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推荐文章1:学龄前,多锻炼孩子的这几种能力,让他轻松赢在起跑线上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模仿学习能力最关键的时期,拥有很强的的记忆能力。现在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教问题,想要从小就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智力、思维能力。但大多数家长对于如何对孩子进行训练没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其实,学龄前,多锻炼孩子的这几种能力,能让他成长更顺利,以后更加聪慧。


  智力训练


  学龄前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家长一定要利用好孩子善于模仿学习的特点,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早教类玩具,做做亲子游戏,这样不仅能够刺激孩子的脑部发育,还能够培养他的专注力和耐心。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的学习能力可能会比同龄小朋友更强。


  视觉听觉训练


  宝宝在幼龄时期,对于外界的刺激会非常关注,对于颜色和声音也比较敏感,喜欢看一些场景简单、色彩丰富的动画片。有的家长认为,小时候让孩子看动画片、玩玩具会阻碍孩子的成长,然后给孩子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知识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爱学习,家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比如,适当的给孩子读一些小故事,刺激听力,也可以看一些色彩鲜明的动画,培养他对颜色的认知。


  语言能力训练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会开口说话,孩子语言发育在0-6岁处于高峰期,在此期间,语言中枢快速成长并形成定势。因此,学龄前,家长必须抓住黄金期,引导孩子多“说”。平时,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多表达,也可以让他和别的小朋友多交流,这也是培养情商和预防自闭的好方法。


  运动能力训练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也很重视孩子的身高,这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这对于孩子以后各方面的成长都非常重要。运动时,家长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抓、握、跑、跳能力,必要时可以用玩具给孩子做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动起来,充分激发宝宝对运动的兴趣。


  孩子长大之后更加优秀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在孩子学龄前,如果家长能够做好这四点,让他轻松赢在“起跑线”,孩子成长不用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推荐文章2: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挣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习惯法则。遵从这一法则的标配做法,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孩子生下来就开始列出培养计划,从背唐诗宋词开始到名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再到进幼儿园、上小学千方百计地择校,举家进入在起跑线上为孩子加油助跑的漫漫征途。这个浩浩荡荡的助跑大军,现在已从城市蔓延到了农村。


  我的农村老家并不富裕,文化也不是很发达,但一辆辆小汽车上贴满了“进入我们幼儿园,起跑线上冲在前”的广告,车上的广播喇叭,高呼着励志口号,介绍着辅导班的神奇花样。且不论这种乡镇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能否撑起这条所谓的起跑线,单单从教育的基本规律上讲,武断加复制这样近乎强暴式教育,不可能拉直起跑线,不过是为扼杀孩子的天性找到了一个借口而已。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遵从天性遵从自然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几乎整个欧洲的几百年,我们不可能完全迷信文化不同、社会状况不同的欧洲,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卢梭的思想能当成教科书似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影响启蒙运动的发展,那也不是偶然的。如果按起跑线理论,爱因斯坦至多是个钢琴手,毕加索也不会成为伟大的画家,也许会是个英语翻译。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这看似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用否定方式回答很简单:孩子的天性即不是无休止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这里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妇女裹脚的例子,相传自隋唐以来,便认为女性“三寸金莲”才好看,渐渐开始人为地把张大脚李大脚王大脚的脚裹成“三寸金莲”。在这里,“三寸金莲”本来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用裹脚布硬生生把功能正常的、“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的一双健康的脚裹成半残废。裹脚这种愚味做法,不但妇女不喜欢,也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积极价值,可偏偏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起跑线理论亦如此,连什么是终点、到达终点的途径有哪些都含糊不清,却在所谓的起跑线这个伪命题上翻滚,危害丝毫不亚于裹脚之殇。


  说到这儿,庆幸自己生在六零后。那个时候,连电灯都没有,可是孩子们在一起,打打闹闹开心快乐的课余生活,至今魂牵梦绕。暑假马上就要到了,希望孩子家长把嬉闹贪玩以及奇思怪想的童趣留给孩子们,别扭曲他们的天性,使孩子们能够快乐地享受假期生活,特别是别逼迫他们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挣扎。


  (单位:北京卫戍区朝阳第八离休所)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推荐文章3:点滴 |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上需要挫折教育


  许多家长认为,苦难是一笔财富,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拼搏、吃点苦,有什么不好?


