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字(囍)”的奇妙缘起


  相传,宋代的大才子王安石,在赶考途中,路过一户马员外家。只见马员外家张灯结彩,高悬上联求对招婿。王安石略一思索,便对出下联,赢得马员外青睐,定下婚约。巧的是,不久后王安石金榜题名,又恰逢成婚之日。如此双喜临门,王安石满心欢喜,大笔一挥,写下并排的“囍”字。虽这传说难以完全考证,但从宋代起,“囍”字就渐渐流行开来,成为婚礼上代表成双成对、喜上加喜的吉祥符号 ,被人们沿用至今。


  女子婚嫁与归省的文雅称谓


  - “于归”之出嫁:在先秦时期的文字世界里,“归”字有着独特的指向——专指女子出嫁。《诗经·桃夭》中那句“之子于归”,短短四字,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描绘出女子身着华裳,走向新家庭的美好婚嫁场景。女子离开本家,步入夫家,开启新的生活篇章,“归”字精准地捕捉了这一人生转变。


  - “归宁”之回返:“宁”字,从甲骨文“寍”而来,象形人在屋中,于食器前安然的状态,其本义是身心安宁。当已婚女子返回本家时,称作“归宁” 。女儿的归来,能慰藉父母的思念之情,也能通过嘘寒问暖、悉心探望尽孝道,让父母内心安宁,这便是“归宁”一词中蕴含的脉脉温情与美好期许。


  “结缡”:古之嫁女仪式


  在古代,嫁女有着独特的仪式。当女子临近出嫁之时,母亲会亲手为她结上佩巾,这一温馨又庄重的举动,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诗·豳风·东山》中“亲结其缡”的记载,让这一画面跃然纸上。随着时光流转,“结缡”渐渐成为结婚的代名词,承载着古代婚姻起始的那份独特韵味与亲情牵挂。


  “帨缡”:嫁妆的古称


  帨缡最初是指佩巾,是古代女子出嫁时重要的装饰物件。《诗.豳风.东山》里“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以及《仪礼.士昏礼》中“母施衿结帨”的描述,都能让我们窥见古代嫁女时这一细节。后来,“帨缡”二字并称,渐渐成为嫁妆的代称 ,那些陪嫁之物,如同佩巾般,带着家人的祝福与牵挂,伴随女子开启新的生活。


  古代黄昏婚礼之因由


  “婚礼”最初写作“昏礼” ,这背后藏着古人对阴阳的深刻理解。古人觉得黄昏时分,是“阳往阴来”的特殊时刻,与“夫为阳,妻为阴”的阴阳调和观念相契合。周代时,婚礼更是有严格规定,需在日落后的“三商”(约45分钟)进行,而且禁止奏乐 。在幽静的夜色里,婚礼仪式缓缓展开,仿佛天地都在见证这阴阳融合、夫妻结合的庄重时刻。


  “伉俪”:古代夫妻的雅称


  “伉俪”一词,源自古老的典籍《左传·成公十一年》 。它由“伉”与“俪”组成,“伉”意味着对等、匹敌 ,“俪”表示配偶。合起来,“伉俪”所指的是那些在事业上各自有所成就,生活情趣又相互契合的夫妻。在古代的语境里,这是对夫妻一种极高的赞誉,象征着夫妻双方在生活与事业上相互匹配、携手同行。


  古代婚服颜色之变迁


  - 周朝玄色之庄重:周朝时期,婚礼婚服的颜色遵循着特定的礼仪规范。新娘与新郎通常会身着战衣,颜色为玄色,也就是黑色。这种颜色的选择,与周朝的社会文化和礼仪制度紧密相连。玄色礼服采用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纯黑,下裳饰以红边 ,如此搭配,既展现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又彰显出婚礼的隆重与尊贵。


  - 唐朝红绿之绚丽:到了唐朝,婚服颜色搭配呈现出“红男绿女”的独特风貌。新郎身着红色礼服,鲜艳夺目;新娘则穿绿色婚服,清新秀丽。这种搭配,巧妙融合了先前婚礼的庄重神圣与热烈喜庆的氛围,恰似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华丽而又充满活力,唐制婚服中,女子的青绿色婚服与新郎的绯红色礼服交相辉映,成为时代的独特印记。


  婚礼用雁之寓意


  在《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婚礼六项仪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这五礼,都离不开大雁 。


  守时之象征:大雁随春秋季节南北迁徙,极为守时。春秋时,越王勾践曾颁布法令鼓励生育,规定男女婚嫁年龄。大雁的准时迁徙,就像一个无声的提醒,契合了遵守婚嫁生理规律的理念,代表着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有序之体现:大雁飞行时行列整齐,这种有序,如同家族中子孙嫁娶要遵循长幼之序,不逾矩。婚礼从提亲到完婚,一系列礼仪循序渐进,大雁有序飞行的姿态,正是这一有序过程的生动象征,寓意着夫妇之间的道义与庄重。


  忠贞之期许:古人坚信大雁伴侣间忠贞不渝,一方遇险,另一方定会舍命相护。在婚礼中用雁,饱含着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能像大雁一样,恩爱相伴、忠贞白头。


  “同牢合卺”:婚礼的传统仪式


  合卺之礼:合卺,是新婚夫妻共饮一杯酒的仪式。这里的“卺”,是将同一个瓜或瓠等分剖成的两半瓢。夫妻各执一瓢,共饮其中之酒,寓意着从此同甘共苦,合二为一。


  同牢之仪:同牢,则是新郎新娘同吃一种猪肉或羊肉。这一仪式,简单却充满深意,象征着夫妻自此生活相连、命运与共。后来,“同牢合卺”渐渐成为举行婚礼、结为夫妇的代名词 ,凝聚着古代婚礼的传统内涵。


  “结发夫妻”:剪发为盟的浪漫


  古代新人进入洞房后,要行“结发礼” 。两人各自剪下一缕头发,精心结成同心结。这一缕缕青丝,仿佛是两人情感的纽带,寓意着“生死相依”。


  唐代诗人晁采笔下“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的诗句,将这一浪漫而庄重的习俗,描绘得淋漓尽致,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古人夫妻间那份质朴而深沉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