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上海是哪个城市推荐文章1:当上海话遇到大模型,听“小沪”这样讲方言……

  当吴侬软语邂逅数字智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310——3月10日”这个承载上海城市记忆的特殊日子,由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党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当上海话遇到大模型——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研讨会,在上大钱伟长图书馆举行。


  上大党委副书记段勇表示,上海话大模型“小沪”的诞生,正是上海大学服务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方面的有益探索。学校将充分利用“自强5000”超算中心、“千学百科”AI智慧平台等技术资源,为“小沪”的训练、优化和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上大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陈东在讲话中说,上海话作为海派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上海人民的集体记忆和独特情感。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上海话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小沪”的研发正是为了探索上海话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应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未来希望能够在通识、通解、通用中讲好上海话,让上海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研讨会由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曹可凡主持。上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军介绍了上海话大模型“小沪”的研发背景、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


  在上海话大模型展示及体验环节,“小沪”与来自比利时的高悦、来自阿根廷的吴飞得,以及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汝刚用上海话即兴对话,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方言活化与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潜力。


  “学上海话要仔细听、用心记、大胆讲。”“要深入弄堂开展调研。”“沪语传承碰到了好机会。”……在研讨会交流环节,沪剧表演艺术家、宝山区文联主席华雯,上大未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上大国际部党委书记、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丽娜,上大信息办主任许华虎,上大文学院院长刘旭光,以及王汝刚等多位专家和专业人士,围绕上海话的保护与开发、海派文化的传承以及“小沪”的研发与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海派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小上海是哪个城市推荐文章2:蚌埠为啥叫“小上海”

   蚌埠为啥被叫做“小上海”。我打小在蚌埠长大,对这称呼可太熟悉了,老一辈人都爱这么叫,这背后可有不少有意思的事儿。


   早年间,蚌埠能有“小上海”这名号,主要靠的是交通。以前有句话叫“火车拉来的城市”,说的就是蚌埠。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这地方一下就热闹起来了。这条铁路可不得了,把南来北往的人、货都汇聚到蚌埠。就像我爷爷讲的,那时候蚌埠火车站,天天人来人往,热闹得像个大集市。有从南方来的商人,带着丝绸、茶叶;也有从北方来的,拉着煤炭、粮食。蚌埠就像个大枢纽,把这些物资再转运到各地。


  

  交通发达了,经济自然就跟着起来。那时候蚌埠的商业可繁荣了,到处都是店铺、作坊。我记得小时候听我爸说,蚌埠有个二马路,那可是老蚌埠人的骄傲。以前的二马路,就跟现在的商业街似的,啥都有卖。从针头线脑到绫罗绸缎,从日常百货到特色小吃,要啥有啥。每天一大早,二马路就热闹起来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那时候蚌埠的商业氛围,真有点上海南京路的味道,所以说蚌埠是“小上海”,一点都不夸张。


  

  再说说蚌埠的工业。蚌埠以前的工业在安徽那可是响当当的。就拿华光玻璃厂来说,我爸就在那上过班。他讲那时候华光玻璃厂生产的玻璃,质量好,不仅在省内畅销,还卖到全国各地。还有蚌埠卷烟厂,生产的香烟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这些工业企业不仅给蚌埠带来了经济收入,还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很多外地人都跑到蚌埠来打工,就跟当年人们去上海讨生活一样。蚌埠也因为这些工业,变得越来越繁华,“小上海”的名号也就越传越远。


   除了经济,蚌埠的文化娱乐也有点“小上海”的影子。以前蚌埠有不少电影院、戏院。像工人电影院,我小时候还经常去看电影。那时候一到周末,电影院里就坐满了人,热热闹闹的。还有大戏院,经常有京剧、黄梅戏等各种戏曲演出。老蚌埠人就爱凑这个热闹,下了班就去戏院听戏。这种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当时的很多城市可不多见,和上海那种繁华都市的生活方式很相似。


  

