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1:上海地标建筑的-环球金融中心介绍

  上海环球中心是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的一座摩天大楼。其高度为492米,共有121层,是目前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也是全球第二高的建筑。环球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多功能商业、文化、会展以及高端写字楼的集中展现,成为了上海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之一。


  环球中心除了高层写字楼外,还包括了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大型商业及金融中心等多种功能,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综合体。该大楼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及环保材料,以节能减排、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该大楼的建设在许多方面采用了创新的设计和技术,如其独特的“瓶颈”设计,能够在高楼层减小风阻力,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此外,该大楼还配备了各种智能化系统,如电梯自动调度系统、高速网络覆盖、智能化的安全管理系统等,非常符合现代城市高端商务的需求。


  环球中心作为上海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全球知名的高层建筑之一,体现了上海市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多方面的创新和领先地位,对上海市和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2: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天空上的奇迹与创新

  引言:上海天际线上的巨龙


  当晨曦的第一缕光,穿透云层,洒在上海的大地上,一座巍峨的建筑率先被点亮。它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陆家嘴的核心区域,以傲人的身姿直插云霄,这便是上海中心大厦。在上海那由钢筋水泥与玻璃构筑的天际线中,它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每当日落时分,余晖将大厦染成金黄,与周边的建筑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现代都市的壮丽画卷。此时,站在外滩的观景台上,望向对岸,上海中心大厦宛如一位巨人,俯瞰着这座城市的车水马龙、人间烟火,见证着上海的飞速发展与繁荣昌盛。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上海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憧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超级工程,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一、诞生:从蓝图到现实


  时间回溯到 20 世纪末,上海正以惊人的速度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陆家嘴地区的土地上,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新名片。然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区域功能,上海市政府决定在陆家嘴核心区的 Z32 地块,打造一座全新的超高层建筑 —— 上海中心大厦。这一决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也拉开了这座超级工程的序幕。


  在方案征集阶段,全球顶尖的建筑设计团队纷纷摩拳擦掌,带来了各自的设计理念和方案,一场没有硝烟的设计竞赛悄然展开。有的方案追求极致的简约与现代感,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未来建筑的轮廓;有的方案则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将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经过层层筛选和激烈角逐,最终,美国 Gensler 建筑事务所的 “龙型” 方案脱颖而出,赢得了这场竞赛。


  “龙型” 方案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力量与腾飞的巨龙。设计师巧妙地将巨龙盘旋上升的形态,融入到建筑的外观设计中。从底部向上,大厦的每一层都微微扭转,形成了独特的螺旋上升造型,仿佛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正向着天空奋力攀升。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寓意着中国的繁荣昌盛与蓬勃发展。同时,旋转上升的形态还能有效减少风阻,降低风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将这一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设计团队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紧密合作,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论证和方案深化工作。他们运用先进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大厦的结构、外观、内部空间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模拟和分析,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克服了无数的技术难题,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力求将 “龙型” 方案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建设:挑战与突破


  (一)地基难题:软土上的奇迹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条件复杂,地基土主要由软弱的水下沉积物层构成。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建造高达 632 米、重达 85 万吨的上海中心大厦,地基的稳固性成为了首要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设团队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工艺。这种工艺是先用钻机在地基上钻孔,在孔内放置钢筋笼,然后再往钢筋笼内灌注混凝土 。为了进一步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建设团队还创新性地采用了桩底注浆工艺。通过预埋在桩身的注浆管道,对钻孔灌注桩桩底进行压力灌浆,使桩底土体得到加固,形成 “扩底” 效应,从而提高端承力。这一工艺的成功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软土地基上的承载问题,还为我国软土地基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抗风抗震:屹立不倒的秘密


  上海位于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等强风天气的影响,同时也处于地震带上,抗震要求高。为了确保大厦在强风与地震等自然灾害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设计团队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抗风抗震设计。在抗风设计方面,大厦采用了体形扭转、圆弧倒角、楔形立面的综合气动优化技术。其独特的螺旋上升造型,使每一层都微微扭转,形成了独特的螺旋上升造型,仿佛一条蓄势待发的巨龙,正向着天空奋力攀升。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寓意着中国的繁荣昌盛与蓬勃发展。同时,旋转上升的形态还能有效减少风阻,降低风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大厦还安装了 “电涡流摆设式调谐质量阻尼器”,这是世界首创的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装置,位于大厦 125 层,质量块重达 1000 吨。当强风吹晃大厦时,阻尼器通过自身的摆动,抵消风力,实现对建筑物的 “定力”,显著改善了大楼风振舒适度。


