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它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故事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就连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但是赵奢并不认为儿子善于用兵。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关乎生死存亡,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


  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交战,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指挥军队,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反映了只凭书本知识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强调了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的重要性。造句:他看起来很有一套理论,但实际上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