  还有一点,蚌埠人的穿着打扮在当时也比较时髦。我奶奶讲,以前蚌埠的年轻人就爱赶潮流,上海流行啥衣服、发型,没过多久蚌埠就能看到。那时候蚌埠的裁缝店,经常能接到顾客拿着上海时尚杂志来做衣服的订单。走在蚌埠的大街上,你能看到穿着时髦的姑娘小伙,一点不比上海的年轻人逊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蚌埠和上海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蚌埠人对时尚生活的追求。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蚌埠和上海的差距也逐渐显现出来。上海毕竟是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蚌埠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产业转型、人才流失等问题。但是,蚌埠“小上海”这个称呼,依然承载着蚌埠人的骄傲和回忆。它见证了蚌埠曾经的辉煌,也激励着蚌埠人不断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在,蚌埠也在积极寻求发展,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相信在未来,蚌埠一定能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续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小上海是哪个城市推荐文章3:铜陵为什么被称为小上海?

  铜陵,这座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蓬勃的经济活力,在历史的长河中赢得了“小上海”的美誉。这一称号不仅是对铜陵过去繁华景象的追忆,更是对其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肯定。


  本文将从铜陵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以及现代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铜陵为何被称为“小上海”。铜陵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接芜湖,南连池州,西邻安庆,北靠合肥,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样的地理位置为铜陵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历史上,铜陵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之一,水上交通便捷,货物往来频繁,使得铜陵逐渐成为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随着商业的繁荣,铜陵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其商业氛围和经济活力与当时的上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们开始将铜陵称为“小上海”。


  在经济方面,铜陵自古以来就以采冶铜而闻名遐迩,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500余年。新中国成立后,铜陵更是成为了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铜陵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不仅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还是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得铜陵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商业街区繁华热闹,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在某些方面的景象颇为相似,进一步巩固了“小上海”的称号。


  历史文化方面,铜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大通古镇作为铜陵的历史文化名片,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座古镇曾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业集散地,商贾云集,货物中转,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大通古镇内的澜溪老街、和悦老街等历史街区,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景象。这些历史街区不仅见证了铜陵的繁华历史,也成为了铜陵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此外,铜陵还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近年来,铜陵市政府致力于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不断提升城市品质。铜陵市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城市内的公园绿地、文化广场、体育设施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为市民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同时,铜陵还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文化旅游方面,铜陵更是独树一帜。青铜文化作为铜陵的特色文化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铜陵博物馆等文化景点,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到铜陵悠久的青铜历史。此外,铜陵还拥有天井湖旅游度假区、永泉旅游度假区等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使得铜陵成为了一座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旅游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铜陵的“小上海”之称并非徒有虚名。在历史上,铜陵与上海之间就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铜陵与上海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也日益频繁。许多上海的企业和投资者纷纷来到铜陵投资兴业,为铜陵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铜陵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也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往上海等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了铜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铜陵之所以被称为“小上海”,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的经济活力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称号不仅是对铜陵过去繁华景象的追忆,更是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肯定。在未来的发展中,铜陵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努力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


  小上海是哪个城市推荐文章4:无锡为什么会叫“小上海”

  :王 辉


  无锡历来有“小上海”之称。其实,全国各地曾被称过“小上海”的地方不在少数,比如,早在1884年厦门鼓浪屿就已被叫作“小上海”,可能是近代最早获此称誉的地方。自此之后,重庆、天津、兰州、绍兴等城市乃至山西阳泉、安徽硖石、吴江盛泽这些名气不太大的地方,都有曾被称为“小上海”的经历。这个称号甚至还漂洋过海,1912年日本东亚同文会干事长长根津一在日本演讲《中国现在及未来之大势》时狂妄叫嚣:“如中国有乱,日本即当派遣军队于各地造出许多小上海云。”可见,连狼子野心的侵略者都试图以此作为蛊惑人心的口号,反映出“小上海”在当时不仅是一个美誉,而且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小上海”今貌(陈平摄)


