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海拔高度推荐文章1:怒放的木里,美到不真实

  

  

  为什么说木里是香格里拉的“心腹”?


  为什么说木里才是真正的“伊甸园”,


  连亚当和夏娃都生错了地方?


  为什么木里被称为“最后的香巴拉”?


  为什么某老牌《国家地理》探险家会惊叹:


  “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


  本文拍摄中国四川木里长达5年,


  这里有这一切问题的答案。


  撰文、摄影:阿卓志鸿


  

  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乡香格里拉村


  近一个世纪前,《国家地理》探险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初次探访云南。他曾途经木里县境内的水洛、嘟噜和嘎洛进入贡嘎山,这条路线,也被称为“洛克之路”。洛克感叹道:“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曾看到此等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图为1924年冬,《国家地理》探险家约瑟夫·洛克——这是他率队前往木里的途中合影。


  本图供图:NAT GEO COLLECTION


  木里,藏语意为美丽、辽阔、深远,据《木里六世活佛传记》称:“木里”二字为梵文,意为女神巴丁拉姆居住的圣地;《消失的地平线》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笔下的“香格里拉”,都跟木里有关。


  

  木里藏族自治县,春日的东朗乡


  曾经,木里是“遥远”的代名词,这里常有不确定的落石和泥石流,吸血的蚂蝗;这里车马难行、道阻且长......而在探险家和小说家的镜头中和手笔下,木里也是香格里拉的腹心地,这里藏着无数人心中最光辉的日与月、人间极乐界。雪山、草甸、寺庙、僧侣、宁静村寨、无比温暖的阳光,圣洁到不能再圣洁的天空和溪流,俯仰皆是。


  

  拍摄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固增苗族乡


  

  覆雪的木里县固增乡陇撒牧场


  

  东朗乡,星空下的野桃花


  

  木里境内,冬日的寸冬海子畔,盛放的龙胆花


  

  寸冬海子(长海子),位于木里西北部,距县城约38公里,海拔3630米,为高原淡水湖泊,长约2000米,宽约1300米,深约5米,湖水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木里境内最大高山湖泊。


  木里,为什么这里曾很少有人到达,我想主要还是交通原因,就如同两个人相处,内心深处没有搭建起桥梁,你就永远走不进对方的世界。放在3、4年前,且不说外面的人走进木里,就连当地人进木里县城,100多公里的山路有时连坐车都要走上两天两夜;就更不用说木里这个幅员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的藏族自治县——从县城去一些偏远乡镇,穿越300多公里的颠簸道路得有多辛苦。


  

  2016年,木里县城通往俄亚乡的路,路面仅够一辆车通行,路旁是奔流的水洛河,雨季时这条路经常发生塌方和泥石流,路况非常危险。


  从2016年开始,每年我都会数次进入木里进行拍摄,拍摄至今的5年时间中,我逐渐感受到了香格里拉深处的这扇“门”已逐渐打开。木里全境主要干道都通了柏油路,甚至乡村公路也都拓宽硬化,曾经只能高底盘越野车和徒步才能通行的路段,如今轿车也轻松抵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被称为“最后香巴拉”的木里,已不再遥远。


  

  清晨时分,木里自治县境内玛娜茶金附近公路


  

  自治县境内某段公路附近走过的小熊猫


  

  

  陇撒牧场?


  

  

  玛娜茶金(上),位于海拔4380米的拢撒牧场,距离木里县城160公里,这里有世界级观景平台,不仅可眺望水洛河西岸的三怙主雪山:夏诺多吉(中),央迈勇(左),仙乃日(右);还可遥望百里之外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


  

  遥望玉龙雪山(左)和哈巴雪山(右)


  

  雪后的玛娜茶金


  

  星空下的三怙主雪山


  

  月光下的玛娜茶金和三怙主雪山


  (滑动下图,观赏日出时分的三怙主雪山,日照金山全景图)


  木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以藏族为主,包括藏、彝、汉、蒙古、纳西等21个民族组成的藏族自治县,独特的人文环境,造就了木里多元民族文化的存在。


  

  屋角乡蒙古族女子


  

  ?屋角乡彝族女子??