  在抗震设计方面,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 “巨型框架 - 核心筒 - 伸臂桁架” 的主体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同时,大厦的主体结构采用了高强度钢材和混凝土,增强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设计团队还通过大量的模拟分析和试验研究,对大厦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确保在地震发生时,结构能够保持稳定,避免发生严重破坏。


  (三)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创新驱动的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许多新型建筑材料和先进施工技术,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建筑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建筑材料方面,大厦采用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新型材料。其中,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能够满足超高层建筑对混凝土性能的严格要求。高强度钢材则用于大厦的主体结构,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同时,大厦的外立面采用了 14 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这种幕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能够适应建筑在风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同时还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和防水性能。


  在施工技术方面,大厦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新型模架造楼装备技术、钢结构施工技术、混凝土超高泵送技术等。其中,新型模架造楼装备技术是上海中心大厦的一大创新亮点。这种技术采用了智能化、自动化的模架系统,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的施工,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模架系统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钢结构施工技术则采用了先进的焊接工艺和吊装技术,确保了钢结构的连接质量和安装精度。混凝土超高泵送技术则解决了超高层建筑混凝土输送的难题,实现了混凝土的一次连续泵送高度达 632 米,创造了世界纪录。


  三、功能与特色:垂直的城市


  (一)多元功能:办公、酒店、观光的融合


  上海中心大厦宛如一座垂直的城市,集办公、酒店、观光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每一个区域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共同构成了这座大厦的丰富内涵。从低区到高区,不同的功能区域错落有致,为人们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与工作体验。


  在大厦的底部,裙房区域汇聚了丰富的商业与餐饮设施,琳琅满目的商店、各具特色的餐厅,满足了人们日常的消费与休闲需求。这里不仅是上班族解决午餐的好去处,也是游客们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的热门地点。沿着电梯向上攀升,来到了办公区域。这里拥有现代化的办公空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先进的智能化设施,为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作环境。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这里汇聚,共同演绎着商业的繁荣与活力。


  而位于大厦顶端的,则是高端酒店和观光区域。J 酒店上海中心作为全球最高的酒店之一,以其奢华的设施和卓越的服务,为宾客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入住体验。从酒店的房间向外望去,上海的城市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流连忘返。而 “上海之巅” 观光厅,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站在 118 层的观光平台上,仿佛置身于云端,近看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标志性建筑身居足下,远处的世博园区、城隍庙、八万人体育场、虹桥机场等景色也尽收眼底,苏州河与黄浦江蜿蜒同奔长江共入东海的壮丽景象更是让人陶醉其中。


  (二)观光体验:上海之巅的震撼


  “上海之巅” 观光厅,无疑是上海中心大厦最具吸引力的亮点之一。它位于大厦的 118 层,距离地面高达 546 米,是俯瞰上海城市全景的绝佳之地。当游客乘坐高速电梯,以每秒 18 米的速度飞速上升时,只需短短几十秒,就能从地面直达云端。这种瞬间穿越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之中,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来到了城市的高空。


  走出电梯,眼前的景象让人瞬间屏住了呼吸。宽敞明亮的观光厅采用了全透明的玻璃幕墙设计,360 度的视野毫无遮挡,将上海的美景尽情展现在眼前。站在观景台上,脚下是川流不息的车辆和密密麻麻的街道,远处是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和蜿蜒流淌的黄浦江。白天,阳光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夜晚,华灯初上,霓虹灯闪烁,上海又展现出了它的繁华与浪漫。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欣赏上海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观光体验,上海之巅观光厅还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观景设施。观景望远镜让游客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远处的景色,了解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多媒体展示区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向游客介绍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内涵。此外,观光厅还经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摄影展、艺术展览等,为游客带来了更多的惊喜和乐趣。


  (三)绿色建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在追求建筑高度与功能多样性的同时,上海中心大厦也十分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建筑典范。它不仅获得了中国绿色三星和美国 LEED - CS 铂金级双认证,更是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措施,实现了节能、节水、减排等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建筑本体的绿色创新方面,上海中心大厦的独特外形设计功不可没。其螺旋上升的造型不仅减少了风阻,降低了风力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还能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减少了对机械通风系统的依赖,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大厦的外立面采用了 14 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这种幕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变形能力,能够适应建筑在风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同时还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和防水性能,有效减少了室内外热量的传递,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能耗。