  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方面,对大多数地方来说,“小上海”这一称谓只是一阵风,叫过也就被人遗忘了,只有无锡,喊了“小上海”一百多年,至今仍有不少本地人和外地人把这个叫法挂在嘴边,这在全国可谓绝无仅有;另一方面,就上海人而言,对无锡被称为“小上海”的认可度远高于其他城市,在许多当地人心目中,“小上海”是独属无锡的,要是别的城市叫“小上海”,不少上海人并不“买账”。


  其实,时至今日,叫不叫“小上海”已经不重要,能不能被称为“小上海”也不重要。今天,无锡这座工商名城完全可以风轻云淡、一笑而过地看待“小上海”“东方日内瓦”“运河威尼斯”这些故称。“小上海”更多代表了一种文化印记和乡情记忆,成为无锡地方文化中的美谈和点缀。


  重要的是,“小上海”这个称谓背后,反映出“甜都”无锡和“魔都”上海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紧密联系与交流协作,也反映出运河文化、长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在无锡这个重要节点的交汇与融合。


  “小上海”和“大上海”的密切联系始于运河经济与海洋经济的沟通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组建招商局,要求各地必须分出四到五成官粮雇用招商局轮船运输,为节约运输成本,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纷纷来上海采购官粮,委托招商局海运到北京,直至将上海本地粮食抢购一空仍不能满足运量,于是,各省又循长江、运河一路来无锡采办。光绪十四年(1888年),朝廷“南漕北移”,把浙江官粮拨到上海、无锡两地采购,并指定江苏各县官粮集中到无锡转运,无锡就此成为江苏全省和南方主要省份漕米的起运点,无锡与上海的联系愈发紧密。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漕运已经全部划归上海招商局运输。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招商内河轮船公司,不久又设立无锡分公司,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漕粮在无锡转运,每年办漕米达130万石。这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和江苏巡抚陈夔龙奏折中“(漕粮)向来多由无锡雇船运沪”也可看出。


  《无锡古运河米市图轴》(蔡光甫绘)


  无锡米市由此大盛,粮行、钱庄、堆栈纷纷建起,运河沿岸码头、市场一片兴旺。清无锡文人杜汉阶有一首竹枝词可以形容这一盛况:“北塘直接到南塘,百货齐来贸易场。第一布行生意大,各乡村镇有银庄。”无锡当时有多发达?从“厘金”中也能看出来。清末朝廷为财政开源,在全国发达地区选择“通衢大邑”“交通扼道”设局建卡,按货值抽厘课收商品过境税,称“厘金”。无锡是全国建卡最多的地方,共设厘金税卡12个,主要依运河分布,仅北塘运河周边就建有黄埠墩、北栅口、普济桥3处税卡。而当时苏州到昆山五十里路程也只建了4个税卡,扬州至淮安300里路程只建了8个税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无锡厘金总局年收入占全省比重达百分之十几。


  亮坝桥税卡厘差人铜像


  也大约就在这一时期,“小上海”的叫法几乎同时出现在锡沪两地。据无锡文史专家郁有满、钱江、顾烨青等研究,无锡最早被称为“小上海”的记载发生在1915年8月24日的邑《新无锡》,该《锡铎》栏目刊发署名“达观”的文章《无锡急宜拆城不可迁延贻误说》,称:“无锡人所称小上海者也,市尘稠密,工厂林立,几几有土满之患……”。一年多后,上海《申》在1917年7月20日所刊《无锡·最近之两钜案》一文中提到“近年无锡社会踵事奢靡,摹仿海上繁华,色色俱备,时有小上海之目”,这是上海第一次把无锡称作“小上海”的记录。


  不过,纸刊登往往代表着社会上已普遍有了这一说法。这从《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关于荣德生先生在1930年谈无锡发展时的记载中也能看出:“余民国元年理想之将来,已过望矣。城内外路皆通,工厂林立,如杨范甫先生所说:‘商市繁盛,上海以外,无出其右,有小上海之称’。”杨范甫去世于1915年,这代表“小上海”之称肯定早于该年。我们可以推断出,最晚在20世纪10年代,无锡已经开始被称为“小上海”了。


