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推荐文章1:经典诗词鉴赏: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约660-720)为初唐至盛唐过渡期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曾官至兖州兵曹参军。其生平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均无单独传记,主要事迹散见于《全唐诗》等文献。
《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其艺术价值从以下维度赏析:
1、宇宙意识与生命哲思的碰撞 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叩问,将个体生命置于浩瀚时空坐标中,以“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绵延对照“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恒,既显人类渺小,又彰精神不朽。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比西方同类哲学命题早诞生千余年。
2、多维意象的立体交响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五字为核心,构建出动静交织的意象群:
※ 空间维度:江潮连海、月照花林的壮阔全景;
※ 时间维度:明月徘徊、鸿雁长飞的动态流转;
※ 情感维度:扁舟游子、捣衣思妇的离愁别绪 三者如交响乐章般层层推进,最终归于“落月摇情满江树”的余韵;
3、形式创新的里程碑意义 突破宫体诗窠臼,首创“四句转韵”法(全诗九组,每组四句一换韵),平仄交替如江波起伏。这种韵律创新直接影响后世歌行体发展,王维《桃源行》、白居易《长恨歌》皆可见其遗韵。
4、美学境界的终极抵达 诗中“空里流霜不觉飞”的澄明,“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含蓄,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传统美学推向极致。明代钟惺评其“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实为对唐诗意境美最完美的诠释。
这首“孤篇横绝全唐”的作品,既是个人生命体验的诗化表达,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对宇宙人生的终极追问,千年后仍能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推荐文章2: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推荐文章3: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赏析
张若虚 〔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裴回 一作:徘徊)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写月景色,江景色,再来描绘人的感情。比如说可怜楼上月徘徊,因照离人妆镜台。写的是无尽的思念,对于家人,亲人,朋友无尽的思念。啥时候回来都不知道啊。这首诗看起来是写景色,其实是借景色抒发离人的分别之情,很想念的感情,很想但是没有办法相聚,就是这种情感。是十分无奈的一种思念的感情。如同千百美景无法去看,好梦留人睡,自己对着一潭江水,只有无尽的离愁别恋而无法尽说。想必天下分离人都感觉都差不多吧。其实,李后主的离愁别恨有对江山的无限思念,无限思索,也有骨肉分离的情感,柳永的词也表达了分离的感觉,望楚天长啸,佳人离别,秋风秋雨,一片离情别恨,尽说于笔端。最后的落月摇情满江树,再次点题,再次升华。
这是离人对于亲人的思念,思念无尽啊,家里人还没有回来呢?一片离情,伤心泪痕,就充满在一字一句里了。这是唐人写景色,写月景色,写江景,写离情。真是佳篇。离别的情感映然于纸上。这一点大家都看得出来。
欢迎大家赏析。(图来自网络,侵删。)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推荐文章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凭什么能“孤篇压全唐”?
《全唐诗》共收录唐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余人。
有的诗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一首作品流传后世,而有的诗人,只写几首作品,就流传千古,这样幸运的诗人实在太少,而张若虚就是少数最幸运的诗人之一。
张若虚现存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受到无数学者读者的赞叹,流传千古。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写于唐代,红于明代在文学史或艺术史上,有许多大家,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名扬千古。
梵高、卡夫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春江花月夜》也有类似的遭遇。
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它第一次被收录是在宋代人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原因仅仅是《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是乐府旧题,理应收入《乐府诗集》。
是金子总会发光,《春江花月夜》坐了几百年的“冷板凳”后,终于有人看到它的光芒。
明朝的时候,陆续有诗集收录这首诗,无数的明代诗人学者,开始盛赞《春江花月夜》。
写于唐代的《春江花月夜》,在明代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明代中期,《春江花月夜》被推到了崇高的地位。
明朝文学家钟惺说: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不,这还不够。
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到了近代,诗人闻一多又赞《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很多学者看来,《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最好的诗。
那么,《春江花月夜》究竟好在哪里呢?
《春江花月夜》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它“孤篇盖全唐”?春、江、花、月、夜是诗中最常见的景物和意象,当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时,张若虚用神奇的笔,奏出了一曲绝唱。
1.有景有情有哲理
这是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
入夜了,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笼罩在月色中呢?
