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之君是谁推荐文章1:东汉第一梗王-刘秀

   在中国历史的璀璨星河里,汉光武帝刘秀堪称一位极为独特的存在,他可是个超级会“造梗”的皇帝。作为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不仅在军事与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在语言文字领域更是天赋异禀,堪称古代的 “成语制造机”,如今我们日常使用的十几个成语,都源自他的金句,其语言创造力着实令人惊叹。


   先聊聊广为人知的“乐此不疲”。刘秀堪称十足的工作狂,常常与大臣们商议国事直至深夜。太子看着父亲如此操劳,满心忧虑,便搬出黄帝、老子等注重养生的先哲,苦劝刘秀要多注意身体,不可过度劳累。然而,刘秀却满脸笑意,兴致勃勃地回应道:“我对工作满怀热爱,加班让我内心充实又快乐!”这番话,简直就是古代版的“007 工作制”宣言,彰显出他对朝政的全身心投入。


   若论最具故事性、最会“搞事情”的成语,那必然是“得陇望蜀”。彼时,岑彭将军正率领大军全力攻打陇西的隗嚣,而公孙述却突然派兵前来支援,局势变得异常复杂棘手。刘秀心急如焚,赶忙给前线送去一封充满激情与鼓励的书信,信中写道:“一旦拿下陇西,立刻挥师攻打四川!人呐,总是难以满足,得到陇地后就还想着蜀地,每次指挥打仗,都让我操心到头发又白了不少!”刘秀的这封亲笔签名信,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将军的士气,还意外地创造出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成语,成为人们形容人心不足的形象表达。


   那碗激励我们现代人的励志鸡汤“有志者事竟成”,最初其实是刘秀给予耿弇将军的极高赞誉。起初,当耿弇提出北上作战的大胆计划时,刘秀心中难免有所疑虑,毕竟此计划颇具风险,胜负难料。然而,耿弇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智慧,巧用声东击西的精妙战术,在战场上连战连捷,战果辉煌。刘秀见状,大为惊叹,当场毫不吝啬地点赞道:“当初还以为你是在夸下海口,如今看来,你真的做到了!这就是坚持梦想、不懈努力的强大力量啊!”这番肯定,不仅是对耿弇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成为后世激励人们追求梦想的至理名言。


   在河北战场形势危急之时,王霸的部下们纷纷临阵脱逃,朋友圈瞬间“人去楼空”,唯有王霸坚守阵地,不离不弃。刘秀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当即吟诗一句:“疾风知劲草”。此句简洁有力,寓意深刻,比起如今常见的“患难见真情”微信签名,不知高级了多少倍,它生动地诠释了在艰难困境中才能真正考验出一个人的忠诚与坚韧。


   还有一个意思发生巨大反转的成语“差强人意”。它原本是刘秀写给吴汉将军表扬信中的内容。当时,军队吃了败仗,士气低落,众人皆垂头丧气,唯有吴汉将军积极振作,带领士兵们修整兵器,鼓舞士气,努力扭转战局。刘秀感慨万千,由衷赞叹道:“总算还有一个人能让我感到满意,看到希望!”谁能想到,历经岁月变迁,这个成语如今的意思竟演变成勉强达到及格水平,与最初刘秀的赞赏之意大相径庭。


   而最能展现刘秀文字功底、堪称玩文字游戏高手的,当属“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冯异将军在前期作战中不幸失利,陷入困境,然而他并未气馁,凭借着出色的谋略,巧用诱敌之计,反败为胜,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刘秀在慰问信中,用极其文艺且精妙的语言写道:“虽然清晨在东方失去了太阳的照耀,但傍晚却在西方的桑榆枝头收获了别样的光芒。”这一绝妙的比喻,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若放在现代,刘秀绝对有实力成为一位顶尖的文案大师,其语言驾驭能力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成语宛如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弹幕”,从这些鲜活的文字中,我们得以窥见刘秀非凡的魅力。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在治国理政上游刃有余,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语言艺术家。当我们下次使用这些成语时,或许就能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位能征善战、口才出众、特别会“造梗”的传奇皇帝。


  东汉开国之君是谁推荐文章2:为什么说冯异是东汉开国时期第一名将?