  工业发展繁荣让“小上海”有了底气


  正如杨范甫先生所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锡商市繁荣的确堪比上海。但光有商业还不行,此时无锡米市正悄然由经营单一的稻米为主向包括大米、粉麸、油饼等多种原料的综合型粮食市场发展,这是为了适应无锡工业的崛起。凭借良好的市场基础,加之善于利用运河提供的各方面便利条件,过去以农商为主的县城“小无锡”,一跃成为工商业昌荣发达的“小上海”,令人刮目相看。


  19世纪晚期,随着外来资本的进入和市场格局的演变,许多传统运河城市逐渐式微,无锡却厚积薄发,掀起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蓬勃浪潮,一举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乡绅杨艺芳、杨藕芳兄弟就在大运河羊腰湾段创办了无锡第一家工厂——业勤纱厂,也是全国第一家完全商办的棉纺织厂。


  业勤纱厂界石、纺机车头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无锡第一家以机器为动力的面粉厂保兴面粉厂在运河中的西水墩旁创办。1913年,无锡第一家机器榨油厂润丰油饼厂在运河边的南尖创建。到上世纪30年代,无锡先后发展出数十家碾米厂、面粉厂、榨油厂,大部分建在大运河畔,运河为它们提供了便捷的运输通道和低廉的运输成本。清末民初,无锡粮食常年吞吐量1200万石中有1000万石左右被作为工业原料使用。由此,无锡米市从消费品市场变为工业原料市场,传统粮行、米行的市场主导地位,也逐步让渡给民族工商企业。


  机器缫丝厂也纷纷在运河两岸开办,除了运输便利、招工方便外,纺织缫丝业需要大量使用循环水,无锡运河水质又特别适合纺织缫丝,沿河设厂便于企业取水生产。到1936年,无锡机器产丝量达66.51万公斤,占全国总量的28.2%,成为全国最大的缫丝基地。棉纺行业也十分突出,抗战前无锡拥有29家棉纺织厂,纱锭总数占全省的42.4%、全国的9.5%,布机总数占全省51%、占全国的14.5%,无锡申新三厂的电力规模超过上海任何一家华商纱厂,位居东南沿海第一。


  1925年11月1日在上海刊行的知名英文周《密勒氏评论》刊登了《无锡——中国匹兹堡》(《Wusih——The Pittsburg of China》)一文,用六页的大篇幅全面道了无锡工业发展状况,配发的无锡工业地图标出了31家企业和厂家的位置,涵盖了棉纺、面粉、缫丝等产业,把无锡比作美国工业重镇匹兹堡。1930年2月,国民政府工商部、卫生部指定无锡为“全国工业模范区”。


  密勒氏评论


  沪宁铁路畅通后“铁水联运”紧密了锡沪联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沪宁铁路沪锡段建成,两年后全线贯通,特别是随后沪宁线与沪杭铁路、津浦铁路接通,全国各地通过铁路运来无锡的货物越来越多。但与一些人所认为的“无锡近代发展源自沪宁铁路”“上海和无锡的经济沟通主要仰赖铁路”不同,运河水系(不仅仅是京杭运河)仍是主要运输手段,铁路开通后两江总督端方一度设想“(漕粮)全归车运”,然而由于当时铁路条件的限制,只能运输一部分,并不占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30年代,无锡铁路每年可运面粉550万包、米140万石,无锡米市收到的“车货”与“船货”才各占一半。


  总的来看,铁路运来无锡的原料及货物,经过加工和分销后,仍需通过四通八达的无锡运河水系发往更多地方,运河仍是货物运输的交通主干,铁水联运奠定了无锡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并延续至今。铁路与运河这两条交通主动脉,大大加速了商品周转,使无锡的市场区位优势更为凸显。


