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前校长饶毅,为协和4+4事件发文,是拱火还是灭火?
天下事,坏就坏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清北为首的高校多年来存在的点招、自招、关系招等等。
不都是类似协和极不公平的潜规则吗?
前首医校长饶毅,就协和事件,发表文章《请勿错怪王辰教授》?
文章明确指出,不能把协和医学院所存在的问题归咎于王教授。
王教授身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回国后积极推行这一教育模式,其本心在于选拔全球最为优秀的学生投身医学领域,着力培养未来医学界的精英人才。
饶校长教授认为,王教授不可能为特定学生大开后门,也绝不会在毕业典礼上,对通过非正常途径入学的学生予以表扬,毕竟这和他大力推动的教育改革理念是相抵触的。
文章还对4+4模式在美国的背景作了说明,由于美国本科阶段并未设置医学专业,所以该模式旨在从与医学相关的专业里挑选优秀学生进入医学教育体系。
不过,在协和医学院具体实施这个模式的过程中,有人产生了误解,觉得它被用于非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上了。
然而,此篇文章的论述略显模糊。
4+4体制之所以遭受质疑,原因在于公众不解为何短短四年便能培养出超越传统医学教育体系十多年培育的博士。
若其确有优势,那么这些优势究竟是什么?
又该如何证实这些优势确实存在?
但饶教授在这篇文章中,并未对这一核心疑问给出解答,仅泛泛而谈“适应”等笼统之词。
那么,新闻学、经济学乃至园艺学,究竟是如何对临床医学产生“交叉效果”的?
这一关键部分,文章却未作深入阐述。
按照饶校长以往穷追猛打的行事风格,理应呼吁协和及王辰将4+4名单予以公布,且不要删除相关网页,以便让大家能够随意查询4+4学生的情况。
待大家查询完毕后,若发现仅有董袭莹一人存在问题,而其余皆是出类拔萃之人,那岂不是真的错怪王辰了?
毕竟一颗老鼠屎也坏不了一锅粥啊。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通篇不提及证据,只是站在高处一味地输出情怀。
能混成校长的,谁不是人精,所以有些话,只能听一半。
表面上确实是在为王教授开脱,但字里行间有拱火的嫌疑。
大家看过琅琊榜吧!梅长苏救卫峥的戏码。
皇帝查劫牢狱的人,查到了冬姐。
冬姐:此事是微臣一人所为,请陛下千万不要怀疑师父。
射雕中也有此场景。
老顽童和人打赌偷王旗。
赵志敬去信:王旗藏在两株大榆树之间的山洞中,师叔祖,记住啊!是两株大榆树。
水浒吴用:林教头,有话慢慢说,千万不可火拼啊,千万不可伤了头领的性命啊!
饶校长此次发文有点越描越黑,本来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因为牵扯这事的人不少,不可能让一个人来背锅。
一个教授能够决定的东西很有限,比他职位高的,有话语权的人一大把。
特别是在帝都这种地方,王教授也要按上面的意思来办事。
但饶校长来这么一下子,就算不是火上浇油,也是煽风点火,
中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啊。
大家是否还记得,朱易保送北大时,饶校长出面力挺朱易。
如今饶校长再度下场,情形与朱易事件如出一辙,想来最终的走向恐怕也并无二致。
在对朱易和董袭莹事件的公关过程进行复盘时,可以发现两者在处理公众关注的问题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对于朱易来说,她被保送至北大,主要是因为她的运动水平与北大的录取标准存在一定差距。
朱易的运动健将证书关联的比赛成绩是由外籍身份取得的,这违反了运动员等级管理办法的规定。
因此,朱易的保送资格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
然而,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北大没有充分公示招生简章和校领导朱易爸爸的回避问题,导致舆论进一步发酵。
为了控制舆论,北大采取了限流删帖的措施,但这并没有完全阻止信息的扩散和讨论的持续。
董袭莹作为党员和4+4博士的身份也备受关注。
然而,董父所在的东肿涉及之前被举过的12亿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成为了焦点。
董袭莹家族的核心问题也通过删帖限流的方式试图避免传播和讨论。
这两起事件都暴露出相关方面在公关处理上的不足之处。
无论是朱易的保送资格还是董袭莹家族的核心问题,都需要更加透明、公正和负责任的处理方式来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
饶校长发文为朱易站台,称朱易十分优秀,即便在美国就读藤校也易如反掌。
