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校友伉俪捐10亿
复旦校友伉俪捐10亿推荐文章1:
日前,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助力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创新。基金由1984级新闻系两位校友曹国伟、王长田联合捐赠1亿元人民币,将实行开放管理,汇聚更多社会资源。
社会大变革时代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学术范式和教育模式加速转型,传统人文学科向跨学科、应用型、创新性探索。
新文科发展基金将发挥“催化剂”功能,助力推动新文科创新——催化理实交融,引导更多学人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领域、理论创新与现实研究的融合;催化学科交叉,瞄准关键领域和学术前沿,打破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间的壁垒;催化科教融汇,以学人成长为核心,把学科学术创新与紧缺人才培养统筹起来。
曹国伟、王长田目前分别为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此前,他们也曾多次捐资支持学校项目。
追忆80年代在复旦求学时光,两位校友充满感怀——复旦不仅赐予他们学识,更塑造了开放的思维方式和高远的价值观念;复旦所赋的人文素养、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他们人生和事业的灯塔,“希望这些精神能够在一代又一代复旦学子中赓续传承,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推荐文章1:
各位准备去香港的旅客注意啦!香港最近出了个新规定,明年1月份起,随身带烟超过19支入境就要被罚款5000港元!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今天给大家详细扒一扒新规细节,特别是喜欢抽烟的朋友一定要仔细看!
就在昨天(4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搞了个大动作!《2025年控烟法例(修订)条例草案》正式公布,4月30日就要提交立法会审议。这次修订可不是小打小闹,目标直指全港控烟,最狠的一条就是——明年1月起,带超过19支烟入境香港,罚款5000港元!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过关习惯带两包烟(20支装),按新规的话,只要多带1支就触犯红线。
除了带烟限制,新规还划定了"吸烟禁区地图":
1. 公交站台:只要地面上有排队标志,哪怕一个人站着等车,抽烟也违法
2. 医院周边:出入口3米范围内全面禁烟
3. 文娱场所:电影院、体育馆、游乐场的排队区禁止吸烟
4. 特殊场所:幼儿园、养老院门口直接划红线
重点来了!罚款金额直接翻倍,以前逮到在禁烟区抽烟罚1500港元,现在直接涨到3000!政府的态度甚是明确:公共场所中的抽烟危害民众,必须予以重罚!
新规一出,香港本地论坛直接炸锅!争议最大的就是"单人候车能不能吸烟"。官方作出了明确的阐释:
有地面标志的公交站:哪怕只有你一个人,抽烟就违法!因为地面标线意味着这里是固定候车区
普通公交站牌:如果没画排队线,周围也没人,可以抽。但一旦有人过来排队,必须立即熄烟!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政府还特意配了示意图。左边光秃秃的公交站牌可以抽烟,右边有地面标线的就不能抽。记住这个判断标准:看地面有没有排队标线!
可能有人觉得香港小题大做,但数据不会说谎:香港吸烟率从80年代的23%降到现在的9.1%; 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人数超过7000人;二手烟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超70亿港元。
为了控烟,香港这些年使出了连环招:1. 烟草税连涨12年,最便宜的烟都要70港元/包2. 全港设2000个禁烟区3. 明年还要推"灭烟行动",重点打击电子烟。
给赴港旅客的实用建议:
1. 带烟指南:严格控制在19支以内,最好拆开包装分散携带
2. 禁烟区识别:看到地面有黄色标线、禁烟标志的地方,千万别掏打火机
3. 应急方案:烟瘾犯了可以去指定吸烟区(全港有43个)
最后提醒大家,香港控烟执法是动真格的。去年就有内地游客因为在迪士尼乐园抽烟被罚3000港元,还有人在天星小轮甲板上抽烟被巡警抓现行。五一假期快到了,大家出游前最好收藏这份攻略,转发给同行亲友,千万别让罚款毁了旅行好心情!
赴港带超19支烟被罚推荐文章1:
□蒋璟璟
继一篇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上的论文被曝写“男性患者确诊子宫肌瘤”后,又有新的“男女不分”问题论文被曝出。据媒体报道,《中国医药指南》多篇妇产科领域的论文中出现“男女不分”的情况,在实验对照组和观察组中提到有男性患者。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发布声明称,近期该社发表的论文被指出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经核查,个别文章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对于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北京日报)
“男性患者确诊子宫肌瘤”“妇产科论文出现男性患者”,如此荒唐之事,着实叫人惊掉下巴。之于此,不需要走近科学般抽丝剥茧一番,只需基于常识常理,想必就不难想见是怎么回事。水文背后是“水人”,这是显而易见的逻辑。果然,涉事期刊的回应,很快证实了这一猜想。“审核人员未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辞退涉事编辑”,这波调查处理,也算是自知理亏了。
此类离谱论文,居然能被炮制出炉本就离谱,一路过关成功刊发,更是匪夷所思。这岂止是学术不端,简直是学术梦游。从接受投稿、审核文章到排期发表,某些水刊,近乎于“无人驾驶”“信马由缰”的状态。毋庸讳言的是,几年来,一些边缘学刊、低级别期刊,急速萎缩,不仅团队人员缩编严重,其整个的学术品位、业务标准也是大幅滑坡。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类杂志,已成僵尸期刊,毫无学术影响力、学术公信力,其学术生命力实质上早已终结。
某些所谓的学术期刊,早已丢失了学术之魂,早该停办、注销。此类期刊,在现实中的生存之道,更多是走量消化“论文”,通过收取版面费来谋取利益。对于正经学术人和专业圈来说,有些期刊根本就是笑谈一般的存在,根本不会将之当回事。但在一些基层业务单位,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形式化要求发论文等因素,对此类期刊的效力还是很认——由此就导致了巨大的套利空间,也衍生了相应的灰黑产。大家都知道是水刊,投稿人同样不当回事,论文随便写、随便发,也就产生了各种笑话了。
学刊的审核,高度诉诸同行评议。很多权威期刊,都会有全明星一般的特约审稿人队伍,会听取多方意见、寻求交叉复核。这一工作,绝对不是编辑部个别编辑就能评判、就能决定的。现实中一个极不合理的局面是,越是水淋淋的期刊,投稿量、审稿量、发稿量就越大,能力与“产量”错配到无以复加。乱象频出,批量输出学术垃圾的流水线,是时候来一波强力出清了。
本文标题:复旦校友伉俪捐10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