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是什么节日
放河灯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1:你可见过放河灯?马颊河畔一村庄历500年的河中盛会
文|李志奎
在山东省平原县境内,风景秀丽的马颊河西岸有个叫戴家口的村庄,世代流行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晚上在马颊河中放河灯(亦称“放荷灯”、“散灯”)习俗。
据戴家口村戴凤成、祖化龙、戴重元几位老人讲述,放河灯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年沿河附近的许多村庄也有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时过境迁,现在只有戴家口村保留了放河灯习俗,而且办成了河灯节。
但放河灯的由来却有多种传说。
其一,“河神说”。相传马颊河自发源地到入海口,玉皇大帝共派了七十二路河神掌管,并在河底修建了水府供河神居住,谁知河神不但不造福沿岸百姓,反而为了让沿岸村庄对他们祭祀贡品,在戴家口村东河内兴风作浪,使河水漫过大堤,良田被淹没,房屋倒塌无数。当夜河神向沿岸百姓托梦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对河神进行一次大祭,沿岸便不再发生洪涝灾害,庇护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二天早上人们奔走相告,可令人惊异的是村中人们都做了这个同样的梦。因此人们都说是河神显灵了。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晚上,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聚集在戴家口村东,各家凑齐三牲贡品,摆在河岸上供河神享用,有人说天太黑,怕河神看不见无法享用。于是有人拿来几盏小棉油灯点燃,下面托上荷叶放进河水中央,给河神照亮,并同时往河里抛撒水饺。果然,从此以后这一带好多年没有发生水害。于是,七月十五祭祀河神放河灯的习俗便延续了下来。
其二,“水鬼说”。在当地沿河村庄流传着一句俗话叫做“隔河一里不算近”。以前,河道上的桥梁非常少,要过河得绕很远的路。据《平原县水利志》关于1935年河道桥梁分布情况的记载,马颊河流经平原县境全长41公里,仅有桥梁6座,平均近7公里才有一座桥梁可供行人通行。戴家口村坐落在马颊河的西岸,可是在东岸也有大片的耕地。两岸之间没有桥梁可以通行,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全要靠渡船频繁往返,翻船溺水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便有了众多的鬼故事。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所谓的“鬼节”, 是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据说河里溺死的 “水鬼”见到了灯光,就可以得到超生。七月十五日距离秋收的日期近了,又要频繁的穿梭往来于两岸之间,为求平安,便把做好的祭品撒到河里,祭祀河神、溺水而亡的水鬼不要作祟,在撒抛贡品的同时,把制作的小棉油灯放在荷叶上照亮,称之为“荷灯”,后演变为“河灯”。
其三, “祈福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河村庄大多都有捕捞鱼虾的传统,戴家口村也不例外。 “七月十五鱼甩子”,正是鱼苗繁育季节。在这一天里禁止下河捕鱼,为的是让鱼能产出更多的仔鱼,不至于影响鱼类繁殖造成渔源减少。当地的渔民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也要祭祀河神,祈求下河打渔的时候保祐平安、保祐鱼虾满仓。祭祀活动中放河灯是必不可少的仪式。
其四,“送瘟说”。家人患有疾病,亲属为之制作河灯投放水中,表示送走“瘟神”,让疾病和灾祸随着河灯流去。
制作河灯要先把棉花籽捣烂,加上油脂调和,用绵纸包成包子状,放在铺有荷叶的托板上,一只只精巧的河灯制作好后。人们撑着小船把点燃的河灯一盏盏放入河水中,满河点点灯火,顺流而下,闪闪烁烁,随波起伏,把河水映得通红。河岸上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别有一番情趣。人们喜笑颜开,观赏着河中美景好不热闹。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七月半,放河灯,河灯亮,河灯明,男女老少笑盈盈” 、“做河灯,做河灯,白天做晚上扔,下河打渔保太平”的民谣。
据戴凤成老人讲述,他在小时候曾参加过这种祭祀仪式,祭祀活动的场景十分隆重。仪式要由村中有威望的长者主持,摆放三牲贡品、焚烧纸马香烛、磕头、放河灯依次进行。解放后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不再相信祭祀河神能够保佑平安的愚昧行为,也不再搞祭祀活动,而是把这一习俗演变成一项民俗娱乐活动来开展,并把“荷灯”演变成了“河灯”。2008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齐鲁电视台对戴家口放河灯现场进行了现场直播道,村里的百姓对这件事都引以为豪,在当地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8年平原县文化局组织专家对放河灯民俗活动进行了挖掘和论证,一致认为放河灯是一项融祭祀、祈福、娱乐为一体的独具特色民俗活动,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七月十五放河灯被正式定名为“河灯节”。 “河灯节”民俗活动现已列入德州市和平原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
李志奎,男,1975年11月出生,山东省平原县人。现任平原县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馆员,传统文化爱好者。曾获“齐鲁文化之星”等荣誉称号。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放河灯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2:绥宁:新春放河灯,承载美好祈愿
:【新湖南云】
