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1: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专家:从未选编

  最近电影《满江红》火了,


  同时将岳飞以及《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


  送上了热搜头条。


  有很多网友称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岳飞的《满江红》


  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


  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


  对此,


  1月28日,


  知名教育作家、全国百强名校语文教师吴小轶表示,


  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


  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01


  《满江红》是词牌名,不只一首


  吴小轶表示,


  《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名。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


  因为比起传统格律诗,


  它在形式上要更自由,


  所以又叫作“长短句”,


  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


  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满江红》作为一个词牌谁都能用。


  比如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


  一般而言,


  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借用原来的乐府诗题,


  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


  取自某些历史故事,


  或者词人原创自制。


  满江红,


  这个词牌名说法不一:


  有人说它源自于秋冬时节就变红的水草,


  也有人说它源自白居易《忆江南》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之意等等。


  这个词牌是柳永首创,


  它基音较高,


  有激越之感。


  02


  “移除课本说”不成立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被移除课本”


  这一说,


  经吴小轶初步核实,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满江红·怒发冲冠》


  只在1960年短暂地进入过


  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四册,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只在很小的范围内


  使用了一年就停用了。


  除此之外,


  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


  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


  (或许有少数地方版本教材选用,


  但使用范围和时间都有限。)


  吴小轶表示,


  “初中统编教材用秋瑾的《满江红》


  代替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


  根本不成立。


  此外北京一位语文老师也表示,


  不仅现在的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里


  没有岳飞的《满江红》,


  他查了该出版社此前较多版本的教材,


  没有发现人教社语文课本里收录岳飞的《满江红》。


  03


  记忆出错了?


  那为何有的网友


  有教材里有《满江红·怒发冲冠》这样的“记忆”?


  对此,


  吴小轶认为,


  综艺节目、影视、流行歌曲


  包括历史教材、思想品德教材里,


  或者个别地方教材以及


  拓展阅读里会出现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


  所以大家觉得特别熟悉。


  吴小轶说,


  现行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并不缺少民族脊梁之文。


  古代及近代作品有《孟子》的


  《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


  《列子》的《愚公移山》、


  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谭嗣同的《潼关》等。


  现当代作品有


  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吴伯箫的《灯笼》等等。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这方面的选文也有很多,


  教材承担的任务是艰巨、厚重而多元的。


  国家语文教材在编写上


  以立德树人为基石,


  充分尊重历史,


  引导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04


  是谁写的,重要吗?


  对于《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是不是岳飞所作,


  吴小轶表示,


  目前学术界争议比较大。


  因为目前


  没有学者发现


  这首词在宋代有作品集收录,


  它基本在明代才开始流传。


  另外,


  词中的贺兰山在河套以西,


  当时属西夏国,


  与宋朝无战争,


  与史实不符。


  “这首词如果不是岳飞写的,


  那又是谁写的呢?


  这个没人考证出来,


  但这并不碍于岳飞作为英雄,


  我们去传承他的精神。”


  吴小轶觉得,


  对于有争议的篇目收入语文教材


  需要十分慎重,


  从这点看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比较严谨的。


  北京一名教师表示,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不是岳飞所写”的讨论,


  是多少年来人们在争论的问题。


  该词不管是不是岳飞写的,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


  值得去探讨一下,


  但是从内容本身来说,


  探讨的意义和价值不大,


  它并不能够去改变《满江红·怒发冲冠》本身


  作为一首爱国诗词的价值所在。


  你是什么时候背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呢?


  评论区说说


   央视网


  编辑 实习编辑 高悦


  流程编辑 马晓双


  满江红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2:《满江红》的背后,有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快带孩子一起学?↓

  :【中国教育】


  据国家电影局1月28日数据


  春节档上映的《满江红》票房累计26.06亿元


  图片:豆瓣电影


  爆火的《满江红》背后


  有哪些值得孩子学习了解的


  文化历史知识呢?


  快带孩子一起来学↓↓


  《满江红》是词牌名


  不只一首


  有部分网友表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岳飞的《满江红》


  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


  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


  这一说法


  经知名教育作家


  全国百强名校语文教师吴小轶初步核实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满江红·怒发冲冠》只在1960年


  短暂地进入过


  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


  《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四册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一年就停用了


  除此之外


  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


  从未选编过岳飞的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


  “或许有少数地方版本教材选用


  但使用范围和时间都有限”


  吴小轶告诉记者


  《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名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


  因为比起传统格律诗


  它在形式上要更自由


  所以又叫作“长短句”


  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


  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


  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借用原来的乐府诗题


  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


  取自某些历史故事或词人自创


  《满江红·怒发冲冠》


  到底是不是岳飞所作?


