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推荐文章1:民俗·日常丨中元节:一个源自古老时间知识体系的祭祀节日
毕旭玲
七月半是与清明节、十月初一并称的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它源自古老的太阴历,形成于国家文明诞生初期,体现了中华先民敬祖法天的思想,后来又受到道教信仰与佛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一)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当代人也常称之为中元节,其实“中元节”这一名称最初是道教的称呼。而提到中元节,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为何这三“元”节都选在农业十五日?原来它们都源自一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太阴历。太阴历也就是月亮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总结出来的反映地月关系的时间知识体系。先民很早就发现月相的盈亏变化非常规律,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三个节点普通人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尤其是每月望日,不仅有着标志性的满月,也因皓月当空而显得异常明亮,因此成为早期先民安排祭祀、庆祝等重要生活仪式的时间节点。也就是说,在太阴历这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中,每月望日(十五)是其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早在国家文明诞生之前,至少在神话中的神农氏时代,华夏先民就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道路,因此他们对四季的变化感受特别深刻。古老的太阴历与四季相结合,每季第一个望日的重要性就超越了其他望日,后来与中国人最普遍的信仰和中华传统信仰的基石——祖先崇拜相结合,成为在夏商周三代就很流行的四时祭祖仪式。
先秦重要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的《王制》篇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是说天子与诸侯在每一个季节都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季节的祭祀仪式有不同的名称。经历过焚书坑儒的秦朝之后的大量儒家典籍都是在西汉时期被默写出来的,其中不免有些错误,东汉经学家郑玄后来对这一段文字进行了纠正,说:春礿祭、夏禘祭是夏代和商代的名称,周代就改为春祠祭与夏礿祭。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四时祭祖是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就形成的重要祭祀仪式。
2020年9月1日,广西桂林,中元节,人们在资江边漂放河灯。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二)
在夏商周时期举行四时祭祖仪式的不仅是天子、诸侯,普通民众也这么做。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对四时祭祖的原因、具体时间以及供奉的食物进行了详细记录。他解释一年四次祭祖的原因是四季成熟的作物不同,供奉给祖先的祭品应该用每一个季节最早成熟的作物,即正月春祠祭的供品是韭菜,四月夏礿祭的供品是新麦,七月秋尝祭的供品是黍稷,十月冬烝祭的供品是新稻。很明显,四时之祭选在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即春季的正月、春季的四月、秋季的七月、冬季的十月,根据太阴历中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推测,四时祭祖的具体时间是在这些月份的望日,即十五日。董仲舒强调以四时作物祭祖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神圣而严肃的事情,不仅不能错过合适的祭祀时间,祭祀时还要斋戒沐浴。也就是说,四时祭祖是将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耕作、作为信仰基础的祖先崇拜以及法地事天的传统哲学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仪式活动,从天子到普通民众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大约从汉代开始,古老的四时祭祖仪式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春祠祭与岁首庆祝活动结合,发展为元宵节。夏商周三代历法有别,岁首在不同月,汉武帝时期订立了新的历法,采用夏正月为一年第一个月,也就是今日农历正月,处于正月中的春祠祭也就逐渐成为新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此外,气候的变化也是四时祭祖仪式变化的重要原因。在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C,冬季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C,商代与周代虽然经历了冷暖气候的交替,但整体比现代温暖。这就意味着夏代制定的四时祭祖仪式的季节限定供品在汉代无法实现,比如在较为寒冷的正月韭菜不能自然生长,在还不够温暖的农历四月十五成熟最早的大麦也尚不能收割,因此正月十五的春祠祭逐渐成为新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的同时,四月十五的夏礿祭则因为没有合适的供品而消失了,夏礿祭相关的祭祀内涵后来融入了时间相差不多的寒食节、清明节。