2月3日,绥宁县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花园阁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一场充满传统韵味的新春放河灯民俗活动在此盛大举行,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参与。
活动现场,花园阁村的巫水河畔热闹非凡。一盏盏制作精美的河灯被人们小心翼翼地放入河中。河灯造型各异,有的如盛开的荷花,有的似灵动的鱼儿,还有的像闪耀的星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随波逐流,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这些河灯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村民和游客们希望通过放河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祝愿家人身体健康、幸福美满。游客们也纷纷参与其中,他们手持河灯,默默许下心愿,感受着这一古老民俗的独特魅力,将对未来的憧憬寄托于缓缓流淌的河水中。
据了解,放河灯是绥宁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在新春佳节举办放河灯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为了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不忘初心,心怀美好,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花园阁湿地公园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丰富村民和游客的新春文化生活,让大家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花园阁村,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新春放河灯民俗活动,为花园阁村的新春佳节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它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重拾传统记忆,共享节日的喜悦,也为新的一年注入了满满的希望与活力。
本文来自【新湖南云】,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放河灯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3:放河灯、祭先人…中元节的起源,习俗和诗词典故,你知道多少?
中元节,也称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主要习俗是祭祀先人。中国大多数地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过中元节,也有少部分地域的习俗认为七月十四是中元节。
中元节原本是小秋,是农作物成熟的节令。根据习俗,农作物熟了就要祭祀祖先,用新米来供奉,感谢祖先保佑,使得今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民间信仰认为,阴间由地官大帝管辖,农历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的生日,这天要打开阴间或地狱之门,这样祖先、鬼魂都会来到人间,而形成祭祖节。
源流演变
农历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节,又是民间的鬼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它体现了佛文化、道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
据记载,梁武帝萧衍最早遵循《佛说盂兰盆经》举行盂兰盆节仪式,自那之后,历代帝王都在盂兰盆节时举行活动以父母和祖先恩德。
宋朝之后,人们依然会在盂兰盆节时举行活动,但目的从恩演变成了超度亡者。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它的本义是"倒悬",比喻亡者的痛苦像倒悬一样。传说释迦牟尼著名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用天眼通看到亡母在饿鬼道中受苦十分伤心,就用钵盂为母亲盛饭,但饭未入口就化为灰烬。目连求助于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说,必须在农历七月十五众僧结夏安居功德圆满之日,为七世父母和现在父母备办百味饭食,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众。七世父母就是指今世加过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轮回时各道的父母,实质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这样,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现在父母也可添福添寿。
道教认为,一年应该分为上下两半,因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分别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称为天官,农历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举行的是赐福的仪式;下半年称为地官,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为赦免亡魂的罪;地含水,水作用于地,所以将下半年的中段——农历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这天主要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在道教传说中,中元节时地官拿出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勾画赦罪免刑之日,所以民间在这天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拯救孤魂野鬼。
