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王大胡子团长的嘱托》


  一、我所知道的王大胡子


  王生远因脸上长满络腮胡子,战友们送绰号王大胡子。提起王生远知道的人有限,提起王大胡子,整个哈尔滨柞树林202团营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王生远,一九六零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参军入伍,来到23军73师217团(202团)服役。先后任团作训参谋,1营营长,217团(202团)团长,68师副参谋长。


  王生远为人耿直忠厚,军事技术过硬。作为参谋他聪明睿智深谋远虑,是领导的好助手。他把自己当作战士,在珍宝岛前线,临危不惧作战勇敢。作为领导,他顾全大局、运筹帷幄、颇有大将风度。


  一九六八年初,为增强珍宝岛地区边防的防御作战力量,团里抽调一营的一连三连及机枪连炮连各一个排,去珍宝岛地区执行战备任务。为加强部队的指挥协调工作,团里成立了由副参谋长李治安为组长,作训参谋王生远,政治处干事张鹤,后勤处协理员刘君明组成的指挥组。并同一营一起到达边防前线饶河驻地。从此作训参谋大胡子王生远和我们三连的战友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也是从那个时候闻听了王大胡子的名号,知道了一些王大胡子的轶事。后来,在珍宝岛战场上我们竟成了一个战壕的战友。


  王生远在珍宝岛前沿阵地留影


  二、战场相识


  其实我跟大胡子王生远并不认识,只闻其名,不认其人。我们是在珍宝岛的战场上认识的。


  那是五十四年前的一九六九的五月份,珍宝岛的枪炮声刚刚停歇,战火的硝烟还没散去,我连奉命撤出珍宝岛进驻一号桥进行修整。初夏的珍宝岛地区仍然是白雪皑皑,没看到一点春天的痕迹,更谈不上还有点夏天的影子。连队住进了自己搭建的帐篷,就算安营扎寨了。


  时任团作训参谋大胡子王生远到三连检查工作,看到我蓬头垢面的,头发有三四寸长,就到连部找了把理发推子,冲着我说:"你过来,我给你剪个头",说着就在我头顶上比划起来,没想到推子刚下去就和我头发粘到了一起。


  自从参战以来我们已有四个多月没洗过脸洗过头,更没换过内衣与外衣。一条棉裤的两条裤腿从里到外分别裂开两条二尺长的大口子,棉花直往外掉,我就用两条草绳一系,这时你再看我蓬头垢面破衣罗嗦,就是一个丐帮帮主。大胡子王生远参谋拍拍我的肩头说:"去找个地方洗洗头"。


  战友递给我一块土肥皂,我硬着头皮走出五六百米,终于找到了一个带冰渣的小水坑,不顾刺骨的冰水,一连打了五六遍肥皂,终于把粘在一块的头发洗开了。大胡子王参谋顺利的把我的头理完了,瞧瞧我说:"这才有个孩子样"。这时我才觉得我的头怎么这么轻啊,像剪掉了几斤重的泥巴,好轻松啊。


  五十多年过去了,好多往事已记忆糢糊,但这件事好像发生在昨天,让我终生难忘,我总觉得欠老团长点什么,因为这是发生在枪林弹雨的珍宝岛。老团长说过,什么是战友,战友就是一起参加过战斗,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才是战友。这种战友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他是不用还的,也是无法偿还的。


  王生远在铁锤子团营区门前留影


  三、亲切的关怀 殷切的嘱托


  重返珍宝岛的话题,是参战老兵常议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十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步入古稀的时候,老战友们的这一诉求更加迫切,但这一诉求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落到实处。


  二零一九年三月,正值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五十周年之际,战友们又重提这一话题,并建议由我牵头组织参战老兵重返珍宝岛。我考虑再三,一是这一年正好是参战五十周年,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二是参战老兵们多数已年过古稀,说句不好听的话再不去珍宝岛,恐怕以后没这个机会了,时不我待。我鼓起勇气,接受了这一重托。


  开始的想法只是在沈阳的以一连三连为主的十几位老战友去一趟珍宝岛。可是消息一传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四川、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超过100人名表示愿意参加此项活动。


