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国北京获得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主办权。距离亚运会正式开幕只有6年时间,对于第一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北京来说,筹备工作千头万绪。


  01


  国家体委和北京市首先要做出充分可行的整体规划方案,第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举行开闭幕式和重要比赛的主场馆应该设在哪里?


  当时的北京北郊,有着大片空地可以开发利用,到部分通车的北京环路和首都国际机场距离上也较近,有些专家因此主张在北郊新建体育中心。


  也有专家认为,利用好原有的工人体育场,可以节省更多预算。


  工人体育场位于当时的北京东郊,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最有条件成为亚运会的主会场。


  经过反复研究,大家最终确定了一个折中方案:主会场仍利用原有的工人体育场,综合体育中心则建在当时的北京北郊。而未来的主体育场留待举办奥运会时再行新建。


  亚运会运动员村的选址,专家们多方考察,选中了位于北郊预留体育用地北边的朝阳区大屯乡的一片土地。运动员村和综合体育中心隔北四环路遥相呼应,中间修建地下通道,方便运动员往来训练及参加比赛。


  02


  1986年底,亚运会工程总体规划方案准备就绪。没想到,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可行性报告中写明,工程建设和接待运动员、邀请裁判、购置设施器材等,预算一共是25亿元人民币。对于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1987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委、北京市政府提交的《关于1990年第11届亚运会集资问题的请示》,北京亚组委开始向社会募集资金。


  面临巨大筹款压力的集资部工作人员,首先把目光集中在了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的身上。


  盼盼由美术师刘忠仁在1986年完成最终设计,是中国国宝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大型运动会的吉祥物,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带有吉祥物盼盼和亚运会会徽形象的纪念品受到人们广泛欢迎。人们踊跃购买,为北京亚运会尽一份力。


  1987年春节刚过,亚组委集资部收到一封来信,信封里还夹着1元6角钱。这是江苏盐城建湖县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颜海霞向北京亚运会的捐款。在媒体的竞相报道下,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一场为北京亚运会捐款捐物的热潮。


  颜海霞


  第11届亚运会捐款人


  当时,我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这则消息,第11届亚运会将在我国北京召开。我作为中国的一个青少年,应该支持亚运会。


  当年,最早给北京亚运会捐款的知名人士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


  侯宝林


  相声表演艺术家


  亚运会是件大事,我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来讲,我必须支持的。没有钱怎么办呢,我就跟一个团搭班,我出去给演出,挣到一万元钱,我就赶快给寄回去。你说一万元钱,亚运会这么大事情,它是微不足道的。我说呢,这样就是提醒大家,我只起到这么一个作用。


  一时间,曾经门可罗雀的集资部,成为亚组委最为忙碌的部门。一天,一位衣着朴素的大妈静悄悄地坐到了办公桌前,她拿起剪刀挑开了用针线缝起来的裤兜,小心地从兜里掏出两千元钱。


  大妈叫王秀华,是北京一名普通的城市清洁工。在得知北京亚运会需要社会捐助时,王秀华将自己积攒多年的两千元钱揣在裤兜里骑车来到集资部。为了万无一失,她用针线把裤兜缝了起来。


  香港商人霍英东个人捐资一亿港币,用于建造一所现代化的游泳馆。这座游泳馆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游泳馆。


  不久之后,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也捐资修建了亚运会击剑比赛场馆“光彩体育馆”。


  卓有成效的集资工作遍及全国及海外,捐款人次达几千万之众,捐款总额达到2.7亿元,加之此前发行的亚运会基金奖券募集到的4.3亿元,亚运会资金缺口的问题最终得以全部解决!


  随着资金问题的解决,如火如荼的场馆建设攻坚战即将拉开大幕!


  敬请收看今天(6月18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亚运一九九〇》


  之


  《全面筹备》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