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抵达新德里,会晤印度总理莫迪,聚焦于贸易议题展开新一轮谈判。此次会谈表面上打着“合作深化”的旗号,实则是在特朗普政府再次抬出惩罚性关税大棒、威胁对印度商品征收26%高税率的背景下,印方主动妥协、力图避险的权宜之举。美方给出的90天谈判窗口,不过是套上丝绒手套的强权胁迫。所谓“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不过是一场地缘博弈的包装辞令——台前是合作双赢的笑脸,台后是各自谋算的勾心斗角。


  彭博社、美联社及印度《商业标准报》等多家媒体确认,美印双方确实在关税减让、技术转让和关键产业合作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但仔细研判会谈内容就会发现,美方虽口头允诺“推动达成协议”,却并未就取消高关税作出实质让步。特朗普本人甚至在近期公开场合再次强调“对等关税”的必要性,抨击印度“对美输出大量商品,却拒绝开放本国市场”,并放言“任何无法确保美国占优的协议都不值得达成”。这不仅暴露出美方谈判的真实意图,也再次彰显“美国优先”政策的掠夺性本质。


  对印度而言,当前经济局势并不乐观。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出口数据连续第三月下滑。美国作为其最大出口市场,若恢复对印商品加征高关税,将对印度的制药、纺织、电子零部件和宝石加工业造成严重冲击。这不仅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贸易损失,更可能引发国内失业潮,动摇莫迪政府苦心经营的“增长神话”。因此,印度政府不得不暂时收起“战略自主”的豪言壮语,争取在美方设定的时间表内完成“保命式交易”。


  但这场交易的代价是巨大的。一方面,印度被迫接受美国更多的技术依赖与市场交换条件,从芯片、能源到军工合作,无不嵌入美国主导的“印太供应链再造”计划。另一方面,印度在外交上亦被要求作出配合,成为遏制中国的地缘工具。在此次会谈中,双方不仅讨论了贸易,还谈及国防、关键技术和所谓“全球与地区安全”——这一套语言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其核心内容依旧是拉拢印度参与美方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的战略布局。


  当然,印度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许多学者与在野党人士长期质疑莫迪政府对美过度依赖的风险。美国不仅始终未给予印度关税最惠国待遇,还多次以所谓“宗教自由”与“人权问题”干预其内政。而此前印度就进口俄罗斯能源的立场与华盛顿多次发生龃龉,表明两国利益重叠有限、矛盾却长期存在。此次所谓贸易“突破”,与其说是“互信深化”,不如说是印度在美方胁迫下的被动应对。


  放眼全球,面对美元霸权、技术脱钩和安全联盟压力,全球南方国家纷纷寻求战略自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本币结算。印度却在这一关键时刻选择“再绑华盛顿战车”,虽换来短期喘息,却进一步丧失了在中美之间谋求独立外交的回旋余地。看似主动谋利,实则步步被套,一旦美印之间战略误差扩大,其“战略伙伴”地位也难逃沦为弃子的命运。


  本质上,万斯与莫迪的握手,并不是印美命运交融的象征,而是一次裹挟于关税威胁与地缘算计之下的应激反应。在“美国优先”的压迫逻辑下,所谓伙伴合作迟早会露出权力不对等的本质。印美联手,看似共赢,实则刀锋之下,各藏祸心。对中国而言,既要冷眼旁观,更要热手备战。只有不为对手设局所惑、不为假象所动,才能在国际博弈中真正掌握主动权。


本文标题:印美,“谈判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