  三月三十一日,我们召开了在沈阳的参战战友第一次专题硏究重返珍宝岛活动的工作会。会议形成共识,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记录在案。成立了由我任组长的筹备组,成员有王志国(一连)苗立志(一连)孙德明(三连)许庆生(三连)魏建华(三连)于彬(一机连)周宝国(一机连)等八人组成的筹备组,后又联系到了三连老领导李铁存,也加入了筹备组。工作会就指挥协调、后勤保障等工作进行了分工。同时确定了重返珍宝岛活动的路线,活动内容,活动时间等。至此,重返珍宝岛活动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四月上旬,突然接到战友张印锋的电话,说王大胡子王生远团长得知你们要去珍宝岛,非常关心、非常支持,有话要跟我说,并要求我给他回电话。我按照印锋战友给我的号码拨通了老团长家的电话(当时他正在北京居住)。当我听到宏亮且非常有穿透力的话语,激动不已。


  珍宝岛战场一别整整五十年,今天重新听到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我不知道自己语无伦次的说了些什么。稍做调整,静下心来,我才听清楚老团长讲了些什么。他说:你组织参战老兵重返珍宝岛这是好事,我非常支持,但好事要办好。


  我向老团长详细汇了这一活动的筹备情况。老团长不断插话,就某项筹备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从队伍构成,穿什么衣服,走哪条路线,打什么样的旗,都问得特别仔细。他强调说:整个队伍要打出有217团字样的大旗,你们是代表217团的参战老兵,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他还特别关心一连和三连的情况。他说:一连可以打红一连的战旗,你们呢?我汇说:三连打硬骨头三连的旗帜。他说:不行,它没突出你们三连的特点,你们三连有战斗英雄华玉杰,三连在珍宝岛战斗中战功卓著,要有你们自己的特点。我说:那我们就制作一面“华玉杰英雄三连”的大旗。他说:这个名字好,特别响亮。


  通话中老团长还嘱咐,重返珍宝岛活动结束后,你要着力宣传好三连,你们三连是有着光荣历史的红军连队,在珍宝岛保卫战中,比任何连队打得都艰苦,特别是在3月15日的战斗中,坚持九个多小时的血战,最终把敌人赶出了珍宝岛,你们三连功不可没。但很少有人知晓,人家都知道一连参战,包括家属大院的人都知道一连参战立功受奖,不知道你们三连参战,而且打得那么好。孙玉春你以后的工作就是要着力宣传好你们三连,宣传好珍宝岛精神。我说:不会辜负老团长期望,努力完成好老团长交办的任务。我还邀请老团长参加重返珍宝岛活动。他说:身体不行了。此时,他身患糖尿病在北京的家中休养。我们约定在齐齐哈尔见面。这次电话长谈进行了约40分钟。


  带着大胡子团长王生远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嘱托,我们踏上了重返珍宝岛的路程。


  参战老兵在佳木斯集结


  四、带着老团长的嘱托


  重返珍宝岛


  六月六日是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五十四前,即一九六九年的六月六日,我们兑现了对祖国母亲的承诺,打败了强大的敌人,使珍宝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創造了"一岛独胜,百年首捷"世界战爭史的奇迹。这一天我们完成了毛主席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撤出了珍宝岛战区,胜利凯旋回到哈尔滨老营区。二0一九年六月六日,我们七十多位古稀老人,吹响了集结号,重返了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美丽珍宝岛。五十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又浮现在参战老兵们面前,不仅感慨万千、老泪纵横。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敢忘记的历史,他是国家的记忆,也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已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六月六日,我们来到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祭拜在保卫珍宝岛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这一天又是农历端午节,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排成四列横队,庄严肃穆的站在烈士墓前,老排长李铁存宣读了铿锵有力、感人肺腑、荡气回肠、气贯长虹的《祭祀文》。我们来到战斗英雄王庆容,老排长张印华、董书环等六十八位烈士墓前,每人献上一束白菊花,以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当我来到张荣宽烈士墓前,双手扶着墓碑大喊一声,"寬哥,我看你来了",眼泪止不住顺着脸颊往下淌,我老伴和其他战友也陪着我哭……。我和张荣宽是同班战友,关系最好,按现在话说就是铁哥们。张荣宽作战勇敢,为人厚道,从不争名争利。五十多年了,直到现在战友们还在为他鸣不平,质问为什么当年没给他记功。