  对于《满江红·怒发冲冠》


  一词是不是岳飞所作


  吴小轶表示,目前学术界争议比较大


  因为没有学者发现


  这首词在宋代有作品集收录


  它基本在明代才开始流传


  :@电影满江红


  1月30日


  北京大学出版社发文称


  早在1981年


  20世纪宋史学界的学术泰斗


  邓广铭先生就撰写了


  《再论岳飞的词不是伪作》一文


  将这一问题论述得非常清楚


  邓广铭先生的回答则是:


  岳飞有谱写歌词的能力


  这首《满江红》词确实是岳飞所作


  电影《满江红》中的词


  你家孩子会背吗?


  在《满江红》这部电影中


  出现了两首脍炙人口的诗词


  《满江红·怒发冲冠》


  以及


  《一剪梅·舟过吴江》


  1月26日(大年初五)起


  岳飞故里河南汤阴


  向全国游客推出福利


  凡在岳飞庙景区入口处


  熟练背诵《满江红》的游客


  即可免费游览景区


  1月27日一大早


  景区门前背诵《满江红》的游客


  已经排起了长龙


  不少孩子拿起话筒,纷纷参与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慷慨激昂的词句


  在景区门前不停地回响


  您和孩子会背吗?


  这样给孩子讲这两首词↓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词上片抒写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这首词主要写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关于岳飞


  让孩子知道这9件事


  少年岳飞


  岳飞,少负气节,办事沉稳话不多。家中贫困却勤学不辍,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他拜周同为师,学会了周同的全部技艺,能左右开弓,武艺“一县无敌”。周同死后,岳飞每逢朔日、望日便到他的坟墓祭奠他。父亲岳和见此很是感慨,问他:“你若被国家任用,应该会为国家殉难以成全大义吧。”


  史书上没有记载岳飞的回答,但我们都知道,他用一生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岳飞的神力之巨


  岳飞天赋异禀,自小小年纪起,便神力盖世。史载其“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其子岳云如父,从军征战后,每战,都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岳飞的破敌之勇


  出身卒伍的岳飞经常身先士卒,亲自执掌战旗,冒着流矢,冲锋在前,即使带病也要出征,“时飞苦寒嗽,力疾而行”;而战,他就毫不惜身,直至“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


  岳飞的幕僚曾极力劝阻他,最好不要亲自充当“旗头”,一旦被敌人认出,集中强弓硬弩来射杀,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岳飞身先士卒的习惯早年就养成了,即便成为军事将领,他依然故我。


  关于他的善战骁勇,有两个著名战例。


  岳飞与金兵相持于滑南,曾领百骑在黄河岸边操练,与金兵不期而遇,岳飞激励士众,说:“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说罢,独自驰骋迎敌,舞刀而前,一刀将金将斩于马下。


  岳飞率领百余骑前往寿阳、榆次县窥探敌情,被敌包围。岳飞持矛单骑突阵,出入数回,杀其骑将数人。


  岳飞的守土之憾


  生于乱世,靖康之耻让岳飞种下收复河山的梦想。


  他怀着献出生命的孤勇,从一个名不见传的无名小卒,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厮杀终于成为赫赫威名的岳将军。新伤覆盖着旧伤,曾经的战友倒下,新的面孔又站在他身旁。


  再痛的代价都不胆怯,因为有无比迫切的渴慕,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他曾经离梦那么近,中原可归似乎只差一步就能做到,但就是这一步,他却没能迈过去。


  空悲切!三个字,每个字都写着泣血的无力,都注满了他对平生志望难酬的遗憾。岳飞虽死,但从此人人都记住了《满江红》。


  岳飞的名言之精


  有人问岳飞:“你能抵挡多少敌人?”


  岳飞淡语道:“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


  (个人之勇不可靠,用兵在于谋定而后动。)


  何以世道安宁?


  岳飞出警语:“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宋高宗要为岳飞营造府第,


  岳飞推辞说:“敌未灭,何以家为?”


