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作是笔昂贵的生意,所以通常也是门妥协的艺术。——我说的


   复盘《无名》,是因为随着戏里戏外各种信息被慢慢透露,我才发现这是一部被严重误会和低估的作品。导演程耳为了这部作品的问世做了太多妥协,因素绝不仅仅是大部分影迷认为的审查制度所带来的禁锢,事实上审查制度只占了极小的比重,这是程耳在坚持自我表达和赢取市场回馈之间选择的结果。导演程耳固然可以觉得委屈,但影片的主演者之一王一博才是客观的最大受害者。


   说实话,看《无名》、喜欢上导演程耳作品的契机是王一博。被“绝望的文盲”这个热词吸引,好奇王一博是谁,值被如此网暴,哦,梁朝伟、周迅、黄磊、大鹏也有演出,那看看吧,结果出乎意料。


  处女作就搭档梁朝伟既是幸运也是挑战


   程耳作为一名70后导演,他的这部《无名》显然烙有鲜明的时代痕迹,非线性叙事手法显然深受昆汀影响,擅长运用镜头和灯光以静制动塑造人物舞台造型的摄像风格像极了杜琪峰,而喜好探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那种难以名状仓皇失措的无力感又神似王家卫,加上他基于对民国、抗战时期历史的熟稔而举重若轻营造出来的厚重感,有腔调、有观点,这些恰恰全部符合我的口味,比较同档期的《满江红》、《流浪地球2》,我更喜欢《无名》。感谢王一博,没有他,我可能错过程耳,错过《无名》、错过《罗曼蒂克消亡史》。


  程耳,一个逐渐崛起的型导演


   《无名》当然不是完美的,扣分项也是致命的地方是剧情及人物命运走向有肉眼可见的割裂感和矛盾感,如果说非线性叙事手法给我们带来了拼拼图的快感,那么在观众饶有兴致找齐所有碎片之后却发现无法还原一幅完整的图像。程耳对此做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但有一个观点还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无名》是他能为电影做出的最大妥协。再看了他的前作、有着大致类似时代背景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同样的配方、同样的调调,历史观小众、犀利还很不主流,说白了相当的不主旋律,可故事却要比《无名》严密和自洽多了,所以我相信《无名》的种种逻辑问题不是程耳自身能力的问题,而是他在各种权衡之后的选择而已。


  在拥有绝对名声之前妥协是创不得不学会的能力


   经历过《罗》的票房惨败以及由此带来的6年导演生涯空窗期,想必程耳明白了市场的残酷,起用当红偶像王一博吸引流量只是常规手段,而如何对自己原创作品进行更符合大众观影习惯的修改才是最纠结的地方,而这一改恰恰把焦点聚集在了王一博的角色上。


   “我们把诸多笔墨集中在那样一个年代,用更多精力描述那个年代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理想,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也试图去厘清每一个人物内心的动机,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最终的选择。”这是程耳接受人民日采访时对《无名》主题表达的阐述,我丝毫不怀疑他说这话时态度的真挚,事实上影片内容展现也基本实现了他的创作意图。


   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周迅饰演的陈小姐从头至尾是坚定的中共地下党员,在民族存亡之际选择了至死不渝;而黄磊饰演的张先生曾也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在面对个人生死考验时,选择了背叛民族、我党成了被唾弃的汉奸;大鹏饰演的汪伪76号特务机关高管唐部长则是一个乱世中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骑墙派,他选择了在投靠日寇的同时与南京方面藕断丝连甚至有迹象表明他可能还有与中共谈合作的意思;森博之饰演的日军宪兵大佐的角色形象也是具体而丰富的,他是日寇中主张不拉长战线而以东北为基地逐步吞食中国的石原派;上述的这些主要人物的动机是明确且符合逻辑的,而王一博所饰演的叶先生却是所有主演角色里定位最暧昧甚至矛盾的,为什么这么说?


