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9:英反华议员入香港被拒,西方从5个方面歪曲事实真相
2025年4月10日,英国自由民主党议员韦拉·霍布豪斯以“探亲”名义赴港,但在香港机场被拒绝入境,她本人被扣留约5小时后遭遣返英国,她的丈夫则顺利入境。霍布豪斯声称这是“对英国议员的侮辱”,要求中方解释;英国外交大臣拉米也公开施压,称将紧急与中国政府交涉。中方的回应是:香港特区政府依法行使主权,处理入境事务属于国家主权范畴。这本是一个中国对国外反华分子进行精准强硬打击的典型案例,大快全体中国人心,反映了中国在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外交策略上的立场和态度。
但是,西方媒体借机大肆渲染这是中国“人权打压”,并且采取西方惯用的认知战策略,从五个方面恶意歪曲事实真相。
第一,刻意模糊人物政治背景,构建“无辜受害者”人设。西方媒体刻意隐匿霍布豪斯的反华组织身份,霍布豪斯作为“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的核心成员,长期积极参与反港反中活动,如推动英国制裁香港官员、编造涉疆“种族灭绝报告等,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仅将其描述为“探亲议员”,刻意淡化其政治身份。英国《每日电讯报》将霍布豪斯事件描述为普通游客被拒,而对IPAC在2022-2025年间发起280余项反华提案的纪录从不提及,有意掩盖霍布豪斯长期干预中国内政的本来面目。媒体聚焦报道霍布豪斯“被盘问5小时”“差点流泪”等场景,却回避其过往反华时言行的挑衅与嚣张。BBC报道中详细描述其“护照被没收”“行李被搜查”,却不说明这些程序是香港国安法授权的标准审查流程。
第二,嫁接“亲情叙事”与政治操弄。美联社、《政客》新闻网利用家庭纽带制造道德绑架,强调霍布豪斯“探望刚出生孙子”的亲情诉求,暗示香港“不近人情”,却不报道其未参与反华活动的丈夫顺利入境的事实,刻意制造“选择性打压”假象。同一媒体在报道以色列拒绝英国议员入境时,强调被拒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但对霍布豪斯则使用“探亲受阻”标题,充分暴露西方媒体的双标叙事嘴脸。霍布豪斯自称是“1997年后首位被拒议员”,《泰晤士报》以此渲染香港“自由倒退”,却不提及1997年前英国殖民政府对华裔公民的系统性入境歧视。
第三,曲解法律程序,污名化国安法。英国《卫报》割裂法律与主权的关联性,声称“香港国安法破坏法治”,却回避英国《2023年国家安全法》赋予政府更广泛的拒签权。英国可以依据其国安法秘密驱逐所谓“威胁国家利益”者,例如,拒绝中国大使进入英国议会,但西方媒体集体对此保持沉默。BBC在报道中指责香港国安法“模糊不清”,却不提及美国《移民与国籍法》授权总统可以无理由禁止外国人入境。《纽约时报》质疑香港当局“程序不透明,未说明拒签理由”,但根据香港国安法第43条实施细则,特区政府无需公开涉及国家安全的审查细节,这也是美英等国按照“国家安全例外”原则的通行做法。
第四,选择性放大政治反应,制造对立叙事。路透社将英国外交大臣拉米的“深切关注”描述为“国际社会共识”,却不提及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国家并未公开批评中国。法国《世界报》认为“事件属中国主权范畴,不应过度政治化”。2024年以色列拒绝两名英国工党议员入境,拉米只是表态“不可接受”,但西方媒体刻意制造对华孤立印象,只是拿香港说事。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还故意嫁接无关议题扩大恐慌,将这一事件与“解放军台海演习”并列报道,暗示中国“系统性压制自由”。
第五,操纵文化符号,强化意识形态对抗。《经济学人》有意使用“前殖民地香港”的表述,公然违反联合国确认香港为非殖民地的第2908号决议,暗示英国对香港仍有“特殊责任”,试图借此类措辞唤醒殖民记忆,否定中国主权合法性。CNN有意制造语言陷阱,在标题中使用“被中国拒绝入境”,而不是“被香港拒绝”,刻意模糊“一国两制”下香港依法行使入境管治权的法律事实。《华尔街日报》将事件纳入“全球专制扩张”系列报道,援引“自由之家”等反华智库数据,声称“香港自由度排名骤降”,却不说明该机构由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资助、评分标准充满政治偏见的事实。
西方媒体为什么要炒作这件事情呢?