  数立奇功,又屡次拒绝授官,


  岳飞的理由是:“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秦桧坚持与敌议和,


  岳飞正色道:“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


  (侵略者的话不能相信,议和是靠不住的。谋国的心不善,恐怕会遭到后世的讥讽。)


  一生出入行阵,岳飞视关羽、张飞为人生偶像:


  “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某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岳飞事母至孝


  岳飞事母至孝,虽在战场,却不忘派人常去探望,并把老人家从黄河以北地区接到身边照顾。母亲有顽疾,吃药时岳飞坚持亲自来喂。功成名就的他,不曾忘记幼年时,黄河决堤,暴至的洪水中,是母亲紧紧抱着他坐在漂流的瓮中避难,幸存一命。


  母亲过世之后,岳飞哀痛至深,“水浆不入口者三日”。


  岳家军的风纪之好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


  其风纪之好,不但为南宋诸军之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少有其比。他们在行军途中,“夜宿民户外,民开门纳之,莫敢先入。晨起去,草苇无乱者。”始终坚守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戒条,金人闻风丧胆,到处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赞叹。


  岳飞的书法之劲


  岳飞虽出身行伍,但有极好的书法素养,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气韵生动,颇具淳正之气。传世书迹有《书谢朓诗》《前后出师表》《吊古战场文》等。文天祥评其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岳飞的文学造诣


  如果说岳飞的《满江红》激荡一腔爱国情,那么他的另一名篇《小重山》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名将的铁血柔情: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在这首词里,措辞委婉含蓄,却寄托了诸多感情:故园怕回首,而托诸惊梦;所愿不得偿,则托诸空阶明月;怀壮志而不伸,致坐失机宜,而托诸瑶琴独奏,赏音无人。用情节制深切,读来悲凉悱恻。


  除了词作品,岳飞还有文章传世,《乞出师札子》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个表奏皇帝的奏折中,岳飞动情写道:“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国、雪复雠耻之心。”字字渗透着爱国之心和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英雄岳飞之精神不泯


  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这样评价岳飞:


  “他始终一贯地坚持收复失地、一雪国耻,虽遭受到反对派的忌恨而不稍改变,且终至以身殉之,成为我们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岳飞为此而生,为此而死,他的死,大义凛然,重于泰山。”


  如《满江红》云:“三十功名尘与土。”对于岳飞而言,再高再重的功名,与“收拾旧山河”这项事业比起来,就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


  “一词压两宋,一人抵万军”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频频北望故园,心中自始至终未曾放下一梦: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网河南频道、上游新闻、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家电影总局、中国诗歌网、唐诗宋词古诗词等


  封面|1905电影网


  责任编辑|王佳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满江红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3:《满江红》被教材删除?教育专家回应

  最近电影《满江红》火了,同时将岳飞以及《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送上了热搜头条。有很多网友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岳飞的《满江红》给删了,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


  对此,知名教育作家、全国百强名校语文教师吴小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或许有少数地方版本教材选用,但使用范围和时间都有限)。


  吴小轶表示,《满江红》是一个词牌名。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因为比起传统格律诗,它在形式上要更自由,所以又叫作“长短句”,它的前身是民间小调,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满江红》作为一个词牌谁都能用,比如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借用原来的乐府诗题,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取自某些历史故事,或者词人原创自制。满江红,这个调名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源自于秋冬时节就变红的水草,也有人说它源自白居易《忆江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之意等等。这个词牌是柳永首创,它基音较高,有激越之感。


  对于网友所说“《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被移除课本”这一说,经吴小轶初步核实,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满江红·怒发冲冠》只在1960年短暂地进入过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四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了一年就停用了。除此之外,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未选编过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或许有少数地方版本教材选用,但使用范围和时间都有限)。吴小轶表示,“初中统编教材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了岳飞的《满江红》”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对于为何有网友认为教材里有《满江红·怒发冲冠》这样的“记忆”?对此,吴小轶认为,综艺节目、影视、流行歌曲包括历史教材、思想品德教材里,或者个别地方教材以及拓展阅读里会出现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所以大家觉得特别熟悉。


