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9月9日非常熟悉。但绝大部分人只知道农历的9月9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而不知道公历的9月9日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


  1927年的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以一支落后、弱小的工农武装,直接挑战中国根深蒂固的反动统治。


  秋收起义的成员以贫苦农民、路矿工人为主,到建国后,大都成了军政高官,其中在1955年获得将帅军衔的有:


  元帅


  罗荣桓,湖南衡阳人。秋收起义时先担任师部参谋,部队向罗霄山脉前进时负责打前站,在三湾村头发现几棵大树下一块阴凉的大坪,即枫树坪,就将疲劳的部队安顿在坪下作短暂停留,稍事休整。


  第二天,毛泽东就在枫树坪下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罗荣桓担任改编后的特务连党代表(指导员)。


  此后罗荣桓长期负责政治工作,军事上也很内行,抗战期间曾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国后担任最高检察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长等职。


  大将


  谭政,湖南湘潭人。父亲谭润区是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的老师,但自己直到三湾改编才第一次看到毛泽东。靠着深厚的文化功底,他被编入军官队,并将三湾改编的过程整理成文,题目就是《三湾改编》,从而将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带入军史。


  谭政一直负责政治工作,建国后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职务。


  上将


  张宗逊,陕西人。秋收起义时先任连长,指挥全连连续战斗10多个昼夜。三湾改编后任特务连副连长,率领1个排专门保护毛泽东。日后逐渐成为我军一员猛将,长征时曾血战湘江、夺战娄山关。解放战争时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建国后曾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副总参谋长、济南军区副司令等职务。


  陈士榘,湖北人。秋收起义时是普通战士,只有18岁,在浏阳文家市担任哨兵执勤时坚持要毛泽东接受盘查,受到毛泽东的大力赞扬,三湾改编后被直接提升为班长。抗战期间先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115师参谋长,曾亲手抓到第一个日军俘虏,并以 3 人的微小代价歼灭顽军2000余人。建国后任工程兵司令,主持了国家的国防工程建设,导弹、原子弹实验基地建设等重要工作。


  宋任穷,湖南长沙人。“三湾改编”后任连部文书,是红军最早的“秀才”之一。此后逐步成为红军高级将领。长征时任干部团政委,和团长陈赓一起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使红军化险为夷。建国后曾任云南省委书记、西南局副书记、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


  陈伯钧,四川人。秋收起义时任排长,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激烈战斗中逐渐升为军长,成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抗战期间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抗大第2分校校长。建国初期先在湖南清剿土匪、特务,后调任解放军军事学院,协助院长刘伯承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黄永胜,湖北人。秋收起义时任班长,后来逐步成为红军的高级将领,在战场上凶猛、彪悍,尤其擅长大兵团作战,是解放军中与许世友齐名的将领。


  除此之外,还有 8 位中将和 5 位少将参加了秋收起义,他们分别是:


  中将:谭冠三、谭希林、郭鹏、韩伟、赖毅、张令彬、杨梅生、刘先胜


  少将:王耀南、龙开富、李贞、杨世明、余光文


  上述都是授衔的军事将领,另外还有没有授衔的谭震林、杨立三等人也参加了秋收起义。其中杨立三就是在长征中把病重的周恩来抬出草地的担架队员之一(担架队长是陈赓)。


  来源:历史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