  在绿色集成技术的应用上,上海中心大厦也堪称一绝。大厦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通过传感器自动调节灯光的亮度和开关时间,实现了照明的智能化管理,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同时,大厦还安装了风力发电设备和太阳能光伏板,利用高空风力和太阳能进行发电,为大厦提供了部分电力支持,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大厦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将收集到的雨水和经过处理的中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和冲厕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节约了水资源。此外,大厦还注重室内环境质量的控制,采用了高效的空气净化系统和智能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清新、舒适,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意义与影响:城市的新名片


  (一)经济意义:带动区域发展


  上海中心大厦宛如一颗璀璨的经济明珠,镶嵌在上海陆家嘴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对上海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


  自大厦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凭借其卓越的地理位置、顶级的办公设施以及国际化的运营管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这些企业涵盖了金融、贸易、科技、咨询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世界 500 强企业。它们的到来,不仅为大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在陆家嘴地区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金融机构在这里汇聚,使得上海的金融市场更加活跃,各类金融交易频繁发生,进一步巩固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贸易企业的集中,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大厦的存在,还极大地促进了金融贸易的发展。其内部配备了先进的金融交易设施和便捷的通信网络,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高效的交易环境。在这里,股票、债券、外汇等各类金融交易得以顺畅进行,每天都有巨额的资金在大厦内流动。同时,大厦还经常举办各类金融论坛、贸易洽谈会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金融精英和商业人士,为上海搭建了一个与世界对话的金融贸易平台,提升了上海在全球金融贸易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和运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全面繁荣。从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供应,到建筑施工、装修装饰,再到物业管理、餐饮服务、商业零售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建筑材料被采购,为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而在运营阶段,大厦内的办公人员、酒店客人、观光游客等,每天都产生着大量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周边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业的兴旺。据不完全统计,上海中心大厦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数万人,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文化意义:成为城市象征


  当人们提及上海,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上海中心大厦那挺拔雄伟的身姿。它已然成为上海的新地标,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象征,在城市形象塑造、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城市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上海中心大厦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超高的高度,成为上海天际线中最为耀眼的存在。它不仅展现了上海现代化的建筑风貌,更象征着上海这座城市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无论是在白天,阳光洒在大厦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还是在夜晚,大厦被灯光装点得如梦如幻,与周边的建筑交相辉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人们看到了上海的繁荣与发展,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使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文化传承方面,上海中心大厦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其 “龙型” 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力量与腾飞的巨龙,寓意着中国的繁荣昌盛与蓬勃发展。同时,大厦内部还设有多处文化展示区域,展示着上海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艺术,如上海观复博物馆,馆内珍藏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让人们在欣赏现代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上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增强了上海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上海、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国际交流方面,上海中心大厦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它吸引了众多国际会议、展览、文化活动在此举办。各国政要、商界精英、文化名人等纷纷汇聚于此,进行交流与合作。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上海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让上海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发展的格局中。同时,大厦还成为了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通过各种媒体的道,上海中心大厦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形象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世界对上海的了解和认识。


  (三)工程典范:对建筑行业的启示


  上海中心大厦的建成,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诞生,更是建筑行业的一座丰碑,为全球建筑行业在工程技术、设计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创新经验和借鉴思路。


  在工程技术领域,上海中心大厦攻克了诸多世界级难题,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实力。针对上海软土地基的复杂地质条件,建设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工艺,并结合桩底注浆技术,成功解决了地基承载难题,为软土地基上建造超高层建筑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抗风抗震设计方面,大厦采用了体形扭转、圆弧倒角、楔形立面的综合气动优化技术,以及 “巨型框架 - 核心筒 - 伸臂桁架” 的主体结构体系,有效抵御了强风与地震的侵袭,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大厦还在混凝土超高泵送技术、钢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为上海中心大厦的成功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球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推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设计理念上,上海中心大厦打破了传统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模式,开创了 “垂直城市” 的新理念。它将办公、酒店、观光、商业等多种功能有机融合在一座建筑中,打造出了一个功能齐全、自给自足的微型城市。这种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多元化需求,使人们在一座建筑内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和工作体验。同时,大厦还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板、雨水收集系统等一系列绿色技术,实现了节能、节水、减排的目标,为未来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在管理模式方面,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过程堪称高效协同的典范。整个项目涉及众多参与方,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等,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建设团队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了各参与方之间的高效沟通与协作。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了项目的高质量完成。这种高效的管理模式,为大型建筑项目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五、结语:超级工程的传奇


  上海中心大厦,这座屹立在黄浦江畔的超级工程,宛如一部雄浑壮丽的史诗,记录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见证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从最初的蓝图构想,到克服重重困难的建设过程,再到如今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经济文化中心,它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


