设备、薄膜生长设备、高温固化设备、刻蚀设备等。而从整个生产链条看,材料、设计、软件、元器件等都是这个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在细线条的光刻机上已经鲜有声音的日本,在集成电路制作的专用材料上仍占据重要位置。而美国在芯片设计软件、设计技术方面是领先的。
芯片不断突破极限的发展就是在这个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上不断地打破瓶颈。例如,自2005年至今,随着晶体管密度越来越大,晶体管电路逐渐接近性能极限,当晶体管越做越小时,就会产生电子等微观粒子通过量子隧道效应穿越位势垒的行为,使晶体管出现漏电现象。
工程师们正在努力地攻克这些瓶颈,他们创新性地突破了一些难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
如在元器件方面,2020年12月17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发布消息,该院周鹏教授团队针对具有重大需求的3—5纳米节点晶体管技术,验证了双层沟道厚度分别为0.6/1.2纳米的围栅多桥沟道晶体管(GAA,GateAllAround),实现了高驱动电流和低泄漏电流的融合统一,为高性能低功耗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据悉,GAA晶体管有望取代现在集成电路上使用的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有望解决微缩提升性能难以为继的问题。韩国三星和台积电均已掌握了这一项技术,或将用在3纳米或2纳米芯片中。
而在芯片基材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杰才院士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单位合作,在金刚石单晶领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微纳金刚石单晶的超大均匀拉伸弹性”2021年1月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除了金刚石芯片之外,人们还在探索石墨烯作为芯片的基材。
再比如光刻机光源方面,清华大学及合作研究团队2月25日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展示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原理。《自然》
维持摩尔定律的“动力”在哪里
关于摩尔定律极限的问题,戈登·摩尔引用了史蒂芬·霍金在硅谷回答同样问题时的言论:“他提出了两个技术极限,即光的极限速度和物质的原子本质。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我们目前已经很接近‘原子’极限(原子的直径在0.01纳米到0.1纳米之间),而芯片的运行速度也越来越快,但离光速还很远。这两个都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我们很难达到和超越这个极限。这也是未来几十年里工程师们需要接受的挑战。”
那么究竟是什么动力,让整个产业持续创新,共同推动技术逼近自然极限?
市场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原创动力——
3月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介绍,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20%,为同期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增速的3倍。
集成电路产业不仅“蛋糕”大,而且“未来可期”,甚至可能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5G通讯可能会带来新一波的需求,除5G通信本身的需求需要不同芯片,5G的应用也会带来新的需求,如物联网等。”周玉梅分析,“人工智能走向普及化也对适用于人工智能的芯片产生更多需求,人工智能与5G的叠加也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新应用,对于这些预判,业内认为集成电路仍旧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正是有了这样的预判,全球的资本才愿意继续追逐技术的创新,不断地往前推进。
那么,究竟摩尔定律到什么时候真正“失效”?戈登·摩尔也被无数次地问及这一问题。
他认为,现在还有其他技术蕴含的发展潜力可能会超过集成电路,例如纳米产品、石墨氮原子层等新材料等。他猜测当攻克某个技术难题付出的成本太高,技术创新本身意义不大,进一步缩小元件尺寸所需的设备的造价非常昂贵时,摩尔定律可能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人们消费电子产品的方式不会有很大变化。当人们的思路跟不上技术发展时,他们会选择停止追逐新功能,不会再追潮流每年购置新产品,而是把旧产品用上三五年,企业也会放缓发展新技术的脚步。
:科技日
自然法则三大定律推荐文章5:三大强者定律:蒲公英定律,马尾松定律,尖毛草定律
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
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洞见yebo
作家刘墉说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要过一段潜水艇似的生活,先短暂隐形找寻目标,积蓄能量,日后方能毫无所惧,成功地浮出水面。
漫漫人生路,举步维艰是常态,劳苦失意是底色。
那些挫折困顿,跨不过去是千沟万壑,迈过去了就是大道通天。
读懂这三大强者定律,帮你拨云见日,在黑暗中指引前行的方向。
1
蒲公英定律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刚刚踏入社会,到新的单位,干的全是最脏最累的活;
付出了很多努力,想做出成绩,却又被现实磕碰得头破血流;
总是被置于偏僻阴暗的角落,不被任何人重视,自生自灭。
这让我想起一个“蒲公英定律”。
蒲公英的种子看似柔弱纤细,常常被吹到土壤并不肥沃的地方。
它常年得不到阳光照射,也没有肥料的滋养。
但不论环境再差,它都会全力以赴地往下扎根,拼命汲取养分。
最终破土而出,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
看过数学家张益唐的故事。
1985年,张益唐赴美留学,在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原本大好的人生就在不远处等着他。