在民间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始,阎王就下令开地狱之门,让鬼魂可以在人间游荡几天,所以人们将农历七月称为"鬼月"。七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七月十五是阴气最重的一天,所以当晚不宜出门,以免撞鬼。
从梁武帝时期开始的中元节文化到宋朝基本定型,流传至今。
传统习俗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时,盛夏已经过去,天气刚刚开始转凉,气温适宜。民间相信祖先会在这时回家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
祭祖仪式并不限定在某一天,一般是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平时对祖先进行祭拜,一般都不会动其牌位。到了中元节这天,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个一个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专门的桌子上,然后再在每一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天早、中、晚供上三顿饭,直到七月三十日,再将祖先的牌位送回去。
如果有先人的画像,也要请出来挂上,祭拜时,按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先人磕头,默默向先人汇自己这一年的言行,请求其保佑自己平安健康。在将祖先送回去时,要烧纸钱和纸做的衣物。
在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吃鸭子中元节要以鸭子为祭品祭祀祖先,也要吃鸭,但是关于为什么要吃鸭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中元节也是祭祖节,不能用鸡做祭品,因为古代人认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人们给祖先送去的钱物都刨出来,这样就送不到先人手中了,所以就派鸭子做祭祀的使者。而且去阴间要过河,河上只有一座奈何桥,桥上太拥挤,使者和赶去投生的鬼魂挤作一团,鸭子可以带着给祖先的祭品直接游到对岸,所以中元节当天的祭品以鸭子为主。祭祀活动结束后,剩下的鸭子就被人们"散福"了,所以就流传下来中元节吃鸭子的习俗。
也有传说称古代北方人攻打南方的时候,遇到江河,久不能渡,到七月中旬还没有打下这场仗,北方人就吃鸭子,以祈求能适应水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传统。
还有一种说法是吃鸭可以辟邪,"鸭"和"压"同音,所以人们认为吃鸭子可以压住鬼魂。
不论是哪种说法,都表现了古代人们对灵魂的一种崇拜和祭祀祖先、祈求家人平安的美好愿景。
放河灯古代民间认为中元节是鬼节,既然是鬼的节日,那就应该张灯结彩为它们庆祝节日。但是人鬼有别,人在阳间,鬼在阴间,陆地为阳,河水为阴,大概是水下神秘黝黑,使人联想到传说中的地狱,所以人们就认为鬼和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因如此,中元节张灯是在水里。
在佛教系统中,七月十五放河灯只是一个很小的项目,不是很重要,但是在民间的中元节习俗中,放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孤魂野鬼,他们死后想托生,但是又找不到路,这时如果他们找到一盏灯,就可以用灯照着,找到转世投生的路。放灯是一件善事,也可以表示活人还没有忘记那些已经死去的亲人。
故事传说吃鬼头
自从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在七月十五做法事之后,每年的七月十五,凡间都有烧纸钱的活动,开始几年这些活动还真的可以驱邪避凶,阴阳两界相安无事。可是后来情况有变,不只是孤魂野鬼,就连一些小鬼都出来祸害人,它们不仅公然抢夺贡品和纸钱,甚至还会敲诈凡人,弄得人间乌烟瘴气、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有人听说阴间有一位专门打恶鬼的神叫钟馗,大家就想请钟馗。但是钟馗是神仙,百姓们都是普通的凡人,怎么才能将他请过来呢?有人想了个办法,请来钟馗神像,想必钟馗就会随之而来。
又到了七月十五,人们举行祭祀活动时请来了钟馗的神像,钟馗也真的从画像里面出来了。真正的钟馗豹头环眼、相貌奇异、杀气腾腾。相传钟馗原本是凡人,但是才华横溢、正气凛然,死后仍然疾恶如仇,传说中他还曾托梦驱鬼,为唐明皇治病。
钟馗受到百姓们的委托,捉到了许多为非作歹的鬼,还将它们的头拧下来吃了,那些做坏事的鬼都伏法了。钟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就要离开凡间了,他走时留下了六个字:要镇鬼,吃鬼头。
凡间的人又不会捉鬼,怎么吃鬼头呢?后来聪明的百姓们想到一种办法,将面粉做成鬼头的形状,然后蒸或煮着吃,还要边吃边说:"吃鬼头,吃鬼头……"这个办法还真的奏效,那些恶鬼很少再到人间作恶了。
吃鬼头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但多数是流于形式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习俗的由来,所谓的鬼头也简化成了包馅团子的样子。
忏悔节道教传说有一个名叫陈子祷的人,相传他和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名为"天官""地官"和"水官"。他们长大后分别掌管人间的"赐福""赦罪"和"解厄"。
"三官"法力无边,他们分别会在自己诞辰的当天到人间巡游,检查人们的品质是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高、品质好的人,就赐福给他,反之则降罪。
道教随时给人机会改过自新,所以中元节还是"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都可以在中元节那天检讨自己,请求宽恕。
中元节这天进行的所有祭祀活动也是为了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希望来巡视的"地官"饶恕他们所有的罪。
历史典故慧娘卖纸
