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1:对话金融城丨中建四局科创大厦:在“会呼吸的大厦”上班,是怎样的体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 广州道


  530米的广州第一高楼周大福金融中心,438.6米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441.8米的深圳京基100大厦……这些城市地标性高楼,其实都出自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四局”)之手。


  作为中国建筑集团唯一驻粤的工程局,中建四局自2002年将总部迁至广州,已在珠江畔建造了32栋高楼大厦,助力广州CBD建设成为全国第三CBD。然而,中建四局一直想打造一栋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绿色智慧大楼,三年前,其将目光投向了广州国际金融城。


  冠以“科创”之名,中建四局科创大厦(以下简称“科创大厦”)凝聚了中建四局最新技术和许多心血进行打造。这栋全国首座超170米的近零能耗大楼,集智慧建造、智慧楼宇、能源管理、再生能源利用等于一身,实现了从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的低碳减耗,体现出满满的科技感。


  科创大厦所在的广州国际金融城,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沿江经济带和科技创新轴的交汇点,被纳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这里充满了想象力:科创大厦既可以是生态产业园,集聚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提供包括服务、氛围、空间、链接等全周期服务;又可以是创新总部标杆,聚拢了一批“链主”企业家、行业圈层等场景要素,将总部经济与创新经济有机融合,服务好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布局近零能耗建筑。作为国内绿色建筑的"先驱者",中建四局科创大厦项目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始终。


  在建造时,中建四局就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云端建造工厂、双碳管控平台、低碳光电模块化房屋等先进技术,提升建设速度,降低施工中噪声、扬尘、光污染等影响,还能减少材料、能源等资源浪费。


  总体来看,大楼主要从建筑本体节能设计、能源系统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三个维度,探索超高层写字楼近零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


  在建筑本体节能方面,科创大厦多处设计考虑了自然通风采光的功能,处处“精打细算”来减少能耗。譬如,裙楼考虑了传统岭南建筑典型特征,设置南北贯穿式冷巷,采用1~7层中庭通高的设计,顶部可开启天窗,不仅增加自然采光,还能实现裙楼部分过渡季节自然通风,利用室外气流,带走更多的室内热空气和湿气。


  华南地区日晒强,外立面设计双层呼吸式幕墙作为太阳能烟囱,太阳光照射双层幕墙会形成温度较高的内部热腔,内部空气自然向上流动带动各层空气从通风器进入室内,在夜间与过渡性季节代替空调系统,实现节能目标。因为这些巧妙的通风设计,科创大厦也被形象地称为“会呼吸的大厦”。


  办公空间充分采用了天然采光,96.37%的房间采光照度时间达4小时/天,平均照度达到6.68小时。塔楼高区大部分区域照度可达到8小时/天以上,配合照明日光感应控制,大大降低了照明能耗。


  能源系统能效提升方面,通过大温差输配系统、高效设备、运行策略优化等策略,制冷系统能由常规水平3.5提升至6.0的一级能效水平。另外,采用全热蒸发式新风热回收,夏季运行可回收热量101万kWh,整个供冷季可节约电量16万kWh。


  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将光伏设计与整体建筑外观效果结合起来,在塔楼屋顶、幕墙横向装饰翼以及裙楼屋顶应用建筑光伏发电系统。经计算,项目光伏系统首年发电量约65万kWh,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达25.36%。


  据了解,科创大厦综合应用三大类32项近零能耗建筑技术,综合节能率达61%,已获得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认证以及绿建三星、LEED金级、WELL铂金级、碳中和金级等国内外重量级大奖,实现了绿色建筑荣誉"大满贯",也是目前广州天河区唯一一栋超高层的近零能耗建筑。


  有测算显示,与正常体量大厦对比,科创大厦整体每年累计能省约400万度电(其中光伏每年发电约65万度),按照一户(3~4)人家庭每年用电4000度电计算,相当于节约了1000户人家一年的用电量。


  从大厦内部望出去,城市江景近在咫尺,“珠金琶”广州CBD大三角的轮廓已逐步勾画出来。许多与科创大厦一样崭新高耸的大楼正在这个区域“拔节生长”。


  12月6日,科创大厦正式投入使用。大厦总39层,地下3层,地上36层。其中,首层至二层夹层设有24小时电子政务服务中心,2楼设有2楼城市通廊及商业体,3楼设有共享餐厅,4楼中国建造博物馆,是国内首家公益性质对外开放的建造主题博物馆,另外配套多功能厅等,5~36楼为高端办公空间。


