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信息售价50元推荐文章1:

  近日,山东孕妇刘丽(化名)突然收到一条加“好友”申请:“××月子中心,为您提供专业产后服务。”她心头一紧——几天前,她刚在当地一家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做完产检,并且此前从未在任何机构留下孕产信息。  “电话、住址、怀孕周数,各种隐私信息对方了如指掌。”刘丽立即拨打12345投诉。次日,医院客服联系她:“可能是××月子中心冒用医院名义进行推销。”工作人员坦言,这类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医院承诺彻查此事,并希望刘丽配合取证追责。  


  刘丽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从明星病历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诊记录被贩卖,医疗信息泄露俨然形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  患者隐私如何被窃取?违法交易如何运作?又该怎样斩断这只“黑手”?《法治日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医疗信息“破防”》 漫画:高岳


  花钱能查医疗记录


  记者近日在社交平台以“就诊信息”“病历”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不少包含隐晦话术的帖子,比如可cx(即查询)“地址出行”“定位追踪轨迹”“开房”“流水”“档案”“记录(社保记录、医保记录、医疗记录等)”等。  其中一个帖子的信息,指向一个IP归属地为境外的社交账号。记者私信该账号咨询“如何查询某人医疗记录”,对方发来一张“业务单”,上面写着能够查询他人手机定位、身份证正反面信息、婚姻记录、社保记录、医保记录、医疗记录、学籍学历、全部资产等信息。其中,查询医疗记录需提供手机号、身份证号码、城市,查询结果包含所有医疗记录、医保记录、住院记录,出单时间为1至2天,售价为1200元。  


  “只有对方手机号,没有身份证号码,也不知道他在哪座城市,能查询医疗记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对方很快回复道:“再加100元就可以”。  该账号曾于今年4月中旬发布一条名称为“历史医疗记录,医保记录,精准出;婚前健康检查、堕胎记录等个人隐私随便查”的帖子,正文内容包含两张图片,附有某人的就医记录、消费记录、社保缴费三个选项。在就医记录一栏,可以看到定点医疗机构名称、经办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就诊凭证类型、医疗类别、病种名称、住院诊断名称、手术操作名称等信息。其中,在“病种名称”一栏,有月经不规则、病毒性皮疹、流行性感冒、月经紊乱、人流术后、抑郁状态、难免性流产等信息。  该类账号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上。据“网信上海”公众号消息,近期,上海市网信办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发现,一批医疗服务类互联网企业(主要从事医疗软件开发与维护、医疗服务培训、数字健康服务等)未依法履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所属系统存在网络安全漏洞,被境外IP访问并窃取。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反映出部分医疗服务类互联网企业存在个人信息制度不规范不健全、安全防护不严密、存储不合规等问题。上海市网信办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一批医疗服务类互联网企业予以行政处罚。  一位在“开盒群”卧底过的业内人士直言,有“开盒者”会将大量医疗信息非法曝光,并进行恶意揣测。一些人的体检报告、内脏、骨科的彩超图片被非法公开,成为他人窥伺、意淫的对象;还有人的妇科、精神科医疗报告被非法公开,被他人肆意点评、嘲讽。


  多种途径泄露信息


  这些医疗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告诉记者,可能的泄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外包服务漏洞,第三方检验机构、医疗设备维保商等合作方接触患者数据;患者自身疏忽,随意丢弃带有个人信息的检查单据、处方笺;公共场景泄露,医院Wi-Fi被植入窃取程序、自助终端遭遇窃密。此外,一些患者的用药记录在医保结算环节流转时,也可能产生数据泄露风险。  “产科、新生儿科是重灾区。”刘鑫指出,少数医务人员将患者信息视作“资源”,当成“商品”出售。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检察机关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的通知》曾通报这样一起典型案例:吴某甲、吴某乙系一家保健按摩中心的经营者,为扩大客源,吴某甲向某医院产科主管护师韦某提出,由韦某提供产妇信息,并承诺每发展一名客户就给韦某50元或60元报酬,若客户后续办卡消费则另外向韦某支付10%的提成。截至案发,韦某向吴某甲、吴某乙出售包括产妇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分娩日期、分娩方式等在内的产妇健康生理信息500多条。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类似案件时有发生:北京某医院员工符某某将明星病历发至微信群炫耀,导致隐私扩散;上海某医院主任私下传播患者裸照,被暂停执业。  


