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景区惊现"智商税水果"!哈儿果背后藏着多少消费陷阱?
五一假期,一位网友的吐槽将 “景区智商税水果” 这一话题推上热搜。该网友称在景区花 30 块买的 “金西梅”,咬一口甜得发齁,回家查看配料表,发现竟是桃子 + 糖精 + 胭脂红。此吐槽一出,评论区瞬间热闹起来,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原来全国景区都在卖同款‘神秘水果’!” 这所谓的 “神秘水果”,不少地方称其为 “哈儿果”,被网友调侃是明目张胆地坑游客。
当游客在景区拖着疲惫的步伐经过摊位时,一筐筐晶莹剔透的 “金西梅” 泛着诱人光泽
摊主热情地用方言吆喝着,宣传吃了这 “哈儿果” 能补脑。从川渝到江浙,从桂林山水到西安古城,这款 “哈儿果” 以不同 “马甲” 现身全国景区,据估算其年销售额超 10 亿。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 “水果”,实则是用烂桃子染色腌制的 “人工水果”,为何游客屡屡中招,心甘情愿交这笔 “智商税” 呢?
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水果刺客” 骗局。就拿 “金西梅” 来说,它是由淘汰的毛桃加上糖精钠和胭脂红制成,其工业色素超标达 5 倍之多。摊贩甚至公然展示所谓 “制作秘方”:1 斤桃子 + 3 两糖 + 5 滴色素 = 20 颗 “西梅”。还有 “藏乌梨”,是将秋月梨高温烤黑后冒充 “高山黑梨”,表皮氧化处还用砂纸打磨处理;“爆炸桃” 则是品相残次的裂口桃,凭借 “越丑越甜” 的话术卖出高价。
商家为了诱导消费者购买,还运用了一系列心理操控手段。一方面,利用地域滤镜,把广东产的金西梅包装成 “川渝特产”,用方言顺口溜强化游客的地域认同感;另一方面,抓住消费者的健康焦虑心理,打着 “富硒抗癌”“美容养颜” 等伪科学旗号,直击家长痛点。此外,通过猎奇营销,推出 “野生猕猴桃”“无刺榴莲” 等概念,利用信息差制造稀缺感。
而监管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这些摊贩每日变换售卖地点,所售商品既无生产日期,也无质量合格证。即便被查处,还能以 “初级农产品” 为由逃避处罚。像重庆解放碑就曾出现过 “打游击” 的摊贩,执法人员刚离开,水果箱就又从三轮车底掏出。
从多方视角来看,这是一场荒诞的博弈。70% 的游客坦言是被这些水果的颜值吸引而购买,25% 的游客觉得景区东西贵点正常。有摊主自曝:“成本 3 元卖 30,一天流水过万,管它是不是智商税!” 电商平台上 “景区同款” 搜索量激增 300%,部分商家甚至公然售卖染色教程。多地市监局表示此类问题 “取证难”,需游客主动送检才能发现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要想守住钱包与健康,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看穿伪装,警惕 “野生”“进口”“稀有品种” 等话术,同时查看配料表,含糖精钠、苯甲酸钠的多为加工品。其次,了解科学辟谣知识,比如 “糖心菠萝” 实为褐变腐烂,“无刺榴莲” 只是幼果去刺。最后,增强维权意识,保留好购物凭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拨打 12315 举。据悉,2024 年重庆已查处 “哈儿果” 相关案件 17 起,罚款超 50 万元。
当我们在各地景区购买诸如 “野生灵芝”“百年古法酸角”“沙漠人参果” 等所谓 “特产” 时,不妨思考一下这些商品的真实成本。大家在景区还踩过哪些 “智商税” 呢?你被景区水果坑过多少钱?如果发现商家虚假宣传,你会怎么做?你认为怎样才能终结这类乱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从低价的问题水果到高价的 “金西梅”,变的只是包装和价格,不变的是对游客信任的过度消耗。当景区沦为 “韭菜园”,我们不仅要自身擦亮眼睛,整个行业更需重塑商业伦理。毕竟,让游客能安心赏景,才是景区最美的 “特产”。
本文标题:全国景区惊现"智商税水果"!哈儿果背后藏着多少消费陷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