  冯异剧照


  说起东汉名将,估计很多人想起的,可能会是那位“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或是“云台二十八将”的榜魁邓禹。没错,在东汉初期,马援东征西讨,为东汉是开疆拓土,战功卓著;邓禹也是刘秀的头号智囊;但在在刘秀统一全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首推冯异。


  王莽称帝时,冯异督管五个县城,一次下乡时被刘秀的人抓住了。刘秀早听说过冯异是个人才,就劝他投降。冯异也知道刘秀是人中龙凤,就诚心归顺。公元二十三年,刘秀去修复洛阳时,沿途的冯异主动迎接,被任命为主簿,相当于秘书长,从此开始跟着刘秀打天下,直至病故。


  为什么说冯异是开国第一名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下。


  

一、冯异的谋略不输入其他人

  且不说冯异的资历,是最早跟着刘秀的,刘秀刚过黄河不久,冯异就劝刘秀:“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意思就是收揽人心并发展自己的势力,并列出自己具体的措施,包括清查案件、抚恤孤寡等等方面。刘秀认为很对,但手下擅长这方面的人比较少,就让冯异带人开始执行。


  这和后来邓禹提出的有什么不同呢?


  邓禹


  邓禹在邺城追上刘秀后,劝刘秀“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意思就是招揽人才,收取民心,像刘邦一样建立伟业。


  从以上对比,能看出邓禹说的是方针政策;冯异提出的是眼下的行动计划,还包括了具体措施。


  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同,邓禹进取,冯异务实;另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不同,邓禹年轻没有历练,冯异早已从政多年。


  但是冯异的举措真真实实带来了积极影响。本来河北一团乱麻,忽然来了个官员,一番整顿,老百姓日子好了不少,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刘秀名气在河北彻底传开了。这直接使得很多豪杰愿意投奔刘秀,包括后来云台二十八将中的耿弇、耿纯、邳彤、任修等等。


  纵观《后汉书》,巡视河北时,提出具体措施的,只有冯异一人。


  

二、冯异的战功不输其他将领

  冯异三大战绩:攻取洛阳、崤底大败赤眉、平定关中。


  公元25年,赤眉绿林两大农民军开始火并。刘秀决定渔翁得利,派邓禹向西进军关中;派冯异进驻孟津,为攻取洛阳做准备。


  当时驻守洛阳的主将是朱鲔和李轶,守军有三十万人;朱鲔是个老顽固,但李轶却反复无常,冯异决定从李轶下手。


  冯异私下里联系李轶:刘秀早晚会统一全国,您可要为以后考虑。


  李轶也知道洛阳早晚被占,回复冯异:您说的对,我想办法暗中相助,以表诚意。


  冯异一看“离间计”成功了,就率领队伍征战洛阳外围,李轶没有出兵支援,最后冯异扫清洛阳外围,把洛阳变成了一座孤城。朱鲔知道后大怒,派人杀了李轶。但是这个洛阳已经是人心不稳,刘秀带领大部队包围了洛阳,最终劝降朱鲔,成功占据洛阳。冯异首功。


  洛阳是古都,地位尊贵,也是当时保全较好的重城之一,刘秀定都洛阳,向世人展示了自身政权的正统合法,对统治全国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也有助于刘秀居中指挥征战。


  公元26年,邓禹在关中不断失利,刘秀派冯异替换邓禹。


  冯异知道赤眉还有近三十万大军,硬碰硬必输,所以只通过小仗不断打击赤眉军的士气,为刘秀东西两向夹击赤眉的计划创造条件。


  可惜邓禹不配合,赤眉军在华阴地区击败邓冯联军,邓禹败走,冯异也败退到了回谿。但冯异并不气馁,又集中好几万兵力,决定出奇制胜。


  他先挑选出一部分精壮士兵,命他们染红眉毛,穿上赤眉军的衣服,提前埋伏好;然后先让一部分兵力挑战赤眉军,开战后再派一小部分人装作援军,故意造成兵力很少的假象。赤眉军果真上当,就派出了主力。


  双方激战到傍晚,都很疲惫,这个时候冯异命令伏兵杀出,赤眉大败,单投降的都有八万多人,剩下的十几万跑到宜阳,正好钻进了刘秀提前布置好的口袋,最后全部投降。赤眉被灭,冯异首功。


  崤底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这次胜仗对于刘秀而言,意味着最大的威胁,就只有陇右的隗嚣和巴蜀的公孙述了。所以为了下一步计划,刘秀让冯异趁热打铁,去平定关中。


  此时的关中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而且军阀林立,互相争斗不断。各个击破肯定不行,冯异决定先打出头鸟。军阀里实力最强的是延岑,此人曾经击败邓禹。


  这次冯异主动找延岑决战,轻松打跑了延岑,其他小军阀得知后,纷纷归降,关中平定。关中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向西可以进攻隗嚣,南下可以进攻巴蜀,刘秀可以真正开始“先得陇后望蜀”的战略计划了。


  