却没想到,在读博期间,由于理念不合,导师将他逐出师门,并拒绝给他写推荐信。
没有推荐,张益唐的求职之路屡屡碰壁。
最后,为了养活自己,他只能去一家快餐店做会计。
因为屈辱,他甚至不敢回国。
从高材生沦为打工者,换作他人,或许就此一蹶不振,但张益唐却从未放弃。
每天下班,不管多累,他都要花几小时,推演枯燥的方程式。
到了休假日,更是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写论文。
几年后,他完成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一举破解了著名的“孪生素数猜想”难题。
论文发表后,震惊了美国数学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张益唐,一下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
没多久,美国加州大学便聘请他担任终身教授。
沈从文说:“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蛰伏期。
就像被风四处吹散的蒲公英,但无论落在哪里,只有扛过去,才能落地生根。
人生苦难重重,遭遇挫折无数,我们会被看轻、被辜负、被打压。
但只要咽得下委屈,忍得了寂寞,总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2
马尾松定律
秦岭淮河以南,生长着一种植物——马尾松。
正常情况下,马尾松树皮呈现红褐色,枝干光滑,但当伐木工砍去马尾松的枝条时就会发现,伤口处很快会流出一种含油的汁液。
受伤后的马尾松会分泌松脂来包裹伤口,防止病菌的入侵,也促使伤口快速修复。
成年人,也应当拥有马尾松一样的“自愈力”。
作家阿城曾讲过自己的经历。
19岁那年,中学还没念完,他就被下放到山西农村插队。
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起猪圈、刨猪粪、背粮食。
经常累得半死,却还要忍饥挨饿。
一起插队的知青,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
唯独阿城,尽管也苦不堪言,他却没有就此沉沦,反而拼尽全力,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白天,劳作之余,他在河边摸鱼捉虾。
回来借些油盐,炖一锅汤,趁热喝了,又变得精神抖擞。
到了晚上,他就靠着墙,就着昏暗的灯光,阅读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一箱书。
命运给了他一记暴击,阿城却以豁达与乐观,来疗愈自己,熬过了最艰难的十年。
等到插队结束,很多人都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只有阿城容光焕发,根本不像是受过了苦。
回到城里后,阿城开始写作,他将这段坎坷的经历也写进文字。
1984年,《棋王》一经发布,就引起轰动,奠定了阿城文坛大师的地位。
想起杨绛先生说过: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人生在世,谁不是一边奋力奔跑,一边努力打伞。
唯有经受住生活的种种刁难,才能激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愈挫愈勇。
生活充满暗礁与潜流,只要你能扛住,一切委屈和伤痛,都将成为你人生路上的垫脚石。
3
尖毛草定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一开始总保持着两三寸的高度,非常不起眼。
但半年后,雨季到来,短短几天,它会迅速窜到两米多高。
直到人们刨开土地才发现,它的根部,竟然长达28米!
原来,在之前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它从未停止生长,只是在努力扎根土壤。
它悄悄为自己积蓄力量,只为等待一场大雨的降临。
这就是著名的“尖毛草定律”。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一个人表面的风光无限。
却不知道,每一个光鲜的背后,都是无数汗水的堆积。
作家林清玄一生著作等身,拿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
很多人羡慕他的成功,但没想过,走到这一步,他付出了多少常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林清玄就规定自己每天写500字。
到了中学,增加到1000字。
进入大学后,更是雷打不动,每天逼自己写满2000字。
为了写作,他什么工作都干过,什么苦都愿意吃。
他在餐馆当服务生,在码头做过工人,摆过地摊,在洗衣店烫过衣服,甚至还杀过猪。
经过长期的默默笔耕,林清玄积累了大量写作经验,文笔越来越成熟。
慢慢地,他开始陆续发表作品,最终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从来没有什么人生开挂,有的不过是厚积薄发。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人若不付出时间,就一定不会成功。”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有今天的蛹虫破茧,才有明天的彩蝶翩翩。
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用日复一日的练习、积累,去换一点点的突破和改善。
作家纪伯伦说:“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当你熬过那些黯淡无光的日子,终能像这暗中生长的尖毛草,活得热烈而茂盛。
▽
在一次课堂中,白岩松让学生选出《道德经》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了这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白岩松解释这句话说:
人生中,经常会遇到狂风暴雨,让你觉得世界末日都到了。
这时你要相信,再大的风雨都会停下,你若能撑住,风雨过后,就会迎来真正的蜕变。
掌握这三大定律,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终有一天,你咽下的苦与累,受过的伤和痛,都将照亮你的前路。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自然法则三大定律推荐搜索词:
1.自然法则三大定律谁提出的
2.自然法则三大定律是什么
3.自然法则三大定律:吸引定律、创造定律
本文标题:自然法则三大定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