  吴小轶说,现行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民族脊梁之文。古代作品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列子》的《愚公移山》、司马迁的《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谭嗣同的《潼关》等。现当代作品有毛泽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吴伯箫的《灯笼》等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这方面的选文也有很多,教材承担的任务是艰巨厚重而多元的。国家语文教材在编写上以立德树人为基石,充分尊重历史,引导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对于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是不是岳飞所作,吴小轶认为,目前学术界争议比较大。因为目前没有学者发现这首词在宋代有作品集收录,它基本在明代才开始流传。另外,词中的贺兰山在河套以西,当时属西夏国,与宋朝无战争,与史实不符。“这首词如果不是岳飞写的,那又是谁写的呢?这个没人考证出来,但这并不碍于岳飞作为英雄,我们去传承他的精神。”吴小轶觉得,对于有争议的篇目收入语文教材需要十分慎重。


  新闻多一点


  春节期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满江红》票房位居第一,但围绕电影的各种声音一直未断。1月26日,张艺谋电影《满江红》官方微博曾发布声明,回应网络流传“幽灵场”“偷票房”“买票房”“资本操控”“抄袭”等指控“均为无稽之谈”。


  1月28日, 《满江红》官博发文表示已对造谣者提出诉讼。文中称,近期部分用户通过网络平台捏造有关电影《满江红》的不实信息并大量传播,严重危害了影片的合法权益,现正式对以下造谣者提起诉讼。


  图片显示,其已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提起4起诉讼,其中包括起诉大V@屠龙的胭脂井和@沈逸。


  目前,四起诉讼均为待审核状态。


  1月28日晚,@沈逸、@屠龙的胭脂井、@平原公子赵胜(申鹏)等在微博回应:


  另外,@屠龙的胭脂井称,“网络虽然不是法外之地,但是也不是滥用权利的地方。”


  :央广网综合上游新闻、极目新闻、@电影满江红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满江红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4:这样的“满江红”,你看过吗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电影《满江红》让许多人重温了南宋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有学者认为,宋词的词牌名“满江红”是借用白居易所作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境而得。这里的“满江红”是一种蕨类植物的雅称。满江红、望江南、将离、芙蕖……这些植物的雅称如何展现含蓄之美?


  “满江红”会施展“魔法”


  “满江红”不仅是个词牌名。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诗句,描绘了太阳出来后阳光照耀江面的美丽景象,而这里的江花极有可能就是“满江红”。


  满江红又叫红萍,是一种生长在水田、池塘、湖泊等水域的小型浮水植物。这样一种不起眼的水草,为何拥有霸气又美丽的名字?它在平时状态下呈现为绿色,乍一看似浮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呈羽毛状分布的小圆叶。到了秋冬时节,满江红的叶片合成大量花青素,由绿色变成红色,水面就像是被染红了一般,满江红的名称由此而来。


  摄影:清居寓人


  在植物界,满江红是一种会施展“魔法”的植物。正因为它是浮水植物,叶片漂浮于水面,而根系悬浮在水中或生长在水下,漂浮在水面的叶片能够很好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下的根系则能直接吸收水体的养分,这样的营养摄入方式使得它们可以快速生长,只需要两三天就能让自己的生物量翻番。


  满江红是一种优质的天然肥料,尤其适合水稻种植。早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就有农民在稻田养萍喂猪的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研发超级杂交水稻时,也与满江红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超级杂交水稻和满江红放在一起,加以精心培育和栽植,不到半年时间,超级杂交水稻以飞快的速度生长繁育了起来,而且没有像往日的杂交水稻一样受到病虫害等的侵扰。


  摄影:清居寓人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满江红事件”,它与电影《满江红》中的历史事件无关,而是地质事件。2004年,科研人员从北极冰芯中提取了丰富的满江红孢子,化石中的植物形态与现代满江红的相同。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地质、气候的改变就与满江红的固碳能力有关。距今约5000万年的地球,二氧化碳浓度高得惊人,引发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很热。那时的北冰洋还不是今天的冰天雪山,温暖适宜的温度让满江红在其辽阔的水域里繁殖,几乎呈指数级增长,很快覆盖了大片水域。


  就这样,北冰洋的满江红成了全球的空气净化器,用80万年时间让整个地球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了近一半,北极因此加快了变成冰雪世界的脚步。这表明满江红对当今地球生态环境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望江南”在民间可驱蛇