在四时祭祖仪式的变迁过程中,宗教信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三元节名称的出现就与道教崇奉的三官大帝密切相关。三官又称三元,是三位掌管人命运的神,即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三官各司其职并分别在各自的诞辰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下界,或为百姓祈福(天官赐福),或为民众赦罪(地官赦罪),或为人解厄(解厄水官),由此形成了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三个道教节日。唐代是三元节巩固的重要时期,《册府元龟》载:唐玄宗曾于开元二十二年颁敕天下,要求民众在每年三元节期间要禁断屠宰。
道教认为中元节是地官下界裁定善恶的日子,无论是人还是鬼,有罪者可以向其祈求赦免罪行,无罪者则可以祈祷消灾降福。道士们会在中元节这一日设道场颂经,一方面为民众祈福,另一方面也普度孤魂野鬼。反映南宋杭州风俗的《武林旧事》说:“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
七月十五不仅是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是以供养三宝,超度父母及历代祖先,施食众鬼为主要内容的佛教节日。“盂兰”为梵语“解倒悬”之意,佛教认为人生前作恶,死后魂魄便会沉沦暗道,受倒悬之苦。“盂兰盆”是一重盛装纸钱和百果用以祭祀和施舍的盛器。《佛说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连之母不信佛法,死后进入阿鼻地狱,目连用天眼看见母亲在饿鬼群中受苦,便用法力为母亲送饭,但饭未入母口就化为火炭。目连向佛求助,佛让目连在七月十五具五味百果,以供养十方大德,最终使目连之母脱离了饿鬼道。南朝梁时期可能就举行过盂兰盆会,《旧唐书》载武则天不仅下令分送盂兰盆至各佛寺,还亲自出宫观赏了盂兰盆会。到了宋代,盂兰盆节供养佛僧的色彩逐渐减弱,转为以超荐亡灵为主要内容,此后,佛教的盂兰盆节就逐渐与道教的中元节相融。
(三)
实际上,无论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其雏形都是古老的秋尝祭。如果从夏朝建立的公元前21世纪算起,到西汉开国的公元前202年已经过去了两千年,到南朝刘宋建立的公元420年又过去了四百多年,两千四百多年足够秋尝祭具有特别深广的群众基础了。道教和佛教正是基于这种深广的群众基础,为扩大其宗教影响,传播其宗教教义而对秋尝祭进行了改造,其结果就是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产生。所以两大节日不仅有着相同的时间,也有着共同的内涵——祭祀、超度亡灵,而这两点正是秋尝祭的重要特点。
至少在宋代,古老的秋尝祭在与道教信仰结合产生中元节,与佛教信仰结合产生盂兰盆节之后,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反映北宋都城开封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有“中元节”条目,同时表现了道教信徒、佛教信徒和普通民众在此日的不同活动:道院举办祭祀大会,焚烧纸钱堆叠而成的钱山,祭奠阵亡的将士,设置超度孤魂的道场;佛教的《尊胜目连经》以及盂兰盆在几日之前就有售卖,《目连救母》杂剧连续上演,观者络绎不绝;普通民众从街上买来祭祀祖先时用来铺衬桌面的楝叶等用品,七月十五当天在祖先灵位前供奉糜子,有“告祖先秋成”之意,还前往城外新坟拜扫。
宋以后,古老的秋尝祭受到道、佛两教信仰的影响而逐渐改变了面目,从专门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转变为同时祭祀家鬼与野鬼的“鬼节”七月半。民间相传,七月半这一日地狱之门大开,阴间鬼魂返回人间,其中不乏孤魂野鬼,俗谚有云:“七月半,鬼乱窜”。这种认知就是在道、佛两教影响下产生的新民俗观念。与七月半鬼节相关的重要民俗活动是放河灯。记述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燕京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晚间北京民众沿河燃灯、放灯,清代《清嘉录》也载:苏州民众在七月十五夜“或剪红纸灯,状莲花,焚于郊原水次者,名曰水旱灯,谓照幽冥之苦。”为何要放河灯呢?民间认为,七月半从阴间赶回阳间的鬼魂众多,有后代的亡魂可以接受家人的香火祭祀,孤魂野鬼只能四处乞食,而施放河灯则可以指引孤魂野鬼通过奈何桥,再投生路。
但民俗具有很强的惯性,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销声匿迹,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秋尝祭直至今日还留有一些踪迹,比如在华北等地保留的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面羊”泛指用小麦粉制成的羊、牛、猪等动物,先以发面捏成动物形状,并用豆类等镶嵌眼睛,再上笼屉蒸熟,最后用红绿两种颜色点染。面羊皆有庞大、俯卧的身躯,类似供桌上的牺牲,又能体现秋收成果,与古老的秋尝祭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总的来看,作为祭祀节日的七月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源自一种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古老时间知识体系,又受到作为经济基础的农耕生产的影响,并与中华祖先崇拜结合,后来又与宗教信仰融合,改变了原本的面貌。从这一过程中可以见出中华传统的民俗仪式、节日与信仰无一不是建立在先民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在当代我们认知传统节日与仪式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透过现象认知科学观念与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挖掘我们民族善于创新,敢于迎接新变的传统。
(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艳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推荐文章2:中元节也叫鬼节,5件事情别做,做了招人烦,晚上几点不能出门?
