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60年代的救济式扶贫,广西缺粮饿死农民事件
上世纪50—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
按照2010年标准,197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
【数据源自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胡璐 于文静)】: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8日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20世纪50—60年代普遍性绝对贫困不仅没有缓解,还一度出现了农村大范围饥荒。
1958年大饥荒,相信现在60、70岁的人肯定有印象的,吃树皮,甚至是“观音土”。
这一时期,扶贫战略呈现为救济式扶贫,也就是自上而下建立完善全国性民政救济系统,重点对边远落后地区、因灾致贫人口和战争伤残人口实施“输血式”生活救济。
这可能也与中央处理广西部分省、地、县一批主要领导干部有关。
1957年6月18日,《人民日》和《广西日》首次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处分广西省、地、县一批主要领导人的决定。
时至今日依然可以查询到
广西省委第一书记陈漫远,书记郝中士、萧一舟,以及中共平乐地委书记、副书记,中共平乐、荔浦、横县县委书记、副书记等十余人被罢免了党政职务,有些还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
郝中士,广西省副省长,在韦国清省长因公离职期间,实际上代理省长职务。在灾荒中,没有抓紧救灾工作,严重失职,并且在事后检查的时候,企图推脱责任,决定给予撤职处分。
肖一舟,广西省副省长,负责财经粮食工作,对粮食减产情况估计不足,在救灾工作中未能及时做好粮食供应工作,决定给予撤职处分。
陈漫远,广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省委第一书记,由于严重失职,中共中央已经给予撤职处分,决定撤销其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段书香,平乐专署副专员,负责掌握粮食工作,不重视灾情,对于救灾粮食供应工作不及时,决定给予撤职处分。
李善本,荔浦县副县长,在1956年灾荒发生后,积压专署发下去的救灾指示达半月之久,没有及时展开救灾工作,决定给予记大过处分。
(《广西日》,1957年6月18日第1版)
当时公布的广西省1956年因缺粮饿死的农民的数字,是“550多人,其中以平乐、荔浦和横县最多”。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尚有争议。
这种救济式扶贫战略,最大的好处就是以救济方式满足贫困人口临界生存的保障性需要,说直白点就是能够保证不饿死,临界生存条件啊。
其不足就是难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也无法从根本上最终摆脱贫困,就是所谓“救急不救穷”。
本文标题:上世纪50、60年代的救济式扶贫,广西缺粮饿死农民事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