  还有系统漏洞,让第三方平台成为“后门”。  


  在浙江某妇产医院32名产妇信息泄露事件中,罪魁祸首是一款第三方签到软件。该软件违规上传孕周、预产期等数据,最终流入黑产市场。四川省某精神卫生中心2.7万份患者档案被盗,则是因省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接口未做好加密工作,遭黑客轻易攻破。


  重拳之下屡禁不止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已有多款守护患者隐私权的法律条文。  


  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将医疗健康信息列入敏感个人信息范畴,第55条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事前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并对处理情况进行记录。民法典第1226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规定,除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务人员,以及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或者医疗机构授权的负责病案管理、医疗管理的部门或者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患者病历。  受访专家指出,尽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医疗隐私,但现实中维权难、执法软、违法成本低等问题突出。  


  在刘鑫看来,虽然我国现有“三合一”法律保护,如民法典明确医疗机构泄露隐私需承担侵权责任;医师法、护士条例规定泄露者可被警告、停业甚至吊销执照;刑法修正案规定,公职人员泄露信息需从重处罚,但实践中多处罚直接责任人,很少追究管理者连带责任,违法成本低导致威慑不足。  “医疗记录被泄露屡禁不止,深层原因有很多。一是管理失职,职能部门对隐私界定模糊(如‘就医痕迹是否属于隐私’),未细化员工行为规范;二是利益驱动,医务人员贩卖信息获利空间大(如每条产妇信息售价50元),且查处困难,查处概率低;三是相关社会顽疾,比如公民个人信息买卖猖獗、骚扰电话精准投放等暴露治理手段失效。”刘鑫说。  


  他指出,破局之道应该从“追责个人”到“系统治理”,比如强化警示教育,借鉴反腐模式,制作泄露隐私典型案例的警示片,强制相关岗位人员学习;完善连带问责机制,不仅处罚泄露者,还需追责机构管理者,倒逼医院加强内部管控;严打黑产链条,加大对数据交易平台、非法买家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综合成本;借鉴国际经验,规定只有在必要时才能调阅病历,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医务人员需树立‘隐私即红线’的职业伦理,将保密意识融入日常操作;患者也要培养‘隐私洁癖’,妥善处理废弃医疗单据,对可疑营销电话主动取证维权。”刘鑫说。


  受访的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守护医疗隐私不只是法律命题,更是文明社会的底线。从加密技术到严厉刑罚、从医院自查到公众警惕,唯有织密这张防护网,才能让每个人安心走进诊室,不必担心隐私成为他人手中的“商品”。


  来源:法治日报


  本头条号音频、视频及活动图文信息报道系「北极海新闻」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本平台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缠穿山甲鳞片入境推荐文章1:

  据海关发布消息:


  近日,昆明海关所属瑞丽海关查获穿山甲科印度穿山甲、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鳞片331.7克。


  昆明海关所属瑞丽海关关员在瑞丽口岸联检中心非货运入境通道对一辆私家车进行检查时,从后排旅客行李物品中查获用塑料袋包裹动物鳞片一批。旅客自称该批鳞片是普通贝壳,企图蒙混过关。


  经鉴定,上述鳞片为鳞甲目穿山甲科印度穿山甲、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鳞片,共计331.7克。印度穿山甲、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穿山甲属所有种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目前该案已刑事立案处置。


  海关提醒: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规定,除合法持有《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并按规定办理海关手续外,禁止贸易、携带、寄递濒危物种及其制品进出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潇湘晨报综合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拆快递拆出活老鼠推荐文章1:

  “快递拿回家的路上我就听到了‘叽叽叽’的声音,家里面的保姆在拆快递的时候一个老鼠突然跳了出来,把我和孩子吓得在房间躲了几个小时。”4月27日,深圳苏女士向记者反映称,日前,她网购了一件连衣裙,中通快递进行了派件,随后在包装完整的快递中拆出了活体老鼠,老鼠有巴掌大小,在苏女士家中逃窜了3个多小时才被抓住。


  对此,事发网店客服回应记者称,“店铺已经做了退款处理。查明结果不是我们店铺的问题,现在派件站点正在跟顾客沟通处理。”


  4月27日,中通快递工作人员滕先生告诉记者,关于此事,中通已协同商家和丰巢进行核实调查。对于带给消费者不好的服务体验,中通会先行赔偿商品及相关消杀服务的费用。


  消费者投诉:


  包装完整的快递里拆出活老鼠


  4月27日,深圳苏女士告诉记者,近日,她通过网店花费139元购买了一件黑色连衣裙。之后中通快递员进行了派件,快递被放在了丰巢快递柜,“我取的时候包装是完整的,拿回家的路上听到有‘叽叽叽’的声音,我以为是旁边草丛里发出的声音,压根就没想到是我的快递里面有一只老鼠。”


  苏女士所购快递中拆出活体老鼠。


  “当时是我家保姆在帮忙拆快递,她一拆,那个老鼠就跳出来了,在我家里乱窜。”苏女士说,那只老鼠有巴掌大小,她当时被吓坏了,家里只有她和保姆跟两个孩子,小儿子才2岁,大家吓得全都躲进了房间不敢出去。


  苏女士介绍,事发时间是4月25日晚6时40分左右,她通过家中客厅观察,老鼠先是跑过沙发,然后钻到了她家阳台洗衣机的下面,一直到等到晚上10点多她老公下班回家后才抓到那只老鼠,“老鼠跑过的地方我们全部做了清洁,一直弄到晚上12点。”


  苏女士家保姆正在挪开沙发找老鼠。


  苏女士坦言,她小时候被老鼠咬过,所以看到老鼠会很害怕,再加上事发突然,她当天晚上饭都没吃,觉也没睡好。“保姆也吓出了心理阴影,我家小孩当时也吓哭了,现在看到快递,他都说妈妈不要拿进来。”


  店家说法:不是店铺的问题


  苏女士说,事发后她联系了店家,店家答复称不是他们的问题。当晚7时左右,中通快递网点工作人员给她打去了一个电话,苏女士在电话中要求网点派人把老鼠抓走,但网点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下班,随后挂断了电话,之后没再跟她联系。


  苏女士所购商品包装袋。


  4月27日,记者联系了苏女士所网购的那家店铺,客服人员回应称,查明的结果显示不是他们店铺的问题,是派件方和客户之间的矛盾,目前派件站点正在跟客户沟通处理。店铺已经为苏女士做了退款处理。


  苏女士提供的一条中通快递方所发短信显示,中通快递认为快件外包装完好,客户签字签收,属于事后反馈破损,因无法判断具体责任所以无法理赔,中通快递愿意赔偿本次运费3元的5倍15元。


  “本来我收到短信说赔偿15元我就很生气,打电话过去不商量还把赔偿降到了10块。”苏女士表示她对这种处理方式无法接受。


  中通快递回应:


  正调查事发原因,将先行理赔


  苏女士告诉记者,她认为财物的损失事小给大人小孩造成的影响事大。她希望有关方面查清楚事件原因,正面回应此事,积极承担相应责任。


  4月27日,记者就该事件联系了中通快递,相关工作人员滕先生回应称,了解到苏女士反映的问题后,公司第一时间核查了链路,“该商品4月21日晚发货,商家负责包装。4月22日由快递员放进丰巢柜。4月25日消费者取件,取件时包装完好。对于事件原因,中通已协同商家和丰巢进行核实调查。对于带给消费者不好的服务体验,中通会先行赔偿商品及相关消杀服务的费用。”


  (大皖新闻)


本文标题:产妇信息售价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