  先说“吃苦”等不等同于“挫折”?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孩子需要吃苦教育,更需要挫折教育。所谓“更需要”是因为现在的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挫折教育,甚至以为可以用吃苦教育来代替挫折教育。事实上,不但挫折教育不可替代,而且在起跑线上,我们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某天,儿子从学校回来,气急败坏地要我教他下国际象棋,说是班里比赛,他输惨了,还输给了成绩最差的美国孩子。


  我说:“要赢就得靠自己。输不起就不要玩。再说,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赢,输得起也是一种本事。而且我也不会下国际象棋。”


  儿子很吃惊地看了我一眼……


  后来,我也没再问国际象棋的事。这孩子太顺利,只要想做的,都能取得好成绩,输一输,挫挫他的锐气也没啥不好。


  要家长在玩游戏时无情地打败孩子,确实有点不近情理。可是,孩子必须在同龄人中完成社会化。因此,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太一帆风顺,应该让孩子适当遭受挫折,而且挫折教育要随着孩子身心的成熟逐渐增强,这样孩子才能知耻而后勇,愈挫愈强。今天的孩子并不缺乏聪明和智慧,他们缺的是尝试失败的机会!


  “让孩子敢于输在起跑线”,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可能时时赢、处处赢、事事赢。其次,要让孩子懂得,承认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赢在起跑线”的后坐杀伤力


  如果我们把应试教育的“不输在起跑线”和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看作两个相互作用的事物,虽然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但由于起跑线上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尚处于幼芽状态,一丝后坐力就可能使其荡然无存,更何况摧枯拉朽的反作用力?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我们已把能压弯一个民族脊梁的高考压力延伸到了小考;为了不输在起跑线,满脸童真的幼儿园小朋友已被推上高考的起跑线……


  德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指6岁)实施学科教育。美国虽然没有类似的法律规定,但美国文化也不接受对上小学前的孩子进行学科知识的早教。


  美国4岁的孩子不学1+1=?他们根本不忧心学科早教谁输谁赢,整天都在游戏中培养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独立性、情绪控制、社交能力、团队精神等等。


  

  讲输赢或重玩乐


  美国孩子五六岁就开始玩足球。所谓玩,不是自个儿踢野球,而是请教练、搞训练、打比赛。


  社区每年都根据孩子的年龄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年纪小些的,甚至是男女混合队。教练大多是孩子的家长兼任,没几个真会踢球。


  在国内,我从小学到大学都踢校队,妻儿朋友怂恿我当教练,我总是推辞,因为美国家长只让孩子在踢球中玩乐,根本不在乎输赢。


  1995年,因缺少教练,已经影响到儿子踢球,我才不得不当了一回助理教练。主教练啥也不会,孩子们不认真训练,整天嬉戏、打闹。某日,我让主教练踢一球到空中,孩子们都停了下来,我静待落球,突然飞身而起,踢出一脚不太完美的“倒挂金钩”,人人瞠目结舌,包括主教练。这一脚踢出了权威,我趁势来一通“要赢球”的演讲。主教练顺势“让贤”去当勤杂,给孩子们送喝的、递吃的……


  我“夺”了训练权和比赛权:按孩子的不同特点,确定位置,各练其技、各司其职。两个最差的队员,只有在我们赢3个球以上时,才让他们上场踢“前锋”——远离自家球门,爱干啥干啥。


  一个月下来,我们赢了所有比赛,大家都认为我们准拿赛季冠军。我感觉四周暗流涌动,不过赢球是硬道理,我就不讲理了。后来,我到德国出差,主教练“复辟”,球队输得一塌糊涂。


  儿子颇感困惑。我说:“美国孩子踢球是为了玩乐,而不是赢球。怎样才有乐子?进球!怎么才能进球?踢前锋!于是,孩子们轮流踢前锋,甚至为了进球,人人不司其职,一窝蜂跟着球乱跑……想不输都难!”


  可美国人真不在乎输赢吗?美国到高中才有校际间足球赛。想进校队的孩子都得参加“淘汰竞争”。换言之,开放“起跑线”,然后在“终点线”上判定你能否进队。


  正所谓“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不是不要输赢,而是美国人没有“赢在起跑线”的观念。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时,由成人主导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极力呵护孩子的童真童趣;待孩子身心相对成熟后,才强化竞争意识。


  