  诗词爱好者看到“望江南”,很快会想到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与“满江红”一样,“望江南”不仅是好听的词牌名,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


  望江南是豆科决明属植物,常在我国南方的河滩、旷野、丘陵的灌丛中生长。它是一种观赏性植物,花如其名,黄色的小花鲜艳又美丽,花香味浓郁,看到它就能想到江南美丽的春天。其种子望江南子是常用的中药材,可清肝明目,健胃又通便。


  望江南


  望江南并不是本土植物,它是一种原产南美的“舶来植物”,传入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南方早已成为它的第二故乡。望江南的民间俗称较多,如野决明、羊角豆等,它还有一个听起来就颇厉害的别称——蛇灭门。听到这个名字,有人会以为它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其实不然。望江南的植株会释放一种特殊气味,特别是花朵的气味浓郁,人闻到这种香气非常舒适,毒蛇却非常害怕这种香味,一旦嗅到便会逃之夭夭。


  望江南的花期很长,它就像蛇的天敌,当毒蛇出没时正值它的花期,而蛇冬眠以后,其花朵也凋谢了。所以,山区的农民都会在院子里栽种望江南,起到驱蛇的作用。


  望江南全身是宝。它的种子曾经在毛里求斯、埃及等地进行烘焙并作为咖啡的替代品来食用,但其种子里没有咖啡因,也不能像咖啡那样起到提神的作用。望江南的嫩叶能当野菜吃,在明代的《救荒本草》中有所收录,记载其嫩叶和豆荚、花朵可食用。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在小炒或做汤时常会加几片望江南的叶子。


  需要注意的是,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在医药上常将望江南用作缓泻剂,种子炒后治疟疾;根有利尿功效;鲜叶捣碎治毒蛇、毒虫咬伤。但有微毒,牲畜误食过量可以致死。在农村,望江南可当野菜食用,它的花、茎等加热或烘焙后的毒性变弱,但服用剂量很难拿捏,不同的人表现也不同,不遵医嘱最好不要独自服用。


  植物雅称显花性


  不仅是词牌名,在古典诗词中,优雅又有韵味的植物名还有很多。你了解牡丹、芍药、莲花等花卉的别称吗?


  唐代苏鹗诗云:“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以赠之。”这首诗揭晓了芍药的别名叫“将离”。芍药的花期晚,往往牡丹都凋零了芍药才开放,且芍药开在晚春时节,春天将要离开的时候,芍药开出了恋恋不舍的春意。也有一说是,世间的事物,若是美到极致,都不会长久,大多转瞬即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解释“此草花容绰约”,其中的“此草”指的是芍药,扬州芍药和洛阳牡丹都是名誉天下的。


  南朝江淹的《莲花赋》中说道:“若其华实各名,根叶异辞,既号芙蕖,亦曰泽芝。”这里的芙蕖和泽芝说的就是莲花。莲是莲科、莲属的多年生水生草本,莲花多为红、粉红或白色。莲也是古代文人尤其钟爱的植物,它美好的别称还有玉环、溪客等。


  宋代姚宽有一句诗中提到“月季为痴客,木槿为时客”。其中的“时客”是木槿,木槿花常在仲夏月绽放。在周朝《礼记月令》当中,谈到了夏至节气的物候:“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最能体现夏至节气特点的就是,鹿开始脱角,蝉鸣叫,半夏发芽,而木槿花开。除了时客外,木槿还有一个特别雅致的名字——舜华。《诗经》中写道:“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描写的是夏天举行的贵族的婚礼,美貌的新娘坐上婚车,容颜就像开放的木槿花。


  睡莲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在宋代黄庭坚的这首诗中,“凌波仙子”指的是水仙花。水仙花洁白素雅,散发淡雅的清香,就像超凡脱俗的仙子。水仙花又叫玉玲珑、金盏银台,它还有个动人的传说。传说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两人同嫁给舜,姐姐为后,妹妹为妃,三人感情甚好。舜在南巡驾崩,娥皇与女英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悯两人的至情至爱,便将其魂魄化为江边水仙,她们也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


  除此之外,在古人的笔下,梅花常被称为雪霙、暗香、寒客、冷金等,因为梅花开在寒冬,不畏严寒,它的别名透着坚毅的特性。菊花在农历九月开放,又名九华、九花、秋菊。菊花的形态为低头鞠躬式,花朵显得十分紧凑,因此古人也将其命名为“鞠花”,更显菊花的低调。


