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2工程超级炮


  1964年3月钱学森提出反导的三种途径,其中第二种就是超级大炮。


  640-2是反导大炮项目是由201所(原常规兵器研究院(即总后勤部二十院)所属超级炮研究所)负责研制的。


  1971年1月七机部军管会根据国防科委通知,由二院接管了常规兵器研究院(即总后勤部二十院)所属超级炮研究所,代号为二一○所。


  反击一号“总师”沈忠芳(左二)和同事们在试验场,他们身后的是不是超级大炮?


  二一○所承担的超级大炮反导系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图用炮射次口径弹作为拦截手段。早在1965-1966年间,就在85毫米口径滑膛炮上进行了试验. 4公斤的弹丸,初速达到了1200米/秒,这个速度比改装前提高50%。1966-1968年,在140炮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上进行了11次48发试验,发射18公斤重的弹头初速达到了1600米/秒,射高达到了74公里,射程130公里,1000米立靶射击精度0.0168%,。在滑膛炮发射次口径弹试验的同时,二一○所还进行了320毫米次口径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的研究试验,确定了320毫米超级大炮----“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设计方案:炮长26米,炮重155吨,弹重160公斤,初速900米/秒。力争在1969年参加拦截“东风三号”弹头的试验。“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资料目前还很少,具体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不过应该做了一门样炮,其实战价值不是很高。


  “先锋号”超级大炮


  第二阶段:由于第一阶段的测试发现无制导的炮弹很难达到实战的要求,201所决定转移研究方向,从炮射火箭弹,改为炮射导弹,同时,上级又提出研究能够用于实战的低空拦截系统,目的大约是为了对付常规弹头。而炮射导弹既有炮弹的高速度,又有导弹的高精度,无论高低拦截都能使用。于是反导大炮的第二阶段研制从1970年开始。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优先解决,一个是火炮口径的选择,一个是过载问题。前者经过选择,决定采用无后坐力炮,并研制了一款口径在400mm无后坐力炮,这也是我国口径最大的一款火炮。后者则需要研制能承受高过载的陀螺敏感元件,为此二一○所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所合作,专门研制出了能成功挺过3000个到5000个股的振梁速率陀螺。这种陀螺现已装备到了其它导弹工程上,并荣获国家发明奖。此外二一○所还对回收弹丸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140毫米口径炮射高过载开伞回收弹试验成功;从3000到15000个g的高过载环境里开伞回收,成功率100%;弹丸速度达到3-4倍音速时开伞,成功。以上几项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的进展。


  由于炮弹的精度始终是个问题,超级炮的研制于1978年停止。


  风残烛年的先锋号超级大炮,瘫在野外


  640-3工程激光炮


  激光出现后,引起了毛主席、聂荣臻、林彪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63年夏,聂荣臻元帅向毛主席介绍过激光在反导上的价值,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


  1964年年初,毛主席在一次科技展览会上看到了激光技术的展示:一个红宝石激光发生器只用了很小的功率,就瞬间打穿了一个剃须刀片。(《陈定昌院士传记》)


  1993年张劲夫接受军旅作家陈晓东采访时,回忆了激光反导一点决策方面的事情:


  “罗荣桓逝世那一年(1963年)的有一天下午,毛主席把我和罗瑞卿找去了,罗瑞卿当时是总参谋长。我们到了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那些日子神情非常忧郁。我们那天见到他时,他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说:“罗荣桓是一个好同志,他去世了,让我们为他默哀吧。”说完,他带头站起来,望向远方,然后低下头。我和罗瑞卿也和毛主席一样,脱帽低头给罗荣桓默哀。几分钟后,毛主席从肃穆的气氛中回过神来,说:“今天叫你们来,要想跟你们讨论一下中国的防御问题。我们实行的是积极的防御方针,绝不会去进攻人家的,但人家要进攻我们,人家有导弹、原子弹,我们怎么办?我们就要防御,就要有对策。”毛主席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他点燃了一支烟,又说:“张劲夫同志,我叫中办通知你们研究防御政策,你们研究出来了吗?”我立即给毛主席汇:“我找人研究了一下,初步想到的有三条:其中一条是要布阵,就是说我们应该研究死光(激光),这种东西可以粉碎对方导弹弹头对我们的袭击,但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争论,一部分人说行,另外一部分人说不行。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请主席定夺.”毛主席眉头一皱,若有所思地沉吟了一下,然后把目光投在罗瑞卿身上,说:“你是总长,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罗瑞卿倒是干脆,说:“我认为要干,哪怕把钱扔到水里去也要干!”毛主席又说:“那好啊,那就干吧。”就这样,中国要搞死光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中国升起蘑菇云(下)》)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一)640-3高能激光系统


