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下一句
待到重阳日下一句推荐文章1:
待到重阳日下一句推荐文章2:菊花须插满头归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如果没有遇见“知已”陶渊明,菊花或许会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只因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的“花”生轨迹由此彻底改变。至唐末宋初,“无菊非重阳”遂成风气,菊花作为重阳节的代名词稳坐头把交椅,甚至有诗将重阳节称作“菊花节”:“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
重阳佳节,登高游玩,吃块菊花糕,喝杯菊花酒,再摘朵菊花插于发间,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由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总觉得古人比我们活得率真和纯粹,这些流传至今的菊花诗文,如今读来依然唇齿生香、暗香盈袖,满是秋的滋味。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月令篇》云:“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而屈原名篇《离骚》也提到“夕餐秋菊之落英”。古人为何喜食菊呢?《神农本草经》云:“菊花味苦平,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除了鲜食与泡茶,古人也有用菊花酿酒和入药的传统。早在汉代,宫廷与民间就流行采菊花茎叶和黍米酿制“菊花酒”,又称“长寿酒”,作为滋补圣品相互馈赠。而三国时期的蜀人也有直接将菊花入药的习俗。在晋代以前,古人药食菊花已很普遍,而彼时菊花不过是“路边的野花”而已。
如果没有遇见“知已”陶渊明,菊花或许会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只因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的“花”生轨迹由此彻底改变。这位曾誓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诗人之祖,在弃官归隐后,农忙劳作,闲时喝酒赏花吟诗,而花中独偏爱菊,觉得菊花像他自己:不争春色,独自盛开于寒秋,隐逸清高,并为此写下“秋菊有佳色,裹露掇其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诸多颂菊的佳句。就这样,在陶渊明诗词的加持下,原本只作药食的菊花忽然拥有了自己的高洁品格,或者说是陶渊明的品格——超然物外、坚贞高雅、恬淡悠闲。久而久之菊花成了陶渊明的标签,陶渊明也成了菊花的代言人。自此,菊花凭借名人成功“上位”,跻身于“名花”之列。
而南朝诗人范泰《九月九日诗》里一句“篱菊熙寒丛”,偶然间将菊花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不想竟开了“重阳菊花诗”的先河,由此至唐宋,此类诗词有若“星汉灿烂”,形成诗歌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意象。先有初唐诗人崔国辅的《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中有盛唐诗人反复吟唱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后有晚唐大诗人白居易的“霜逢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的点赞。至唐末宋初,“无菊非重阳”遂成风气,菊花作为重阳节的代名词稳坐头把交椅,甚至有诗将重阳节称作“菊花节”:“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
而身为“花中四君子”,菊花也并非仅靠名人博出位,自有其过“花”之处。秋菊其花“色艳群英”,其香“芳熏百草”,其品“清寒傲雪”,深得历代文人雅士喜爱,为此写下大量惊艳之作。如“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道尽了古时女子的寂寞相思之苦;宋代诗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和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
:中国妇女
待到重阳日下一句推荐文章3:
待到重阳日下一句推荐文章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三个节日并称为四大祭祖节。《易经》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又称重九节。还有九月九、老人节等说法。
重阳节起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并逐渐涵盖了敬天、谢祖、祭农的内容。后来延伸为敬祖尊老、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活动。杜牧的名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生动描写了重阳当日赏菊佩菊的场景。
佚名作品
刘明华作品
重阳时节,最当季也最具魅力的花材就是菊花。历代诸多诗词名篇都有歌咏:“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此外,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一诗中写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代诗人徐铉在《九日雨中》写到:“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将重阳节菊花的形神姿态写得细腻动人。
刘明华作品
刘明华作品
任凤兰作品