  (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新华社)


  栏目主编:龚丹韵


  ::彭薇


  满江红是词牌名吗推荐文章5:《满江红》除了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词牌

  《满江红》电影当下正在热映,


  而题名岳飞所撰的这首“怒发冲冠”词,


  无疑已成千年来最著名的一首《满江红》。


  但史上其它的多首《满江红》


  同样显赫


  故事同样精彩


  01


  关于《满江红》的由来,明代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才子杨慎在《词品》中以为,“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有《上江虹》,即《满江红》。”


  当代学者谢桃坊指出,《上江虹》这样的曲名并不见于唐人所用词调,不排除唐传奇杜撰曲名的可能。且从音乐上看,《上江虹》下有原注“正商调,二十八叠”,而《满江红》则属“仙吕调”,两者之间在音乐上并无渊源。故杨慎之说实在缺乏依据,似为个人臆断。


  《满江红》词牌的除了难采信的“曲名说”之外,还有“水草说”和“江景说”。“水草说”意为满江红本是一种小型水生植物,秋冬时节因叶内含有花青素而呈现一片红色;“江景说”则认为唐人白居易在《忆江南》词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描绘日照大江、绛红一片的江景,《满江红》词牌名因此而生。


  虽然调名莫衷一是,但今日所见的最早《满江红》,却出自北宋柳永。


  近代人书柳永词《蝶恋花》


  《满江红·暮雨初收》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这首词的创作年代,不晚于公元1034年。据宋僧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载,这一年九月范仲淹被贬睦州,途中遇见岁祀迎神,已听闻‘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句,可见范仲淹对这首词当已不陌生。


  《满江红》词调大致分为仄韵、平韵两种,仄韵的始创者正是柳永,平韵则是南宋姜夔。虽然词牌的变体繁琐多达十数种,但大略而言都有三个特点:


  1.前后段中各有两个七字对句,要求对偶须工整,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2.后段起始的四个三字句一般须对偶,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但也有不对偶的例子如辛弃疾的“君若问,相见事,料长在,歌声里”。


  3.前段的第七句和后段的第九句,句式皆应为三五式的八字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其实从唐代到五代,词一般都为字数简短的小令,如张志和《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或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全篇不到五十字。宋朝以来承平时日渐多,词的字数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足安逸也越来越多。到了柳永的年代,他终将长调发扬光大,《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又或《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是百字左右的长调。在他的《乐章集》里,更有《戚氏》这样两百字以上的超长调。


  柳永虽然将长调带上了历史舞台,使宋词渐趋发展为能与唐诗交相辉映的文学体裁,但此时如《满江红》这样的长调,其题材大多还是闺怨离愁、相思别绪这样的绮丽情怀。真正拓展其词风、令其发出“仰天长啸”般雄浑声响的,还是千古一人苏东坡。


  02


  北宋胡寅在其《酒边词》的序言里,有一段评论苏轼对宋词贡献极精辟的言论:“……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花间词派)为皂隶,而柳氏(柳永)为舆台矣。”


  苏轼逝世时胡寅已三岁,基本算是同时代人。可见有时不必经过时间的沉淀,时人即有千载不易的评判。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几以一己之力提升了词的境界。


  苏轼画像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轼有粗无细。1080年他被贬黄州后,多得一江之隔的时任鄂州太守朱寿昌斡旋照拂,全家才能在官驿临皋亭中安身。每逢重阳时令,朱寿昌还会邀请苏轼赴宴,因此苏轼也就时常心存感激,有了这首《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词的影响力,在当时即已广传海内。五十余年之后的1138年,岳飞从江州率部驻屯鄂州,有感中原昔日繁华如今却满目疮痍,于是也作一首以“黄鹤”收尾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武汉黄鹤楼顶的一轮明月。图据 IC


  与另一首《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相比,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据岳飞存世墨迹而来,从无争议。然而毕竟是前者的影响更大,以致于明末的抗清名将张煌言(张苍水),便曾写过一首沿袭“怒发冲冠”词原韵的《满江红》: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


