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验阶段(神舟一号至四号)


  均为无人飞行试验,主要验证飞船返回、生命保障等关键技术,为中国载人航天奠定基础。 其中神舟一号是首次无人飞行试验,验证飞船基本功能。而神舟四号是最后一次无人试验,模拟载人环境,为载人飞行扫清障碍。


  - 神舟一号(发射时间1999.11.20,返回时间1999.11.21,在轨时长:21小时)


  - 任务:首次无人飞行试验,验证飞船结构、轨道控制、热防护等技术。


  - 任务亮点:首次采用“三垂”测发模式(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


  - 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01.10,返回时间:2001.01.16,在轨时长:6天)


  - 任务:搭载空间晶体生长炉、蛋白质结晶装置等64件科学实验设备。


  - 任务亮点:首次在太空进行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


  - 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03.25,返回时间:2002.04.01,在轨时长:7天)


  - 任务:模拟人参与飞行,验证环控生保系统、应急救生系统。


  - 任务亮点:航天员系统全流程参与试验,验证天地通信、医监医保技术。


  - 神舟四号(发射时间:2002.12.30,返回时间:2003.01.05,在轨时长:6天)


  - 任务:系统配置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考核低温发射、测控通信等极端条件适应性。


  - 任务亮点:首次在零下29℃低温环境下发射,验证火箭可靠性。


  2. 载人突破阶段(神舟五号至神舟六号)


  这一阶段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多人多天飞行、出舱活动等关键技术。


  -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10.15,返回时间:2003.10.16,在轨时长:21小时


  - 乘组:杨利伟


  - 任务:中国首次载人飞行,验证飞船载人环境及工程系统协调性。


  - 任务亮点: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 神舟六号(发射时间:2005.10.12,返回时间:2005.10.17,在轨时长:5天)


  - 乘组:费俊龙、聂海胜


  - 任务:首次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 任务亮点:突破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为空间站长期驻留积累经验。


  3. 空间实验室及空间站建造阶段(神舟七号至神舟十八号)


  这一阶段从无人交会对接到空间站全面建成,实现中国空间站“三步走”战略。


  - 神舟七号(发射时间:2008.09.25,返回时间:2008.09.28,在轨时长:3天)


  - 乘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 任务: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翟志刚完成19分35秒舱外行走,展示五星红旗。


  - 任务亮点: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 神舟八号(发射时间:2011.11.01,返回时间:2011.11.17,在轨时长:16天)


  - 乘组:无人


  - 任务: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控制与管理技术。考核飞船改进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后续载人任务奠定基础。


  - 任务亮点:与天宫一号完成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首次实现“太空之吻”,对接精度误差小于18厘米,完成两次交会对接(首次刚性连接、二次分离后再次对接),为空间站建造积累关键技术。验证组合体控制技术。


  - 神舟九号(发射时间:2012.06.16,返回时间:2012.06.29,在轨时长:13天)


  - 乘组: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 任务:首次载人交会对接,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 任务亮点:突破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实现航天员驻留天宫一号。


  - 神舟十号(发射时间:2013.06.11,返回时间:2013.06.26,在轨时长:15天)


  - 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 任务:首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完成“天宫课堂”第一课。


  - 任务亮点:验证天地协同教学系统,为空间站科普教育奠定基础。


  - 神舟十一号(发射时间:2016.10.17,返回时间:2016.11.18,在轨时长:33天)


  - 乘组:景海鹏、陈冬


  - 任务:与天宫二号对接,首次实现30天中期驻留。


  - 任务亮点:突破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开展航天医学实验。


  - 神舟十二号(发射时间:2021.06.17,返回时间:2021.09.17,在轨时长:93天)


  - 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 任务: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进驻天和核心舱。


  - 任务亮点: 验证空间站组合体运行、航天员出舱等关键技术。


  - 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2021.10.16,返回时间:2022.04.16,在轨时长:183天)


  - 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女)、叶光富


  - 任务:首次径向交会对接,王亚平完成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出舱。


  - 任务亮点: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纪录,验证6个月长期驻留技术。


  - 神舟十四号(发射时间:2022.06.05,返回时间:2022.12.04,在轨时长:183天)


  - 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


  - 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关键任务,完成问天舱、梦天舱交会对接。


  - 任务亮点:首次实现“T”字构型组装,开展舱外维修任务。


  - 神舟十五号(发射时间:2022.11.29,返回时间:2023.06.04,在轨时长:186天)


  - 乘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 任务:与神舟十四号乘组首次“太空会师”,完成4次出舱活动。


  - 任务亮点:空间站建造阶段收官,邓清明25年备份终圆梦。


  - 神舟十六号(发射时间:2023.05.30,返回时间:2023.10.31,在轨时长:154天)


  - 乘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


  - 任务:第三批航天员首飞,桂海潮成为中国首位载荷专家。


  - 任务亮点:首次包含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开展空间材料实验。


  - 神舟十七号(发射时间:2023.10.26,返回时间:2024.04.30,在轨时长:181)


  - 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


  - 任务:常态化运营阶段首次任务,验证维护保障能力。


  - 任务亮点:唐胜杰、江新林完成首次太空任务,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 神舟十八号(发射时间:2024.04.25,返回时间:2024.11.04,在轨时长:192天)


  - 乘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


  - 任务: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单次出舱时长8.5小时。


  - 任务亮点:叶光富累计在轨375天,成为中国在轨时间最长航天员。


  4.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神舟十九号至至神舟二十一号)


  这一阶段任务定位:常态化运营,深化空间科学实验与国际合作。


  - 神舟十九号(发射时间:2024.10.30,计划返回时间:2025.04.29,计划在轨时长:182天)


  - 乘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女)


  - 任务:完成3次出舱活动,刷新中国航天员出舱次数纪录。


  - 任务亮点:王浩泽成为中国首位女性飞行工程师,宋令东为“90后”航天员。


  - 神舟二十号(发射时间:2025.04.24,计划返回时间:2025.10.31,计划在轨时长:184天)


  - 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


  - 任务:实施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开展空间辐射生物损伤评估。


  - 任务亮点:陈冬成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王杰为第三批航天员。


  - 神舟二十一号(计划发射时间:2025.10.25,计划返回赶时间:2026.04.30,计划在轨时长:187天


  - 乘组:待定


  - 任务:计划安装空间望远镜,开展近百项空间科学实验。


  - 任务亮点:首次搭载国际合作载荷,推进载人月球探测技术验证。


  从神舟一号到二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人试验到长期驻留空间站的跨越。神舟二十号任务标志着空间站进入全面应用阶段,首次将涡虫等生物送入太空开展再生研究,并为载人登月任务积累关键技术(如长征十号火箭、梦舟飞船的初样试验)。乘组构成延续“以老带新”模式,陈冬作为首位三度飞天的指令长,带领两名第三批航天员完成复杂任务,彰显中国航天员梯队的成熟与传承。


  (数据说明与权威来源: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国防部、央视新闻、抖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