一是配合美国对华认知战。事件爆发同期,美国正推动“印太经济框架”围堵中国,西方媒体借机将这一孤立事件与南海、台海议题捆绑,构建“中国威胁全球自由秩序”的舆论氛围。例如,《政客》新闻网将拒签事件与“解放军台海演习”并置报道,制造系统性恐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2024年报告指出,西方需通过“价值观联盟”削弱中国国际形象,而霍布豪斯所属灯IPAC组织正是该战略的“议员冲锋队”。
二是破坏中欧合作基础。欧盟对事件“谨慎关注”的表态,被西方媒体刻意放大为“欧洲对华强硬共识”。实际上,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并未公开批评中国,反映出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渲染事件旨在激化中欧矛盾,阻挠中欧投资协定重启。更深层目标是离间中国与中东欧关系。波兰、匈牙利等“17+1”机制成员国近年加强对华务实合作,西方希望通过炒作“人权危机”,逼迫中东欧国家在价值观与经济利益间“选边站”。
三是转移国内治理危机。英国越来越呈现系统性衰退,2025年英国通胀率达9.2%,苏格兰独立公投呼声再起,保守党政府急需制造外部敌人转移矛盾。将拒签事件塑造为“中国霸凌”,可掩盖英国脱欧后经济凋敝、社会撕裂的现实。英媒甚至将事件与“英国军舰南海航行”关联,煽动民粹主义情绪。英国军情五处2024年被曝非法监听公民通讯,种族仇恨犯罪同比激增37%,但媒体对此集体沉默,转而将中国依法拒签塑造成“民主危机”,暴露其舆论操控的双重标准。
四是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渲染“中国威胁”可直接刺激军火订单,为军工集团创造需求。事件发酵期间,英国BAE系统公司宣布向澳大利亚增售26型护卫舰,价值48亿英镑,罗尔斯·罗伊斯同步推进“暴风雨”六代机研发。IPAC作为“议会游说机器”,与军工巨头存在资金纽带。该组织2024年从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企业获取超120万英镑政治献金,其炒作反华议题可以为金主开拓市场。
五是残余殖民优越的不甘。英国部分精英仍沉浸于“日不落帝国”荣光,拒签事件触发其历史挫败感。霍布豪斯声称“1997年后首位被拒议员”,显示殖民者心中的不甘。《泰晤士报》公然使用“前殖民地香港”的表述,这种心态与英国对BNO护照的政治操弄一脉相承:即通过赋予港人“二等公民权”,维持对香港事务的隐形干预。
中国“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使香港人均GDP从1997年2.7万美元升至2024年5.1万美元,对西方制度构成强烈冲击。西方国家更深层恐惧在于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2024年全球南方国家对中国支持率达68%,而西方仅剩31%。西方媒体的渲染,是殖民遗毒、霸权护持、资本利益与制度焦虑的混合产物。其核心逻辑在于:将中国主权行为异化为“规则破坏”,以维护西方对国际秩序的主导权;用人权话语掩盖地缘遏制,为军事扩张与经济脱钩制造道德合法性;通过舆论操控转嫁国内矛盾,延缓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爆发。
这种策略短期内可能煽动部分民意,但长期看将加速西方“话语宗教”的破产。正如中国网友所言:“一边吃中国饭,一边砸中国锅的日子该结束了”。唯有坚持依法反制、揭露双标、扩大国际共识,才能破解这场精心设计的认知围攻。正如港澳平文章指出:“美英等国一边为自己家门装上重锁,一边却不让别人家里闩门防盗”。这场舆论博弈的本质,是西方企图维持“规则我来定,主权你妥协”的霸权逻辑,而香港依法拒签事件恰恰成为戳破其虚伪性的试金石。
中方为什么敢于拒绝反华英国议员霍布豪斯入境香港呢?
第一,维护国家安全与香港稳定。霍布豪斯是反华组织“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的核心成员,长期炒作涉疆、涉港、台海等议题,支持香港修例风波中的暴力行为,并推动对华制裁。中国拒绝其入境,旨在防止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避免其借“探亲”之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香港国安法实施后,此类精准执法成为特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第二,强化主权与“一国两制”原则。中国通过此举明确宣示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势力干涉。外交部多次强调,香港回归后英国“无主权、无治权、无监督权”,拒绝入境是主权的正当行使,也是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实践。此举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主权不容交易”的范例。
第三,反击西方双重标准与殖民思维。英国部分政客仍抱有殖民时代的心态,试图延续对香港的“道德主权”,中国通过拒绝入境行动揭露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英国常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公民入境,却对中国依法行权横加指责。中方的做法就是要打破西方将价值观凌驾于主权的霸权逻辑。
第四,依据法律行事。国际法规定,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允许外国人入境,无需提供理由。《香港国安法》明确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港府有权依法拒绝可能威胁国安的外国人入境。《香港基本法》第154条赋予特区管理出入境事务的法定权力。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外国人入境,英国曾拒绝中国学者签证,美国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制裁中方官员。中国的做法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对等反制的正当性。
我们高兴的看到,对西方媒体的渲染炒作,中方进行了积极的舆论应对:
外交回应:简洁有力,直指核心。中国外交部以“入境事务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作为统一回应,避免陷入冗长辩论,同时强调“豺狼来了有猎枪”的底线思维。此举既符合国际法,又避免了西方设置的“人权叙事陷阱”。中方通过列举英国限制外国人入境的案例,揭露其“我可以干涉你,但你不能拒绝我”的殖民逻辑。我们还通过对比香港回归前后的不同发展成就,以及国安法实施后的社会稳定情况,在国际舆论中强化了“爱国者治港”的正当性,反证反华议员的指控不实。另外,民间与官方媒体有力协同,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事件真相,突出霍布豪斯的反华背景,激发公众对主权维护的支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不惧任何敌对势力。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对反华组织和敌对势力坚决进行精准还击越来越有必要。
中国的强大是对反华分子强硬的基础和支撑。中国的实力是在敌对势力的逼迫中不断提升的。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6年美国用航母战斗群威胁中国,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海南岛中美撞机事件,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为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的祖先提示我们: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个星球上依然有不少信奉“丛林法则”者,对他们,大棒比胡萝卜管用好使。#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本文标题:深度报道9:英反华议员入香港被拒,西方从5个方面歪曲事实真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