  铁路与运河并行不悖


  与此相适应,无锡的市场布局乃至城市格局都为了和上海更好地接轨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粮食业为例,铁路开通后,米市布局大为改变。晚清时无锡主要有八段米市,其中南门外三段、西门外一段、北门外四段,这一布局有利于向四乡和邻县吞吐稻米。但沪宁铁路修成后,八段米市开始向北门外集中。到20世纪20年代,仅运河北塘至三里桥段,就聚集了140多家粮行。这不仅因为此处运河水面开阔、水路通达,更重要的是,无锡火车站修建在运河工运桥段,距离三里桥很近,加之附近吴桥、通惠路等交通要道开通,使得市场纷纷向在这里汇集,很快就形成了沪宁线上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之一。


  铁水联运不仅扩大了货品的市场范围,也强化了无锡与上海以及各产销腹地之间的联系。30年代初,无锡每年春天都会在天津《大公》上连续刊登一个月广告,内中有“请到无锡来,无锡是个好地方”的城市宣传语,这句话被曹禺得知后写进了话剧《雷雨》中,显示了当时无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民国时外国人在无锡火车站的合影


  到1937年,无锡已拥有纺织、缫丝、面粉、碾米、造船等20多个门类315家工厂,6万多工人居全国第二,生产总值、工业年产值均居全国第三,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第五,生产的兵船牌面粉、锡山牌蚕丝、双鱼牌面纱等产品享誉海内外,无锡成为继上海之外东南沿海第二大民族工商业中心城市,并跻身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一。


  从工商业“小上海”到全方位“小上海”


  据1920年代初工商实业状况调查显示,无锡当时有4700多家工厂、作坊、店铺、商号。不过,经济、交通的发达只是“小上海”的一个侧面,魔都的繁华体现在方方面面,“小上海”自然也不遑多让。


  当年繁华的北塘运河,左侧为新世界娱乐城,右侧为无锡饭店


  运河周边的工商兴旺带动了近现代文化娱乐业发展,无锡书码头、戏码头等也应运而生。书码头共有28家书场,不仅有天韵社等演奏古琴、演唱昆曲,更以“说书”(弹词)为特色,无锡出了位著名女弹词作家陶贞怀,其创作的《天雨花》被誉为可与红楼梦媲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运河吉祥桥下诞生了无锡第一家戏院庆仙戏院。1916年,运河通运桥堍建起无锡第一家综合性戏剧演出场所——新世界游戏场,孟小冬、周信芳、尚小云等大批名角纷纷登陆无锡戏码头献艺。随着科技发展,无锡还出现了“电台码头”,绸布店老板们在运河畔短短一条北大街上,先后创办了时和、兴业、凯声、锡音4家广播电台,令锡城百姓一饱耳福。抗战前夕,无锡共有14家影院、3家游艺场,近万个座位。


  繁荣的文化娱乐又与无锡旖旎风光相结合,促进了近现代旅游发展,鼋头渚、蠡园、梅园等近代园林的兴修更是大大吸引了上海游客。当时,上海人从火车站、汽车站、工运桥码头下客,买一本《无锡导游》或《无锡指南》后就可以依书游览无锡,过工运桥先是有以时尚的屋顶花园著称的新世界旅店,继而踏进商店、旅馆、餐馆鳞次栉比的“马路上”,再经通汇桥到达北大街、北塘大街、三里桥米市、江阴巷等商业区;或从吉祥桥往西经光复门、公园路到城中崇安寺、观前街等热闹之处。一路走来,商铺林立、人声鼎沸、一片繁华,自然发出“小上海”的感叹。为吸引游客,端午前后无锡商人还用汽船把原先在运河里竞渡的龙船拖到太湖比赛,吸引了大量上海游客前来观看,仅1937年竞渡就有300多艘游船赴湖边观战。


  1920年代工运桥码头


  除此之外,从民国评论人士写的锡沪对比中还能看到“小上海”在新闻、出版、餐饮、办学等方面的发展。“譬如无锡是小上海,就可以得到下列许多等式:《锡》—《申》,《锡闻》—《新申》—中华书局,华盛顿—远东饭店,大新楼—老半斋,振秀女塾—中西女塾……”1929年12月1日,曾留学日本的城建专家王伯秋与无锡县长孙祖基游览无锡城市风光后,感慨道:“贵市岂仅是‘小上海’,依着这样的趋势,只要市民不断的努力,改造环境,不多几年功夫,简直要变成‘小伦敦’了!”