  1963年7月长春光机所召开第二次全国激光会议,会议期间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的张劲夫在陪同朝鲜客人观看红宝石激光器演示实验后,了解激光可以作为武器后指示:“发展这门新技术要考虑一些非常措施”。这个时间段,毛主席可能已经向张劲夫布置研究反导任务。


  这个夏天后来640-3的负责人王之江和邓锡铭想在上海搞激光武器,并向上级汇成立上海光机所专门研究激光的建议。8月份又专门去北京向聂荣臻、张劲夫进行激光演示。看完演示后,聂荣臻当即表示:“在上海建所为宜,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工业基础,加速发展激光技术”。


  10月中旬王之江等又去上海演示激光打靶和激光通信,引起了上海领导的极大兴趣,在现场的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曹荻秋表示支持在上海建立激光研究所。


  10月28日,国家计委副主任安志文主持激光规划会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曹荻秋,副市长、市计委主任马天水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嘉定建立上海光机所。这样上海光机所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11月30日,中科院向国家科委、国家计委上《中国科学院光机所上海分所设计任务书》。


  1964年1月11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批准《中国科学院光机所上海分所设计任务书》。4月1日,中科院下达文件,要求光机所上海分所自4月1日开始到上海嘉定办公(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上海光机所正式成立。


  1978年,王之江在第四次全国激光告会上作“几个激光光学问题”的告


  在世界上搞激光水平能超过王之江的,是没有几个的。早在激光刚出来的1964年,王之江就提出了亮度问题,但当时世界上除了王之江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激光亮度问题(美国是到1987年才注意到亮度问题,苏联激光水平比美国高,但也不可能在640-3这个时间段注意到亮度),加上王之江个性太强,1965年遭到批判打倒,之后好几年历经人间沧桑。1969年参加jiangqin提出的国产电影镜头设计会战,重返科研一线。1971年在完成镜头的工作后,王之江重新主持640-3工程,停滞不前的640-3工程重新高速运转。1976年王之江根据打靶情况,发现大气对激光影响太大,要达到激光反弹道导弹亮度还要提高一万倍以上,到现在也是做不到的,建议并说服了钱学森结束激光反导的研究,将力量用于激光核聚变,实际上激光核聚变大量使用了640-3的技术、材料和设备。看了2024年才出版的王之江传记后,我个人判断两年前美国在核聚变的巨大突破,我国可能更早实现了,没有对外公布,可能是因为640-3的技术到现在还是保密的。


  1980年之后王之江主持开发了我国新一代光刻机、自由电子激光器,开展激光分离同位素研究。2000年后推动了世界上光纤激光的发展。


  这年3月在钱学森主持的国防科委弹道式导弹防御讨论会第一次会议上,有1/3的时间在讨论激光武器,钱学森对代表上海光机所参会的邓锡铭说:“未来的光炮,现在有设想,我亲自到展览馆看了您所的红宝石激光器,但是最终实现的光炮,可能与目前的设想面目全非,原因是技术在发展之中”。还提出要建设激光试验靶场:“靶场也得准备起来,一个靶场建设也得花好几年”。


  邓锡铭院士(左一)1995年在实验室与两位青年科学家助手研究开拓激光科研新领域。邓锡铭后来负责激光核聚变,但也是640-3的骨干。


  5月张劲夫给国防科委的告中对激光武器做了把钱扔在水里的准备:“1.激光炮的研制和两弹不同,后者国外已有,前者全世界均未实现,存在成功和失败的两种可能性,其指导方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2.希望用4-5年时间,研制出百万焦耳、射程3000千米打飞机的光炮样机。(王之江传记是3000千米不是3000米,这个问题还需考证,这里引用传记,可能是3000米)3.能获成功,则在70年代扩大规模,造出千万焦耳或更大的激光武器。上海光机所的规模也随之扩大。4.如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则将中间成果推广应用。”