  六月八日,清晨我们登上了209高地,在高地上远眺,美丽的珍宝岛尽收眼底。战友们拍照了几个镜头,便急不可耐地乘坐驻军的巡逻艇,登上了夜思梦想的珍宝岛。刚上岛,不知怎的,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滴,我擦干眼泪,顺手捡了几块小石头放在挎包里,好留个纪念。战友们仔细搜寻着五十年前硝烟弥漫的珍宝岛战场的影子,仔细搜寻着自己当年的战位,然而一无所获。珍宝岛如今已变成生机盎然,郁郁葱葱,设施完备的边防前哨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月十日,按照和老团长王大胡子的约定,我们部分参战老兵来到齐齐哈尔市老营区。这里曾经是我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老团长事先给我们安排好了住处。还亲自坐着轮椅带领我们参观一连和三连的荣誉室。我激动的握着老团长的手说:老团长你还认识我吗?我是在珍宝岛前线时你给我理发的那个孙玉春。老团长幽默的说:你这个小家伙,还欠我剪头钱呢。我说:你给个价,连利息一块还你。一段对话逗得战友们笑得前仰后合。


  老团长对我们这次重返珍宝岛活动非常满意。他说:从你们身上还能看到当年战斗在珍宝岛上的风采,你们不愧是红军连队的传人,是铁锤子团精神的传人。老团长的评价是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充分肯定,也是我们完成的大胡子团长王生远的第一个嘱托。


  老团长王生远带领参战老兵参观红三连荣誉室


  五、带着老团长的嘱托


  讲好红三连的故事


  回到沈阳后,我把全部精力放在收集整理我们红三连在珍宝岛保卫战中的资料,努力完成大胡子王生远老团长的第二个嘱托。即宣传好珍宝岛精神,总结红三连在战斗中的不朽功勋,讲好红三连的故事,讲好红三连老兵的故事,从而提高红三连的知名度,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人。


  我还利用战友聚会,宣传红三连的战绩,同时在和战友们交谈中收集有关红三连的信息。我还在《我的三连我的家》战友群中动员大家动手撰写回忆文章。老排长李铁存,老班长洪德轩,老战友别玉校、韩炳浩、许庆生等,先后撰写了《珍宝岛上的血与火》《珍宝岛上的英雄五班》《参战老兵的生死回忆》《往事不能如烟》等十几篇回忆文章,发表在《军旅红色文学》和《23军战友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引起强烈反响,收到良好效果。


  我已年逾古稀,视力减退加上患有腰病,写文章只能白天写,晚上写就老眼昏花看不清了。但我还是努力克服困难。我也经常把写完的初稿发给王大胡子老团长,得到他肯定后我再发表。老团长鼓励我注意多收集素材,多写战场实况,多写你们三连是怎样浴血奋战战胜敌人的。不幸的是二O二一年十月七日,老团长王生远因患糖尿病综合症去逝。但他对红三连,对铁锤子团的关心,对珍宝岛精神传承的关注,永远鼓舞着我和战友们。


  为了完成王大胡子团长的嘱托,从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我先后撰写了《血战珍宝岛》1一9;《刻骨铭心的印记》1一3(未完待续);《三月的点点印记》1一7;《三月,你听我说》等杂文27篇;诗歌89首;合计11万零600字。


  通过我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收效明显。对弘扬军魂,传承珍宝岛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红三连的知名度。


  有的战友说:你们三连太厉害了,原来我就知道一连参战立功,没你们三连什么事。有的战友说:你们三连太辛苦了,3月15日打得那么惨烈,可苦了你们三连了。有的战友说:这回你们三连算出名了。老孙你还应该继续写,多写点,要不然谁知道你们三连有这么大本事呀。


  红三连在战友中的口碑就是对我和战友们四年宣传工作的最好肯定。这也是我和战友们完成的王大胡子老团长的第二个嘱托。


  珍宝岛之恋让我牵肠挂肚,珍宝岛精神让我受益终生。红三连是我们的魂,红三连是我们的根,红三连是我们的DNA。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来自何方,我们都是铁锤子团红三连的人。我将把宣传传承红三连精神的这项工作继续下去,以告慰大胡子团长王生远的在天之灵。


   孙玉春


  2023年3月2日


  边防重镇饶河雪景


  简介:孙玉春,1968年入伍,沈阳人,时任68师202团3连战士。退伍后在企业工作,后转入皇姑区政府,历任秘书、委办局副主任、党委书记等职。


  文章:23军战友网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


本文标题:为了完成王大胡子团长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