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上午9时30分,福州全城防空警报准时鸣响。36秒的预先警报、6秒的空袭警报、3分钟的解除警报,三种信号依次响彻榕城上空。这不是演习,而是福州连续第20年以警报声纪念1941年4月21日的首次沦陷。


历史的伤痛:从空袭到沦陷

   84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上福州土地。1941年4月18日,日军20架飞机对福州及闽江口两岸实施轮番轰炸,王庄机场、台江码头等重要设施被毁。4月19日,日军9000余人从长乐、连江等地登陆,4月21日马尾失陷,福州正式沦陷。据史料记载,第一次沦陷期间,福州地区直接伤亡3494人,间接伤亡近28万人,公私房屋损毁2745座。


   西禅寺内,至今留存着日军轰炸的弹痕。寺内抗战纪念碑上,清晰镌刻着162位为掩护群众撤离而牺牲的警察姓名。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警员,也有刚入职的青年,平均年龄不足25岁。这些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寺后塔林,成为福州人民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


警报日的诞生:从民间呼吁到城市行动

  2005年,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系原副主任郭桂荣致信媒体,提出“解放日不应拉警报,沦陷日才是警示后人的时刻”。这一建议得到社会广泛响应,福州市委经研究后采纳,自2006年起将防空警报试鸣日由“8·17解放日”改为“4·21沦陷日”。


   “警报声不是仇恨的宣泄,而是历史的警钟。”福州市人防办负责人表示,每年试鸣期间,全市同步开展防空知识宣传,地铁站设置空袭逃生体验区,AI技术模拟历史场景,让市民直观感受抗战时期的生存挑战。


今日的传承:从铭记历史到守护和平

  如今的福州,将防空教育融入城市肌理。2024年,福州发布《人民防空教育五年规划》,要求中小学每学期开展至少1次防空演练,社区设立“人防知识角”。在长乐松下湾,当年日军登陆点已建成抗战主题公园,陈列着历史照片和实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警报响起时,我会告诉孩子: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市民陈女士带着儿子参加防空演练时说。数据显示,2025年试鸣期间,全市95%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同步开展应急演练,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未收到一例因警报引发的恐慌报告。


历史的回响:从地方记忆到国家叙事

  福州的实践并非孤例。全国已有超过100个城市设立防空警报试鸣日,如南京的“12·13”、重庆的“6·5”。这些城市通过仪式化纪念,将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认同。正如历史学家所言:“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构建更坚实的和平防线。”


  站在西禅寺的抗战纪念碑前,斑驳的弹痕与鲜艳的描红碑文形成鲜明对比。这座城市用警报声提醒世人: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守护未来。当解除警报的长鸣声消散在福州上空,市民们整理衣冠,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本文数据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通告、福州新闻网历史档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史料)


本文标题:警报响彻全城!福州人今天都在做同一件事,背后真相让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