三、冯异上马能战,下马能治

  云台二十八将里,吴汉曾经因为没有管理好部队,逼反了刘秀的外甥邓奉,最后害得刘秀御驾亲征才得以平定。吴汉只适合领兵征战,冯异就和他正好相反。


  冯异本身就有治理一方的经验,所以他每攻占一处,都严格约束军队,不能扰乱当地;并任选官吏,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当地经济民生。平定关中后,冯异驻守在上林苑,因为治理的好,这个地方竟然发展成为了集市。


  后期征讨隗嚣时,冯异以征西大将军的身份兼任了三个地方的太守,就是因为刘秀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打下城池或许容易,真正能治理好一个城池可就不一样了,这也是后期刘秀“偃武修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东汉开国将领,各有辉煌;但综合各个方面,冯异当属第一。


  参考文献:《后汉书》、《东观汉记》


  :我方特邀张志超


  东汉开国之君是谁推荐文章3:这位东汉开国大将不简单,不仅战功赫赫,随口就是金句名言

  马援好像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可他留下的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却是尽人皆知,实际上,马援一生中还创造过不少和“马革裹尸”一样有含金量的名言警句。


  作为第一个喊出“马革裹尸”的人,马援无疑是一员武将,可他和一般的武将颇为不同,因为这位将军一不小心就会口吐莲花。


  马援出生于西汉末年的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长大后凭借学识做了郡里的督邮。后来,马援因为发善心私放苦刑犯不得不逃亡北地郡,在那里的苦寒环境中牧羊放马,但马援并不因此而消沉不振,相反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此语对后世颇有影响,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勃《滕王阁记》中的名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明显都从马援身上汲取了营养。


  马援不仅有着坚定不移的志向,还非常善于经营农牧业生产,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他成了一位身价“牛羊马数千头,谷数万斛”的成功人士。谈到自己的财富,马援一不小心又创造了一个流传两千载的词语——守财虏。当时马援是这样说的:凡殖货财产(经商生产),贵其能施赈(放赈助人)也,否则守财虏耳,他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在离开北地郡前他把家产全部送给了有需要的亲朋故旧。


  守钱奴和守财奴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典故,前者出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四休居士诗三首》;后者来自清末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但是这两个词语的诞生无疑都要感谢马援当年的口吐莲花。


  王莽的新朝灭亡后,群雄纷起,天下四分五裂,马援因受到陇右军阀隗嚣的礼遇重用,暂时栖身河西。公元25年,马援受命到洛阳面见刘秀,二人相见,惺惺相惜,面对刘秀的真诚,马援又一次发出了震烁历史时空的感叹: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读至此处,方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名言却原来在很大程度上拾了马援将军的牙慧。


  马援最终放弃了首鼠两端的隗嚣,拒绝了虚伪狂妄的公孙述,选择了襟怀坦荡,求贤若渴的刘秀,凭借赫赫战功成为了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马援西破羌戎,东除教乱,南平交趾,北击乌桓,没有辜负自己“慷慨有大志”的人生定位,但有时也会有身心疲倦,渴望功成身退,安享余生的念头,这时他就会想起从弟(即堂弟)马少游曾经劝慰他的话:“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馀,但自苦尔。”这段话虽然是马援转述的他人之语,但其遣词用句,营造情境亦颇见功力,更有趣的是,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马少游竟然因此流芳百世,名重千古了,刘禹锡、苏轼、王安石、林则徐等名人都曾在诗作中表达对他的仰慕,而大词人秦观则因慕其为人而以少游为字。


  马援在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带)前线为国平乱之际,听说他的两个侄子马严、马敦在京城结交了一些轻狂不羁的朋友,到处乱发议论,讥刺别人,就在万里之外给他们写信对其规劝警诫,这就是被收入《古文观止》的散文名作《诫兄子严敦书》。在这封语重心长的家信里,马援又给后世留下了两个生动传神的谚语,一曰“刻鹄不成尚类鹜”,一曰“画虎不成反类狗”,后者在穿越了两千年的历史时光后仍然活跃在我们的唇际耳边,前者现在虽不常用,其中包含的“取乎上,得乎中”的道理却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从岭南凯旋而归后,马援又把目光转向不时骚扰北方边境的匈奴和乌桓,一心想着驱敌于国门之外,还百姓安定生活。当时,马援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者,按理该在家中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了,但他却在亲友为之举行的欢迎宴上发出了他最著名的那句豪言壮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个月后他就挥师北上,出现在燕山南北的广漠战场上。


  几年后,南方武陵郡的五溪蛮(在今重庆、湖南、贵州交界地区)向东汉朝廷发起了挑战,光武帝刘秀下诏选拔南下平叛的将帅,六十三岁的老将马援又一次自告奋勇,上书要求带兵前往。