  作为广州市建筑产业链“链主”企业,中建四局以龙头企业的吸引力,已吸引多个上下游企业前来详询。除了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楼宇品质、配套、服务也是企业的考虑因素。在当前楼宇经济强调“空间+产业+运营”的阶段,楼宇的招商引商持续增强引力。


  为了实现建筑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科创大厦利用中建四局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智慧运维平台,通过大数据、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慧通行、智能停车、智慧能源管控、智慧客服等管理,多个功能系统集成,提升效率和节能。


  在楼内上班,还可体验到高速智能派梯、无纸化便利预约,室内温湿度、空气质量、亮度实时调节,设备运行与能耗情况在后台一屏总览……AI技术更深入地应用到日常管理和服务中,越来越成为新楼宇的常态。


  如今,楼宇愈发追求共享融合、垂直生态。据悉,科创大厦一方面可以满足共享办公的弹性空间,另一方面加入了专业物业团队进行全周期服务,结合行业发展、政策环境、生产力资源、圈层网络等场景要素,为企业提供服务、氛围、空间、链接等全周期维度,比如组织企业家活动和“链主”生态活动,将大厦打造成垂直楼宇生态产业园。


  楼宇经济迭代转型背后,反映了城市空间的重塑和产业升级。广州国际金融城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沿江经济带和科技创新轴的交汇点,被纳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更加凸显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业融合的色彩。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科创大厦致力于打造金融城“建筑科技典范,创新总部标杆”,正面向全球招商,希望招揽更多高品质企业共创生态,以楼聚链、以链促产、以产兴城,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激发城市发展更强大的能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深圳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2:深圳五大高楼:云端之巅的城市地标

  深圳,这座以“深圳速度”闻名的创新之城,其天际线由一幢幢突破天际的摩天大楼勾勒而成。以下是深圳当前按高度排序的五大高楼,它们不仅是现代工程的奇迹,更是城市精神的象征。


  

1. 平安金融中心(Ping An Finance Center)高度:599.1米(含天线600米)楼层:118层建成时间:2017年核心功能:办公、商业、观光设计亮点:由美国KPF设计,塔身如“春笋”螺旋上升,象征企业生命力与突破精神。玻璃幕墙采用低反射材料,顶部设“风阻尼器”兼顾抗风与美学。116层云际观光层可360°俯瞰深圳湾与福田CBD,配备智能互动装置。城市意义: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集团总部,强化福田CBD金融与科技中心地位。

  

2. 京基100(KK100)高度:441.8米楼层:100层建成时间:2011年核心功能:办公、酒店、商业设计亮点:英国TFP Farrells设计,灵感源于“瀑布与溪流”,流线型外立面融合自然与城市。顶部“空中花园”与玻璃穹顶构成公共观景空间,获LEED金级认证。城市意义:深圳早期超高层地标,推动罗湖区城市更新,成为深港合作象征。

  

3. 中国华润大厦(春笋)高度:392.5米楼层:66层建成时间:2018年核心功能:办公、文化、商业设计亮点:KPF设计,塔身如破土竹笋,象征企业创新与生命力。底部退台式广场与顶部悬挑观景台形成空间对话,菱形网格幕墙营造光影艺术。城市意义: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首座地标,华润集团总部,代表后海金融区崛起。

  

4.深圳地王大厦高度:383.95米楼层:69层竣工时间:1996年特点:地王大厦是深圳早期地标建筑之一,曾是中国最高楼,位于罗湖区深南东路。这座大楼是深圳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建筑外形简洁大气,顶部设有观光层“地王观光”,游客可在此欣赏深圳市区和香港的壮丽景色。地王大厦不仅是深圳经济发展的象征,也是深圳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城市记忆。尽管如今已被更高的大楼超越,地王大厦依然是深圳最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之一。

  

5.深业上城T1塔楼高度:388米楼层:80层竣工时间:2020年特点:深业上城T1塔楼位于福田区,是深业上城综合体的核心建筑。这座摩天大楼集办公、酒店和商业于一体,是深圳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外形现代简洁,顶部设计独特,成为深圳天际线的新亮点。大楼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注重节能环保,体现了深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深业上城T1塔楼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福田区的商业价值,吸引了众多高端企业和品牌入驻。

  

深圳高楼的集体象征

  这五大高楼不仅是物理高度的竞赛,更是城市精神的投射:


创新驱动:平安金融中心与春笋代表企业突破,深圳湾1号体现产业升级。生态融合:多数高楼采用绿色技术,呼应深圳“低碳先锋”定位。人文温度:观光层、空中花园将公共空间延伸至云端,重塑城市与人的关系。

  从福田CBD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这些云端地标串联起深圳的现代化进程,成为解读这座“奇迹之城”的最佳视角。


  深圳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3:数字揭秘城市之巅: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由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建设,大厦屋面高度约为592米,整体高度约为599.1米,离600米仅“一步之遥”,是深圳最高楼,是涵盖甲级写字楼、PAFCMALL、深圳柏悦酒店及FREESKY观光层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平安金融中心由北塔、南塔组成,分两期建设,其中北塔为深圳最高楼宇,地上共118层,总高599.1米;南塔地上48层,总高286米。


  数据:58知楼


  平安金融中心一期建设项目为北塔及裙楼,提供高端会所、观光、商业、办公等功能,其中11-112层为办公楼层;二期为南塔及连廊,提供商业、酒店、办公等功能,其中11-31层为办公楼层。


  从客户类型来看,平安金融中心有近一半的入驻企业为现代服务业(占比48%),其次为房产建筑(占比22%)、金融保险(占比10%)。其中平安集团旗下的保险、券商、房地产等子公司均在此办公,自用比例约60%左右。


  平安金融中心企业类型


  数据:58知楼


  平安金融中心建设之初在多项工程指标上创造了中国建筑领域的新纪录:


项目超大直径工程桩,桩径8m,挖深30m,是华南地区直径最大的建筑工程桩;项目手体10万吨钢结构安装,用了4台全球最大规格的建筑自爬升塔吊,刷新工程记录;核心筒巨柱砼全楼均属大体积砼浇筑,创造中国建筑领域的新记录;超厚钢板一次现场焊接成型,创下了国内第一厚板焊接的新记录。

  The End


  更多信息请关注“商办进化”公众号


  深圳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4: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北上深仍然无法取代香港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香港还是顶流?北上深想弯道超车,难啊!


  最近,摩根士丹利亚洲峰会在香港搞得风生水起,人民币汇率跳动得跟心跳似的,大佬们各种networking,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与此同时,上海陆家嘴的基金经理们却盯着沪深港通的资金流,眉头紧锁——这画面简直就是中国金融圈的现状:内地城市发展迅猛,但香港依然是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VIP通道。


  英国智库Z-Yen刚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简直就是一面-照妖镜-:香港稳坐全球第三,上海、深圳虽然挤进前十,但还是差了一大截,北京更是排在二十名开外。


  这让我想起一位投行大佬的吐槽:-内地金融高管还在纠结港股通额度够不够用,香港同行已经帮沙特土豪设计人民币理财产品了——这就是格局的差距啊!-


  数据才是硬道理。


  2024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IPO募资额246亿美元,虽然比巅峰期少了一些,但也相当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总和。


  恒生指数成分股里,一大半都是红筹企业,这些顶着-中国概念-光环的大佬们,依然选择让香港做他们的全球-翻译官-。


  上海虽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高达3650万亿元,但国际化产品占比还不到15%。


  这说明啥?内地金融市场主要靠-内循环-,而香港的价值在于能让国际规则和中国需求完美融合。


  香港的牛X之处,刻在它的基因里。


  走在中环,渣打银行和终审法院挨着,这可不是随便设计的——这里既有全球第三大美元外汇市场,也有用了上百年的普通法体系。


  这种-混搭风-,让香港成为跨国资本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之前见过一个央企发行境外债的案例,当时律师团队为了选纽约、伦敦还是香港吵翻天,最后选香港的理由很简单——-这里既能用英文合同,又能让中国律师参与谈判-。


  这种平衡的艺术,内地城市就算出再多自贸区政策也学不来。


  内地金融中心的发展,更像是在现有框架下的小打小闹。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都五年了,一位外资银行高管跟我吐槽:-跨境资金池审批从30天缩短到7天确实不错,但客户问能不能用离岸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内未上市企业时,我们还得翻2015年的老文件。


  -这种创新和监管的拉锯战,在深圳前海更明显——当地政府想搞利率市场化试点,却总是被银行总部的风控卡住。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说过:-金融市场的深度取决于规则的可预期性。


  -内地金融改革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香港却早已在-一国两制-的保护下建立了稳定的规则。


