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陈江燕 毛朝青 文/图


  今年70岁的程法坚,来自闽侯县荆溪镇桐口村,提到他的程门书院,不少当地人可能都有所耳闻。


  程门书院是当地一座始建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宅子,具有典型的清代闽派风格。十多年前,见老宅子因无人居住而慢慢荒废,老程觉得很可惜,便将老宅子改造成了农家书屋和老物件收藏室,收集了上万册图书供周边村民免费借阅,还将他多年来收集到的老物件放在书屋中进行展示,给农村提供了难得的精神食粮。


  小村庄里的农家书屋,有上万册藏书


  近日,记者来到程门书院,虽然宅子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后有了岁月的痕迹,但内部构件保存得较为完好,从门上、屋檐一角,依稀能窥见老宅子当年的面貌。


  面向老宅子,跨过左侧房屋的门廊后,就来到了其中一处书屋。书屋内,各色书籍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书柜内,俨然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书屋内有上万册藏书、各类杂志报刊、音像片等,内容涵盖学龄前儿童至退休老龄人员等各个阶段。”老程说。


  老程介绍,2009年,他为了让家里的孩子能好好阅读,便将这处老宅子收拾出来做成了一个读书屋,2012年,书屋正式开放给全村人免费使用。


  “早些年,农村的阅读资源相对匮乏,这里的孩子想要读书,要到10多公里外的省图书馆去借书。”老程说,他家藏书多,正好又有这处老宅子,距离村民家也近,正适合开放作为一处读书点。


  “有了这处书屋,村子里的孩子就不用费力跑那么远去借书看了。”老程说,书屋24小时对外开放,想要借书,只需填写下借阅登记,还书更方便,到他家敲个门,说一声就行。


  各方人士踊跃捐书,让书香弥漫村庄


  程门书院正式开放后,闽侯县图书馆等单位陆续捐赠了大量书籍,一些爱心人士和当地村民也自发捐书,丰富藏书量。


  老程说,就在8月20日,一对来自南平的老夫妇知道书屋的存在后,特意带着孙女、女婿专程从南平赶来,捐赠了整整3大摞数十本儿童读物。


  “两位老人家都将近80岁高龄,他们本可以让子女有空时将书籍寄来,却仍选择亲自跑一趟,我当时看了很是感动。”老程说,为了表示谢意,他也向两位老人家回赠了三本与当地历史有关的书籍,希望他们能更加了解桐口,并欢迎他们随时回书院作客。


  书院对外开放后,最开心的当属村里的孩子。“之前,书院旁边就是桐口小学。每天中午、傍晚放学后,书屋里都挤满了孩子,他们会在这里看书、休息。”老程说,桐口小学搬离后,仍有不少当地的孩子经常前来阅读,到了假期,还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会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书院“打工”,让他们在书院做些简单的卫生、读读书,避免在家“躺平”。书院内还有一处书画室,一些书画家和当地的老人家常会到此练习书法、作画,并互相交流。


  想办“博物馆” ,留下桐口乡愁


  除了书籍,老程对一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也情有独钟。穿过书屋,来到后院旁的一间房屋,这里摆放有灌溉、耕地用的一些老农具,还有一些不同种类的老式日用品。


  “这里面的民间生活用品,有些是自己用过的,有些是家人帮忙淘来的,有些是别人送的。”老程说,虽然没有详细统计过共有多少件,但每一件物品放在哪,他心里都有数。


  讲到收集这些物件的初衷,老程说,十多年前,当时还只有4岁的孙女来到家里,向他展示刚学会的古诗,念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他反问孙女:“你知道锄禾的‘锄’是什么东西吗?”孙女摇了摇头。也是在这个时候,老程发现,一些对他而言十分熟悉的物件,在如今的孩子看来,已然十分陌生。为了留下这份乡愁记忆,他从那时便开始收集当地的老物件。


  “这是以前结婚必备的三件套、这是取水用的手摇水车、这是木工工具……”说起这些物件,老程滔滔不绝,他说,这些物件不管得来是难是易,价格是高是低,都是他的“宝贝”。未来,他想在老宅子里专门开辟一间房屋放这些老物件,办成一个“民俗博物馆”。


  本文为海峡都市报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编辑:白彩惠


  实习生:廖莉梅


本文标题:乡野有书香!闽侯七旬老人办乡村图书馆,向村民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