  回顾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历程,那是一场与自然挑战的较量,是一次对建筑技术极限的突破。建设团队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在软土地基上打下坚实的桩基,让这座重达 85 万吨的巨无霸稳稳地矗立在大地上;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成功抵御了强风与地震的侵袭,确保了建筑的安全与稳定;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实现了高效、环保的建设目标,为世界超高层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它的建成,不仅为上海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经济领域,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带动了金融、贸易、科技等产业的集聚发展,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领域,它成为了上海的文化象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建筑领域,它的创新技术和设计理念,为全球建筑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推动了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期待着更多像上海中心大厦这样的超级工程诞生,它们将以更加创新的设计、更加先进的技术,展现人类对建筑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建筑能够在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上海中心大厦的传奇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不断探索、勇攀高峰,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建筑奇迹。


  上海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3:上海:临港新片区中银金融中心外立面幕墙施工收尾 地标建筑雄姿初现

  3月19日,空中俯瞰位于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的中银金融中心大楼(无人机全景照片)。


  近日,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临港西岛中银金融中心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项目外立面幕墙施工进入收尾阶段,滴水湖畔“双子塔”地标雄姿初现。临港西岛中银金融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28.25万平方米,建筑主体为南北两座高200米的双子塔楼,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以金融总部办公为主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3月19日,中银金融中心南北两座塔楼的钢结构锥体玻璃幕墙已安装完毕。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3月19日,建筑工人在临港西岛中银金融中心南塔楼一侧环形道上施工。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3月19日,从临港西岛中银金融中心南塔楼楼顶远眺东海大桥。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 新华网


  上海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4:

  上海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文章5:法拍观察|3.37亿元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整层被拍卖,大楼为“陆家嘴三件套”之一

  高度近500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与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三栋超高层建筑被网友称作“陆家嘴三件套”,既是浦东的地标,也是一处新晋网红打卡地。扬子晚/紫牛新闻记者获悉,近日,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法院将在阿里资产平台公开拍卖位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71层的整层办公房产。这处房产的评估价高达4.81余亿元,折合和每平方米单价超15万元。记者获悉,此次拍卖,法院将在此基础上“降价”1.44余亿元进行拍卖。


  所在大楼总高492米,为上海浦东地标之一


  此次将要拍卖的办公房产位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71层。该大楼地上101层,高度492米,伫立在上海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位置,是浦东的地标建筑之一。近期,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及近旁另两栋超高层建筑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被摄影爱好者与自己同框仰拍的照片爆红网络,并被频频模仿,网友将其共称为“陆家嘴三件套”,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


  右侧高楼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官网显示,该大楼7-77层为办公设施,“提供高标准高品质的办公空间。先进的办公配套设施和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为所有入住企业提供舒适安心的办公环境。”


  根据法院提供的拍卖标的物信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71层建筑面积为3195.94㎡,规划用途为办公,房屋性质为办公楼。


  将被拍卖的71层内部


  扬子晚/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该房产目前的权利人为新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此次拍卖源自于嘉善法院的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根据法院执行裁定书,该案诉前调书已发生法律效力,法院向被执行人新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收到通知书后履行付款义务,但其一直未履行全部付款义务。2024年4月16日,嘉善法院作出裁定,拍卖该公司名下的这处房产。


  评估价折合每平方米超15万元,“七折”起拍


  扬子晚/紫牛新闻记者获悉,专业机构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71层房产给出的评估价格为4.81余亿元,按房屋建筑面积折算,每平方米单价为15.05余万元。


  记者注意到,法院对这次拍卖作出提醒,能否办理过户手续及办理过户手续的时间请竞买人在竞买前自行到相关职能部门咨询确认,标的物现状及存在瑕疵等原因不能或者延迟办理过户手续造成的费用由买受人承担。请竞买人亲临展示现场,实地看样,未看样视为对本标的实物现状的确认。法院还特别提醒,买受人需遵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业主公约,并签约遵守。


  拍卖页面


  此次拍卖定于5月20日上午10点开始,预设拍卖周期为24小时,起拍价定为评估价的“七折”即3.37亿元。如参加竞价,需先交纳的保证金高达5000万元。


  扬子晚/紫牛新闻记者在阿里资产的司法拍卖页面看到,截至4月28日下午6点,已有6600余人观看了拍卖页面,241人设置了提醒,但尚无人名参加。


  扬子晚/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李海慧


  上海金融中心大厦推荐搜索词:

  

  1.上海金融中心大厦多高

  

  2.上海金融中心大厦图片

  

  3.上海金融中心大厦风水传说

  

本文标题:上海金融中心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