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功与名上一句
深藏功与名上一句推荐文章1:汉初名臣张良功德圆满之秘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李大奎
萧何、韩信、张良并称"汉初三杰",正因他们三人协助亭长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才有了赫赫有名的西汉王朝。
故汉高祖刘邦曾评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然,"狡兔死,走狗烹"。手握重兵的韩信因贪恋权位而被吕后诛杀,死于钟室之内,其三族亦受连累被灭;推为首功的萧何也险些被问罪,在晚年只好自毁名节求得自保。"汉初三杰"唯有留侯张良善始善终得到尊重,圆满实现了寿终正寝的最好结局,还博得"谋圣"之称。
留侯张良是怎样做到的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侠客行》中有两句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恰好是张良之所以功德圆满的最好注释。
一、张良其人
张良的家庭背景很显赫,他于公元前250年出生于颖川的贵族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两人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只因秦始皇平定六国一统山河后,张良显赫的家景才中断。
张良由此走上反秦的道路,史载"古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讲的就是张良在公元前218年,散尽家资寻求勇士在武县刺杀秦始皇的故事。
只是刺杀失败,手拿一百二十斤重铁锤的大力士仅匝中秦始皇的副车。
后来此事不了了之后,张良便隐于沂水之中。幸运的是,张良在此地得遇"圯上老人"即有名的高士黄石公,得其真传《太公兵法》。
于是,张良潜心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数年后,张良深谙韬略,成为当世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一代名士"智囊"。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农民起义后,失志不渝的张良也扯起反秦的大旗,在下邳一带遇上刘邦的义军队伍后,张良毅然加入刘邦大军,还大赞:"沛公刘邦大概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吧"。
张良的这一"神话"吹捧,正是刘邦所需,便对张良产生了好感。
从此张良就坚定地追随刘邦,得其信任与器重,为之南征北战建立大汉王朝不遗余力地献计献策:劝谏刘邦撤出秦宫、笼络韩信灭楚、封赏雍齿安定人心、虚抚韩彭、暗渡陈仓等等。
可以说,张良为刘邦立下了不朽之谋,他无愧"谋圣"之称,其功不可没。最有名的就是"智斗鸿门",也就是"鸿门宴"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咸阳郊外的鸿门设宴招待刘邦,意欲杀之。宴前,张良先悄悄贿赂了项羽的季父项伯,与之疏通好关系后,才与卫士樊哙陪着刘邦共赴"鸿门宴",一番斗智斗勇,使得刘邦此行有惊无险。
当项伯成功阻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后,卫士樊哙马上保护着刘邦先行撤退,张良留下来处理善后工作,使得"妇人之仁"的项羽失去良机,埋下了后来"乌江自刎"的隐患。
二、张良懂得"功成身退",避免了被猜疑的风险
张良协助刘邦打下天下后,意识到可能"功高震主",便选择了"功成身退",避免了被刘邦猜疑的风险。
在刘邦称帝封赏有功之臣时,刘邦要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刘邦婉言谢绝,只选择了"留"这一小块地方,从此无欲无求地知足生活。
留侯张良的名号由此得来。刘邦一见张良此举,便放了心,不再怀疑张良有不臣之心。从此一以贯之,对张良尊重有加:将张良誉为"汉初三杰"之首,从不直呼其名,皆使用敬称"子房"。这是萧何、韩信从未享受到的待遇。
张良得以安度晚年,随师父黄石公云游四海,后来在黄袍山(今湖北咸宁通城县东南处,距张师山约50公里距离)修建良山道观隐居,修建伐桂书院教授孩子们读书,直到61岁时病逝(公元前189年)。
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游历于此,赋诗大赞张良:
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张良死后,得赠谥号"文成",其子张不疑也得以封袭为侯。相传,张良羽化后成仙,位为大玄童子,宋时奉为"凌虚真人",其八世孙就是张道陵,天师道的创建人。
三、张良懂得"疏不间亲",避免了被算计的隐患
张良献计,为刘邦赢得天下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他一生并不"居功至伟",始终追求诚和隐忍。
在刘邦入都关中后,张良见刘邦的帝位已渐次稳固,便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到"帝者宾"的地位,从不贪恋权位。
这就是精通黄老之术的张良,他真正做到了"进退自如",践行了"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立身处世原则。后来,刘邦称帝后,掀起了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
张良便恪守"疏不间亲"的古训,通常情况都以老病缠身为由,闭门不出,不为双方出谋划策,也不参与其明争暗斗之中。
由此,张良避免了被人算计的隐患,没有如萧何那样落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笑柄,还迎得汉室上下及朝廷大臣们的敬仰,视之为最靠谱之人。
四、张良懂得"明哲保身",还赢得吕后的敬重
刘邦后来宠信戚夫人,还一度打算立其子赵王如意为皇太子,让吕后心慌不已。她深知,若自己的儿子已立为皇太子的刘盈太子之位不保,被废后,她母子俩的下场可想而知。
吕后便问计于张良。因"立嫡立长"事关国本,含糊不得。在这个问题上,张良没有迴避。更何况,这不仅是帮助吕后,还是自己能否"明哲保身"的需要。
于是,张良义不容辞地向吕后建议,可请"商山四皓"下山,待之为上宾,陪伴太子刘盈一段时间。