中元节又有“祭祖节”、“鬼节”、“亡人节”之称,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按照古代民俗,需要在这一天祭祖,因此这一天也成为追忆先人的传统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三元节”,正因其复杂的历史渊源,使得中元节民俗、禁忌比较多。
一、中元节习俗
1、祭祖
一年中有3大传统节日祭祖祖先,一是清明节,二是中元节,三是十月初一,这3个节日来临时,人们都会祭祀先祖,怀念亲人,崇尚孝道。
而民间认为,在七月半时,先人会回到阳间,探望后辈子孙,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将先人牌位请出来,放在供桌之上,并点燃香,一日三餐都要供饭供茶。
2、烧纸
既然有祭祖,必然也少不了烧纸,在民间认为,阳间的纸在阴间是可以买卖东西的钱,因此在这天需要给先人烧纸,这样先人在阴间就有钱花,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缺钱花。
有些地方在烧纸时,还会放上1-2个鸡蛋,等烧纸完毕后,再看看鸡蛋的形态,以判断先人是否收到这些纸钱。
一般来说,是在吃晚饭前烧纸,烧过后还要吃上饺子。如果是其他时候,烧纸需要在坟前或十字路口,但“鬼节”这天在家门口、院子里就行。
3、放孔明灯
在海南地区有放孔明灯的习俗,这一天放天灯是有讲究的,如果没有成功放飞,或者别人家的天灯落到自家所在地,那就需要重新放飞,同时产妇、孕妇、寡妇要及时避开。
4、祷告丰收
七月十五这天,除了要祭祀先人外,也需要祭祀土地,以祈求接下来能够迎来丰收。大家将香插在大地上,在家门口进行祷告,香插得越多越好,这样也预示着能够迎来丰收。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需要将供品放在田里,烧纸完成后,再将五色纸剪成碎条,并缠绕在稻穗之上,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冰雹抨击,从而期待丰收。
5、挂面羊
在山西地区,这天有挂面羊的习惯,以供应先祖并赠送亲友。有些地方流行舅舅给外甥“送羊面”,从外甥出生送到12岁这一年,这样就可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当然,晋北一带还有捏面人、送面人的习惯,面塑以面粉为主,调制成多种不同的颜色,用上简单工具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形象。
二、5件事情不能做
因中元节又称“鬼节”,这一天的禁忌比较多,可能随时都会招惹祖先或“鬼魂”,为了确保这天平安度过,大家一定别做这5件事,做了招别人烦。
1、不要串门
在中元节这天,出嫁的女儿尽量别走亲戚,不要回娘家看望,也别随意串门,就算是邻居也不行,尽量在家里安分守己的待着。至于为何,还因民间认为,这一天先人随时可能都要回家,而如果去别人家里,可能会冲撞到鬼魂,毕竟不是自家先人,鬼魂可能不会待见你,因此这一天要老实在家里待着。
2、不能晚回家
在中元节这天,一定别随意在外面游玩,首先是中元节这天,不少人会在外面烧纸钱,那些小孩子或胆小的人,看了后可能会心生焦虑,夜里就可能失眠睡不着。
同时,民间认为,鬼门会在晚上大开,此时阴气上升,鬼混四处跑动,如果出去的话,可能就会撞到“脏东西”,进而之后几天里霉运较多。尽管这只是传说,但也要有敬畏之心,最好在晚上8点前回到家里。
同时,这一天晚上也要提前入睡,将时间留给先人,这样才能保佑自己平安无事,因此夜猫子要特别注意了。当然,夫妻之间也要本分,尽量别行房事,也别吵架,这样家里才能有福气。
3、不能吃贡品
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摆上贡品,如鸡鸭鱼肉、馒头、果蔬等,且一摆就是一天,从早摆到晚。而这些贡品可是不能吃的,民间认为先人会在这天待在家里,陪伴子孙,且以贡品为食物。如果吃了贡品,那就是和先人作对,会惹其不高兴,进而导致自己霉运增加。
4、不能挂风铃
很多人都会在床头挂上风铃,有风吹过的话,就会呈现出悦耳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不过在中元节这天就不同了,古人认为这一行为会招来鬼魂。而夜间阳气弱,人可能会有霉运出现。
5、别喊名字
在民间看来,中元节这天尽量别喊朋友、亲人的名字,特别是在夜间时,就算有人喊名字也别答应,不然可能会被鬼惦记着。