  《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石 王之江传》127页


  同时也是这个月上海光机所开始正式运作。建所之初的研究方向“以光及微波受激光发射光为单一方向、技术综合的专业性研究所,研究激光发射的光学与量子电子学的基本问题,着重发展光及微波量子器件及其应用,并以辐射武器的研究工作为长远发展方向之一”,辐射武器即640-3高能激光武器系统,又叫100#任务,由王之江负责,到1976年上海光机所有2/3的科研人员在640-3项目上。另一个任务是大功率激光核聚变,由邓锡铭负责。激光核聚变项目是由王淦昌提出来的。这两个任务是上海光机所建所初期的主要任务,但是激光核聚变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640-3工程。


  我国光学领域的奠基者王淦昌,提出搞激光核聚变。


  以上两页是王淦昌激光建议书


  640-3工程由高能激光器、能源、跟踪、随动、发射和指控等分系统组成。其中高能激光器是核心部分,现在也只有高能激光器有少量资料。据负责钕玻璃材料研发的姜中宏传记披露:“这些研究资料(指钕玻璃高能激光系统,引者注)直到目前仍是属于国家机密,从未公开发表过”,可见640-3工程的技术前瞻性。


  《无华的演绎——姜中宏传》59页(传记2018年出版)


  姜中宏(右)与同事黄国松讨论工作


  上海光机所1964年定的目标是年底实现输出1000焦耳能量,开始使用的是红宝石激光器,但能量提高到接近1500焦耳时,红宝石损坏。恰好在前一年,姜中宏做出了5厘米长、直径3毫米的钕玻璃棒,王之讲遂带领团队转向钕玻璃。年底完成1200焦耳激光能量输出,第二年又将输出能量提高到12000焦耳。


  在提高激光输出能量的同时,从1965年开始研究入侵敌弹真假目标识别。


  在工程初期,王之江就注意到光靠提高能量不能到达到击毁导弹飞机目的,通过计算他注意到功率密度(单位时间内照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光能量值),由于激光在传输过程中有损耗,所以要有一定的亮度(单位面积、单位频带宽度和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功率)。要达到激光反导目的,除了提高能量外,还必须要提高亮度。同时王之江当年预言“气体激光器和光泵其他激光器较有前途”。当时王之江是世界上第一个注意到亮度的科学家,美国是到1987年才注意到亮度问题(苏联什么时候注意到还不清楚),因此遭到了很多人反对和批判,1965年被调离640-3工程,下放劳动了几年。


  王之江离开640-3工程后,他的工作由时任总体组组长蔡英时和王之江的学生沈冠群接替,之后几年在提高能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激光输出功率1966年达到19.1万焦耳,1969年达到33.8万焦耳(这是至今已公布的国际最高水平)。同时在文革期间制作的钕玻璃棒最大尺寸长5米,直径超过25厘米。但是由于没有注意到亮度问题,用33.8万焦耳的高能激光在室内打10米远5毫米铝靶,只能融化铝靶表面,根本打不穿,这个时候才发现不注意亮度带来了严重问题。


  1971年秋天,完成电影摄像镜头会战的王之江重返上海光机所,重新领导640-3工程。回来后王之江将提高亮度列为首要工作。


  1972年王之江提出提高亮度的有效措施是提高钕玻璃的功率负载(解决了形变、弥散等技术难题)和去掉钕玻璃中的铁离子、铂杂质。负责材料的姜中宏按照王之江建议,去掉钕玻璃的铂杂质后,为提高亮度扫平了障碍。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激光的亮度。第二年春天王之江提出高能量、高亮度、高负载的大口径(1.2米)片状钕玻璃激光器装置的运动扫描激光实验方案,将钕玻璃激光装置系统的输出光束提高了1到2个量级(10到100倍),并在室内打穿了10米远、80毫米厚的铝板,随后开始在合肥董浦岛进行室外远距离打靶实验。