望着月亮,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发出扣问: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又一代的无穷无尽,只有月亮是永恒不变的。
望着月亮,思考人生,思考永恒。
个体的生命转瞬即逝,可一代代的传递,却让人类永恒存在。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而人已不知更迭了多少代。
望月最易引起思念。思妇思念离人,游子想家了。
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绘画美,音乐美,动人心弦
谁都不能否认,《春江花月夜》是极美的。
江潮起落,月色如银,江天一线,白云映着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望月的人,想家的心,对人和宇宙的扣问,在《春江花月夜》中,无一不美。
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全诗又充满了音乐美。
当我们缓缓读出《春江花月夜》时,感到词句绝美,读来口角噙香。
3.影响后世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首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作品,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春江花月夜》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
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
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得到无数大诗人的化用,这样的诗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时至如今,无数的人读着《春江花月夜》抒发思念,无数人听着《春江花月夜》,思考人生。
月是永恒的,而《春江花月夜》让我们在望月时,找到情感的抒发口,思念不绝。
:微信公众号“燕七读诗词”
:燕七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推荐文章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到底出彩在哪里,为何能“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体长诗,它被闻一多先生盛赞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先生认为:它一改旧时宫体诗“绮靡”、“轻艳”的现象,独辟蹊径,以一己之力清洗了宫体诗的污名,挽回了宫体诗百年的名声。而清代诗评家王闿运则认为:李贺、李商隐的诗,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是宋词、元曲的滥觞。
以画入诗。融抒情诗、哲理与爱情诗于一体。通过笔墨描绘出盛唐明月“穿越时空”的奇妙境象。其间反复运用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像“中古五音”一样弹奏出文章的主题,却不会让人感觉厌烦。
全诗的前十六句直接讴歌自然之美,十六句之后,却用把明月拟人化写成了一出“爱情小剧场”。在歌颂爱情之余,仍然不忘描写“明月”身上折射出来的盛唐气象,令人叹为观止。
一、“宇宙”视野下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写明月,非同寻常的诗歌借着明月来写人间琐事。它就是在讴歌明月,讴歌自然之美。
普通的诗歌写到明月,差不多都是“举头仰望”的姿态,而张若虚写明月,是站在和明月同等的高度,从天空中俯瞰地面上的自然景色。
张若虚首先让读者看到,春天江上涨潮的景象,潮水升起的时候,江面仿佛像大海一样宽阔。明月自潮水中升起,刹那间滟滟波光照耀千里,“春江无处不明月”。
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银白色之下,这是谁的杰作呢?自然是天上那一轮皎皎的“孤月”。
张若虚用“孤月”这一个词,并非为了写明月的寂寞,而是想传达两层意思:第一层,这个明月是有生命的;第二层,这个明月是一个“独尊”的王者。它低头俯视大地,任凭长空中鸿雁飞渡,海水里鱼跃龙腾,始终都逃不出它的管辖范围。
张若虚是从“宇”和“宙”的角度来写明月的。“宇”是上下四方的空间。从寰宇的角度来看,在春江的夜晚,在你想象力能够抵达的四方空间里,全部都是明月的领地。“宙”是指古往今来的时间。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明月,皎皎月轮悬挂于半空中,穿越了亿万年的光阴。
江上的明月是四方空间的主宰,也是亿万年光阴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次人世的兴衰变迁,它是夜空中唯一的神祇。“古之明月”在春、江、花、夜的衬托下,通篇呈现出一种大气、唯美与壮观的自然景象。
但是,在诗歌十六句之后,不再直接讴歌明月,转而把神祇一样的明月拟人化,将它带到了一个人间的场景中去。
在人间的场景里,男欢女爱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于是我们看到,张若虚把古之明月化身为一个“老顽童”。让它穿越于闺阁、江舟、潇湘、碣石等地。现实与虚幻的场景,慢慢交融在一起。
二、五律重弹,绝响千年
《春江花月夜》另一个让人称道的地方是,诗篇按“春、江、花、月、夜”为五个主角意象,加入霜、霰、江潮、碣石、妆台、云、楼、鱼、雁和潇湘等等大量丰富的意象,景色之美,令人目眩。
“春、江、花、夜、月”高频率地反复出现,就像是中国古代的五种音律一样,弹调出了奇妙的音乐,令人印象深刻。
许多年以前,有电视台采访过一部八十年代经典电视剧的导演。主持人问导演,那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为什么能那样让人着迷。
导演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将一首曲子的主旋律进行变奏,在不同场景下不断地重复;不但不会让人心烦,反而令人印象深刻。恰逢其时,甚至会令人动容。
后来看新版《水浒传》,本来对剧情没太大的感触。但是看到最后几集,听到变奏版的主题曲,再看见自己喜欢的角色一个一个地倒在面前,伤感还是油然而生。
《春江花月夜》的基调没有那么悲惨,但是张若虚用五种意象代替了古音的宫、商、角、徴、羽的五种声调。把诗篇的主角不断置换到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去,运用的还是那些元素,却传递了不一样的感情,让人体会到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这一首《春江花月夜》,也标志着“七言歌行体”的成熟。它的出现,给初唐诗坛带来了一片全新的气象。
仿佛王勃作《滕王阁序》,不受文体的限制,自由挥洒,在骈文之后加入了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既是一首长诗,也是一篇绮丽的散文。
之所以说这首诗“孤篇压全唐”,除了以上的原因,主要是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主题上,写出更高成就的作品。《春江花月夜》是一个旧乐府词牌名,据说除了张若虚之外,杨广、温庭筠、张子容等人都写过它,但是没有一首能出其右。
后世有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也写过不少带明月的好诗,但是也都只是“我寄愁心与明月”等等,借着明月诉说相思之情的作品,并非讴歌明月本身与自然景色之美。所以在讴歌明月的诗篇中,自张若虚之后,再不作第二人想。
结语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是张若虚本身的视野开阔,他的胸中仿佛蕴藏了盛唐的万千气象。这首诗虽然反复地提及春、花、江、月、夜五种意象,但是真正的主角是写明月。
张若虚写明月,不像一般诗人,卑微地站在地面上仰望明月,他把自己置身于和明月同等的高度去看明月。明月鉴证了繁花似锦的人世的沧桑变迁,而张若虚又鉴证了明月对人世沧桑的这种鉴证。
这种俯瞰人世的视角,以及用五种意象打造出的“五音变奏”似的描写方式,被张若虚运用到了极致,在诗歌的领域内,后来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推荐搜索词:
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翻译及原文
2.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拼音版古诗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原文
本文标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