  光武帝本来担心马援已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见识了他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风采后,禁不住赞叹到:“矍铄哉是翁也!”这是他们君臣间的另一个历史佳话。


  公元49年,六十三岁的名将马援在五溪地区的崇山峻岭间不幸因病离世,真正实现了他赤心国,马革裹尸的铮铮誓言。


  作为一个不一般的一代名将,马援给后人留下了三份厚重的遗产,第一是他南征北战,军功卓伟的戎马人生;第二是他心忧天下,为国纾难的英雄精神;第三则是他无意间创造的莲花般的妙言隽语,它们穿越了两千年的历史,依然熠熠闪光,而且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东汉开国之君是谁推荐文章4:东汉开国五大猛将:杜茂第四,耿弇第二,第一位死后刘秀发兵送葬

  东汉开国有二十八将,跟随刘秀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将二十八位功臣绘于洛阳南宫的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在这二十八将中,有五位骁勇善战的猛将,以云台的排位次序排名如下:


  第五位:坚镡(?—50),东汉开国将领,云台二十八将第22位,合肥侯,字子伋,颍川襄城人。初为为郡县吏,后随刘秀平河北,别击破大枪于卢奴。刘秀即位后拜扬化将军,攻洛阳时,与朱鲔大战武库下,杀伤甚众,朱鲔投降。邓奉在新野造反时,打败了吴汉,坚镡孤立无援,南拒邓奉,北当董??,一年间道路隔塞,粮草送不到,坚镡便和士兵一起吃蔬菜。每次战斗,他都冒着矢石冲锋在前,身上受伤三处,仍奋力拼杀。后刘秀封其为左曹,后又封为合肥候。


  第四位:杜茂,东汉开国大将,云台二十八将第20位,刘秀平定河北时投奔,任为中坚将军。建武元年,刘秀即位,以他为大将军,封乐乡侯。建武二年,改封苦陉侯,与王梁剿灭五校。建武三年,为骠骑大将军,攻打沛郡,攻克芒。建武五年,击破刘永的残党佼彊。建武七年,在山西晋阳、广武屯田,防备匈奴入侵。建武九年,与郭凉攻打卢芳、匈奴联军失败。建武十三年,增加食邑,封脩侯。建武十五年,因为放纵部下杀人而被免官,减食邑,改封参蘧乡侯。


  第三位:盖延(?—39),东汉开国大将,虎牙大将军安平侯,云台二十八将第11位,渔阳要阳人。身长八尺,力大无比,能开三百斤铁弓,有西楚霸王项羽之力,初为彭宠护军,后跟吴汉一起投奔刘秀,先后讨伐刘永,董宪,苏茂,周建,庞萌等人。后来在平定陇西战争中,接连攻取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攻无不克。建武11年,与中郎将来歙攻河池,结果未能取胜,反而病重。刘秀诏回以后,拜为左冯翊。建武15年,病死。


  第二位:耿弇。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4位,是围城打援的创始人,曾给刘秀带去一万五千渔阳骑兵,这支军队后来成了刘秀征战河北的资本。后来他打败王朗,又破铜马都。在齐鲁战场上,他和盖延率五万大军共歼敌50万,号称韩信第二,有小人屠之称。建武十三年(37),耿弇上缴大将军印绶,以列侯身份列席朝会。刘秀每遇四方有不同意见,经常召见耿弇顾问筹策,后病卒。


  第一位:吴汉(?—44年),字子颜,南阳宛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2位。《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光武北击群贼,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陈。……吴公鸷强,实为龙骧。”吴汉曾任新朝宛县亭长,后在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被任命为安乐令。后归顺刘秀,封偏将军、建策侯。此后,吴汉斩杀苗曾、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建武二十年(44年),吴汉病危。刘秀亲临看望,并问吴汉后事。吴汉道:“臣愚昧无知,只愿陛下慎重不要轻易赦免罪犯而已。”吴汉去世后,刘秀赐谥号忠侯,并发北军五校、兵车、甲士为其送葬,效法大将军霍光的丧礼。


  东汉开国之君是谁推荐文章5:刘秀之父是刘钦,但东汉建立后,为何刘秀却尊刘奭为父?

  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在祭祀祖先的问题上,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


  简而言之,刘秀尊汉宣帝刘询为祖父,尊汉元帝刘奭为父亲,史书中提到的“南顿君”,本是刘秀父亲刘钦,因曾任南顿县令,故刘秀尊称为南顿君。


  然而,刘秀是刘发一脉,汉宣帝是刘彻一脉,但东汉建立之后,为何刘秀却变成了汉宣帝之孙?刘秀主动抛弃祖先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政治动机?