  关于这套装置王之江在2014年的论文《激光定向能武器的发展》有过简单介绍“此装置最终实现输出能量1 万焦耳,亮度达瓦/(平方厘米·球面度)[中心部分达瓦/(平方厘米·球面度)],用直径12厘米透镜聚焦在10米处可打穿8厘米铝板,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高水平。”


  刘颂豪是640-3的技术骨干,在打靶等方面贡献很多


  实际上1972年刘颂豪就带队去了合肥董浦岛进行室外打靶,合肥董浦岛这个激光靶场1965年就开始建设,1970年在此基础上建立安徽光机所,但还保留了靶场。


  1973年6月19日至29日,在合肥董浦岛进行室外打靶。利用口径1.2米的玻璃发射望远镜和电工所研制的电感能源装置,王之江团队研制的钕玻璃激光器将1.7千米的0.2毫米厚铝靶击穿,2千米远将0.2毫米铝靶击成网状。


  这次打靶发现大气影响非常严重:“大气的密度起伏引起的光程不均匀对激光传输时更严重的限制。它使激光能量分散,光斑扩大,从而使它失去破坏能力”。同时通过打靶得出来的数据,王之江判断亮度距离激光武器的要求还差至少4个数量级(万倍),而120毫米的钕玻璃激光器的性能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2014年王之江的论文提到,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高水平)。因此后来王之江建议下马640-3工程,将积累的技术转移到其它方向。


  640—3工程中的激光炮打靶实验数据,估计是部分数据(不是很清楚,以后在找更清晰的图片)


  1975年上海光机所研制成功“105”振荡——扫描放大激光系统,输出能量2.8X焦耳,室内打靶达58毫米深。


  640-3还有一个研究项目是激光反“响尾蛇”导弹,属于战术反导弹项目,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


  640-3工程激光脉冲电源用电感储能由中科院电工所八室802组研究。1964年开始大容量电感线圈储能放电装置研制,承担固体激光脉冲氙灯电源的研制任务。先后完成能量分别为10万焦耳级和100万焦耳级的5号和6号储能装置建造和实验研究,用于上海光机所固体激光电源。5×107焦耳储能装置,并用于激光放电和打靶实验。后802组搬迁到合肥,1969年在合肥建成7号电感储能放电电源装置,设计储能7500万焦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电感储能脉冲放电电源装置。805组还进行雷击武器的前期研究,八室副主任杨昌琪的课题,1967年结束。


  1965年640-3工程磁流体发电立项。1960年杨昌琪等人通过钱学森接触到这种发电方式,随即着手开展工作,1962年建立试验装置,1964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发电80瓦。电工所八室803组(磁流体发电研究组)于1965年1月,设计第一台爆炸型脉冲磁流体发电装置(简称1号机)。爆炸型磁流体发电方案采用烈性炸药添加可增加离子密度的苦味酸铯,以爆轰方式产生高温高速爆炸冲击气流,推动前锋的导电层高速切割磁场发电。爆炸室、导管和磁体是构成该发电装置的三个重要部件。磁流体发电机作为大功率风洞电源的可行性论证,有关研究未能继续。爆炸磁流体发电项目1969年初迁到合肥市电工所新所址。设计加工带气流参数诊断机构的2号发电通道,建立电容器放电励磁方式的脉冲磁场装置。1970年11月并入安徽光机所。炸药药量增加到16-18克,发电电流达到30千安,发电功率达18兆瓦,接近美国水平。1973年因受控热核反应项目停止研究。国防科委曾一度有兴趣应用于反坦克和装甲的武器。


  上海光机所的纳秒脉宽101瓦级6路钕玻璃激光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1976年6月6-15日中科院、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在上海召开强激光工作会议,会议由钱学森主持。在会上王之江作了《钕玻璃大能量激光器的发展》告,提出640-3工程下马。王之江的理由是当时激光强度要达到几百千米打导弹,至少要提高万倍,激光反导可能很难实现:“那时候,钱学森希望做下去,但是我认为,当时器件的水平是不可能打下导弹的。美国人是气动激光、化学激光,水平可能比我们高一点,但是高不了多少,那个水平的东西是打不下导弹的。我这个判断现在得到了肯定,美国这些文件也都解密了”(2018年王之江回忆)。