  但这不代表北上深就永远追不上香港。


  在深港两地的金融暗战中,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进行。


  2024年深交所新增上市公司里,硬科技企业占比超过80%,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上市周期缩短到9个月,这些数据让港交所的高层也感叹:-以前是我们教内地玩国际规则,现在他们要教我们怎么服务科创企业了。


  -我去腾讯滨海大厦参观时,工程师演示的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简直黑科技:一笔从深圳到雅加达的贸易融资,从7天缩短到7分钟!这种技术赋能金融的效率革命,或许是中国金融中心弯道超车的关键。


  真正的金融中心,既要靠规则建立护城河,也要用创新打开未来。


  香港金管局搞的-数字港元-试验,和上海的-区块链+票据交易-方案,其实都在抢占数字货币的先机。


  谁能掌握技术标准和金融话语权?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内地庞大的市场和香港成熟的监管,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绝对是强强联合。


  站在太平山顶,中银大厦的激光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霓虹灯交相辉映。


  这就像中国金融的双螺旋结构:香港连接国际规则,北上深输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或许就像一位央行前官员说的:-与其争谁是金融中心,不如让香港做国际化的‘翻译官’,北上深做创新的‘发动机’——功能分工才是中国金融的真正竞争力。


  -


  夜幕降临,香港交易所的铜锣再次敲响,陆家嘴的金融民工还在为科创板招股书加班。


  这魔幻的现实告诉我们:建设金融强国,既需要香港这样的国际老手,也需要北上深这样的改革先锋。


  纽约花了200年才有了华尔街,中国金融的解题思路或许是——让制度优势和创新活力在两地市场碰撞,创造出属于21世纪的东方金融范式。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深圳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5:深圳300米以上高楼接近30栋,358米福田湾区智慧广场封顶!

  3月27日,位于深圳福田的福田湾区智慧广场迎来重要时刻,项目核心筒主体结构正式封顶。这栋高达358.1米的超高层办公楼,不仅刷新了福田片区的城市天际线,也成为深圳第28栋封顶的300米以上摩天大楼,标志着深圳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又一座新地标拔地而起。


  福田湾区智慧广场项目位于深圳中心公园东侧,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4.08万平方米,由一栋超高层办公楼及一栋人才公寓组成。办公楼地上65层、地下4层,建成后将集商务办公、智慧配套于一体,助力提升福田CBD的产业能级和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区域“智慧+总部经济”的新引擎。


  随着福田湾区智慧广场的封顶,深圳300米以上摩天大楼数量已达28栋。超高层建筑不仅是一座城市天际线的“高度象征”,更是资源配置、产业升级、城市运营与建筑技术水平的多维集合体。从罗湖、福田到南山、前海,一座座高楼在云端交错,撑起深圳的“垂直城市”梦想。


  1. 深圳平安大厦(599.1米)


  2. 深圳京基100大厦(441.85米)


  3. 深圳华润集团全球总部大厦(392.5米)


  4. 深圳深业上城主塔楼(388.9米)


  5. 深圳城脉中心大厦(388.3米)


  6. 招商银行全球总部大厦(388米)


  7. 深圳地王大厦(384米)


  8. 深圳罗湖云投大厦(377.6米)


  9. 深圳福田大百汇中心大厦(375.6米)


  10. 深圳星河雅宝双子塔A座(369米)


  11. 深圳星河雅宝双子塔B座(369米)


  12. 深圳汉京金融中心大厦(359.3米)


  13. 深湾汇云中心大厦(358.7米)


  14. 深圳福田湾区智慧广场(358.1米)


  15. 深圳赛格广场大厦(355米)


  16. 深圳湾壹号(342米)


  17. 深圳罗湖云启大厦(333米)


  18. 深圳汉国中心大厦(329.9米)


  19. 深圳宝能大厦(319米)


  20. 深圳湾恒裕金融大厦(314米)


  21. 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大厦(311.1米)


  22. 深圳东海国际商务中心大厦(308.6米)


  23. 深圳中信证券总部大厦(304.25米)


  24. 深圳罗湖粤海置地大厦(303.15米)


  25. 深长城商务中心大厦(302.95米)


  26. 深圳留仙洞联合总部大厦(308.8米)


  27. 深圳福田长富金茂大厦(303.8米)


  28. 深圳华侨城总部大厦(300米)


  深圳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搜索词:

  

  1.深圳金融中心大厦多少层

  

  2.平安深圳金融中心大厦

  

  3.深圳金融中心大厦有多高

  

本文标题:深圳金融中心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