  近代在与上海的互动中,无锡表现出充分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不仅积极接纳来自上海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许多无锡人还纷纷赴沪上“学生意”,逐步发家致富。如荣氏兄弟、祝大椿、周舜卿、王禹卿等实业家,都是在上海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拓展了市场,有的在上海创业后回锡建立生产基地,有的在家乡开厂后步步为营进军上海市场,他们之间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形成前后呼应、互相支撑的在沪锡商梯队,在为无锡工商业发展注入资本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沪锡两地的经贸往来和情感联系。直到改革开放后,无锡乡镇企业还延续这一传统,从上海聘请“星期日工程师”前来合作,推动了当代工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现代无锡名气渐长、繁荣日盛,一些周边城镇曾用“小无锡”的称号来标榜自己的发展,比如江北泰州、常州溧阳、丹徒宝堰等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近代以来无锡这座工商名城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小上海是哪个城市推荐文章5:杭州是“东方小巴黎”,上海竟是“小孟买”,中国城市前世今生?

  你敢信?曾经在外国人眼中,杭州是“东方小巴黎”,上海竟被称作“小孟买”!这背后的门道,实在是大有乾坤。


  杭州夜景


  先看杭州与“东方小巴黎”这个充满异域色彩的名号。杭州,这座坐拥绝美西湖、千年古运河的华夏明珠,从古至今都是商业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繁华胜地。我们回溯近代,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浪潮愈发汹涌,外国人踏入杭州这片土地,瞬间就被它深深地震撼。杭州奔腾不息的钱塘江、蜿蜒流转的运河,恰似巴黎的塞纳河,为整座城市注入了无与伦比的浪漫基因 。而且杭州浓郁醇厚的艺术的氛围、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巴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东方小巴黎”的称号便由此叫响。然而,巴黎作为欧洲当之无愧的文化、艺术与时尚殿堂,在全球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但如今的杭州,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领域宛如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路风驰电掣,成为中国创新活力的闪耀灯塔,和巴黎在截然不同的赛道上并驾齐驱,各领风骚。


  巴黎夜景


  再瞧上海与“小孟买”这段趣谈。在早期,上海与孟买均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港口及商业重镇。在殖民时代,孟买作为英国在印度的关键据点,早早开启了发展引擎,彼时的上海同样在全力推进对外贸易与城市建设,二者在经济功能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小孟买”的说法便应运而生。但时至今日,孟买虽贵为印度的商业与金融心脏,可城市中高楼大厦与贫民窟形成的强烈反差是触目惊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短板尽显。反观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担当,城市规划科学严谨、且井然有序,基础设施完备齐全,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全面发力、一路高歌猛进,综合实力把孟买远远甩在了身后。


  上海夜景


  实际上,除了杭州、上海,比如说大连、哈尔滨也有着类似的传奇经历。1899年,沙俄以巴黎巴洛克风格为蓝本对大连进行精心规划,后续日本占领期间也基本维持了城市格局,那些沙俄时期修筑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赋予了大连浓郁的巴黎风情,“东方巴黎”的美誉不胫而走。哈尔滨的南岗和道里地区,在中东铁路通车后迅速崛起,变得极度的繁荣,沙俄巴洛克风格建筑星罗棋布,街道布局规整大气,因而也被冠上了“东方巴黎”或“东方莫斯科”的称号 。


  孟买城市一角


  我们不得不感慨,过去那些外国人给出的比较,仅仅是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浮于表面的相似之处。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中国以雷霆万钧之势飞速发展,咱们的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城市建设等各个维度都实现了惊天逆转与飞跃,和国外城市相比,不仅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在众多领域更是一骑绝尘,傲然屹立于世界前列,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谢谢点赞关注,后续更精彩?


  小上海是哪个城市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小上海是哪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