明代涵盖全年的花历《花月令》中写到:“九月,菊有英。芙蓉冷。汉宫秋老。芰荷化为衣。橙橘登。山药乳。”《瓶史月表》里则说:“九月,花盟主菊花。花客卿月桂。花使令老来红、叶下红。”九月重阳之时,菊花含英,芙蓉绽放,橙黄橘绿,桂花飘香,虽是晚秋,大自然芳香盈怀令人感动。
刘明华作品
刘明华作品
东晋陶渊明视菊花为“候时之草”,不从群芳、俭让春夏、傲立寒秋。唐代的元稹写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被古人敬为高洁的君子风范,又是凝结天地灵气、阴阳之华的延寿客、不老草,是延年益寿的象征,以菊入酒,以菊泡茶的饮食习惯在古代已经形成共识,影响极深也流传至今。
刘明华作品
施建萍作品
在台湾中华花艺教授李丽华的作品《菊华盛开》中,壶承为器,茶壶为配件,南天竹、小野菊、青苔、仙翁、树皮等为花材。取唐诗《过故人庄》的诗意情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壶承为花器,将小南天竹插入,一叶寄情绿郊万里,表现田家绿意;以小野菊为主花,一花象征野陌千色,表现重阳菊花盛开;于器心放置青苔,将隐者放入,闲话桑麻;横跨树皮一段,以青苔掩盖,至凉亭坐于其上;以两件茶壶为配件,表现茶山满园,茶蕴香馥。这件典型的重阳节作品,写实中又突出意象,令人回味无穷。
李丽淑作品
除菊花外,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代表花材。流传千古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将重阳感怀,登高望远,佩戴茱萸的习俗,浸透在浓烈的思乡心绪中,令人感慨不已。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袚除不祥。”所以在重阳节,菊花与茱萸都有吉祥祈福与避邪的寓意。正如唐代诗人沉佺期有诗云:”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以上为李丽淑作品
除菊花与茱萸外,桂花、芙蓉、山归来、金狗毛、柿子、大叶南蛇藤、状元红、玉山假沙梨、川七、青葙 、黑藤仔、乌桕、松、柏、鸡冠、向日葵、玫瑰、桔梗、香石竹、兰花、水蓼等,也都是应季花草,可以插作在重阳节主题的作品中。
★感谢禅花门创始人刘明华、台湾中华花艺教授李丽淑提供图文
(本记者采薇撰稿)
声明:本文版权归属《中国花卉》社,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篡改,违者追究法律责任。若需转载,请提前与本号联系。
待到重阳日下一句推荐文章5: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张 娜
菊与重阳节的紧密联系由来已久。广为传颂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已透露出菊花是重阳节核心意象的事实。在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典型重阳节俗中,毫无疑问菊花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以“菊”为核心发展出赏菊、咏菊、簪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一系列关于菊的重阳习俗。尽管各朝代、各地重阳风俗各异,但对菊花的重视却是较为一致的,甚至重阳节有“菊花节”之称。这使得菊花成为透视重阳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雅俗共赏的互动文化模式中,从屈原、陶渊明等文人雅士开辟出的雅文化,到市井百姓所代代相承的节俗文化,菊文化的发展不仅为重阳节注入了文化品格,也使得重阳节开拓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
菊花酒为古时重阳“标配”
所谓“菊”,本字为“鞠”,根据郭璞的注释“今之秋华菊”,则意为秋天开放的菊花。菊花的别名繁多,因早期野生菊花多为黄色、金色,常被唤作“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等,例如《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梁代萧统《七契》曰“玉树始落,金蕊初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黄英》篇以“黄英”来指菊花。
从重阳节俗的记载来说,自汉代起菊花就在重阳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京杂记》记录了饮菊花酒的习俗及其做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实际上,在重阳节宴会上饮用菊花酒早已是汉代以来的流行做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这个说法,“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杜公瞻对此注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注重饮用菊花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内在的驱邪与保健理念。关于重阳节俗最广泛流传的一则传说故事就保留了这种理念,《续齐谐记》载有“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显然,在民间文化心理中,菊花酒具有辟邪的功能,对于化解九九重阳的凶灾具有重要作用。这在许多唐诗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至唐宋时期,菊花的延年益寿的说法仍经久不衰,所谓“延年菊花酒”、“献寿菊花杯”等诗句都意味着人们深信菊花的“延寿”作用。南宋《梦粱录》更是声称“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重九之厄”,可见菊花同茱萸一起成为禳灾延寿的重阳“标配”。
