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兵团网


  中国历代改革启示录(一)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改革成功的根本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从今天的改革中找到历史的影子,也能从历史的改革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什么?是改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什么?是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是什么?是改革。古往今来,唯改革者进,唯改革者强,唯改革者胜。从以周文王、周公旦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改革,到以商鞅变法基本完成国家向封建化、集权化转型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次改革大潮,从以王安石、张居正为代表的自秦以后2000多年各式各样数以百计的社会改革,到以戊戌变法拉开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序幕为代表的中国第二次改革大潮,直到当代这场空前广泛而深刻、正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并且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的改革大潮,我们看到的不正是一条奔流不息、连绵不断的改革的历史长河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从今天的改革中找到历史的影子,也能从历史的改革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为什么有的改革进展顺利并且取得巨大成功?为什么有的改革曲曲折折磕磕碰碰改革成效大打折扣?为什么有的改革虽然初衷不错,改革进程的推进可谓可歌可泣,但最后事与愿违落得个可悲下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是否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的结果,从表面看是由人推动的,但其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那个无形的却能量巨大的“手”,就是历史的潮流和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且借助历史前进的推力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进而对历史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是要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存在并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这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前提。春来草青,秋来叶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的是自然规律,同样也适用于社会历史发展。所以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根本的一条,就在于他清醒认识并准确把握了时代潮流:他看清了战国时代是一个“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的时代;他理解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富国强兵,增强实力,才能生存下去,舍此别无他途;他把握了当时东方列强争雄、秦国面临的内忧外患的现实,他顺应这一潮流,推行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最终使改革取得了成功。如果他不了解当时社会的大趋势,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即使其他有利条件再多,即使是借助这些有利因素能够一时推进改革,最终也不会走远。


  二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会由人的意志所决定,更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任何轻视历史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难免会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惩罚。在举改革得失的例子时,很多人会提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为什么失败?难道他没有看到西汉末年以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他看到了,而且看得很清楚。但是,他没有看清自春秋后期以来所出现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过秦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之后,已经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内取得支配地位;他不明白他所推行的以“王田制”取代土地私有制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举措,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说,当他为缓和当时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推行“王田制”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历史就是历史,规律就是规律,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所以很遗憾,那场改制以失败告终。


  三是遵循规律、顺势而为推进改革。俗话说的“伏虎要知虎性”,古语说的“得时者昌,失时者亡”,讲的是一个道理。综观历史上的改革,凡是成功的改革,无不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规律;凡是违背时代潮流的改革,没有一个不是以失败告终。管仲、李悝、商鞅和申不害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改革家,为什么他们相继进行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这是不是历史的偶然?不是的!他们的改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看清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贵族领主制生产关系,代之以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的客观现实;他们尊重并且顺应这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并采取可行的办法进行变法。因此,他们的改革不仅顺应而且极大推进了这个历史进程。其中改革最深入、效果最明显、影响最深远的当属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正视当时改革方兴未艾的中原各国诸侯鄙视秦国,将秦国与狄、戎相等同的现实;他深知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变原有生产关系的紧迫性;最重要的是,他顺应称霸争雄的历史发展趋势,从秦国的国情出发,制定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解放生产力,颁布“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等措施,从而使秦国实力一跃而起,奠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