这"商山四皓",即有名的"商山四老":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夏黄公,均系当世德高望重、节义清高年过八十的隐士。刘邦见太子刘盈身边有"商山四老"陪伴后,大惊,认为太子刘盈现在已"羽翼丰满",这样的高士都出来支持他,擅动不得,便放弃了改立太子之念。
太子刘盈成功躲过此劫,后来顺利当上大汉的第二任皇帝,这就是汉惠帝。
张良由此得到吕后的敬重,也得到刘盈的感激。后来,刘邦死后(公元前189年),吕后掌权,对张良的爱惜认可更不亚于刘邦,还力劝张良不必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可以出山自由自在如"闲云野鹤"一样生活,大汉可保障他衣食无忧,一生平安。
张良的晚年,果真安然无恙,实现了寿终正寝的最好结局。
【简介】李大奎,男,汉族,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评论和转发。
深藏功与名上一句推荐文章2:“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哪个字错了?难倒诗词大会36位高手
李白是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他笔下的诗歌就如同他的性格与人生一般洒脱不羁、浪漫自由。李白的作品中有许多惊艳了岁月的动人诗句,例如《清平调》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用伴有露珠的牡丹花来形容杨贵妃,将美人身上的娇俏与美艳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观放白鹰二首》中的“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李白认为大丈夫应当拥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哪怕理想再不切实际,也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终有一天会如雄鹰一般在空中展翅飞翔。
对于名利,李白从来不看重,但也不代表他不追求。追名逐利并非李白的人生目标,却是他在实现国理想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手段。毕竟建功立业者难免沾染世俗的尘埃,携带有仕途上的名与利。这点从李白著名的《侠客行》一诗中可以窥探出来。
《侠客行》登上了第六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并难倒了百人团36位诗词高手,是选手的实力退步了还是李白的这首诗太深奥呢?
诗词大会上的“难题”
众所周知,诗词大会选手的选拔标准与流程极为严格,登上舞台的选手都是对古诗词感兴趣且有较大诗歌储备量的诗词迷。能够难倒一大批选手的题目必定是刁钻古怪或是细节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一场角逐中,康震教授读题:以下两个选项中,正确的是?A.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B.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很显然,两个选项仅有一字之差,但凡读过或背过这首古诗的人都不会选错此题。
谁料百人团竟有36位高手止步于此题,无法继续闯关。对此,康震教授表示很无奈,并解释这道题非常简单。仅从语意上判断便可知“功”没办法藏,如果将“功”都藏起来了,李白怎么会高兴地起来呢?
康震教授用打趣的方式点明了“功与名”和“身与名”之间的区别。而后,主持人在一旁补充“深藏身与名”是李白最大的人生追求,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能洒脱不羁。
《侠客行》
李白一向给人狂放不羁、高度自负、不受拘束的印象,他甚至可以做到“天子呼来不上船”,可见潇洒自由、桀骜不驯是他性格的本色。而李白的诗无不彰显出强烈的个人特色,从诗中人物的形象塑造、运用的体裁与手法,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作品立意新奇、语言奇妙,时而清新飘逸,时而狂放洒脱,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不过,《侠客行》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它充满了浓厚的“江湖气息”,是李白于公元744年游齐州时所作。
自唐朝以来,游侠之风便在朝廷与民间盛行,连房玄龄、杜如晦等有头有脸的宰相都曾有过叱咤风云的游侠生活。不少文人雅士向往游侠精神,纷纷在诗歌中赞美侠客的视死如归与豪情壮志,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不仅在文学诗歌上有很深的造诣,少年时更是练得一身好剑术,去哪都剑不离身。或许是受到侠客精神的影响,李白的人生理想之一便是干出一番大事业后功成身退。《侠客行》一诗中,诗人先是描述了游侠的服饰与兵器,展现了游侠英姿飒爽、慷慨豪迈的精神面貌。
紧接着,诗人又进一步刻画游侠的武艺高超与淡泊名利。“拂衣去”将游侠的洒脱、非凡的气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很显然,游侠为人排忧解难、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不为金钱名利,只为江湖义气。由此可见,“功成身退”便是游侠一生的追求。
而后,诗人举例战国时期的游侠侯赢和朱亥的故事,进一步赞扬游侠身上重视承诺、重视义气的光辉人格。诗人认为游侠虽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与声名却能永垂不朽。最后两句映射出李白的内心,游侠精神正是一生李白渴望与追求的。
“身与名”和“功与名”
原诗中的“身与名”指的是侠客行侠仗义后功成身退,并未留下自己的名字。且“身”与上文的“拂衣去”相对,展现了侠客不为名利、洒脱淡然的高尚品质。在唐朝,“身与名”是一个固定搭配。杜甫诗《戏为六绝句》就曾提到“尔曹身与名俱灭”,意为“你们这些人在历史中渺小不已,最后都会身名俱灭的。
而“功与名”却是网友根据“身与名”进行改编而成的。例如网络名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其实韦应物的原句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很显然,“功与名”与原诗格格不入,倘若用“功”字,难免自相矛盾。本就决定“拂衣去”,又何必藏”功”呢?