  作为四川省面积第三大县,在广达13252平方公里的地界上,木里与冕宁、九龙、盐源、丽江、宁蒗、香格里拉、稻城、理塘、雅江、康定等川滇两省10县接壤。


  

  流经木里唐央乡下通坝的理塘河


  

  1928年,洛克和探险队成员通过一座悬臂桥横渡急湍的理塘河


  供图:NAT GEO COLLECTION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终段,境内水洛河、理塘河、雅砻江三条河流深切而过,使得岭谷落差很大,海拔最高点是与稻城县的交界处——海拔5958米的夏诺多吉雪山。


  

  木里自治县海拔最高点,海拔5958米的夏诺多吉雪山,藏语意为金刚手菩萨,位于木里县水洛乡境内。


  木里县最低处三江口(水洛河汇入金沙江处)海拔1530米,相对高差4428米,全自治县平均海拔3100米。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暖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河谷气候的存在;也是在这样的气候下,孕育雪山、草甸、森林、湖泊、河流共存的景观。


  

  位于水洛河下游的依吉乡麦洛村,海拔1600米,属亚热带河谷气候,这里盛产当地特有的皱皮柑,汁多味甜。


  

  水洛乡藏族男子的配饰,纯金银打造


  

  水洛乡藏族男子


  水洛乡的香格里拉村,距离木里县城225公里,位于夏诺多吉雪山下,是一个纯藏族村落,全球最为经典的徒步线路之一“洛克之路”从这里经过。


  

  水洛乡香格里拉村


  

  白水河


  

  木里自治县原始森林


  木里境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9.86%;活立木蓄积量达1.49亿立方米,占全四川省的1/10以上。在原始林区中,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高大挺拔的杉树林、粗壮笔直的青松林、密密层层的硬阔叶林,极目远眺,一望无垠。


  

  木里自治县原始森林


  深处香格里拉腹心地带的木里,有着不为人知的惊世之美。境内有木里大寺、玛娜茶金、寸冬海子(长海子)、贡嘎雪岭、白水河、云揽堡瀑布、雄鹰谷、贡巴纳神山圣湖、机依原始森林、关门山、宣瓦公母温泉、伸臂桥、屋脚母系氏族村落、俄亚大村(纳西古寨)等。


  木里大寺


  

  木里大寺


  木里大寺,始建于公元1656年,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藏语全称——木里葛丹喜珠曲勒朗巴吉瓦林,位于桃巴店附近,距木里县城120公里。


  

  

  木里大寺僧人


  

  复原后的甲娃强巴佛鎏金铜像


  闻名遐迩的木里大寺镇寺之宝——甲娃强巴佛铜像始建于公元1711年,总高26.73米,原为世界最高鎏金大铜佛像,后被毁;甲娃强巴佛鎏金铜像现已复原竣工。


  康坞大寺


  

  康坞大寺


  康坞大寺,始建于1604年,是木里县第二大寺院,位于海拔3600米的康坞山顶。整个寺庙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距离县城38公里。寺院坐落在两条溪水之间的山坡山,四周被草地、森林环绕,静谧的环境,禅意十足。


  

  康坞大寺


  壮绝的人文、自然景观加之木里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如苯波教、东巴文化、毕摩文化、旭米文化、利加咀母系氏族村落文化等等,使木里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底蕴深厚的“神秘王国”。


  纳西东巴


  

  纳西族东巴(祭司)


  纳西语“东巴”,意为祭司,每逢节日、婚丧嫁娶,求雨等重要活动,东巴都要进行诵经、跳神、占卜等宗教仪式。纳西族使用象形文字,被称为东巴文,东巴也就成为了纳西族宗教和文化掌握、传播的主体。


  

  东巴经文


  俄亚大村


  

  

  ?俄亚纳西族女子?


  俄亚,纳西语即“是的,就是这里”的意思,这里距木里县城280公里。整个俄亚大村200多户人家的房屋依山建成一体,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楼顶的平台也可互通。站在俄亚大村东侧的田地向柏香山望去,山腹间的俄亚大村和山脚下奔腾不息的龙达河,让人震撼。


  

  

  俄亚大村


  据当地纳西族人称,他们的祖先来自丽江,最初是来这里狩猎的,因俄亚气候好、土地肥沃,就留在了此地。从当时的7户,形成今天200多户1533人的村寨,俄亚人历经了400多年自耕自足的历史。


  

  俄亚大村内部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国家地理》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带着他的纳西族人向导和侍卫,从泸沽湖骑马进木里,并拍摄大量人文风光图片,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25年4月刊,让世人知道了这深藏于横断山脉深处的秘境之地。


  

  约瑟夫·洛克曾6次到中国,深入到滇、川、康。图为1928年,他在中国四川木里拍下依山而建的木里大寺。


  本图供图:NAT GEO COLLECTION


  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受洛克木里之旅激发,在1934年写下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并卖到一度脱销,书中第一次出现的“香格里拉”成为仙境圣地的代名词。因此——木里,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腹地。当你来到木里,就等于来到人间的极乐界。


  

  ?木里藏族自治县,春日的东朗乡


  

  东朗乡的藏族女子


  点击下图或文末“阅读原文”


  订阅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


  《华夏地理》全年刊


  赠送火星、月球高清海套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