蔡伦的哥哥叫蔡莫,嫂子叫慧娘。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挣了不少钱,他的哥哥嫂子眼红,慧娘便叫蔡莫去和蔡伦学造纸。可是蔡莫学习没有长性和耐心,还没到出师的程度就急忙开了家自己的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非常差,卖不出去,夫妻二人天天对着一屋子的纸发愁。
后来,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告诉给蔡莫。当天晚上,邻居们听到蔡莫家传出号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快过来,关心地问发生了什么事,这才知道慧娘暴毙了。
第二天早上,蔡莫在邻居面前趴在慧娘的棺材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还一边烧纸,烧着烧着,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棺材中突然传出了慧娘的声音:"开门,帮我打开,我还阳了。"大家都吓坏了,最后还是蔡莫鼓起勇气叫大家帮他打开棺材盖。
慧娘从棺材中跳了出来,她说到阴间之后,阎王爷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给她烧了很多纸钱,所以她买通了小鬼替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爷,结果阎王爷就被她买通了,让她还了阳。
蔡莫故意说道:"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把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去抱来了两大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邻居们看到这些,都来找蔡莫买纸,没几天,蔡莫的纸都卖光了。
因为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所以每到这时,人们都会给祖先烧纸,流传至今。
诗词文化
庞垲,字霁公,河北任丘人,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中举人,曾在翰林院参与修纂明史。工诗文词翰,善小行楷。著有《丛碧山房文集》。
庞垲辞官归乡之后就在家闭门著书,这首《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是庞垲在中元节当天所作。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中元节的场景,七月十五的晚上已经不似盛夏那样炎热了,开始有些凉意,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小孩们纷纷拿着荷叶灯在结伴游玩,灯火照得整个城市像着火了一样。
在中元节的活动中,放灯是很重要的一环,在这首诗中将中元节的盛况和民俗描写得淋漓尽致。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弘历在位期间,清朝到达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
中元节又叫做"盂兰节",这天佛教要举行盛大的仪式,这首诗就写于中元节晚上举行法事的时候。看着河里放的荷花一样的灯,想着这佳节盛事会济度多少众生,建多少功德林啊,不禁对这法事多了些敬畏与感慨。
-
END
图文:《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插图、网络图片(侵删)、摄图网版权图片
延伸阅读: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放河灯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4:万盏河灯点亮黄河夜色 山西河曲河灯会展民俗文化魅力
中新网忻州8月19日电 题:万盏河灯点亮黄河夜色 山西河曲河灯会展民俗文化魅力
杨静 张世伟 王春梅
“中元节期间,一家人慕名赶来河曲县观看河灯会,夜幕降临,盏盏河灯在黄河中亮起,随波逐流,如九天星河般灿烂。”19日,来自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的任俊亮和记者分享了前一晚现场观看河曲河灯会后的感受,“非常震撼,值得一看。”
山西河曲河灯会展民俗文化魅力。 张宇 摄
8月17日至19日,由中共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委、河曲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十八届河灯会在河曲县黄河岸畔举行。活动期间,每晚漂放河灯3650盏,3晚共漂放10950盏,点亮夜色中的黄河,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河曲河灯会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一种盛大的民间节庆活动样式,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境内。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整个活动持续3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
2008年6月,河曲河灯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刘喜才介绍,该活动具有鲜明的黄河民俗文化色彩。它集祭禹、悼亡、祈福于一身,用放河灯的形式来寄托对故去人的哀思和对未来的美好企盼。
夜幕降临,盏盏河灯在黄河中亮起,随波逐流,如九天星河般灿烂。 张宇 摄
活动期间,每晚8时,一盏盏寄予了民众美好祈愿的河灯被缓缓放入黄河水中,星星点点的灯火在暗夜中飘向远处。一时间,河中水映灯影,灯耀波光,河面上忽明忽灭的河灯与空中的焰火交相辉映,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传递着延续数百年的祝福。
同时,无人机+灯光秀点亮夜空,“一河观三省 一曲迎天下”“西口古渡”等图案与黄河中盏盏河灯交相辉映,共同点亮河曲夜色。