结语:
“深藏功与名”指的是将自己的才华与功名隐藏起来,时刻保持低调。它最早出现于2008年的一个帖子,一位网络写手改编了这句诗,并在所有帖子里都贴了这句话,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而这句话也成为了一个流行梗,指的是那些深藏不露、做好事不留名的侠义之士。
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之所以会答错这道简单的找错题,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时常囫囵吞枣式背诗,并未认真去琢磨与推敲诗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这就导致连一个简单的字词题都难道一大片高手的现象发生。
深藏功与名上一句推荐文章3: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秦末乱世,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后说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遂率军东归。
写下这篇评论之前,我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我做了一件大事,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可以一字不吐的埋藏心底几十年吗?我是会去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余生,还是掀过这一页,写下更加精彩的新篇章?我是会和项羽一样衣锦还乡,还是做一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隐士”?
当我还在为了这个问题而困惑,苦于寻找答案的时候,一篇关于老兵陈训杨的道,吹散了积聚在我心头的疑云,使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像陈训杨一样,做一个“隐士”,隐藏下那惊人的功劳,去开启人生新的一页。
初读关于老兵陈训杨的道,这名曾六渡长江,荣立两次一等功,一次三等功,被称为“水上英雄”的老兵的人生故事,使我对其产生了崇高的敬意。陈训杨老前辈自从加入人民军队的那一刻,就把自己的心托付给了党。网上很多网友评论,例如这才是最可爱的人,这才是无名无利的英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等等。还有很多网友在疑惑,是什么支撑着老英雄一路走来,淡泊名利,一心为公?
之前看过的道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不为官、不为钱,只为主义,只为信仰。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陈训杨,才一路走来,无怨无悔。
信仰的力量是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但是这种力量就围绕在我们的身边,陈训杨老前辈的事迹,就是信仰的力量。这样的战斗英雄,即使复员回乡,依然保持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上战场,是服从命令;脱军装,也是服从命令。陈训杨没有丝毫犹豫,从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新中国建立者,转身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中国建设者。
淡泊名利的精神,在陈训杨老前辈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复员回乡后参与水坝修建工作,家中子女名字中带着的“坝”字,是他对自身所做事业表达出的最深沉的感情。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他在家乡的建设事业中甘当铺路石、螺丝钉,把“小我”融入大国,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陈老英雄作为兵,保家卫国;作为民,本色依旧。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陈老英雄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从风雨飘摇中,一步步走来,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沉稳! 前进路上少不了苦与难,但是看到国家一天天的强大起来,所有的苦和难在老兵的心中都化成了两个字:值得!
作为一名七十年的老党员,老英雄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从七十年前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刻起,他举起来的手就再也没有放下。
莎士比亚说过:“玫瑰即便是不叫玫瑰,也不影响它的芬芳。”老兵陈训杨,冲锋无畏,是英雄;解甲无求,同样是英雄!老兵陈训杨为祖国奉献的这一切,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中国军网 :李庆桐 责任编辑:杨晓霖
深藏功与名上一句推荐文章4:
深藏功与名上一句推荐文章5:深藏功与名,淡泊见初心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深藏功与名,淡泊见初心,95岁老英雄,71载党龄,63年尘封战功,张富清心里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用自己的朴实和纯粹,践行入党初心,履行共产党人使命,谱写着“党的干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忠诚和担当。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这是张富清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张富清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在和平年代,张富清却把功名看得很淡,把贡献当作共产党员的职责和本分,他“封存”了所有战功记忆,把军功章压进箱底,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用坚定的信念和踏实的作风践行“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的初心和使命。
“哪里最困难,我就去哪里”,张富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离家征战7年有余,本可以选择回原籍工作,当听到“恩施地区最艰苦,最缺乏人去建设”时,他义无反顾地来到来凤,怀揣归零心态,整装待发,以一名突击队员的自觉迎难而上,带领群众肩挑背扛、开山修路,全心全意谋发展,夙兴夜寐办实事,诠释着“战场上的英雄,也是扎根基层的英雄”的担当。
“保持信念之光不灭,信仰之树常青。”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98周年,是全党自上而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启动之年,回望初心、面向未来,站在过去和未来交汇点上,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学习张富清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奉献精神,把张富清看成“一面旗帜”,继承他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工作作风,发扬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爬坡上坎”的关键期,更要传承老英雄“哪里最困难,我就去哪里”的勇气,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良好心态,持续发扬“钉子回脚”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跨越艰难险阻,稳抓稳打征服沟坎险滩,用实际行动回组织的培养和信任。
:刘友春单位: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委党建办
深藏功与名上一句推荐搜索词:
1.深藏功与名上一句是啥
2.深藏功与名上一句的意思解释
3.深藏功与名上一句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深藏功与名上一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