事实上,菊花所具有的药用保健作用也得到药物学家的认可,陶弘景《名医别录》指出菊花可“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神农本草经》称“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流中轻体,神仙食也”,食用菊花基本等同于服用太阳的精华,有益增长寿命,因此菊花也被称之为“日精”、“更生”等,其反映出民间社会对于辟邪长寿的深切渴望,尽管随着后世的发展饮菊长生不老的色彩越来越淡,但饮用菊花酒的民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昭示重阳民俗心理的文化意象。
赏菊、食菊糕等习俗愈发兴盛
在“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萧杀秋日,人们对怒放菊花的喜爱也体现在重阳节里的簪菊、赏菊等民俗活动中。从晋代兴起的簪菊之风到了唐代愈发兴盛,据《辇下岁时记》载“九日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白居易等诗人也描述了头插菊花的盛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安登高》)、“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九日宴集》),可见从宫中到民间,人人以簪菊为时尚。这股重阳节以菊装扮的风潮直到宋朝也未曾消退,《武林旧事重九》也记载了宋代临安人“饮新酒,泛萸簪菊”的普遍风气,可见菊花之于重阳装扮的重要性。
此外,重阳赏菊亦是宋以后的例行民俗活动,随着菊花培育技术的发展,菊花的种类更加丰富繁多,《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赏菊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品种的增多为人们赏菊增添了许多乐趣,到现在重阳节日欣赏姿态百异的菊花也是一项审美趣味无穷的活动。
至于吃菊,除了饮菊花酒,还可以将菊花做成重阳糕予以食用,有着补偿登高心愿、“步步高升”的寓意。基本来说,围绕着菊花而开展的赏菊、饮菊、食菊糕等节俗到明代大致定型,从中也可看出重阳节的菊花民俗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菊”成为重阳节的一个独特而又鲜明的象征符号,被寄予着广大民众最朴素的消灾、延寿、美丽、高升等民俗愿望。就其文化层次而言,此为“菊”于广阔的民俗世界所生长出来的民间文化,拥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
文人雅士赋予“菊”文化内涵
不过,“菊”之意涵并不止于此。作为一种古典文化意象,文人群体对“菊”的吟咏赋予其深远的精神意义。傲霜而立、凌寒不凋的菊花往往被视为具有极其坚韧、顽强的品质,钟会的《菊花赋》深情赞颂了菊花的五种美德,“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自古以来,菊花就在层出不穷的诗词文章歌咏中成为一种君子精神的象征,因其所呈现的风骨、节气也被赐予了“节华”、“傲霜”、“贞花”等名称。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从一开始就是以高洁的文化形象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先天性地带有超脱的气质,尤其是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文学书写更让其具有了一种隐逸的特质。陶渊明对“菊”之喜爱,乃是一种根植于精神品格的推崇,他将菊花与闲居、重阳联系在一起,所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并以身体力行的隐逸生活来构建出精神王国的独立性。不求名利、饮酒遣怀、与菊为伴的生活为“东篱菊”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力量,并在与重阳节日的融合中呈现出雅俗互动的特点。
作为集中体现民间文化心理的节日文化,通过不断吸收人文精神传统将世俗性的节日与精神性的追求融为一体,特别体现在重阳节对高洁、隐逸文化意象“陶菊”的吸纳。在重阳节,市井阶层所流行的热闹的赏菊、簪菊、食菊等活动与文人雅士的咏菊并行不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篱菊”、“陶菊”的出现将重阳节的节俗品格推向了一个高峰,展示出重阳节隽永独特的文化精神魅力。在后世流传的咏菊作品中,可以看到重阳陶菊的审美意象反复出现,例如王昌龄的“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满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九日登高》),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九日》),以及白居易的“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等等,皆将陶潜东篱菊花作为核心意象表达,其呈现的乃是对“篱菊”所代表的悠然旷达人生的热烈追求与渴望。进而言之,正是因为文人群体对重阳菊花的深刻挖掘及其所蕴含的高雅隐逸、坚贞不拔的文化象征的表达,才使得重阳节充满着厚重的文化意味。“菊”既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也成为一种文化隐喻。
在现代社会,重阳辟邪的意图越来越淡了,不过传统的重阳菊花节俗并没有就此消失。就南京来说,如今赏菊有了更多的去处,《金陵岁时记》所记载的“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的赏菊景象依然兴盛。重阳菊花不仅集中体现着重阳节本身的民俗文化意涵,也凝聚着坚韧不朽的民族气节与高洁淡泊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人而言,对重阳菊花的文化体悟将激励个体以菊比德、以菊明志,锻造自我的内在精神与追求。而对重阳节日文化与菊花文化的重新审视、提倡,也将进一步促进重阳文化内涵的提升与现代发展。
(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研究员)
: 南京日
待到重阳日下一句推荐搜索词:
1.待到重阳日下一句什么
2.待到重阳日下一句是什么古诗小楼一夜听春雨
3.待到重阳日下一句古诗
本文标题:待到重阳日下一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