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工时不低于11.5推荐文章1:

  据财经网科技消息,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显示,近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一枚“小米御七”商标,国际分类为运输工具,当前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雷军,注册资本18.5亿人民币,由雷军、黎万强、洪锋、刘德共同持股。


  这枚商标也就对应着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上个月雷军已经揭秘,新车中文读音为“小米御7”。


  去年12月,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多枚“XIAOMI YU7”“XIAOMI YU”商标,国际分类涉及运输贮藏、运输工具等,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据悉,12月9日晚间,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动态显示,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为SUV,定名为“小米YU7”,预计2025年6-7月正式上市。


  而2024年9月,济南某公司曾申请注册1枚“YU7”商标,国际分类为运输工具,当前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此前,曾有自然人侯某某申请注册“YU7”商标被驳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申请“YU7”商标的公司,还申请注册了“UU7”“EU7”“CU7”“ULTRA”“SU ULTRA”“SU7 PLUS”“SU7 PRO”“SU7 MAX”“苏九”等商标,其中部分商标申请已被驳回。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以从事纺织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此外,前不久有消息称小米YU7推迟发布,4月23日下午,王化对此回应称上市发布时间并未改变,依然是之前预告的今年6-7月。


  据此前介绍,小米YU7包括770/760/675km纯电续航里程,长宽高分别为4999/1996/1608(1600)mm,轴距达到3000mm,属于中大型SUV。其中,双电机四驱版车型的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220kW和288kW,综合功率达到508kW(691马力),最高车速可达253km/h,并配备三元锂电池;单电机后驱车型的最大功率为235kW,最高车速为240km/h,搭配磷酸铁锂电池。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


编辑 杜海锋 审核 谢俊 谢珂

小米YU7上市时间推荐文章1:

  【CNMO科技消息】近日,有关小米SU7 Ultra OTA限制车辆马力一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虽然小米之后撤回了相关升级包,但是依旧引起了一些人不满。而有升级了新车机的车主表示,小米对此次升级造成的不好影响进行了补偿。


  根据被锁动力的小米SU7 Ultra车主发文可知,有小米销售联系他,说因为这个事情影响不好要给他送洗车机和积分。该车主称其实这件事对其没啥影响,赛道模式买了两个月就高速上开过一次,所以不是很关心这次OTA事件,但是还是要感谢广大车友的反馈。他表示这波公关感觉小米还是很有诚意的,并且告诉他4-6周左右可以更新新的车机版本。根据车主的介绍,此次小米针对被锁动力的车主提供了5000积分和洗车机作为补偿,并且还能免费取送车升级新车机。


  此前,有多名博主称,小米SU7 Ultra汽车更新了1.7.0车机版本。此次更新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否则只能使用大约900匹马力。小米汽车工作人员统一回应,该OTA升级并未继续进行推送。可以说,这算是一次内部的灰度测试,可能也是受到了车主的反对,最终官方选择了撤包。


小米SU7 Ultra限制最大马力推荐文章1:

  2025年5月8日,小米汽车因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俗称“挖孔机盖”)功能争议登上热搜,官方深夜致歉,再度将舆论推至高潮,很多消费者甚至表态,未来再也不会如此相信雷军,但也有消费者认为,小米汽车这波回应还算积极,可观望后续。


事件回顾:从“炫酷设计”到“智商税”质疑

  小米SU7 Ultra上市初期,其“挖孔碳纤维机盖”(俗称“挖孔机盖”)作为选配项(售价4.2万元)因外观辨识度高,吸引大批用户改配。然而交付后,用户实测发现该设计的功能性严重缩水:


风道功能存疑:博主用鼓风机测试发现,机盖开孔处无气流通过,纸巾纹丝不动,且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无异。宣传落差:小米曾宣称该设计“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可提升散热和下压力,但实测仅减重1.3公斤,散热效果微弱。消费者随即质疑其为“智商税”,并认为小米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改或补偿。小米汽车深夜致歉,提出改配与积分补偿

  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解决方案:


  未交付订单:限时(5月9日-10日)允许用户改回铝制机盖,保留基础权益。


  已交付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作为补偿。


  技术解释:强调碳纤维机盖具备“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且生产过程复杂(单模具日产量仅1件),质量优于第三方改装件。


  用户对挖孔机盖的追捧,本质是“符号消费”的体现,该设计成为SU7 Ultra的视觉标识,满足用户对“限量版”的炫耀需求。但多数用户并非赛道玩家,散热与减重的技术意义远低于外观带来的心理满足。然而,当“符号价值”被宣传包装为“技术突破”,用户自然产生被误导感。小米的补偿措施虽缓解矛盾,却未能完全消解信任危机。


  短期看,积分补偿和改配政策展现了危机处理的效率;长期看,如何避免“过度营销”与“技术缩水”的落差,将是维系用户忠诚度的关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汽车行业的信任积累需要十年,摧毁可能只需一次争议。”


  小米的下一步,或许需在纽北赛道的成绩与量产车口碑间找到更坚实的支点。


本文标题:小米工时不低于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