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像故事 - 新文化运动和北大的“三只兔子”
新文化运动和当时的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标志。不论这场运动,还是北京大学地位的确立,都与三位属兔的人密切关联。
蔡元培: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才是极好的。
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期间,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和才华出众的学者,蔡元培的主张和这批优秀的学者,成就了新文化运动和北大。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的发起人,
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在北大文科学长任内,提高了《新青年》杂志的水平,扩大了编辑队伍。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教育、思想的许多主要学说都由此而发。
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代表作《文学改良刍议》等。
胡适在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跨系任多门课程,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这三只兔子惺惺相惜。大兔子蔡元培非常欣赏陈独秀,接受老友汤尔和推荐,多次延请二兔子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二兔子陈独秀早在任职北大前,就非常欣赏小兔子胡适,除了向胡适约稿,还邀他荐稿,最后又把小兔子推荐给大兔子蔡元培,成为北大的红人。二兔子、小兔子果真没辜负大兔子的厚望。三只兔子拉动大马车,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在个人情感上,大兔子对二兔子和小兔子尽心关照,二兔子和小兔子亦尽兄弟之力。尤其小兔子胡适,即使在和二兔子陈独秀政治观点分野后,仍一如既往待他。陈四次入狱,胡都尽力将他救出,最后一次从生死关头将他捞出来后,在美国给他联系好工作。要是陈独秀愿意前往,八成不会贫困交加那么早离世,说起来让人唏嘘。
【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发起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最有影响的人物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他们积极宣扬科学和民主,反对专制与迷信,大力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从此掀开了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篇章。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学习。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后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底回国,次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施教授治校。1927年后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兼任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校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
蔡元培一生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蔡元培自述》、《蔡元培教育论著选》、《欧洲美学小史》等,著作汇集成册的有《蔡元培先生全集》、《蔡元培选集》等。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20年创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从中共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主要领导人。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7月离开中央领导岗位。1929年被开除党籍。1932年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42年5月病逝于四川江津。
陈独秀启蒙了中国现代文化,引导革新思潮,早年在新文化运动和建党之初的突出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主要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胡适
胡适(1891—1962) 哲学家、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字适之。安徽绩溪县人。早年在上海求学,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留学美国,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同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抗战胜利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去世。
胡适一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所提倡的“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胡适文存》、《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齐白石年谱》等。
【展览信息】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
展期:长期陈列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10展厅
(编辑 / 李秀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