  鉴于此,王之江希望把资金转移到其它方向的研究“这项工程继续开展下去,一些技术指标肯定会得到提高,但激光反导的目标肯定不能实现;同时,这项工程花费太高,每年要花掉大约1亿人民币,继续下去不值得。他建议,在有限经费支持下继续开展高能激光的科学探索,在技术路线不够明朗的情况下,不搞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王之江提到的一年一亿元人民币我认为是1976年以后继续做下去的每年经费)。


  会议围绕这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中科院张养浩等支持下马,因为张养浩负责的10万瓦氟氢化学激光器和中科院力学所的几万瓦二氧化碳激光器,按照上海光机所的打靶标准,5毫米的铝靶都打不穿。和王之江一样,对激光反导可行性产生疑问,所以支持下马。


  国防科委情处的一些同志根据美国的道,坚信美国激光武器打下了导弹,而且已经部署,不同意下马。关于这点,2018年在做口述史的时候,王之江专门提到当年美国的道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我们在做这个工作(指640-3工程,引者注)的过程中受到的很大困扰是美国人的道。当时他们经常道他们的激光反导已经成功打下了导弹,我觉得导弹是打不下来的,他们说打下来了,所以我们的压力非常大。我这篇文章(指1964年发表的《镭射武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一文,引者注)就提出来了,在目标1千米的时候,亮度是多少;目标10千米的时候,亮度是多少。实际上,当时的激光跟1千米的亮度要求还是比较靠近的,超过10千米,就差的远了。作为反导,10千米也不行,因为是战略反导,核弹,要几百千米。(王之江传记)


  至今这个问题还困扰着我们,最著名的就是F-22的升阻比和双脉冲动力。


  钱学森开始希望做下去,但从中科院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也判断激光反导可能很难实现,最后同意640-3工程下马,结束探索激光反导的研究,也就是说640-3工程下马的原因是激光反导这条路走通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石 王之江传》125-127页


  但反导工程是个长周期工程,高能武器反导还是研究的。通过640-3工程,钱学森感觉让中科院搞具体武器研究不是很合适,所以考虑让军工单位负责这个课题好些。1979年12月26日在和国防科大况惠荪谈话时,提出研究粒子束武器,而粒子束武器首先是要应用到反导上的(几年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把高能粒子束武器作为反导手段之一)。在这次谈话中,钱学森简单回顾了下640工程,提出“能不能搞反导,我们应该是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分析”,而一年半以前中央专委已经决定下马640工程,不搞反导系统了,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还在给国防科大布置反导课题,我个人感觉钱学森对中央下马640工程有些意见:


  “1979年12月26日晚, 钱学森在国防科技大学与况惠荪座谈。指出,对粒子束武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物质从原子再往下分,可以搞粒子束武器;另一种认为粒子束、激光武器完全是不可能的。有一次,毛主席找我到中南海,意思是要搞反导弹。反导,我们没怎么搞,美国花了不少钱,反导弹不行,美国现在把反导基地关闭了。能不能搞反导,我们应该是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分析。所以究竟粒子束能不能成为武器,二系可以研究,从科学规律出发是否有道理,进行论证。反正头一步也不花钱,是纸上的东西。粒子束与物质的相互关系,作为物理系应该有研究,提出评论。这个粒子束武器究竞要不要搞,我们国家有没有必要搞,能不能搞成,有什么科学根据。我的意见并不是什么时候交出一个答案来,而是研究粒子束。国防尖端武器,现在是导弹原子弹,将来总会有变化,要发展新的武器。新武器的概念出来了,我们要把任务交给相应的系来研究分析它的可能,是否符合科学的规律,有人提出气象武器—人造台风,强电磁波武器等等。这是人的幻想,这是否符合科学的道理 国防科技大学对一些新武器概念,是否符合科学道理,有无可能,应做出科学的判断。”(《钱学森年谱》)


  最后看下640-3工程的总结。


  参与过640-3工程的范滇元在《中国激光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对640-3工程做了总结:


  ““6403”高能钕玻璃激光系统


  1964年启动,最后从技术上判定热效应是根本性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这一项目对发展高能激光技术的历史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我国激光技术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1)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2)实现了系统技术集成,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10米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靶,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3)第一次提示了强光对激光系统本身的光损现象和机制。(4)第一次深入认识和理解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性和物理内涵,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光束质量的创新性技术,如万焦耳级非稳腔激光器、片状激光器、振荡-扫瞄放大式激光系统、尖劈法光束质量诊断等。(5)激光元器件和支撑技术有了突破性提高,如低吸收高均匀性钕玻璃熔炼工艺、高能脉冲氙灯、高强度介质膜、大口径(1.2米)光学精密加工等。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队伍。”


  我国光学领域另一位泰斗王大珩,是上海光机所第一任所长,王大珩也积极参与过640-3工程。


  对于640-3,王大珩院士也有个简短的评价(1993年5月8日):


  “科学院接受激光任务后,主要在上海激光研究所实施。那时这个任务的代号叫640-3,是反导防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试图用激光束,拦截入侵导弹和飞机的武器装备。科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长期探索后,我们认为激光不宜用于武器出现,而是把它用到尖端科学技术上去了。我们光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今天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中国升起蘑菇云(下)》)


  《中国升起蘑菇云(下)》31、32页


  2018年640-3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王之江认为工程的意义是:


科学上的事,不做不知道,做了之后才知道,假使没有这么一个激光反导的目标的话,其实很难有机会去探索激光发展过程中亮度发展过程中有没有极限、有没有限度、什么东西限制了它的亮度等问题,因为探索这个东西也要花不少钱的。第二,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钕玻璃、灯等许多设备都有了改进,这些设备后来都应用在激光聚变中了。激光聚变,在我们所里是后来发展的,实际上它的玻璃、灯和工艺都是在开展‘640-3’工程中发展起来的,因为有了‘640-3’工程的基础,所以发展起来比较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人,这批人,至少说他们对于激光式比较懂的,可以做其他的一些激光的应用。另外,中国本身原来是没有激光,因为这个640-3工程,中国激光工业、激光科学都得到了发展。

  640-3是640工程的亮点,上海光机所在突破理论和技术验证时发现一时半会用不到武器上,遂转变到其它方向,待相关技术突破后再应用到武器上。也就是说640工程一开始应该做理论研究和技术验证产品开发,而不是一开始就是武器应用。


  《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石 王之江传》128、129页


  (二)730工程的反导研究


  1969年2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提交由杜文甫起草的《关于建立空间核爆炸辐射效应模拟及反导机制研究》告。在1969年8月15日国防科委的规划会议上,同意将此项目列入规划中。


  1969年10月13日,钱学森听取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核爆炸辐射效应模拟及反导机制研究课题汇。钱学森说:当前世界形势在变化,空间核子试验要逐渐停止,地下核子试验也会最后被禁止。你们提出利用强流大功率电子束进行空间核爆炸辐射效应模拟及反导机制研究课题很及时,很重要。这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的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随后朱洪元介绍可以模拟5MT级核爆炸离开中心10公里范围对导弹弹体材料的X光破坏实验;杜文甫介绍如何实现在20平方厘米实验面积上,在不大于20ns时间内释放不小于1000焦耳/cm2的电子束辐照设想。最后钱学森提出要抓这个项目——核爆炸效应模拟。


  据杜文甫回忆,是钱学森主动找中科院高能所的。这说明钱学森开始考虑在激光以外寻找其它的高能物理反导武器。这年640-3工程遇到了困难,这其中有没有联系?


  1970年7月30日,国防科委组织召开有各方面20多位专家参加的方案论证会,通过了建造4Mev,100kA,50ns强流电子加速器并先期在中关村建立1Mev模型加速器总体方案(后代号730工程)。


  730工程最后由在西安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负责,“开展了极强脉冲电子束的产生、传输、诊断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在1975年研制了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晨光号,并形成了以邱爱慈院士为核心的团队,这个团队在1980年代研制了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 “闪光二号”,新世纪之交研制了多功能辐射装置“强光一号”。


  晨光号加速器进行高功率徽波试验现场照片(图源《“晨光号 加速器实验应用分析》)


本文标题:被遗忘的640工程之三超炮和激光反导