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跟孩子说话,声音越大,他们越往墙角躲?

  男孩长太高 班主任站凳子上训

  不是孩子叛逆了,是我们还站着,他们却已经蹲下来了。

  男孩长太高 班主任站凳子上训

  我见过一个妈妈,身高一米五五,每次跟一米八的儿子谈心,都得踮着脚,半个身子往前倾,像在听风声。

  不是她没力气站直,是她知道,只有把头低到和孩子齐平,孩子才肯把耳机摘下来。

  她不讲大道理,就坐在沙发上,手搭在扶手上,像两个朋友聊明天的课。

  六年了,每周三次,雷打不动。

  儿子说,那会儿他才敢说“妈,我今天被老师骂了”,而不是等他睡着了才发条微信。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是身体先学会了尊重。

  你蹲下来,不是示弱,是把权力从高处搬到了地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刚出的数据说,20多岁的爸妈带的孩子,青春期冲突少四成——不是因为他们年轻,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把自己活成一座山。

  他们还在长,孩子也在长,两个人一起晃,反而不容易摔。

  合肥有学校现在教老师:谈事别站着,坐下来,哪怕垫个矮凳。89%的对抗,是身高差带来的压迫感。

  你站着,孩子像在接受审讯;你蹲着,他才觉得你在听,不是在管。

  淘宝上“亲子沟通阶梯”卖疯了,月销两万件,可有人买了当摆设,天天让孩子站上去,还拍视频炫耀“你看我多用心”。

  工具不是魔法,是提醒——你得真愿意弯腰,不是为了表演。

  最戳我的是那个数据:68.7%的95后年轻人,想要的不是听话的娃,是能聊天的朋友。

  他们不是不想沟通,是不想被俯视。

  你踮脚的那几厘米,不是在拉近距离,是在把“我是你妈”换成“我懂你”。

  我认识一个爸,身高一米七,每次跟儿子吵架,就去阳台搬个小板凳,坐那儿不说话,等儿子自己凑过来。

  他说:“我不求他立刻认错,我只求他别觉得,我一开口就是审判。

  ”三个月后,儿子主动问他:“爸,你那天为啥不骂我?

  ”

  他没答,只是把板凳又搬近了一点。

  有些沟通,不需要语言。

  你身体的姿势,早就替你说完了。

  男孩长太高 班主任站凳子上训

  本文标题:男孩长太高 班主任站凳子上训

  本文链接:http://www.hniuzsjy.cn/yulu/1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