这番看似一本正经的言论实则荒谬至极,不过在当时却着实扭转了舆论风向。
然而后来有人揭露,饶校长自己的孩子当年是挂靠母亲实验室的论文才得以进入名校,仿佛让人觉得科学家的孩子入读名校轻而易举。
饶校长还表示,朱易爸爸是因为朱易先选择回国,他才随之归来,可后来被人扒出朱爸爸早前就在国内注册了多家公司。
当下饶校长再度出面为王教授站台,其中所陈述之事几分真几分假,想必大家心中已然有了自己的判断,日后恐怕也自会有人去深挖细究、揭露真相。
单说协和医学院看似不待见王教授这一情况,着实让人觉得有些荒诞可笑。
这极有可能又会成为一件扭转所谓“4+4”风评的关键标志性事件。
在朱易事件的舆论风波里,诸如朱易冬奥选拔赛存在黑幕、朱易打压陈虹伊等这些似是而非、靠打擦边球来吸引眼球的不实消息,就跟董袭莹本科就读社区大学后转入巴纳德学院、董袭莹只用一年规培时间等这类情况如出一辙。
虽然前期会任由其传播以博人眼球,但最后大概率都会用董袭莹本科学历有留服中心认证并无问题、董袭莹并未免去三年规培只是于中日友好医院规培一年这样的定论来给此事画上句号。
朱易事件中,北大与体育总局均保持沉默,未作任何回应。
董袭莹事件里,协和与东肿也选择了同样的装聋作哑。
朱易得以顺利进入北大深造,而董袭莹能否全身而退,仍是未知数。
朱易事件虽牵涉北大、教育部及体育总局,但最终却以全网广泛传播的中纪委对朱易的采访文章作为收尾。
董袭莹事件涉及中日、协和、东肿、东肿廊坊分院、卫健委以及教育部,如此牵涉范围极广之事,最终会以哪个单位的何种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尚难以预料。
不过,不得不说,这两起事件的发酵与传播被抑制的路径实在是太相似了。
难道学术圈合作的公关都惯用这样的套路?
饶校长的文章讽刺意味十足。
近期舆论针对协和“4+4”模式、相关医生以及新毕业生的批评,有其合理之处,理应秉持理性态度展开批评,且批评需有理有据。
饶校长确实曾对协和医学院提出过批评。
他曾批评协和医学院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既著文阐述,也在与王教授同台的会议上提及过。
医学院近亲繁殖这一问题,是三四十年前就形成的,而非近几年才出现。
不止协和医学院,大多数院校都清楚这属于一个问题。
临床学制问题的本质,实则是关乎学生产出的分配问题,与具体的培养年限组合并无直接关联。
只要规培的沉重负担以及以研评医这种两面夹击的体系依然存在,那么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都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饶教授所指出的有医阀集团在推诿责任、同时抵制“4+4”体系这一情况,仔细剖析下来,其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在5+3+3(专硕博)的培养路线中,学生长达6年的时间都在为医院提供廉价劳动力。
正因如此,在临床方面,本院培养的5+3+3模式的学生被视为嫡系力量,然而学校对此却并不十分重视。
而5+6+3+2(学硕博+规专培)的路线,学生既要承受6年的科研压力,又要经历3到5年的临床劳作,这似乎让学校和临床双方皆满意。
但学生却满心抵触,认为这纯粹是让自己做了冤大头。
再看8+1/3(八年制+规培/博后并轨规培)的路线,其录取分数线高,生源质量好,着实为学校挣足了面子。
只是由于临床劳动时间相对较少,学校虽将八年制视为门面嫡系而青睐有加,但医院在实际就业安排时,却常常给八年制学生脸色看。
4+4模式在最初推行时,描绘的蓝图是4+4(美式MD)+4(美式规培)+2/4(美式专培),看似能让各方皆大欢喜。
可实际落实后,后续的美式规培环节却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者,最终难以推行下去。
后来直接与八年制并轨,又因4+4本身医学基础薄弱且背景复杂,医院接收的规培人员不仅规培时间短,质量甚至比不上八年制,这简直就像是在敷衍实习生,医院也不敢过度使用他们。
协和内部对于“4+4”的态度也并非一致。
医院方面的主要诉求在于继续推进专培工作,以此增加廉价劳动力,从而维持医院那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而非真正支持4+4改革。
从长远来看,若4+4伴随的美式规专培能够顺利落地,临床医院或许也能从中受益。
但就目前DRG+集采导致公立医院产能面临明牌出清、自身发展朝不保夕的严峻形势而言。
医院方面只能全力推进专培,在现有体系内增加学生的负担,根本没有足够的从容和本钱去赌4+4的未来。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本文标题:首都医科大学前校长饶毅,为协和4+4事件发文,是拱火还是灭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