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五一都在参加婚礼推荐文章1: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


  该校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


  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


  这对校友夫妇


  决定为母校一次性捐赠10亿人民币


  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俯瞰图


  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致力成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复旦力量。


  校友夫妇捐赠10亿元


  高起点打造全球顶尖科研机构


  “我们希望为学校捐助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应该是比较困难的——在学术上有挑战性,需要花费很久时间,需要很多财力支持,但是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我们把它当作我们的社会责任。”廖梅这样阐释他们在寻找的项目。


  去年11月,李平、廖梅夫妇回到母校,第一次从学校科研负责人那里听说了学校高起点建设研究院的构想。在与校领导多次深入交流讨论后,夫妇俩觉得研究院的设想完全与他们的想法吻合。双方一拍即合,夫妇俩决定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学校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


  “我们觉得中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可以在自然科学、基础科学领域,为全人类、全世界做一些贡献。”李平、廖梅夫妇对此充满期待。


  学敏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是复旦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基础研究号召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迈向国际顶尖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步。这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试验。


  “学敏”这一名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学术期许。李平、廖梅夫妇在阐释其寓意时指出:“学者,治学之道;敏者,兼具勤勉与敏锐”。双重意蕴,期待复旦人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面向全球招募顶尖青年人才


  最长支持期20年


  “我们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交叉性是它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学校科研负责人介绍,学敏高等研究院将致力于构建一个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聚焦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前沿领域,探索创新性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追求开拓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向,不追逐热点和论文。


  目前,学敏高等研究院已启动人才招募工作,计划在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的青年学者,尤其是博士毕业后5年左右的青年科学家,不限学科和国籍。


  “我们将瞄准90后、95后甚至更年轻的顶尖科研人才。”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希望吸引那些对科学充满热爱、具有创新潜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鼓励他们交叉碰撞,打造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复旦大学实验室一角


  对入选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将按需提供各类资源与支持,给予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期限最长为20年,确保科研人员专注于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项目,无需为短期问题担忧。


  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由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高水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成员、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认为,研究院招募的科学家是有好奇心、有韧性、懂协作的年轻人。“期待研究院能够融合东西方学术传统中的精华,成为全球先进科研机构的典范。让来自全世界的不同学科的学者汇聚于此,开展深度、长周期、前瞻性的原创探索。”莱维特说。


  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


  “愿未来的复旦人


  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上世纪80年代,李平与廖梅在复旦相遇、相识、相知。他们在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在学生会的工作中并肩合作,最终携手成为人生伴侣。


  在学生会中,李平负责学校社团的管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廖梅主要负责宣传工作,组织过校园广播大奖赛。


  同为当年学生会成员的杨增国,用“一动一静”形容这对复旦伉俪:李平是个性格开朗、热心肠的人,处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校园文化活动中总少不了他的身影;而廖梅则截然不同,安静恬淡,讲话细声细语,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


  复旦大学1989届材料科学系本科毕业合影


  本科毕业后,李平投身商界,是宁德时代副董事长。廖梅则在复旦读了十年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国内博士生。


  离开复旦多年,但李平与廖梅始终心系母校发展。他们将复旦视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而反哺母校,也成了他们不懈的信念与实践。


  于复旦百廿,校友李平与廖梅浇筑科研沃土,更寄托殷殷期许:“愿未来的复旦人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复旦校友伉俪捐10亿推荐文章1:

  日前,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助力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创新。基金由1984级新闻系两位校友曹国伟、王长田联合捐赠1亿元人民币,将实行开放管理,汇聚更多社会资源。


  社会大变革时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术范式和教育模式加速转型,传统人文学科向跨学科、应用型、创新性探索。


  新文科发展基金将发挥“催化剂”功能,助力推动新文科创新——催化理实交融,引导更多学人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领域、理论创新与现实研究的融合;催化学科交叉,瞄准关键领域和学术前沿,打破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间的壁垒;催化科教融汇,以学人成长为核心,把学科学术创新与紧缺人才培养统筹起来。


  曹国伟、王长田目前分别为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此前,他们也曾多次捐资支持学校项目。


  追忆80年代在复旦求学时光,两位校友充满感怀——复旦不仅赐予他们学识,更塑造了开放的思维方式和高远的价值观念;复旦所赋的人文素养、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他们人生和事业的灯塔,“希望这些精神能够在一代又一代复旦学子中赓续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推荐文章1:

  各位准备去香港的旅客注意啦!香港最近出了个新规定,明年1月份起,随身带烟超过19支入境就要被罚款5000港元!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今天给大家详细扒一扒新规细节,特别是喜欢抽烟的朋友一定要仔细看!


  就在昨天(4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搞了个大动作!《2025年控烟法例(修订)条例草案》正式公布,4月30日就要提交立法会审议。这次修订可不是小打小闹,目标直指全港控烟,最狠的一条就是——明年1月起,带超过19支烟入境香港,罚款5000港元!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过关习惯带两包烟(20支装),按新规的话,只要多带1支就触犯红线。


  除了带烟限制,新规还划定了"吸烟禁区地图":


  1. 公交站台:只要地面上有排队标志,哪怕一个人站着等车,抽烟也违法


  2. 医院周边:出入口3米范围内全面禁烟


  3. 文娱场所:电影院、体育馆、游乐场的排队区禁止吸烟


  4. 特殊场所:幼儿园、养老院门口直接划红线


  重点来了!罚款金额直接翻倍,以前逮到在禁烟区抽烟罚1500港元,现在直接涨到3000!政府的态度甚是明确:公共场所中的抽烟危害民众,必须予以重罚!


  新规一出,香港本地论坛直接炸锅!争议最大的就是"单人候车能不能吸烟"。官方作出了明确的阐释:


  有地面标志的公交站:哪怕只有你一个人,抽烟就违法!因为地面标线意味着这里是固定候车区


  普通公交站牌:如果没画排队线,周围也没人,可以抽。但一旦有人过来排队,必须立即熄烟!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政府还特意配了示意图。左边光秃秃的公交站牌可以抽烟,右边有地面标线的就不能抽。记住这个判断标准:看地面有没有排队标线!


  可能有人觉得香港小题大做,但数据不会说谎:香港吸烟率从80年代的23%降到现在的9.1%; 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人数超过7000人;二手烟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超70亿港元。


  为了控烟,香港这些年使出了连环招:1. 烟草税连涨12年,最便宜的烟都要70港元/包2. 全港设2000个禁烟区3. 明年还要推"灭烟行动",重点打击电子烟。


  给赴港旅客的实用建议:


  1. 带烟指南:严格控制在19支以内,最好拆开包装分散携带


  2. 禁烟区识别:看到地面有黄色标线、禁烟标志的地方,千万别掏打火机


  3. 应急方案:烟瘾犯了可以去指定吸烟区(全港有43个)


  最后提醒大家,香港控烟执法是动真格的。去年就有内地游客因为在迪士尼乐园抽烟被罚3000港元,还有人在天星小轮甲板上抽烟被巡警抓现行。五一假期快到了,大家出游前最好收藏这份攻略,转发给同行亲友,千万别让罚款毁了旅行好心情!


本文标题:感觉五一都在参加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