   从前期看叶先生实在是再典型、明确不过的汉奸走狗形象。


   程耳在刻画人物时用了大量直白的细节比较,其中叶喜欢吃日料、面对日本人全程说日语,而梁朝伟饰演的地下党员何先生面对森博之饰演日军大佐从来就是一口中国话(梁朝伟少有的原声普通话演出,说明导演是特意要求的而非无心之举)且表示不喜欢日料,结果还引起森博之不满特意提醒他以后必须习惯;而大鹏饰演的唐部长是个典型的无信仰只求个人利益的骑墙派,他面对森博之坚持说国语也是他处处留后路的性格表现;光凭这一点可以说我是过度解读了,但程耳还用了很多细节来强化。比如在面对森博之提出其他人(汉奸)都会给自己留后路他为什么会一条道走到黑的疑惑时,叶先生的解释也是逻辑自洽的。


  这番话如果不是后期人设反转就很合理


   至此,叶先生的形象塑造都还成立,但被导演拿来当做点睛之笔的大翻转——叶先生其实也是地下党在日寇的卧底却留下了太多无法自圆其说的破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森博之曾明确说“不跟你一起杀人的人都很可疑,都有可能是共产党”,在日本公爵被杀后复绞杀中共地下党的行动中王传君饰演的王队长就因为借故没参与而被森博之怀疑,王队长也由此死在日本人授意的叶先生枪口之下。问题来了,片中我们看到叶先生显然是参与了这次围剿行动,但却没有看到叶先生出手杀害地下党的镜头,这表现又是如何赢得森博之的信任的?解释只能是叶先生出手杀害中共地下党员的镜头被刻意删去了,否则后头叶先生真实身份是中共地下党员的戏码就很难成立了。


  森博之还能相信叶先生只能说明叶确实出手杀害中共地下党了


   2、何先生和叶先生那场稍显夸张的生死搏斗很难让人相信是蒙骗日本人的一场戏。观众当年看完最感觉奇怪的点也是针对此处,程耳当时面对媒体的解释是大家如果仔细看的应该发现这段剧情里有几个明显的偷窥镜头、其实何、叶两人知道当时日本人有在现场监视他们所以要尽最大程度假戏真做。我其实很难相信程耳这个说辞,从逻辑上讲如果要换取森博之对叶先生的真正信任,何先生和周迅饰演的陈小姐就必须丧命当场或双双被捕。直到后来偶尔在一档播客节目中听到程耳重新回答这个问题(电影已从院线下线了,此时的解释已经不会影响票房了),他讳莫如深地说这段情节是遭遇其它因素影响而做了修改,其实何、叶两人就是真正的生死搏斗,最终何先生被捕而陈小姐则是命丧当场。对了,这样才能解释通了以下、要谈的第三点了。


  打斗至此如果是演戏给日本人看只能说演技也太强了


   3、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叶先生和森博之做为战争犯被国民党押往监狱时偶遇出狱的何先生,此时叶先生做出一个手指模似手枪虚指脑袋的挑衅动作,何先生大怒失控上扑欲与其搏命的桥段。如果叶先生是和何先生是同志,那么此时已经取得了森博之的绝对信任又有什么必要再做出挑衅动作呢,解释只能是周迅饰演的陈小姐确实已经确认无误地死在了叶先生的枪下了。


  如果陈小姐没死,叶这番挑衅就太不合理了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王一博的角色叶先生的人物设定公映之时被做了180度的修改,整个已面目全非了。我们也就能理解程耳为什么会说《无名》是他能为电影做出的最大妥协了。


  ◆其实原故事并不那么主旋律,因为叶先生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


   我们知道王一博之所以被媒体耻笑为“绝望的文盲”的起因来自他在某场路演中的一次回答,一个女观众问王一博如果穿越到影片结尾香港那个暴乱的年代会对他所饰演的叶先生说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塑造叶先生这角色其身上最难捕捉的点是什么。王一博对第一问题的回应是这种问题没有太大意义,第二问题支吾半天回了句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面对尴尬的场面,程耳出面解围,但却说得云山雾罩、模梭两可。如果说王一博答不上来可以用他文化程度不高对所饰演角色理解困难或表达能力不足来解释,那作为导演、编剧的程耳难道也没法回答?因为那确实是没法回答。


