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三个孩子却无一考上大学,背后原因令国人感动
张启恩和张国秀两口子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北京有自己温暖的小窝,工作在国家机关,享受着良好的生活待遇。然而,1962年,他突然决定离开北京,到荒凉的塞罕坝去。在那里,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考上大学。
如果不离开北京,他或许可以升任司局级甚至部级干部,孩子可以上好的大学,甚至留洋海外。但是,如果那样,他就不会享受塞罕坝刻骨铭心的创业经历。
塞罕坝建设者在育苗
上交了北京的房子,全家来到塞罕坝张启恩是林业部有名的才子,林业部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纪录片《大地园林化》,解说词就是他撰写的。妻子张国秀是他的大学同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林科院植物遗传研究所工作。夫妻俩生有两男一女,在北京和平里林业部家属院有一个温馨的家。
塞罕坝上马后缺少技术人员,林业部在物色人选。开始组织上没有找他,想安排两名年轻工程师去,结果他们找各种理由拒绝了。
这个时候组织上才想到了他。领导找他谈话,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还没有动员呢,他竟答应了。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组织上只想让他一个人去,可他表态说可以让老婆孩子一块儿去,并且破釜沉舟,提出自己一家上坝后北京的房子也要交出去。
对于他的做法有人暗笑,有人怀疑。机关里的人在揣度——张启恩这是要干什么呀?事实是,张启恩在领导面前的表态是明朗的:“组织相信我,我全家去!”
“这也忒荒凉啊,真没想到这样”1962 年 3 月,张启恩毅然决然地接上妻子张国秀和孩子从北京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的塞罕坝。
北京的 3 月已经柳树发芽,小有春意。来到塞罕坝,满目荒凉、冰天雪地,妻子和孩子一下子傻眼了。张国秀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也忒荒凉啊,真没想到这样。”孩子们冻得手脚发麻,个个噘嘴,闹着回去。
当初的塞罕坝一片荒凉
面对家里人的消极情绪,张启恩起先不吱声,心里却在掂量对策。在孩子们七嘴八舌了一阵之后,张启恩对他们教育起来,理论是随手抓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可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嘴巴随便说说的!当时你们同意了,现在可不能反悔。”
在塞罕坝,张启恩干劲儿十足,被称作“特号锅炉”。他亲手设计了林场 20 年发展规划,主持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现场会,总结经验教训,编写了本场的《育苗技术细则》和《造林技术细则》。他苦口婆心,唤起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热情,他们把他当老师,和他做朋友,无话不谈,形成了众星捧月般的科学技术网,推动了全场的绿化进程。
一次意外,落下两腿长短不一的后遗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让他落下了双腿不一样长的毛病。
造林现场里,“哐哐哐”的汽车没有停火,张启恩一个人从车斗里往下卸着树苗。本是平常的工作,也算不上太累。但正当他一个人从车斗里往下卸苗子时,汽车猛地蹿了出去,没有防备的他一个趔趄从车斗里掉了下来。
好半天他趴在地上起不来。“哎哟”“哎哟”的惨叫声里,人们围拢过来,撩开张启恩的裤腿儿,发现他的腿摔断了。张启恩疼得在地上打滚儿,人们七手八脚把他弄到场部医治。
建场初期塞罕坝创业者曾经住过的窝棚
眼看着左腿短了 10 厘米,卫生所的医生一阵忙活,止疼、消肿。过了几天,张启恩的大腿依旧疼痛。张国秀要求到县医院去看病,县医院检查完说摔伤的断裂处没接上,错位了。医生建议,这样的治疗需要重新把伤腿拉开。
考虑到治疗上的难度,场医护送他到北京某大医院,尽管采取了措施,因为前期耽误了治疗,张启恩还是落下了两腿长短不一的后遗症。离开工作岗位时间够长了,张启恩想回塞罕坝,怕因为自己的身体,刚刚栽好的几十万亩幼林被耽误了。
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考上大学塞罕坝人说得最多的话是对不起孩子。刘滨和王友兰在坝上林场工作 20 多年,在林场间调动了 9 次工作,搬了 12 次家,孩子哪能安生地上学呢?女孩儿没能适龄上学,男孩儿在总场上学,住在总场邹焕章主任家,得到了他同学的关照,才勉强完成了学业。
张启恩夫妇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考上大学。如果不离开北京,他或许可以升任司局级甚至部级干部,孩子可以上好的大学,甚至留洋海外。但是,如果那样,他就不会享受塞罕坝刻骨铭心的创业经历。自然,那是他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
张启恩他们刚来的时候,塞罕坝是一片黄沙漫天、空阔寂寥、毫无生机的荒凉地域。那些怀着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初上坝,看到的就是书里描述的那种“黄沙蔽日、鸟无栖树”的场景。
塞罕坝的白毛风
更难捱的是寒冷。塞罕坝年平均气温零下1摄氏度,冬天最低到零下43摄氏度。过一冬天,脱一层皮。白毛风一刮,什么羊皮袄、毡疙瘩,穿在身上如一层纸。灶膛里火一灭,褥子冻到炕上,还得用铁楸才能铲下来。就这样的环境,林场工人一个个愣是在塞罕坝上扎下了根。
再后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奇迹般地把荒漠重新变成了森林。塞罕坝林场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2%提高到80%。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营造起万顷林海,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和人间奇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颁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如今塞罕坝美景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太大了。但是在当时,他们就是满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人以及一代代塞罕坝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没有他们就没有荒漠变森林的传奇!
如果您被他们的故事感动,欢迎分享这篇文章,让跟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铭记他们的精神!
■文/摘编自《绿色奇迹塞罕坝》
:冯小军 尧山壁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编辑/贾立芳
本文标题:夫妻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三个孩子却无一考上大学,背后原因令国人感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