  汉景帝刘启一共有14个儿子,第六子是长沙定王刘发,第十子是汉武帝刘彻。


  刘发这一脉大致传承是:刘启——刘发——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因此刘秀是刘发的五世孙。所谓世孙,并非“孙子”之意,而是谁是谁的第几代后人,古书中的儿子被称为“一世孙”或“第一世孙”。


  刘彻这一脉大致传承是: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贺——刘询——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其中,因为刘弗陵无子,于是霍光立刘弗陵侄子刘贺为帝,因为刘贺荒淫不堪,霍光又立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为帝。从辈分上说,刘秀与汉成帝同一辈分,是汉元帝的侄子,汉宣帝刘询的侄孙。


  但刘秀的真实身份毕竟只是汉宣帝侄孙,为何会厚着脸皮尊其为祖父,尊汉元帝为父亲,让自己变成汉武帝的五世孙?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一位雄才大略之人,其一举一动必有深意,那么刘秀的政治动机何在?


  王莽篡汉之后,“托古改制”大行周礼,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导致天下大乱,刘玄、刘縯(刘秀之兄)、刘秀三人起兵时,所用的旗号都是“复高祖之业”,恢复的是汉家江山。因此,刘玄的更始朝,刘秀的建武朝,都是汉朝的延续。这是刘玄、刘秀政权合法性,一旦否认这一点,刘玄与刘秀哪怕是刘邦后代,其政权都不合法,就缺少了号令天下的正当性。


  刘秀建汉之后,就要强化这一合法性,但刘秀这一脉的出身有点尴尬,与祖先刘发有关。


  汉景帝还是太子时,一次召幸程姬,而程姬因月事不能侍寝,于是将侍女唐儿打扮好,为汉景帝侍寝,春风一度生下刘发,后世便将女子月事称之为“程姬之疾”。由于程姬本就不太受汉景帝宠爱,唐姬又是程姬的侍女,更加不受宠爱,所以刘发也备受冷落,被封在贫穷潮湿的长沙,且封国疆域比其他藩王都小。因为汉朝“推恩令”,到了刘钦这一辈,只能担任县令这样的小官,家道已经中落,刘钦去世之后,刘秀一度务农多年。所以,刘秀是庶出的庶出,宗族地位十分低下。


  刘秀要“兴继祖宗,中兴汉朝”,继承的是大宗,也就是嫡系一脉,大宗才能为君。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有些荒谬,但这是汉朝的政治正确。


  周朝之后,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汉朝时期,“嫡长子继承制”是普遍的社会认知,不容被打破。所以,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之前,先册立刘彻母亲王娡为皇后,将刘彻变为嫡长子,确立刘彻的合法继承人身份。


  刘秀平定天下之后,原本准备将父亲、祖父等放入宗庙,让父凭子贵、祖凭孙贵,但在“兴继祖宗,中兴汉朝”前提下却面临一个问题:刘发一脉是庶出是小宗,不是嫡系出身,是臣,而宗庙里祭祀是大宗,是君,两者放在一起就不合礼制。所以,虎贲中郎将张纯和太仆朱浮指出“今高庙,陈序昭穆 , 而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


  群臣讨论之后,给出的建议是:刘秀尊汉宣帝为祖父,尊汉元帝为父亲,不能追封父亲刘钦为皇帝,在别处为刘钦建立宗庙。由此,刘秀解决了身份问题,从此可以以大宗正统自居,实现了继承汉室的身份合法性、正统性。


  其实,刘秀“不认父亲”的做法,并非孤案,汉宣帝刘询早已做过。刘询(刘病已)是戾太子刘据之孙,因巫蛊之祸一案,刘据这一脉已经被汉武帝废除,刘询身份是平民,根本不可能有继承权,霍光立刘询为帝时,提出的是“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让刘询以小宗入继大宗,因此刘询不是以刘据孙子的身份入嗣大宗,而是作为汉昭帝继承人身份继承大宗,刘询在法理上是汉昭帝的后代。所以,刘询继位之后,一直没有为巫蛊之祸翻案,一直没有追封父亲、祖父为帝。


  以今天眼光来看,刘秀做法多少让人感到别扭,但在“王侯将相还有种”的汉代,嫡出就是嫡出,庶出就是庶出,两者贵贱泾渭分明,因此刘秀做法符合时代气息,并不会有什么内心别扭。


  参考资料:《汉书》等


  东汉开国之君是谁推荐搜索词:

  

  1.东汉开国之君是谁汉武帝

  

  2.东汉开国之君是谁啊

  

  3.东汉开国之君是谁刘邦

  

本文标题:东汉开国之君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