“第一次现场感受河灯节,感受到大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魅力。”晋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弓宇杰说。
河曲河灯会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出独具黄河文化色彩的节日盛典,不仅保护了沿黄文化遗产资源,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老放河灯的习俗已成为当地交流文化、发展经济、联络情感的重要载体。
一盏盏寄予了民众美好祈愿的河灯被缓缓放入黄河水中,星星点点的灯火在暗夜中飘向远处。 张宇 摄
“几乎每年都来观看放河灯,今年活动内容更为丰富,极具观赏性。”陕西省府谷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飞说,每晚漂放3650盏河灯,预示一年365天每天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据悉,河曲河灯会期间,还将举办民歌、二人台演出,河曲县第二十届美术书法作品展,文旅推介等活动。(完)
放河灯是什么节日推荐文章5:七夕·乞巧望月放河灯 一个浪漫与神秘的节日丨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耳畔刮过的风还带着闷热的气息,就在盛夏之中,七夕节已经如约而至。七夕过后不久,就即将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了。
七夕,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如今人们的印象中,这个节日总与爱情有关,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情感的向往。但在古代,这一节日也以乞巧、祈福为主题,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月下乞巧、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倘若穿越到数百年前,就能看到在七夕之夜,天空中繁星点点之时,闺阁中的少女们在月光下摆好香案、花果,围在桌前点燃香蜡,默默许下自己埋藏心田里、想要向织女诉说的祝辞;抑或在装满清水的碗中,小心翼翼地投下一根银针。“这个习俗流传千年,昔日的少女们可谓无师自通,靠姐姐们言传身教,传递而来经久不衰。”民俗专家刘孝昌这样说到。
影视剧中的七夕节
月下乞巧
向织女乞求巧手
“乞巧节,可以说是传统节日中极富有浪漫与神秘色彩的节日。”相比较当下大街小巷里商家打出的“七夕”宣传语,刘孝昌更愿意将农历七月七日这个节日,称为“乞巧节”。因为,这个节日不仅包含了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更寄托着劳动女性的美好愿望,所以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等。而“乞巧”,指的是“乞求技艺、智慧之巧”。
“乞巧节的神秘之处,在于能够参与该节日的时间、参加者是特定的。”刘孝昌说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女子们专属节日。女孩子们在农历七月七的夜晚,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
影视剧中的七夕节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数千年来,乞巧的方式也发展出了多种选择。其中,投针验巧应该是人们比较熟知的方式,在不少影视剧中也对这一习俗进行了演绎。
“在七夕之夜,女娃子们往往要拿上一个干净的大碗,在正午12点,满满地舀碗水放在庭院小茶桌当中,让太阳光把碗中水晒熟。到了晚上,把已经晒了大半天的那碗水请到小桌正中,再依次把平日做女红所用的绣花针,轻轻地放在碗中水面上。”神奇的是,那一根根闪着冷光的铁针,居然真的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在烛光与月光照射映衬之下,碗底会出现一朵花瓣或奇特花纹,不停变换。“这时少女们喜悦欢笑,相互夸奖对方心灵手巧。”
在古籍《帝京景物略》之中,还记载到,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意思是水底下出现的针影,若是呈各种形状,便是“得巧”;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江安河中放河灯
烛光波光交映生辉
刘孝昌说,不仅乞巧这一习俗流传千年,在西南一隅成都的江安河畔,还有一种习俗同样历经了岁月的长河,那就是——放河灯。
在常人的印象中,放河灯似乎是农历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的习俗。但刘孝昌说到,在中秋节和七夕之夜,江安河中也能看到烛光交映的壮观景象。
“在乞巧节,放河灯的主要是女娃子和新媳妇,她们对制作河灯与放河灯这一习俗极为钟爱。早在节日的前几天,女孩子们就开始亲手糊制各式精巧纸质河灯,有的还在河灯上,写上自己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祝词。”七夕之夜,只见她们把一盏盏精心制作的河灯点燃后,用双手轻轻地投放到波光闪烁的流水中。不少女子一边放河灯,一边还默默地祈祷祝福,待河灯放完后,仍站在河边上久久不愿离去。
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只见她们翘首远望一盏盏明亮的河灯,漂浮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河面波光粼粼,星光闪烁,河灯由近及远流向远方,最后消失在夜空的天际之间。”刘孝昌描绘道,那百盏千盏的河灯,随着河流的波动连成一片,烛光点点不停地漂动着,与江安河的波光掩映生辉融为一体,非常壮观。
“放河灯,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晦气都流尽,福泽吉星临。”这句曾流传在成都人口中的俗语,也是对在江安河畔金花桥下放河灯这一习俗最生动的描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放河灯是什么节日推荐搜索词:
1.放河灯是什么节日放的
2.古代放河灯是什么节日
3.一起长大的玩具中放河灯是什么节日
本文标题:放河灯是什么节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