中元节的习俗和禁忌比较多,尽管今天来看,这些说法并不科学,但大家还是要有敬畏之心,毕竟它们也代表着美好的寓意。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推荐文章3:“七月半,鬼乱窜”,老祖宗留下的3大民俗禁忌,过中元节要牢记
农历的七月十四、七月十五是古时候传统的祭祖节,民间俗称“七月半”、“祭祖节”,按例要祀祖,并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告秋天的收成。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而这一天在道教文化中称之为“中元节”,有“中”就必然有“上下”,如大家比较熟知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道教文化中是“上元节”,还有一个不太熟悉的十月十五“下元节”,这“三元节”在整个道教体系中都是很重要的节日。更巧的是,七月半这天也同样是佛教比较隆重的盂兰盆节,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一天相互交融影响,其历史渊源组成相当的复杂,把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逐渐演变成了民俗丰富、规矩禁忌繁多的“鬼节”,但世俗文化中,过“七月半”的核心依然是敬祖尽孝,这点并没有改变。
中元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这3样:
祭祖:民俗中有这么一个说法,祖先们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自己的子孙,所以在七月半这天都要把祖先的牌位请出来,恭敬的放在供桌上,点燃供香,晨、午、昏提供三次茶饭。
烧纸:民间的民俗迷信的说法,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所以这天要提前折一些“元宝”,上坟是要烧纸钱给先祖的。
祭祀土地:在过去的农耕社会,祭祀过先祖后,要将贡品撒到田地里一部分来祭祀土地,期盼秋收获得大丰收。
中元节也被称之为“鬼节”,老话说“七月半,鬼乱窜”,老祖宗也留下了3大禁忌,过中元节要记牢。
1、不要独自“夜游”,古人认为这天“阴气”很重,孤魂野鬼四处乱窜,“八字弱”的人更是不要夜间出行自找麻烦。
2、不要挂风铃。风铃按照民间传统的说法,会招来鬼魂,尤其在七月半这天更甚。
3、不要吃贡品。中元节祭祖时间比较长,民俗中老祖宗全天都会回来吃饭、看望子孙,所以当天的贡品是不能“偷吃”的,否则会招来惩罚。
七月半吃鸭子
七月半还有个很奇特的风俗:吃鸭子,因为白色的鸭子在水中游,如一盏明灯,取其“河灯普渡”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谐音的,说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总之这天吃鸭肉的地方非常多,秋季饮食鸭肉也是上好的滋补品,温润不燥热,营养丰富齐全,分享一道滋补水鸭汤的做法。
【滋补水鸭汤】
食材:水鸭半只、姜20克、当归8克、黄芪4克、白芷4克、党参5克、百合10克;黄酒、盐、味精适量。
1、鸭肉切大块后用水浸泡10分钟,冲洗干净,冷水入锅放入姜片、少量料酒煮开2分钟,捞出鸭肉备用。
2、准备生姜20克切片,5克左右的当归、黄芪、白芷、党参,10克的百合,用水冲洗一下备用。
3、锅中少量油,将焯过水的鸭肉倒入锅中翻炒出油脂,鸭肉捞出备用,多余的油不要。
4、所有食材放入砂锅中,加入少许盐调味,倒入淹没食材的开水,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炖。
5、炖大约1个小时后,加入少许盐和味精调味,再次煮开1分钟后即可。
——老井说——
中元节是个古老的节日,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被很多人称之为“鬼节”,但这个节日主要的民俗目的还是“敬祖尽孝”,那些民俗和禁忌大多是封建迷信也不必过于当真,但对先祖和逝者的敬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是真实的,这些民俗活动中保留着中华文明自己的瑰宝,是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推荐文章4:除了放河灯,中元节还有什么习俗?
