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守望在校园里
本报记者郭丽霞
今天是教师节,无论是《简·爱》里追求自由、尊严的家庭女教师,还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善良、细腻的心灵导师莎莉文,总能在平凡中打动人心。文学作品里的教师形象,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这些校园里的守望者形象,不仅是公众认识教师最直接的窗口,也能折射出社会发展变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
每一个人都是读书人
每一个人都是书评家
每一个人都是荐书者
百姓百读,
越普通越不平凡
本期荐书嘉宾:
徐璐,35岁,公务员
《会飞的教室》
(德)艾利克·卡斯特纳 著
北京日知图书有限公司
《放牛班的春天》
骆昆鸿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桃李》
张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假如教室会飞
《会飞的教室》是德国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纳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塑造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多愁善感的姚尼、才华横溢的戴马亭、冷静持重的塞巴修,胆小怕事的邬理以及魁梧好斗的马提斯……
书里除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孩子们,一位被称为“正义老师”的培克老师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培克小时候,舍监十分严厉,所以当他成为舍监时,就不愿让旧事重演。他用心观察孩子们,为他们排忧解难。
圣诞晚会的节目举办得很成功,培克老师却发现戴马亭有些不对劲。他默默观察这个孩子,终于发现在放假之际,孤独的戴马亭在校园里哭泣。培克告诉戴马亭:“有时候,哭泣并不代表软弱,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戴马亭告诉老师,他家境贫寒,假期不能回家,培克立刻将自己准备拿去旅游的年终奖给了这位学生,还鼓励他说:“傻孩子,没钱并不是耻辱,每个人都会有碰到困难的时候,想当年,我也是个穷小子呢!”
教室会飞,这只是小主人公们的想象罢了——可如果这个梦想能够实现,那么一定有人为他们插上了翅膀。
“池塘底部”合唱团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后来被骆昆鸿改编成中文版小说。
1949年1月15日,一位失意的法国音乐家马修来到一个号称“池塘底部”的寄宿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大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叛逆、偷窃、抽烟、打架……马修第一天上班,碰到教师马桑遭到学生报复,被刺伤眼睛,哈珊校长让马修惩罚学生。但当马修弄清事情真相之后,他并未直接交出肇事者乐格克,而是让他去医务室照顾马桑老师以作为惩罚,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学校老师习惯采用禁闭、毒打和虐待的方式来惩罚学生。
令马修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他开始组建他的合唱团,并对每一个学生的音色作了分析,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角色,还连夜为这些学生写乐谱,将激情燃烧在合唱团里。马修老师和他的音乐创造了奇迹:学生进入合唱团之后,变得善良、友爱、团结、自律,得到了前来访问的公爵夫人的赞赏,而最难得的是,马修发现了调皮学生皮耶尔的音乐天赋,教导他日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故事的最后以马修被迫离开学校为结局,但他把感动和爱留给了学生,以及我们无数的读者。
保卫象牙塔
张者在他的作品《桃李》中,塑造了一批象牙塔里的大学教授形象。有些与众不同的是,他延续了钱钟书文化批判的路子,让这部作品成为了消费社会中的一曲暖色幽默。
“苦孩子”出身的名牌大学法学院教授邵景文,功成名就以后,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他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暴力、教育学生钻法律空子,获得了香车、美女和大量的财富,他开设律师事务所,几乎可以打赢所有官司,却搞不定众多的情人们,最后,拒绝一名情妇逼婚要求的邵景文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读研要读邵教授的,打工要打邵主任的,泡妞要泡邵老板的。”在邵景文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弟子们也学会了追逐欲望,痴迷于金钱和地位,丧失了做学问的本心。
与韩寒描写《三重门》里写打工文学出身的教师马德保一样,张者在塑造《桃李》中的邵景文时也采用了调侃和反讽的手法反映现实,引人发笑而后深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