  起跑领先的优势何时消失


  输了起跑,终点就会落后。许多家长心有戚戚焉。


  短距离赛,此言不假。若是长距离,答案就不确定了。


  “领跑”是田径比赛的术语,对领跑者来说,是一种自杀性战术安排,是为他人出成绩做铺垫。领跑就是“义工”的代名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孩子在PISA、国际奥赛中都是看似风光无限的“领跑”,实则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标杆”——为后面的跟跑者提供战略战术的参数。当别人呼啦啦地向终点冲刺时,风光不再的领跑者只有望“背”兴叹的份儿……许多表现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后,普遍感觉因后继乏力而落后于原来跟跑的美国学生……也就是说,人生是马拉松,“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赢在起跑线”的傻跑。


  我们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学”“多学”当成了“早慧”。其实,“起跑领先”不过是叫孩子在裁判的枪声未响之前“偷跑”罢了。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失败!可怕的是,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失败看成耻辱。如果“成功”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那么“失败”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孩子的反省能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更何况,“输在起跑线”就是失败吗?“赢在起跑线”就能“赢在终点线”吗?在起跑线上,中国孩子年年横刀立马于国际奥数;但终点线呢?有“诺贝尔数学奖”之称的“The Fields Medal”,中国高校至今无人问鼎。


  孩子们,输在起跑线又何妨?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推荐文章4:孩子咋培养?如何“赢在起跑线”上?看代表委员怎么说

  最近


中国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大放异彩有人说她是“别人家孩子”天花板也有一些家长陷入“谷爱凌培养焦虑”孩子咋培养?如何“赢在起跑线”上?“双减”落地,“躺平”还是接着“鸡娃”?这些问题,你一定也都有在网友投票选出的“2022年全国两会调查十大热词”中“教育改革”位列第七位作为民生热点之一教育话题连续五年位列热词前十而在今年的两会中教育问题也成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建议婚姻登记前、孩子入学前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全国人大代表黎霞表示,今年两会,她将就《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提出相关建议。“希望通过相关制度的完善,使父母持证上岗成为现实。”黎霞举例解释说,比如在婚姻登记制度中,增加申请婚姻登记时,申请人需参加一定学时的家庭教育课程的培训学习,需进行基本知识的一个测验;又比如说,在相关的教育制度中,增设孩子入园、入学、每年的注册前,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家庭教育课程的学习、完成基本知识的测验等。


  建议让性教育进学校进课堂 提高孩子自我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高晓笛表示,由于我国学校教育中严重缺失性教育,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高晓笛建议,对教育行政及学校领导进行科学系统的性教育专题培训。组织专家尽快出台《中国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让性教育进课堂有纲可循。同时,将性教育融入学科编写地方教材。允许据各地实际将《中国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编写融入学科的地方或者校本教材。将性生理发育与性保健写进健康课教材、性道德与性法律写进思想品德与法制课教材、性心理发展及两性交往写进心理健康课教材、性安全与性保护等写进体育与健康课教材。她还建议,要培养和培训能胜任系统科学性教育的师资。将性教育专业纳入教育学本专科目录,设立性教育师资专项培训经费,在相关学科师资培训中增加性教育专题。对特殊教育中的性教育师资培训要设立专项投入。


  建议开展线上法治课强化法治教育,让孩子们真正学懂法、能用法


  全国人大代表张智龙表示,一般的普法形式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晦涩难懂。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通过生动的案例开展法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通过科技手段如线上法治课等方式,一遍遍强化孩子的记忆,让法入脑入心,真正实现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建议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今年向大会提交了《关于重视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的建议》。他介绍,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成因有很多,一些青少年自杀案例也与抑郁症状或抑郁症有关。俞敏洪建议国家层面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问题,建立教育部、卫健委、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精神困惑问题的氛围。


  建议取消中小学各种艺术考级


  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建议,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同时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他认为,应大力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编入课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瑶族的竹竿舞,陕北的剪纸、苏州的版画、天津的泥人等;制定不同年级的培养计划,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领域,有机增加课时,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使学生从小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为中小学生切实减负,“让兴趣回归兴趣”。


  建议取消中小学课后服务费


  全国政协委员佘德聪建议,进一步修订九年义务教育法,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政策,全国统一免除中小学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收费,改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补贴等方式实现免费提供课后服务;建立中央财政增加中小学教育课后服务专项基金,对地方财政实施统一支付补贴。


  建议双一流高校招生以裸分录取


  全国政协委员钟茂初表示,出于公开角度考虑,他建议凡是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的招生,一律取消各种加分,建议双一流高校招生以高考裸分录取。此外,他还建议,凡是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及学科,该高校及学科相关专业在各省市区的招生名额,应与各省市区当年的应届考生比例大体相当。


 

本文标题:让孩子赢在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