:金陵晚
原中元节 白天吃茄饼晚上放河灯
今天是农历七月半,是老皇历上讲的中元节。老早,逢到这一天的习俗真怪多的。
这天,好多人家祭台上会摆上果蔬供品,祭奠已故的亡灵。更有不少人家,在门口空当地方烧纸,意思是给逝去的人带点钱用。从吃的方面讲,住我家对门的河北人于婶爱吃花色馒头,也会给娃儿做“面羊”,意思是小字辈从小就要不忘怀祖先的恩德。隔壁浙江台州人章叔一家爱吃饺饼与扁食,而许多老南京人家,多是吃茄饼。说白了,就是将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再用油炸一下,但茄饼是菜不算面食。我还是小把戏的时候,一些信佛的邻居带上茄饼到寺庙,就是给已故祖先参加盂兰盆会时的干粮。长大后读了相关书本才晓得:“盂兰”是梵文之音译,即“救倒悬”之意,据说参加这样的活动,能让先祖在地下免受倒悬之苦。所以,中元节又被人称为鬼节、施孤、斋孤、盂兰盆节,名堂真不少。
到了夜晚,许多有河、湖甚至是小池塘的那块,都能看见人放河灯。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家住在水西门外河边芦柴店云集的瓦厂街时,每当七月半快来的那会儿,好多人家就做河灯了。那昝子,用巷子里年纪最大的于老头的话说就是,“可以为死去的灵魂引路”。小时候,我们这些公鸡头子贪玩,哪管大人念叨什么,在“七月半八月半,蚊子赛似金刚钻”的夜晚,看河灯不看个尽兴不回家,就是给蚊虫咬上一两口也不在乎。
如今到了七月半,“鬼节”的概念淡薄了,烧纸钱的人家越来越少。在许多地方,放河灯尤其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荷花灯,已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群众性游艺活动。不过,我有时回忆这些过去的旧习俗,觉得其中不少地方还蛮有味儿的。汪兴福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推荐文章5:中元节|你一定要知道的习俗和禁忌
中元节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在佛教中,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会”。中元节这一天,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自己的祖先。
民俗专家认为,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每个人都有父母,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和责任使然,中元节势必也会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
中
元
节
节 名:中元节
别 称:鬼节、七月半、盂兰盆节
时 间:农历七月十五
2018年8月25日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意义:敬祖
节日习俗:放河灯、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等
中元节传说
传说一
传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
等到七月的最後一天,关鬼门重开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传说二
还有另外一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于《目莲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传说三
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
传说,道教有个名叫陈子祷的人,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个孩子。
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等三大任务。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
这一天,“地官”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所以,民间在“中元节”这天,其进行的所有祭祀活动,目的就是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希望“地官”赦罪他们的所有罪行。
传说四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
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
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
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中元节传统民俗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有些地方,到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饮食习俗
吃茄饼
每到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南京城乡居民大都有吃茄饼的习俗。古代以面调水拌合制成的面食均称为饼,饵是以肉与米煮烂熟后的一种食物,干煎食之物,即今麦粉和肉煎饼食用类似,如汉代宫廷民间都流行的"饼饵",茄饼是古代"饼饵"的前身,中元节,一般指七月半,须调面作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吃鸭子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吃粗茶淡饭
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中元节民间禁忌
床头挂风铃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鬼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鬼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非特定场合烧
冥纸是烧给鬼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中元节要到了
文明祭祀
是对仙人最好的缅怀
-END-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推荐搜索词:
1.中元节有什么风俗?
2.七夕节的习俗
3.中元节几点有鬼
本文标题:中元节有什么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