   综合前一段描述,我们能明白关于叶先生的故事本应该是这样的:


   叶先生(王一博)和方小姐(张婧仪)是民国时期躲避战乱旅居日本的中国侨民,叶父是孙文、陶成章三民主义的追随者,而方父则是铁杆的满清皇权拥护者,叶先生和方小姐遵循父母之约在日本订了婚,这都发生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后来方父赴东北追随溥仪,而叶父由于不认同孙文联俄联共的主张而茫然,两家人终于还是回到了上海。在泸期间,受父亲反蒋、远共的影响,叶先生加入了汪伪政权,而方小姐则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选择了加入中共,两人曾经相爱但由于不同的选择致使渐行渐远。这段设定来自程耳的小说《东亚往事》,在几次采访中程耳本人对叶先生的个人小传是否可以默认来自《东亚往事》,程耳表示认可。


   片中汪伪76号特务机关中几个身处高位的汉奸各有不同,唐部长是个左右逢源的骑墙派,何主任则是中共地下党卧底行事莫测,王传君饰演的王队长最大可能是个被我党策反的汉奸(他刻意没参加围剿中共地下党的行动;出现在预告片王队长补枪杀掉日本公爵客观上破坏了日本和国民党之间针对共产党的谈判),叶先生则是为了自己所谓前途最能够豁得出去的那一个,无论对国民党人还是共产党人叶先生都可以下得去手。


  只出现在预告片的王队长补枪杀死日本公爵片段


   汪伪在汪精卫身死之后在一次复性行动中抓捕了叶行生的未婚妻方小姐,方先生目送她在刑场被枪决(这段情节也来自程耳的小说〈东亚往事〉,这样处理显然比电影中王传君莫名其妙地奸杀方小姐以此来激怒叶先生合理太多)而没有做出任何其他举动。


   之后在抓捕何先生中的行动中重伤了何先生再击毙了陈小姐,在日本人投降之后叶先生意外地逃过所有的惩罚(来自〈东亚往事〉的描述)躲到了香港,遇到了被自己枪杀的王队长的家人,被害怕所唤起的忏悔之心驱使他前往佛堂请求宽恕,此时背后出现追凶来港的何先生,一枪结果了他罪恶的一生。


  何先生来港其实是处决汉奸、仇人叶先生


   这个版本的故事是不是能让片中的人物逻辑更合理,也更符合程耳所说的命运抉择的主题?


  ◆影视创作本质上和《无名》表达的主题一样,也是个选择的问题


   回头审视这部作品,再看待王一博在《无名》中的演出确实会有另一番滋味,起码在我看来他的银幕处女演出是合格的。导演程耳确实很会抓演员个人特质,王一博出众的外貌(当然有人黑他是发面馒头的脸型,三白眼,脸中长,圆润的下颚线,我倒觉着只是有点过于圆润精致而已,帅还是帅的)和清冷甚至有点阴冷的气质很符合叶先生的设定,几场面对前辈大咖的重头戏也没有露怯,演绎这样崎岖而至扭曲的人物设定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在整部戏里,除了梁朝伟的演技是鹤立鸡群地突出之外,王一博的演出在我看来不次于甚至高出其他人一截的。


  金鸡最佳男配角提名褒奖了王一博的上佳表现


   《无名》虽说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最后不论在商业上还是专业奖项上都得到了不错的回,程耳也由此得到继续执导机会,他的下一部作品《人鱼》也已经提上日程,这次领衔主演的又是王一博,非常期待两人的二次合作。


   一个偶像如果打算走专业电影人路线而不是玩票的话注定艰难,但市场选择是最好的检验手段,大浪陶沙自有结果。我们乐于见到新人加入,总不能永远看着那些六旬老头老太坚守C位,他们不累我们累了。


  PS:看了热播剧《追风者》后发现王一博还是有可塑性的,不只能演阴柔狠厉的鹰犬走狗,也演得了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资源在握,未来可期。


本文标题:复盘《无名》:被口诛笔伐的年代剧大作,王一博背了最大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