  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张煌言这首词,在岳飞身后的《满江红》中其实并不算上乘之作。跟苏轼一样,南宋辛弃疾也是豪放和婉约两造俱精的大才。他既能写沉郁的“楼观已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过眼溪山》),也能写词句惊艳的“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满江红·点火樱桃》)。辛弃疾之后,知名的《满江红》词作尚有如南宋女词人王清惠的“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满江红·太液芙蓉》)、元萨都刺“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满江红·金陵怀古》)、明文徵明叹岳飞死于赵构而非秦桧之手的“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满江红·拂拭残碑》)等等。


  张煌言身处异族侵华的时代,与岳飞当年极相似,所以1902年时章太炎才会大声疾呼“愿吾越人,无忘张煌言”,将其视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精神导师。尤其明朝之后《满江红》“怒发冲冠”逐渐为人熟知,而无论明末还是清末,每逢家国危殆总会是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是以越是后人作词,越会以慷慨激昂的“壮怀激烈”为主调,《满江红》词牌原始的柔媚婉约意味逐渐远去。


  03


  章太炎疾呼一年之后,二十八岁的秋瑾在北京写下《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894年,祖籍绍兴的十九岁秋瑾被父母许配给湘潭开当铺的王廷钧为婚,但秋瑾与出身暴发户的浪荡子弟丈夫注定不是同路人。1900年王廷钧用钱在户部捐了个官职一家人赴京,却因庚子战乱而返乡,1901年秋瑾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一年后王廷钧回京复职,秋瑾携子一同前往。于是在1903年的中秋,正处于觉醒中的女战士写下了自抒胸臆的“俗子胸襟谁识我”,更身着男装到戏院看戏因而轰动一时。


  万人艳羡的官太太不当却要去造反,王廷钧做梦也无法理解这样的女人。两人的婚姻一年后终结,秋瑾变卖首饰东渡日本。在东京,秋瑾在黄兴住处加入了刚刚成立半个月的中国同盟会,并在回国后与徐锡麟筹备起义,终至事败牺牲。东京时相识的同乡周树人,十年后以秋瑾为原型写了小说《药》。


  秋瑾像


  当时的革命者不止秋瑾一人。1910年,同样从日本归国的数名革命者图谋刺杀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领头的是一名同样祖籍绍兴的二十七岁青年。在2001年央视为辛亥革命90周年献礼的电视剧《孙中山》中,他在启程前弹着吉他、高歌“潇潇雨歇”的《满江红》。现实中的他亦曾在1940年庚辰中秋写有一阙《满江红》,但如今早已灰飞烟灭。


  革命者的前赴后继终有回。1911年武昌起义直接导致了清王朝的垮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当时尚未看破红尘的李叔同激动不能自已,写下《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此志感》,堪称民国成立时的第一首赞歌: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侭大江东去,馀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


  词曲双全的李叔同,并未给这首词配曲演唱。据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朱舟考证,1920年在北大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杂志》上曾刊载一首《满江红》古曲,配的是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词。到了1925年,与杨绛姑母杨荫榆同族同辈的音乐家杨荫浏将《满江红》“怒发冲冠”与这首古曲相配,从此才成为国人常诵之歌。而电视剧在1910年的镜头中便出现这一曲调,未免稍显穿越。


  配上曲调之后的《满江红》传唱广泛,也使得后来多有模仿。1939年,远徙昆明的西南联大定校歌为张清常谱曲的《满江红》词: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但词究竟是罗庸还是冯友兰,至今尚无定论,有说冯友兰的贡献只是将罗庸原词中的“倭奴”改为“仇寇”。无论谁人所撰,这首精炼典雅的《满江红》都集中体现了国难之下的不屈意志,更激励众多联大师生毕生为国效力。1978年,去国多年的杨振宁首次回到昆明母校,就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高唱此歌。


  西南联大虽然最终消失了,但《满江红》却一直史不绝书。1963年元旦,郭沫若也信笔写下一首《满江红》:


  郭老亲笔《满江红》:“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在此十年前眉山就已并入乐山专区,于是苏轼就此和乐山沙湾的郭老成了同乡。


  启凌/文


  (下载红星新闻,料有奖!)


  满江红是词牌名吗推荐搜索词:

  

  1.满江红是词牌名吗?

  

  2.满江红写怀满江红是词牌名吗

  

  3.满江红是词牌名吗?那题目是什么?

  

本文标题:满江红是词牌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